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
定价:90.00元
售价:65.7元,便宜24.3元,折扣73
作者:胡志川,陈申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4-01
ISBN:9787800073113
字数:
页码:17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962kg
《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对生产、生活、斗争的情景的记录和经验的总结,促使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传世的古代器物、绘形的图画、文字的记载等,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历史的主要依据。摄影术发明后,摄影作品成为记录、储存、传递事物形象的特殊讯息载体。留存的历史照片,使人们能够“目睹”已经消逝的前人的生活情状。“百闲不如一见”,历史照片可以帮助我们“看见”过去,虽然只是零散的、片断的、瞬间的形象,但它是实在的、具体的、生动的映象。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生活内容,供人们去发掘、去体味…”。
集市
北京
北京
农人
妇女
仪式中的喇嘛
澳门庙字(1844年银版法摄)
两广总督耆英(1844年摄)
银版人物肖像(约1850年摄,上海)
广东摄影师罗以礼(1802一1852)像
老妇人像(约1850年摄)
广州镇海楼(1851年摄)
近代科学家邹伯奇(1819-1869年,于1844年完成了
“摄影之器”的研制并写下了《摄影之器记》一文)
两广总督叶名琛(1807一1859)像
广东妇女肖像(安布罗法摄)
上海妇女
广州十三行买办潘仕成像
清代北京城咏(1860年摄)
太平天国军队围攻上海
开埠后的宁波码头
十九世纪中叶,被称作“猪仔”的华工从厦门登船
被英法联军攻陷的天津大沽炮台(1860年摄)
英法联军在北京城头的营地(1860年摄)
烧毁后的北京圆明园(1860年摄)
被洗纫后的北京万寿山
北京哈达门(崇文门)街市
香港天后庙
澳门风光(赖阿芳摄)
同治年间的武昌黄鹤楼(1868年摄)
签订《北京条约》时的恭亲王奕欣(1860年u月摄)
两广总督刘长佑像
南方妇女像(之一)
南方妇女像(之二)
小商人一家
上海小吃担
办理外务的重臣沈桂芬
驻外国使节张德彝(1868年19岁时摄)
年轻的官员夫妇合影(广州)
清代官员内眷
抬轿子
卖艺的盲人
梳妆
出卖劳力者
城市中的贫民
农村中的小孩们
驻美公使陈兰彬(右一)等官员合影(广州)
批送往美国的留学幼童(1872年上海)
早年上海的两家照相馆——“苏三兴”和“公泰”
近代科学家徐寿、李善兰、华衡芳在江南制造局合影
李鸿章像(梁时泰摄)
戏照(上海,1870-1879)
戏曲乐队
北京的街道
香港的人力车(赖阿芳摄)
清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北京的店铺
街头上的乐趣(北京)
拉洋片
上海织布女工
死刑
广州街道
妇女与儿童
广州的贡院
洋商在中国开办制藤工厂
广州街道旧貌
广州的花园
九江街头小景
更夫
天津黑塔
上海豫园
地方戏
五口人之家
清朝的武官
邓世昌(1849一1894)像
毒裴嘉严津梁
醇亲王奕议(1886年梁时泰摄)
驻守广州的清朝军队
中国装配的机车(1880年摄)
唐山一一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式(1881年摄)
醇亲王巡阅北洋舰队时乘坐的帅舰(粱时泰摄)
重修后的天津大沽炮台(梁时泰摄)
抗击曰军入侵台湾的高山族士兵(1874年摄)
英国医生给台湾人拔牙(1887年摄)
任台湾巡抚刘铭传(1836一1895年)像
中法战争申爱国将领刘永福像
徐建寅(近代兵工学家,1845一1901)像
康有为像
台湾的挑夫(1896年摄)
上海新任道台接印式
清宫总营太监(梁时泰摄)
洋商和中国买办
张荫恒参加英国女皇加冕典礼
清德宗光绪皇帝
珍妃
义和团的年轻团民
“红灯照”的姐妹
向天津进军中的义和团民
的义和团民
被义和团烧毁的洋人住宅(1900年北京)
紫禁城前的八国联军
慈禧逃难时,受过“荣宠”的百姓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回銮乘坐的火车
慈禧皇太后像(1903年,勋龄摄)
乘肩舆的慈禧:
出卖变法运动的袁世凯
清宫中的摄影师一一勋龄
农村景色
派往欧洲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在罗马合影(1905年摄)
清代贵族夫人和各驻华大使夫人合影
警慧邯尚责涂烂圣.(中)及赵秉钧‘左)毓朗
合影(1905年“丰泰”摄)
赴欧洲考察海军的载洵,萨镇冰等官员合影
幽只季累蠢智需囊艳“00ssoe:I:奕
载澧(溥仪之父)像
归国留洋学生参加殿试(1907年吴匡时摄)
清末江苏吴淞狮子岭的海防设施
京师大学堂足球队
广东运动会(1905年摄)
上海一一苏州线通车
开进北京城内的火车(1905年摄)
上海街道
上海女子“天足会”集会
淮北难民(1906年摄)
私塾
清末同治陵大祭
光绪雾柩栘入山陵(1909年摄)
清末时的“出殡”队伍
御花园中的隆裕太后
清末入像摄影
末代皇帚溥仪和他的外祖父
清末人像摄影
双塔寺中的“宝丰”照相馆(北京)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戴木枷的女囚犯(1907年摄,上海)
清未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农村的一家
衣衫褴褛的农民
修鞋匠
地方官审理民案
剃头匠
农村中的新婚夫妇
街头拔牙医生(立体照片)
傀儡戏艺人
北方的说书人
算命先生
驯虎人
杂技艺人
清末戏园内景
王瑶卿反串(溪皇庄)戏照(1898年杨远山摄)
反清(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合影
1896年断发后的孙中山
孙中山的子女
就义前的广州起义志士
革命军占领武昌湖广总督衙门
革命军在汉口租界巡逻(19u年摄)
武昌首义后上海市民在望平街报馆前等待消息
剪去辫子
孙中山宣誓就职大总统(1912年元旦摄)
上海市民庆祝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摄)
黄兴像
孙中山及全体国务员晋谒明孝陵
末教仁先生被刺(1913年3月摄)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左)和井勿幕(同盟会员)合影
19u年哈尔滨瘟疫中的中国防疫队
民国成立后公祭隆裕太后的灵堂(1913年摄)
袁世凯称帚时到天坛行祭天礼
袁世凯祭天时的乐队
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匕摄影釆访的中国学生
次世界大战时欧洲战场上的华工队
次世界大战期间设在北京的战俘收容所
北京风貌之文津街
北京风貌之二一一泡子河
北京风貌之三一一“会贤堂”饭庄
北京风貌之四一一东便门(一)
北京风貌之五一一束便门(二)
北京风貌之六一一正阳门大街
北京风貌之七一一永定门外
北京风貌之八一一东便门角楼
北京风貌之九一一南口
北京风貌之十一一骆驼队
水上人家(四川)
石宝寨(四川)
木制自行车(约1905年摄)
照相馆拍摄的“分身像”(一)
照相馆拍摄的“分身像”(二)
家庭合影(1917年摄,台湾)
戎装像
霍元甲
鲁迅
京戏(杨小楼、钱金福合演)
京戏(断桥)(陈德霖、余玉琴合演)
戒台寺方丈
行乞的道士
古剎
上海精武体育会摄学部旅行摄影
喇嘛
喇嘛寺院“打鬼”
赶驴的老汉
乞丐
卖唱人
新开张的客栈
和尚乐队
出殡
拉骆驼
饮水处
小饭摊
烤火的单身汉
煤窑的苦力
拜年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它自己的影像记录。《中国旧影录》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我被那些照片深深吸引,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百态。我看到古老的城墙,巍峨的宫殿,它们在照片中显得庄严肃穆。我也看到熙熙攘攘的街头,卖艺的艺人,挑担的小贩,他们脸上带着生活的痕迹,却也透着一股坚韧。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照片,他们的眼神里有苦难,也有希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一个在变革中摸索前行的中国。我尤其喜欢那些反映当时人们生活方式的照片,比如家庭聚会、节日庆典,它们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书中的图片选择非常广泛,涵盖了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方面,而且图片的质量也非常高,即使是黑白照片,也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它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评分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旧影录》这本书时,我便被它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所吸引。书中精选的1840年至1919年间的中国早期摄影作品,如同一部视觉化的史书,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每一幅旧影,都仿佛凝聚了时光的精华,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时代的印记。我被那些黑白照片中的人物深深吸引,无论是身着华服的贵族,还是辛勤劳作的百姓,他们面部表情的刻画,眼神中的故事,都如此真实而富有感染力。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辉煌,也看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这些都通过镜头被一一记录下来。书中的细节之处也令人赞叹,例如老建筑的雕梁画栋,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都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印刷的质量也极其出色,使得老照片的纹理和细节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仿佛触手可及。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影像堆砌,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引领读者深入探索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它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这段历史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早期摄影发展的资料。《中国旧影录》这本书,简直是填补了我的一大心愿。它所收录的作品,从1840年到1919年,跨越了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我惊叹于早期摄影师们的技术和艺术造诣,尽管条件简陋,他们却留下了如此之多具有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作品。照片中的构图、光影运用,以及人物的表情捕捉,都展现了相当高的水准。我特别欣赏那些展现中国传统建筑和自然风光的照片,它们将中国古典美学与摄影艺术完美结合,呈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同时,书中也收录了不少人物肖像,这些肖像不仅记录了个体的面貌,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精神。我甚至在其中辨认出了一些历史人物的照片,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这本书的纸质和印刷都非常好,照片的细节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也很高,这对于一本摄影画册来说至关重要。我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摄影史、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它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简直是一扇通往失落时光的窗户。刚拿到书,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古朴的封面吸引了。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那些泛黄却依然清晰的面孔,它们定格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穿着长袍马褂的官员,在街头叫卖的小贩,抑或是远离尘嚣的寺庙与园林。每一张照片都像一篇无声的故事,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我尤其被那些记录了普通人生活的画面所打动,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一个挑担的小伙计,他的眼神里有着对未来的憧憬;一个正在绣花的女子,她的指尖流淌着温婉的时光。这些影像,远比文字史书更能触动人心,它们真实、鲜活,让我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街头巷尾,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温度与脉搏。书中的选图非常有匠心,既有宏观的历史场景,如租界、洋行、码头,也有微观的个体肖像,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印刷质量也非常出色,将老照片的细节和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嗅到照片纸张特有的味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作品集,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是了解近代中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我必须说,《中国旧影录》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和文化充满兴趣,但总是觉得隔了一层纱。直到我翻阅这本书,那些陈旧的黑白影像,才将我拉近了那个遥远的时空。照片中的人物,他们的服饰、发型、神态,无一不散发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我看到那些雄伟的建筑,它们在如今依然矗立,只是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我看到那些繁华的市集,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仿佛能听到当时的喧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外国人拍摄的中国照片,他们以一种异域的视角,记录下了我们自己的土地和人民。这种视角本身就充满了研究价值,它让我们看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也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文化定位。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用心,每一张照片都配有简洁却信息量丰富的说明,帮助我们理解照片的背景和意义。那些关于摄影师、拍摄地点、以及照片背后故事的文字,都为这些影像增添了更多维度。我花了几个小时沉浸其中,每一张照片都值得细细品味,每一页都让我惊叹不已。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