基本信息
书名:奇妙的温度(第2版)
定价:32.00元
作者:张九庆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640954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套丛书,选择长度、质量、时间、温度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科学中大到宇宙星系、小到亚原子粒子的各种事物所涉及到的数量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描述,形成了《奇妙的长度》《奇妙的质量》《奇妙的时间》《奇妙的温度》四本书。本套丛书对所纳入的数量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数量的典型性或特殊性,关注这个数量所能涵盖的科学知识及所涉及的科学事件、人物和*的科学进展。在关注科学层面的量值的同时,也适当地介绍一些社会、经济等层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辅以相应的插图(照片、图画和表格等),使这些科学数量变得丰富、生动和简洁。
目录
1032℃ 宇宙大爆炸时的初始温度
1.5万亿℃ 欧洲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大能量
1万亿℃ 科学家制造“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物质时的温度
5.1亿℃ 托卡马克装置的加热温度
1亿℃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激光加热的温度
1500万℃ 太阳中心温度
7000℃ 世界上台激光器达到的温度
6600℃ 地核中心温度
6000℃ 光学高温计测温上限
3500℃ 地球外核与地幔交界处的温度
3500℃ 世界座超大型太阳炉高温
30OO℃ 磁流体发电机工质温度
2700℃ 宇宙“大爆炸”后氢原子形成时的温度
2500℃ 充气白炽灯的工作温度
2000℃ 美国“深度撞击”号飞船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时的瞬时温度
1728℃ 氧化硅高温陶瓷熔点
1150℃ 炼铁温度
1000℃ 火山喷发熔岩的平均温度
900℃ 流化床燃烧温度
760℃ 磁铁失掉磁性的居里温度
700℃ 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烧成温度
600℃ 生物质快速分解温度
500℃ 合成氨反应温度
485℃ 金星表面温度
329.8℃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地热流体温度
178.5℃ 胆甾醇苯甲酸脂转化为液晶的温度
127℃ 月球白天阳光垂直照射地方的温度
101.42℃ 重水的沸点
100℃ 水沸腾并汽化
90℃ 聚合酶链式反应中DNA变性温度
60℃ 夏季沙漠地区常见温差
50℃ 彗星接近太阳时的表面温度
41℃ 鸟的平均体温
37℃ 人的平均体温
28℃ 中生代地球赤道附近的年平均气温
24℃ 人在室内感觉舒适的温度
21℃ 中国南海表层水温与800米深层水温之间温差
20℃ 冬季黑潮表层水温
20℃ 火星赤道地区白天地表高温度
9℃ 冰期气温平均气温与现在平均气温的差值
6℃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幅
5.5℃ 对流层每升高1000m气温的降幅
5℃ 近一次冰期至今全球平均温度升幅
4℃水在此时密度大
0.6℃ 20世纪地球平均气温升幅
1015℃ COBE卫星探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极微小辐射温度变化
0℃ 水的冰点
0℃ 蔬菜水果储存适宜温度
零下29.8℃氟利昂-12的沸点
零下43℃ 谷神星表面的平均温度
零下70℃ 北极低气温
零下94.5℃ 南极极点的低气温
零下140℃ 土星的表面温度
零下180℃ 土卫六表面的日平均温度
零下233℃ 冥王星的表面温度
零下248℃ 柯伊伯带天体“2003UB313”的表面温度
零下260℃ 星际尘埃的温度,
零下265.93℃ 铅变成超导体的临界温度
零下269℃ 氦的液化温度
零下270.15℃ (2.7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
零下270.9℃ 液氦变为超流体
零下272.66℃ 欧洲核子中心制造反氢原子时的温度
零下273.16℃ 零度
作者介绍
张九庆,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研办副主任。研究领域:科学共同体、学术不端、科普。著有《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安徽教育出版社),主编《数量中的科学》(黑白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拿到《奇妙的温度(第2版)》之前,我对“温度”这个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热”和“冷”的直观感受层面,以及温度计上跳动的数字。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带领我探索了温度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和复杂机制。作者没有直接堆砌枯燥的公式,而是从最基本的粒子运动说起,一步步构建起宏观热力学的大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热”的本质的解释,它不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粒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体现,这种理解瞬间让“热”变得更加具象和可操作。书中对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阐述,逻辑严谨,循序渐进,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图示和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这些定律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讲解熵增定律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事物趋于混乱”这一泛泛而谈的论调,而是深入探讨了熵在信息论、宇宙演化等领域的深刻含义,这让我不禁对宇宙的终极命运产生了更深的思考。整本书的叙述风格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让人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温度”这个主题的兴趣并不高,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或者说,只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值。但是,《奇妙的温度(第2版)》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揭示了温度在宇宙万物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书中关于“温度计的原理”部分,我才了解到,我们每天使用的温度计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精妙的热膨胀、热辐射等物理学原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将温度的概念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例如恒星的形成与演化、生命体的代谢过程,甚至是对宇宙起源的探索,都离不开温度这个关键因素。书中关于“黑体辐射”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的讲解,虽然涉及数学推导,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让我能够领略到这些定律的精妙之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看穿”温度的眼睛,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冰的融化,为什么会有生命的存在。
评分《奇妙的温度(第2版)》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知识的边界是如此的宽广,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是多么的有限。作者以一种非常谦逊却又充满智慧的态度,带领我们走进温度的奇妙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热寂说”的探讨,它让我对宇宙的未来产生了敬畏之心,同时也对能量的利用和保护有了更深的思考。书中在讨论“热力学过程”时,不仅关注了正向的过程,也深入探讨了反向过程的可能性,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实现,例如对“冷却技术”的介绍,就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在克服自然规律限制方面的努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实际应用和技术的介绍,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内燃机的优化、半导体的热管理等等,这些都让我深刻体会到,基础科学理论是如何支撑起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严谨编辑,确保了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严谨性和内容的准确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的佳作。
评分《奇妙的温度(第2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能够从看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物理原理,并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清晰度呈现出来。书中关于“零点能”的讨论,就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绝对零度是一个完全静止的状态,但这本书揭示了量子力学下的“零点能”概念,即即使在绝对零度,粒子依然保持着最低限度的运动,这彻底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此外,书中对“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的融合处理,更是让我看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了宏观热学定律是如何从微观粒子的集体行为中涌现出来的。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善于运用类比和隐喻,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像,例如将分子模型比作舞蹈的粒子,将热机比作能量转换的工厂,这些生动的描绘让我受益匪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保证了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让我能够安心地沉浸在这场奇妙的探索之旅中。
评分这本《奇妙的温度(第2版)》真是让我惊喜连连。作为一名对物理学怀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又能展现其在现代科技中广泛应用的著作。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作者在开篇就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温度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概念,分解成其背后复杂的微观世界和宏观规律。从分子动理论的生动比喻,到能量守恒定律的严谨推导,再到熵增原理的哲学思考,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卡诺循环的讲解,不仅清晰地描绘了理想热机的运作,还深入剖析了其理论极限的意义,为理解实际热机效率的限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书中关于相变、热传导、热辐射等章节,也运用了大量生活化的实例,例如冰箱制冷、太阳能利用、甚至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晖,都与热力学紧密相连,让原本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质量也令人称道,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排版合理,阅读体验极佳,这无疑为这本精彩的科普读物增色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