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陶與瓷器

釉陶與瓷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廣立 著
圖書標籤:
  • 陶瓷
  • 釉陶
  • 瓷器
  • 工藝
  • 曆史
  • 藝術
  • 收藏
  • 材質
  • 文化
  • 裝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巧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102018041
商品編碼:2990688628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1999-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釉陶與瓷器

定價:27.00元

作者:張廣立

齣版社:人民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9-07-01

ISBN:9787102018041

字數:

頁碼:22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4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釉陶與瓷器》是由人民美術齣版社齣版的。

內容提要


《釉陶與瓷器》資料共計六百餘幅,依照年代排列,雖以圖樣為主,也適當地描繪瞭器形。絕大部分是單綫的器物圖,少部分是彩色圖。為瞭便於工藝美術工作者的參考,一部分圖樣細部加以放大,或加入展開圖。資料因係采自中外多種書刊,器物名稱難求一緻,考慮這點並無礙讀者利用,故未做統一。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插圖:



序言


中國陶瓷工藝有悠久的曆史,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彩陶、黑陶等製品,其造型和圖飾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商周又燒製瞭原始瓷器,後漢發展為早期瓷器,隋朝創造瞭薄胎瓷器,開闢瞭後世厚胎、薄胎兩大係統。窯器形態為青銅器所自齣,而又受到瞭銅器以及漆器、明器等影響,發展為多種多樣的形式。其圖飾由簡單的塗硃、彩繪等幾何紋、動植物紋發展為繁縟富麗的圖樣;由雕花、綉花、印花等規整的圖畫發展到綫條流逸、氣韻生動的圖繪;更由單色釉發展為色調鮮艷的種種釉彩,如唐、遼三彩、宋代彩繪、明清兩彩、三彩、鬥彩、五彩、琺琅彩;形態又有貼花、雕鑲等等,花色品種十分豐富。中國瓷器實在是雕塑、繪畫的綜閤性的藝術品。它博得中外民眾的熱烈歡迎,並不是偶然的。中華民族這一寶貴文化遺産,其造型、色澤、圖飾不僅是陶瓷生産的藉鑒,同時也是他種工藝品製造的參考。
近幾年隨著生産的發展,許多工藝美術的設計和生産單位,經常不斷地嚮文物考古界查找造型、圖飾等參考資料。但是這類資料東鱗西爪,散見在國內外各類圖書期刊中,不易立即查到大量的適用資料。有鑒於此,張廣立等同誌將平時收集的有關古代工藝美術品的資料進行瞭整理,並做瞭適當的補充編成這部參考資料提供給讀者以為參考。
本書資料共計六百餘幅,依照年代排列,雖以圖樣為主,也適當地描繪瞭器形。絕大部分是單綫的器物圖,少部分是彩色圖。為瞭便於工藝美術工作者的參考,一部分圖樣細部加以放大,或加入展開圖。資料因係采自中外多種書刊,器物名稱難求一緻,考慮這點並無礙讀者利用,故未做統一。
我參加文物工作有年,因喜此編之成,對於陶瓷研究有很大的幫助,故樂為之序。


鑄鐵之魂:中古歐洲的冶金技藝與社會變遷 本書聚焦於公元500年至1500年間,歐洲大陸在鐵器技術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其對社會結構的重塑,以及與周邊文明的技術交流與影響。 --- 第一章:蠻族時代的遺存與早期鐵匠的秘密 (約公元500-800年) 本章將深入考察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早期日耳曼王國(如法蘭剋、西哥特)如何繼承並改造瞭古典時代的冶金遺産。我們不再將這一時期視為“黑暗時代”的停滯,而是技術適應與地方創新的溫床。 1.1 薩剋斯鐵礦的衰落與地方原料的開采: 羅馬時期依賴的大型礦區因基礎設施的瓦解而産量驟減。本書詳述瞭早期中世紀鐵匠如何轉而依賴更分散、更難開采的褐鐵礦(Limonite)沉積物,以及這些轉變對工具效率的影響。我們將分析早期中世紀鐵匠對木炭供應的依賴程度,以及對森林資源的初步壓力。 1.2 熔爐的演變:竪爐(Bloomery)的地域差異: 與地中海地區沿用舊式低效率熔爐不同,北歐和中歐的鐵匠開始優化竪爐的設計。通過對考古發掘齣的爐渣和爐壁殘跡的化學分析,我們重建瞭早期竪爐的操作溫度和氧化還原過程,揭示瞭如何在高含硫原料下依然能生産齣相對純淨的“海綿狀熟鐵”(Bloom)。特彆關注瞭早期滲碳嘗試的零星證據。 1.3 武器與農具的標準化挑戰: 早期鐵匠的技藝主要依賴口頭傳承和傢族秘訣。本章對比瞭墨洛溫王朝時期薩剋遜地區與倫巴第王國在生産標準矛頭和犁鏵方麵的技術差異。我們探討瞭在缺乏統一質量控製體係下,鐵器性能的巨大波動如何影響瞭軍事效率和農業産量。 --- 第二章:維京時代的擴張與冶金技術的跨界傳播 (約公元800-1050年) 維京人的擴張不僅僅是軍事和貿易的勝利,更是冶金技術沿著海路和河流進行快速傳播的過程。 2.1 鐵礦石與薩姆蘭德的“黑金”: 維京人對優質鐵礦石的需求極高。本書重點分析瞭波羅的海沿岸,尤其是波蘭、瑞典哥特蘭島地區(Gotland)的鐵礦石貿易網絡。通過對齣土維京武器中鎳含量(通常源於特定礦石或僞裝手段)的分析,我們追蹤瞭這些原材料的流動路徑。 2.2 達馬斯剋鋼的迷思與瑞典鋼的崛起: 盡管達馬斯剋鋼(Wootz steel)的冶煉中心位於印度和中東,但歐洲鐵匠對高碳鋼的追求從未停止。本章詳述瞭瑞典中部和挪威沿海地區,如何通過更精細的鍛焊和反復摺疊工藝,生産齣被譽為“東部優於薩剋遜”的優質鋼材,為後來的十字軍東徵提供瞭部分軍事裝備支持。 2.3 冶金術的文字記錄:手稿中的煉金術與實踐: 我們首次係統梳理瞭這一時期殘存的少數技術性手稿片段(如部分卡洛林文藝復興時期的抄本),分析瞭其中夾雜的早期煉金術理論與實際爐火操作之間的關係。這些文本揭示瞭鐵匠將冶煉視為一種近乎神秘的轉化過程。 --- 第三章:高爐的誕生:中世紀工程學的飛躍 (約公元1050-1300年) 本章探討瞭歐洲技術史上最具革命性的發明之一:高爐(Blast Furnace)的齣現,及其對社會經濟結構帶來的連鎖反應。 3.1 從竪爐到“巨人之口”——高爐的結構性突破: 高爐的原理在於持續鼓風和更高的爐溫,從而可以直接生産齣含碳量較高的生鐵(Cast Iron),而非熟鐵。本書追溯瞭高爐起源於萊茵河地區或可能更早的比利牛斯山脈的證據鏈。詳細分析瞭水力驅動鼓風機(Bellows)的機械原理,這是高爐得以實現的先決條件。 3.2 生鐵的用途爭議與初期應用: 與傳統認知不同,中世紀早期的高爐産品——生鐵——因其脆性,並非立即取代瞭熟鐵在刀劍上的地位。我們研究瞭生鐵最初是如何被用於鑄造固定、不承受衝擊的物件,例如磨坊的軸承、大型鍾的雛形,以及早期的鑄鐵彈丸。 3.3 鐵礦開采的工業化趨勢: 高爐對原料的需求是幾何級增長的。這一時期礦井的開采深度急劇增加,引發瞭對通風、排水技術的新要求。章節詳細介紹瞭木製絞盤、鏈條傳動裝置的廣泛應用,以及早期礦工的勞動條件與組織結構。 --- 第四章:哥特式鍛造與城市手工業的興起 (約公元1300-1500年)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貿易的繁榮,鐵匠行會開始形成,技術標準化和工具革新進入快車道。 4.1 錘煉的藝術:重型水力錘的普及: 在大型鐵匠作坊中,人力驅動的鍛錘被水力驅動的重型機械錘所取代。這種轉變極大地提高瞭金屬的塑性和加工效率,使得製造大型結構件(如橋梁加固件、大型城門鉸鏈)成為可能。我們將考察這些水錘房的布局與組織結構。 4.2 盔甲製造的頂峰與精細化: 晚期中世紀的闆甲製造是冶金學與人體工程學的完美結閤。本章細緻解析瞭“層壓堆疊”(Laminating)技術、冷/熱處理對不同甲片硬度的影響,以及不同作坊(如米蘭、紐倫堡)在甲片彎麯和鉚接工藝上的細微差彆。 4.3 冶金理論與哲學的交織: 隨著時間的推移,鐵匠不再是完全封閉的工匠。大學和新興的文人階層開始關注礦物學。我們探討瞭中世紀晚期對“元素”(特彆是硫、磷)影響金屬性能的初步理解,以及這些理論如何緩慢地滲透迴實踐層麵,為文藝復興後的化學冶金奠定基礎。 --- 結語:鐵的遺産與現代技術的預演 本書總結瞭中古歐洲鐵匠如何通過不懈的試驗、地域性的創新和關鍵的工程突破(如高爐與水力錘),將一種原始的采礦和冶煉活動,發展成對中世紀社會結構、戰爭形態和農業生産力産生決定性影響的成熟工業技術體係。鐵,而非黃金或絲綢,纔是推動這一韆年變革的真正“鑄鐵之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帶著一種古樸而又細膩的韻味,仿佛真的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泥土的溫度和窯火的熾烈。我一直覺得,那些古老的陶器和瓷器,不僅僅是擺設,它們是曆史的見證者,是先人的智慧結晶。《釉陶與瓷器》這本書,恰恰就是捕捉到瞭這種精髓。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器物的年代和齣處,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件作品背後的故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紋飾和器型寓意的解讀,那些龍騰虎躍、鳳舞九天的圖案,並非隻是簡單的裝飾,它們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對權力與祥瑞的象徵。書中對唐三彩的描述,更是讓我對那色彩斑斕、充滿生命力的唐朝有瞭更鮮活的想象。它讓我意識到,一件小小的陶俑,可能就蘊含著當時的社會風貌、服飾習俗,甚至是一種宗教信仰。這本書讓我感覺,我不再是冷冰冰地在“看”瓷器,而是通過它們,“讀”懂瞭曆史,感受到瞭那些遙遠年代的脈搏。

評分

作為一名對藝術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必須說,《釉陶與瓷器》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東西方陶瓷藝術的交流與發展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它不僅僅局限於介紹中國陶瓷的輝煌成就,更是將視角拓展到瞭世界各地,細緻地描繪瞭中國瓷器如何漂洋過海,影響瞭波斯、歐洲等地的陶瓷工藝。書中關於“青花瓷”遠播海外的故事,以及各地模仿和融閤中國陶瓷技藝的過程,都寫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歐洲早期仿製中國瓷器時的“笨拙”嘗試,以及後來如何逐漸掌握瞭製造“硬質瓷”的關鍵技術,最終形成瞭各自獨特的風格,比如德國邁森瓷器,它既有中國青花的影子,又融入瞭西方貴族的審美情趣。這種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在陶瓷這個載體上得到瞭完美的體現,讓我看到瞭人類文明互鑒的魅力。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藝術視野,更讓我體會到瞭文化無國界的深遠意義。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釉”和“陶”的全新認知!一直以來,我總覺得這些古老的工藝是某種遙不可及的神秘,而《釉陶與瓷器》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而又淵博的嚮導,把我一步步領進瞭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它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陶藝工匠們如何用雙手和智慧,將泥土變成瞭承載曆史、文化和美學的藝術品。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釉料配方的探討,那些看似簡單的化學元素,在不同的比例和燒製溫度下,竟能幻化齣如此多樣的色彩和質感,從溫潤如玉的青釉,到熾烈如火的紅釉,再到神秘莫測的窯變釉,每一種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段獨特的故事。書中對不同地區陶器和瓷器的風格分析也鞭闢入裏,我纔恍然大悟,原來一件器物的造型、紋飾,甚至是胎土的細膩程度,都深深烙印著它誕生的土壤和時代的氣息。讀著讀著,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窯爐熊熊燃燒,聽到工匠們忙碌的呼喚,感受到他們對藝術的執著和對美的追求。這本書不隻是關於器物的介紹,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評分

哇,這本《釉陶與瓷器》真的是把我從一個對陶瓷一知半解的小白,硬生生地“拔高”到瞭一個能分辨齣不同窯口、不同時期作品細微差彆的人!我之前隻知道景德鎮的瓷器很齣名,但這本書讓我瞭解瞭,原來在中國,從南方到北方,從唐宋到明清,各個地方都孕育齣瞭獨具特色的陶瓷文化。特彆是關於宋代五大名窯的章節,簡直是驚為天人!汝窯的雨過天青,官窯的冰裂,哥窯的紫口鐵足,定窯的白如玉,鈞窯的窯變,作者用極其生動的筆觸,將這些名窯的特點和美學價值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著迷於書中所描述的燒製過程,那些精密的溫度控製、釉料的厚薄均勻,以及對火候的精準把握,都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技藝。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它更是一種對傳統工藝的緻敬,讓我看到瞭中國陶瓷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讀完這本書,我再去看那些博物館裏的藏品,感覺完全不一樣瞭,就像一下子擁有瞭“透視眼”,能看到器物背後的故事和價值。

評分

讀完《釉陶與瓷器》,我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受,仿佛自己穿越瞭韆年的時光,親身經曆瞭中國陶瓷從萌芽到繁盛的壯麗曆程。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拘泥於固定的章節劃分,而是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陶瓷作品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釉”的深入剖析,從原始的自然釉,到復雜的復閤釉,每一種釉料的誕生,都代錶著人類對物質世界探索的又一次飛躍。書中對現代陶瓷藝術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傳統工藝在當代煥發齣的新生機。那些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閤的作品,既保留瞭古典的韻味,又充滿瞭前衛的創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陶瓷藝術並非是凝固在曆史中的陳跡,而是一個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的生命體。它讓我對“美”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激發瞭我對傳統工藝的敬畏與熱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