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陶与瓷器

釉陶与瓷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广立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
  • 釉陶
  • 瓷器
  • 工艺
  • 历史
  • 艺术
  • 收藏
  • 材质
  • 文化
  • 装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18041
商品编码:299068862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9-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釉陶与瓷器

定价:27.00元

作者:张广立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7-01

ISBN:9787102018041

字数:

页码:2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釉陶与瓷器》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提要


《釉陶与瓷器》资料共计六百余幅,依照年代排列,虽以图样为主,也适当地描绘了器形。绝大部分是单线的器物图,少部分是彩色图。为了便于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参考,一部分图样细部加以放大,或加入展开图。资料因系采自中外多种书刊,器物名称难求一致,考虑这点并无碍读者利用,故未做统一。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插图:



序言


中国陶瓷工艺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黑陶等制品,其造型和图饰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商周又烧制了原始瓷器,后汉发展为早期瓷器,隋朝创造了薄胎瓷器,开辟了后世厚胎、薄胎两大系统。窑器形态为青铜器所自出,而又受到了铜器以及漆器、明器等影响,发展为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图饰由简单的涂朱、彩绘等几何纹、动植物纹发展为繁缛富丽的图样;由雕花、绣花、印花等规整的图画发展到线条流逸、气韵生动的图绘;更由单色釉发展为色调鲜艳的种种釉彩,如唐、辽三彩、宋代彩绘、明清两彩、三彩、斗彩、五彩、珐琅彩;形态又有贴花、雕镶等等,花色品种十分丰富。中国瓷器实在是雕塑、绘画的综合性的艺术品。它博得中外民众的热烈欢迎,并不是偶然的。中华民族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其造型、色泽、图饰不仅是陶瓷生产的借鉴,同时也是他种工艺品制造的参考。
近几年随着生产的发展,许多工艺美术的设计和生产单位,经常不断地向文物考古界查找造型、图饰等参考资料。但是这类资料东鳞西爪,散见在国内外各类图书期刊中,不易立即查到大量的适用资料。有鉴于此,张广立等同志将平时收集的有关古代工艺美术品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做了适当的补充编成这部参考资料提供给读者以为参考。
本书资料共计六百余幅,依照年代排列,虽以图样为主,也适当地描绘了器形。绝大部分是单线的器物图,少部分是彩色图。为了便于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参考,一部分图样细部加以放大,或加入展开图。资料因系采自中外多种书刊,器物名称难求一致,考虑这点并无碍读者利用,故未做统一。
我参加文物工作有年,因喜此编之成,对于陶瓷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故乐为之序。


铸铁之魂:中古欧洲的冶金技艺与社会变迁 本书聚焦于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欧洲大陆在铁器技术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其对社会结构的重塑,以及与周边文明的技术交流与影响。 --- 第一章:蛮族时代的遗存与早期铁匠的秘密 (约公元500-800年) 本章将深入考察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早期日耳曼王国(如法兰克、西哥特)如何继承并改造了古典时代的冶金遗产。我们不再将这一时期视为“黑暗时代”的停滞,而是技术适应与地方创新的温床。 1.1 萨克斯铁矿的衰落与地方原料的开采: 罗马时期依赖的大型矿区因基础设施的瓦解而产量骤减。本书详述了早期中世纪铁匠如何转而依赖更分散、更难开采的褐铁矿(Limonite)沉积物,以及这些转变对工具效率的影响。我们将分析早期中世纪铁匠对木炭供应的依赖程度,以及对森林资源的初步压力。 1.2 熔炉的演变:竖炉(Bloomery)的地域差异: 与地中海地区沿用旧式低效率熔炉不同,北欧和中欧的铁匠开始优化竖炉的设计。通过对考古发掘出的炉渣和炉壁残迹的化学分析,我们重建了早期竖炉的操作温度和氧化还原过程,揭示了如何在高含硫原料下依然能生产出相对纯净的“海绵状熟铁”(Bloom)。特别关注了早期渗碳尝试的零星证据。 1.3 武器与农具的标准化挑战: 早期铁匠的技艺主要依赖口头传承和家族秘诀。本章对比了墨洛温王朝时期萨克逊地区与伦巴第王国在生产标准矛头和犁铧方面的技术差异。我们探讨了在缺乏统一质量控制体系下,铁器性能的巨大波动如何影响了军事效率和农业产量。 --- 第二章:维京时代的扩张与冶金技术的跨界传播 (约公元800-1050年) 维京人的扩张不仅仅是军事和贸易的胜利,更是冶金技术沿着海路和河流进行快速传播的过程。 2.1 铁矿石与萨姆兰德的“黑金”: 维京人对优质铁矿石的需求极高。本书重点分析了波罗的海沿岸,尤其是波兰、瑞典哥特兰岛地区(Gotland)的铁矿石贸易网络。通过对出土维京武器中镍含量(通常源于特定矿石或伪装手段)的分析,我们追踪了这些原材料的流动路径。 2.2 达马斯克钢的迷思与瑞典钢的崛起: 尽管达马斯克钢(Wootz steel)的冶炼中心位于印度和中东,但欧洲铁匠对高碳钢的追求从未停止。本章详述了瑞典中部和挪威沿海地区,如何通过更精细的锻焊和反复折叠工艺,生产出被誉为“东部优于萨克逊”的优质钢材,为后来的十字军东征提供了部分军事装备支持。 2.3 冶金术的文字记录:手稿中的炼金术与实践: 我们首次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残存的少数技术性手稿片段(如部分卡洛林文艺复兴时期的抄本),分析了其中夹杂的早期炼金术理论与实际炉火操作之间的关系。这些文本揭示了铁匠将冶炼视为一种近乎神秘的转化过程。 --- 第三章:高炉的诞生:中世纪工程学的飞跃 (约公元1050-1300年) 本章探讨了欧洲技术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发明之一:高炉(Blast Furnace)的出现,及其对社会经济结构带来的连锁反应。 3.1 从竖炉到“巨人之口”——高炉的结构性突破: 高炉的原理在于持续鼓风和更高的炉温,从而可以直接生产出含碳量较高的生铁(Cast Iron),而非熟铁。本书追溯了高炉起源于莱茵河地区或可能更早的比利牛斯山脉的证据链。详细分析了水力驱动鼓风机(Bellows)的机械原理,这是高炉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 3.2 生铁的用途争议与初期应用: 与传统认知不同,中世纪早期的高炉产品——生铁——因其脆性,并非立即取代了熟铁在刀剑上的地位。我们研究了生铁最初是如何被用于铸造固定、不承受冲击的物件,例如磨坊的轴承、大型钟的雏形,以及早期的铸铁弹丸。 3.3 铁矿开采的工业化趋势: 高炉对原料的需求是几何级增长的。这一时期矿井的开采深度急剧增加,引发了对通风、排水技术的新要求。章节详细介绍了木制绞盘、链条传动装置的广泛应用,以及早期矿工的劳动条件与组织结构。 --- 第四章:哥特式锻造与城市手工业的兴起 (约公元1300-1500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贸易的繁荣,铁匠行会开始形成,技术标准化和工具革新进入快车道。 4.1 锤炼的艺术:重型水力锤的普及: 在大型铁匠作坊中,人力驱动的锻锤被水力驱动的重型机械锤所取代。这种转变极大地提高了金属的塑性和加工效率,使得制造大型结构件(如桥梁加固件、大型城门铰链)成为可能。我们将考察这些水锤房的布局与组织结构。 4.2 盔甲制造的顶峰与精细化: 晚期中世纪的板甲制造是冶金学与人体工程学的完美结合。本章细致解析了“层压堆叠”(Laminating)技术、冷/热处理对不同甲片硬度的影响,以及不同作坊(如米兰、纽伦堡)在甲片弯曲和铆接工艺上的细微差别。 4.3 冶金理论与哲学的交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匠不再是完全封闭的工匠。大学和新兴的文人阶层开始关注矿物学。我们探讨了中世纪晚期对“元素”(特别是硫、磷)影响金属性能的初步理解,以及这些理论如何缓慢地渗透回实践层面,为文艺复兴后的化学冶金奠定基础。 --- 结语:铁的遗产与现代技术的预演 本书总结了中古欧洲铁匠如何通过不懈的试验、地域性的创新和关键的工程突破(如高炉与水力锤),将一种原始的采矿和冶炼活动,发展成对中世纪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和农业生产力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成熟工业技术体系。铁,而非黄金或丝绸,才是推动这一千年变革的真正“铸铁之魂”。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艺术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必须说,《釉陶与瓷器》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东西方陶瓷艺术的交流与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局限于介绍中国陶瓷的辉煌成就,更是将视角拓展到了世界各地,细致地描绘了中国瓷器如何漂洋过海,影响了波斯、欧洲等地的陶瓷工艺。书中关于“青花瓷”远播海外的故事,以及各地模仿和融合中国陶瓷技艺的过程,都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欧洲早期仿制中国瓷器时的“笨拙”尝试,以及后来如何逐渐掌握了制造“硬质瓷”的关键技术,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比如德国迈森瓷器,它既有中国青花的影子,又融入了西方贵族的审美情趣。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陶瓷这个载体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互鉴的魅力。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更让我体会到了文化无国界的深远意义。

评分

哇,这本《釉陶与瓷器》真的是把我从一个对陶瓷一知半解的小白,硬生生地“拔高”到了一个能分辨出不同窑口、不同时期作品细微差别的人!我之前只知道景德镇的瓷器很出名,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原来在中国,从南方到北方,从唐宋到明清,各个地方都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特别是关于宋代五大名窑的章节,简直是惊为天人!汝窑的雨过天青,官窑的冰裂,哥窑的紫口铁足,定窑的白如玉,钧窑的窑变,作者用极其生动的笔触,将这些名窑的特点和美学价值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着迷于书中所描述的烧制过程,那些精密的温度控制、釉料的厚薄均匀,以及对火候的精准把握,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技艺。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它更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致敬,让我看到了中国陶瓷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读完这本书,我再去看那些博物馆里的藏品,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一下子拥有了“透视眼”,能看到器物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古朴而又细腻的韵味,仿佛真的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泥土的温度和窑火的炽烈。我一直觉得,那些古老的陶器和瓷器,不仅仅是摆设,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先人的智慧结晶。《釉陶与瓷器》这本书,恰恰就是捕捉到了这种精髓。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器物的年代和出处,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纹饰和器型寓意的解读,那些龙腾虎跃、凤舞九天的图案,并非只是简单的装饰,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权力与祥瑞的象征。书中对唐三彩的描述,更是让我对那色彩斑斓、充满生命力的唐朝有了更鲜活的想象。它让我意识到,一件小小的陶俑,可能就蕴含着当时的社会风貌、服饰习俗,甚至是一种宗教信仰。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再是冷冰冰地在“看”瓷器,而是通过它们,“读”懂了历史,感受到了那些遥远年代的脉搏。

评分

读完《釉陶与瓷器》,我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受,仿佛自己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亲身经历了中国陶瓷从萌芽到繁盛的壮丽历程。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固定的章节划分,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瓷作品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釉”的深入剖析,从原始的自然釉,到复杂的复合釉,每一种釉料的诞生,都代表着人类对物质世界探索的又一次飞跃。书中对现代陶瓷艺术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出的新生机。那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作品,既保留了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前卫的创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陶瓷艺术并非是凝固在历史中的陈迹,而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它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釉”和“陶”的全新认知!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这些古老的工艺是某种遥不可及的神秘,而《釉陶与瓷器》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又渊博的向导,把我一步步领进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陶艺工匠们如何用双手和智慧,将泥土变成了承载历史、文化和美学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釉料配方的探讨,那些看似简单的化学元素,在不同的比例和烧制温度下,竟能幻化出如此多样的色彩和质感,从温润如玉的青釉,到炽烈如火的红釉,再到神秘莫测的窑变釉,每一种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独特的故事。书中对不同地区陶器和瓷器的风格分析也鞭辟入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件器物的造型、纹饰,甚至是胎土的细腻程度,都深深烙印着它诞生的土壤和时代的气息。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窑炉熊熊燃烧,听到工匠们忙碌的呼唤,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美的追求。这本书不只是关于器物的介绍,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