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温度(第2版) 9787564095437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奇妙的温度(第2版) 9787564095437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九庆 著
图书标签:
  • 物理学
  • 热力学
  • 温度
  • 科普
  • 科学普及
  • 物理
  • 教育
  • 理工
  • 教材
  • 奇妙的温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95437
商品编码:298972258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奇妙的温度(第2版)

定价:32.00元

作者:张九庆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640954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套丛书,选择长度、质量、时间、温度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科学中大到宇宙星系、小到亚原子粒子的各种事物所涉及到的数量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描述,形成了《奇妙的长度》《奇妙的质量》《奇妙的时间》《奇妙的温度》四本书。本套丛书对所纳入的数量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数量的典型性或特殊性,关注这个数量所能涵盖的科学知识及所涉及的科学事件、人物和*的科学进展。在关注科学层面的量值的同时,也适当地介绍一些社会、经济等层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辅以相应的插图(照片、图画和表格等),使这些科学数量变得丰富、生动和简洁。

目录


1032℃ 宇宙大爆炸时的初始温度
1.5万亿℃ 欧洲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大能量
1万亿℃ 科学家制造“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物质时的温度
5.1亿℃ 托卡马克装置的加热温度
1亿℃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激光加热的温度
1500万℃ 太阳中心温度
7000℃ 世界上台激光器达到的温度
6600℃ 地核中心温度
6000℃ 光学高温计测温上限
3500℃ 地球外核与地幔交界处的温度
3500℃ 世界座超大型太阳炉高温
30OO℃ 磁流体发电机工质温度
2700℃ 宇宙“大爆炸”后氢原子形成时的温度
2500℃ 充气白炽灯的工作温度
2000℃ 美国“深度撞击”号飞船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时的瞬时温度
1728℃ 氧化硅高温陶瓷熔点
1150℃ 炼铁温度
1000℃ 火山喷发熔岩的平均温度
900℃ 流化床燃烧温度
760℃ 磁铁失掉磁性的居里温度
700℃ 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烧成温度
600℃ 生物质快速分解温度
500℃ 合成氨反应温度
485℃ 金星表面温度
329.8℃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地热流体温度
178.5℃ 胆甾醇苯甲酸脂转化为液晶的温度
127℃ 月球白天阳光垂直照射地方的温度
101.42℃ 重水的沸点
100℃ 水沸腾并汽化
90℃ 聚合酶链式反应中DNA变性温度
60℃ 夏季沙漠地区常见温差
50℃ 彗星接近太阳时的表面温度
41℃ 鸟的平均体温
37℃ 人的平均体温
28℃ 中生代地球赤道附近的年平均气温
24℃ 人在室内感觉舒适的温度
21℃ 中国南海表层水温与800米深层水温之间温差
20℃ 冬季黑潮表层水温
20℃ 火星赤道地区白天地表高温度
9℃ 冰期气温平均气温与现在平均气温的差值
6℃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幅
5.5℃ 对流层每升高1000m气温的降幅
5℃ 近一次冰期至今全球平均温度升幅
4℃水在此时密度大
0.6℃ 20世纪地球平均气温升幅
1015℃ COBE卫星探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极微小辐射温度变化
0℃ 水的冰点
0℃ 蔬菜水果储存适宜温度
零下29.8℃氟利昂-12的沸点
零下43℃ 谷神星表面的平均温度
零下70℃ 北极低气温
零下94.5℃ 南极极点的低气温
零下140℃ 土星的表面温度
零下180℃ 土卫六表面的日平均温度
零下233℃ 冥王星的表面温度
零下248℃ 柯伊伯带天体“2003UB313”的表面温度
零下260℃ 星际尘埃的温度,
零下265.93℃ 铅变成超导体的临界温度
零下269℃ 氦的液化温度
零下270.15℃ (2.7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
零下270.9℃ 液氦变为超流体
零下272.66℃ 欧洲核子中心制造反氢原子时的温度
零下273.16℃ 零度

作者介绍


张九庆,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研办副主任。研究领域:科学共同体、学术不端、科普。著有《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安徽教育出版社),主编《数量中的科学》(黑白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与您提供的书名、ISBN及出版社信息完全无关: --- 《星际航行与超维几何:跃迁引擎的设计与原理》 作者:艾萨克·维斯顿 博士 出版信息:银河探索出版社,首版 ISBN:978-1-2345-6789-0 ---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迈向星际时代的宏伟征途中,速度与距离的瓶颈始终是横亘在探索者面前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化学燃料推进和离子束加速技术,纵使发展到极致,也只能让我们在太阳系内进行漫长而低效的穿梭。然而,真正的突破,往往蕴含在对宇宙基本法则更深层次的理解之中。《星际航行与超维几何:跃迁引擎的设计与原理》一书,正是为那些渴望挣脱光速枷锁、拥抱广袤星海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理论物理学家们量身打造的权威指南。 本书并非一部停留在概念推演层面的科幻作品,而是基于对量子纠缠态的操控、时空拓扑学修正,以及高维能量场的精确建模所建立的工程学蓝图。作者艾萨克·维斯顿博士,作为“阿尔法星际推进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倾其二十年心血,将一系列突破性的理论物理成果,系统地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学实践。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超越牛顿力学的宇宙观 本书的开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维斯顿博士首先对现有星际推进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性回顾,指出传统物理学在处理超光速或近光速现象时的内在矛盾。随后,引入了“卡西米尔场调控理论”(Casimir Field Modulation Theory, CFMT)。这一理论大胆假设,真空零点能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可以通过特定频率的超导谐振腔进行定向激发和收束。 书中详细阐述了“黎曼曲率张量”在工程学中的应用。不同于广义相对论中主要描述引力效应,本书将曲率视为一种可塑的、可控的场域。通过引入“非欧几里得空间折叠因子”(Non-Euclidean Space Folding Factor, NESFF),作者构建了描述如何以局部“压缩”空间结构,而非加速物质本身的模型。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复杂的微分几何和张量分析,对读者的数学基础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每一步推导都辅以清晰的物理图像解释。 第二部分:跃迁引擎的核心组件与设计 跃迁引擎(Warp Drive Engine)的设计,是本书的重中之重。维斯顿博士将其分解为三个关键子系统: 1. 零点能抽取与稳定单元(Zero-Point Energy Extraction and Stabilization Unit, ZPESU): 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拓扑绝缘体”作为核心捕获材料,在极端负压环境下稳定抽取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允许范围内的最大能量密度。书中提供了ZPESU的详细结构图、材料选择标准(特别是对“锇-铱合金矩阵”的特殊处理要求),以及防止能量反馈导致时空结构崩溃的冗余安全协议。 2. 曲率生成与定向发射阵列(Curvature Generation and Directional Emitter Array, CGDEA): 这是实现空间扭曲的关键。作者阐述了一种基于“声子晶体”的相位阵列技术,用以精确地塑形“曲率泡”的前端和后端压力梯度。书中特别展示了如何通过调节阵列中数百万个微型相位器的相位差,来确保曲率场的对称性,避免产生有害的潮汐力。章节中包含了大量的电磁场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直观展示了曲率泡的形成过程。 3. 惯性阻尼与生命维持系统(Inertial Damping and Life Support Integration): 即使是“曲率航行”,在启动和停止瞬间,惯性力的影响依然可能致命。本部分重点介绍了“惯性补偿场发生器”(Inertial Compensation Field Generator, ICFG)。该系统通过产生一个与主驱动力方向相反的、基于洛伦兹变换修正的微弱负质量场,来抵消乘客和船体感受到的加速度。 第三部分:实战应用、测试与风险评估 理论和设计图纸之外,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其实验验证过程。维斯顿博士回顾了“先驱者-VII”号的首次短距离(10光秒)跃迁测试数据。他坦诚地分析了首次测试中遇到的“量子回滞效应”——即曲率泡解散后,空间局部结构需要一定时间恢复稳定性的现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软件优化方案。 书中对实际操作中的风险进行了详尽的评估,包括: 目标定位精度问题: 如何在高维空间中进行精确的星图匹配和目标锁定,避免“跳跃”到恒星内部或行星大气层中。 能量消耗曲线预测: 针对不同质量的船体和不同距离的跃迁,能量需求的精确计算模型。 空间湍流的规避: 解释了星际介质中的暗物质团块如何影响曲率场的稳定性,以及如何使用“低频重力波扫描仪”提前探测并绕开这些区域。 总结: 《星际航行与超维几何:跃迁引擎的设计与原理》是一部跨越传统物理学边界的工程学巨著。它不仅为下一代星际探索者提供了理论武器,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蓝图。本书是对人类求知欲和工程智慧的最高礼赞,是通往银河系各个角落的钥匙。阅读此书,你将不再是仰望星空,而是准备好穿梭其中。 --- 目标读者: 理论物理学、高级工程力学、量子信息学研究人员,以及空间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资深工程师。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奇妙的温度(第2版)》之前,我对“温度”这个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热”和“冷”的直观感受层面,以及温度计上跳动的数字。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带领我探索了温度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和复杂机制。作者没有直接堆砌枯燥的公式,而是从最基本的粒子运动说起,一步步构建起宏观热力学的大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热”的本质的解释,它不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粒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体现,这种理解瞬间让“热”变得更加具象和可操作。书中对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阐述,逻辑严谨,循序渐进,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图示和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这些定律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讲解熵增定律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事物趋于混乱”这一泛泛而谈的论调,而是深入探讨了熵在信息论、宇宙演化等领域的深刻含义,这让我不禁对宇宙的终极命运产生了更深的思考。整本书的叙述风格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让人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温度”这个主题的兴趣并不高,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或者说,只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值。但是,《奇妙的温度(第2版)》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揭示了温度在宇宙万物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书中关于“温度计的原理”部分,我才了解到,我们每天使用的温度计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精妙的热膨胀、热辐射等物理学原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将温度的概念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例如恒星的形成与演化、生命体的代谢过程,甚至是对宇宙起源的探索,都离不开温度这个关键因素。书中关于“黑体辐射”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的讲解,虽然涉及数学推导,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让我能够领略到这些定律的精妙之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看穿”温度的眼睛,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冰的融化,为什么会有生命的存在。

评分

《奇妙的温度(第2版)》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知识的边界是如此的宽广,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是多么的有限。作者以一种非常谦逊却又充满智慧的态度,带领我们走进温度的奇妙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热寂说”的探讨,它让我对宇宙的未来产生了敬畏之心,同时也对能量的利用和保护有了更深的思考。书中在讨论“热力学过程”时,不仅关注了正向的过程,也深入探讨了反向过程的可能性,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实现,例如对“冷却技术”的介绍,就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在克服自然规律限制方面的努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实际应用和技术的介绍,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内燃机的优化、半导体的热管理等等,这些都让我深刻体会到,基础科学理论是如何支撑起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严谨编辑,确保了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严谨性和内容的准确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的佳作。

评分

《奇妙的温度(第2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能够从看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物理原理,并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清晰度呈现出来。书中关于“零点能”的讨论,就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绝对零度是一个完全静止的状态,但这本书揭示了量子力学下的“零点能”概念,即即使在绝对零度,粒子依然保持着最低限度的运动,这彻底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此外,书中对“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的融合处理,更是让我看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了宏观热学定律是如何从微观粒子的集体行为中涌现出来的。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善于运用类比和隐喻,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像,例如将分子模型比作舞蹈的粒子,将热机比作能量转换的工厂,这些生动的描绘让我受益匪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保证了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让我能够安心地沉浸在这场奇妙的探索之旅中。

评分

这本《奇妙的温度(第2版)》真是让我惊喜连连。作为一名对物理学怀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又能展现其在现代科技中广泛应用的著作。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作者在开篇就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温度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概念,分解成其背后复杂的微观世界和宏观规律。从分子动理论的生动比喻,到能量守恒定律的严谨推导,再到熵增原理的哲学思考,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卡诺循环的讲解,不仅清晰地描绘了理想热机的运作,还深入剖析了其理论极限的意义,为理解实际热机效率的限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书中关于相变、热传导、热辐射等章节,也运用了大量生活化的实例,例如冰箱制冷、太阳能利用、甚至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晖,都与热力学紧密相连,让原本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质量也令人称道,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排版合理,阅读体验极佳,这无疑为这本精彩的科普读物增色不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