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釉陶与瓷器
定价:27.00元
作者:张广立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7-01
ISBN:9787102018041
字数:
页码:2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釉陶与瓷器》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提要
《釉陶与瓷器》资料共计六百余幅,依照年代排列,虽以图样为主,也适当地描绘了器形。绝大部分是单线的器物图,少部分是彩色图。为了便于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参考,一部分图样细部加以放大,或加入展开图。资料因系采自中外多种书刊,器物名称难求一致,考虑这点并无碍读者利用,故未做统一。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插图:
序言
中国陶瓷工艺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黑陶等制品,其造型和图饰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商周又烧制了原始瓷器,后汉发展为早期瓷器,隋朝创造了薄胎瓷器,开辟了后世厚胎、薄胎两大系统。窑器形态为青铜器所自出,而又受到了铜器以及漆器、明器等影响,发展为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图饰由简单的涂朱、彩绘等几何纹、动植物纹发展为繁缛富丽的图样;由雕花、绣花、印花等规整的图画发展到线条流逸、气韵生动的图绘;更由单色釉发展为色调鲜艳的种种釉彩,如唐、辽三彩、宋代彩绘、明清两彩、三彩、斗彩、五彩、珐琅彩;形态又有贴花、雕镶等等,花色品种十分丰富。中国瓷器实在是雕塑、绘画的综合性的艺术品。它博得中外民众的热烈欢迎,并不是偶然的。中华民族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其造型、色泽、图饰不仅是陶瓷生产的借鉴,同时也是他种工艺品制造的参考。
近几年随着生产的发展,许多工艺美术的设计和生产单位,经常不断地向文物考古界查找造型、图饰等参考资料。但是这类资料东鳞西爪,散见在国内外各类图书期刊中,不易立即查到大量的适用资料。有鉴于此,张广立等同志将平时收集的有关古代工艺美术品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做了适当的补充编成这部参考资料提供给读者以为参考。
本书资料共计六百余幅,依照年代排列,虽以图样为主,也适当地描绘了器形。绝大部分是单线的器物图,少部分是彩色图。为了便于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参考,一部分图样细部加以放大,或加入展开图。资料因系采自中外多种书刊,器物名称难求一致,考虑这点并无碍读者利用,故未做统一。
我参加文物工作有年,因喜此编之成,对于陶瓷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故乐为之序。
作为一名对艺术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必须说,《釉陶与瓷器》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东西方陶瓷艺术的交流与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局限于介绍中国陶瓷的辉煌成就,更是将视角拓展到了世界各地,细致地描绘了中国瓷器如何漂洋过海,影响了波斯、欧洲等地的陶瓷工艺。书中关于“青花瓷”远播海外的故事,以及各地模仿和融合中国陶瓷技艺的过程,都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欧洲早期仿制中国瓷器时的“笨拙”尝试,以及后来如何逐渐掌握了制造“硬质瓷”的关键技术,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比如德国迈森瓷器,它既有中国青花的影子,又融入了西方贵族的审美情趣。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陶瓷这个载体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互鉴的魅力。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更让我体会到了文化无国界的深远意义。
评分哇,这本《釉陶与瓷器》真的是把我从一个对陶瓷一知半解的小白,硬生生地“拔高”到了一个能分辨出不同窑口、不同时期作品细微差别的人!我之前只知道景德镇的瓷器很出名,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原来在中国,从南方到北方,从唐宋到明清,各个地方都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特别是关于宋代五大名窑的章节,简直是惊为天人!汝窑的雨过天青,官窑的冰裂,哥窑的紫口铁足,定窑的白如玉,钧窑的窑变,作者用极其生动的笔触,将这些名窑的特点和美学价值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着迷于书中所描述的烧制过程,那些精密的温度控制、釉料的厚薄均匀,以及对火候的精准把握,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技艺。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它更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致敬,让我看到了中国陶瓷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读完这本书,我再去看那些博物馆里的藏品,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一下子拥有了“透视眼”,能看到器物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古朴而又细腻的韵味,仿佛真的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泥土的温度和窑火的炽烈。我一直觉得,那些古老的陶器和瓷器,不仅仅是摆设,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先人的智慧结晶。《釉陶与瓷器》这本书,恰恰就是捕捉到了这种精髓。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器物的年代和出处,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纹饰和器型寓意的解读,那些龙腾虎跃、凤舞九天的图案,并非只是简单的装饰,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权力与祥瑞的象征。书中对唐三彩的描述,更是让我对那色彩斑斓、充满生命力的唐朝有了更鲜活的想象。它让我意识到,一件小小的陶俑,可能就蕴含着当时的社会风貌、服饰习俗,甚至是一种宗教信仰。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再是冷冰冰地在“看”瓷器,而是通过它们,“读”懂了历史,感受到了那些遥远年代的脉搏。
评分读完《釉陶与瓷器》,我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受,仿佛自己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亲身经历了中国陶瓷从萌芽到繁盛的壮丽历程。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固定的章节划分,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瓷作品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釉”的深入剖析,从原始的自然釉,到复杂的复合釉,每一种釉料的诞生,都代表着人类对物质世界探索的又一次飞跃。书中对现代陶瓷艺术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出的新生机。那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作品,既保留了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前卫的创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陶瓷艺术并非是凝固在历史中的陈迹,而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它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釉”和“陶”的全新认知!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这些古老的工艺是某种遥不可及的神秘,而《釉陶与瓷器》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又渊博的向导,把我一步步领进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陶艺工匠们如何用双手和智慧,将泥土变成了承载历史、文化和美学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釉料配方的探讨,那些看似简单的化学元素,在不同的比例和烧制温度下,竟能幻化出如此多样的色彩和质感,从温润如玉的青釉,到炽烈如火的红釉,再到神秘莫测的窑变釉,每一种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独特的故事。书中对不同地区陶器和瓷器的风格分析也鞭辟入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件器物的造型、纹饰,甚至是胎土的细腻程度,都深深烙印着它诞生的土壤和时代的气息。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窑炉熊熊燃烧,听到工匠们忙碌的呼唤,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美的追求。这本书不只是关于器物的介绍,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