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

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志川,陈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摄影
  • 早期摄影
  • 历史影像
  • 文化遗产
  • 中国历史
  • 黑白摄影
  • 老照片
  • 摄影集
  • 19世纪
  • 20世纪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0073113
商品编码:2990708136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1999-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

定价:90.00元

售价:65.7元,便宜24.3元,折扣73

作者:胡志川,陈申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4-01

ISBN:9787800073113

字数

页码:17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9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对生产、生活、斗争的情景的记录和经验的总结,促使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传世的古代器物、绘形的图画、文字的记载等,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历史的主要依据。摄影术发明后,摄影作品成为记录、储存、传递事物形象的特殊讯息载体。留存的历史照片,使人们能够“目睹”已经消逝的前人的生活情状。“百闲不如一见”,历史照片可以帮助我们“看见”过去,虽然只是零散的、片断的、瞬间的形象,但它是实在的、具体的、生动的映象。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生活内容,供人们去发掘、去体味…”。

目录

集市
北京
北京
农人
妇女
仪式中的喇嘛
澳门庙字(1844年银版法摄)
两广总督耆英(1844年摄)
银版人物肖像(约1850年摄,上海)
广东摄影师罗以礼(1802一1852)像
老妇人像(约1850年摄)
广州镇海楼(1851年摄)
近代科学家邹伯奇(1819-1869年,于1844年完成了
“摄影之器”的研制并写下了《摄影之器记》一文)
两广总督叶名琛(1807一1859)像
广东妇女肖像(安布罗法摄)
上海妇女
广州十三行买办潘仕成像
清代北京城咏(1860年摄)
太平天国军队围攻上海
开埠后的宁波码头
十九世纪中叶,被称作“猪仔”的华工从厦门登船
被英法联军攻陷的天津大沽炮台(1860年摄)
英法联军在北京城头的营地(1860年摄)
烧毁后的北京圆明园(1860年摄)
被洗纫后的北京万寿山
北京哈达门(崇文门)街市
香港天后庙
澳门风光(赖阿芳摄)
同治年间的武昌黄鹤楼(1868年摄)
签订《北京条约》时的恭亲王奕欣(1860年u月摄)
两广总督刘长佑像
南方妇女像(之一)
南方妇女像(之二)
小商人一家
上海小吃担
办理外务的重臣沈桂芬
驻外国使节张德彝(1868年19岁时摄)
年轻的官员夫妇合影(广州)
清代官员内眷
抬轿子
卖艺的盲人
梳妆
出卖劳力者
城市中的贫民
农村中的小孩们
驻美公使陈兰彬(右一)等官员合影(广州)
批送往美国的留学幼童(1872年上海)
早年上海的两家照相馆——“苏三兴”和“公泰”
近代科学家徐寿、李善兰、华衡芳在江南制造局合影
李鸿章像(梁时泰摄)
戏照(上海,1870-1879)
戏曲乐队
北京的街道
香港的人力车(赖阿芳摄)
清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北京的店铺
街头上的乐趣(北京)
拉洋片
上海织布女工
死刑
广州街道
妇女与儿童
广州的贡院
洋商在中国开办制藤工厂
广州街道旧貌
广州的花园
九江街头小景
更夫
天津黑塔
上海豫园
地方戏
五口人之家
清朝的武官
邓世昌(1849一1894)像
毒裴嘉严津梁
醇亲王奕议(1886年梁时泰摄)
驻守广州的清朝军队
中国装配的机车(1880年摄)
唐山一一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式(1881年摄)
醇亲王巡阅北洋舰队时乘坐的帅舰(粱时泰摄)
重修后的天津大沽炮台(梁时泰摄)
抗击曰军入侵台湾的高山族士兵(1874年摄)
英国医生给台湾人拔牙(1887年摄)
任台湾巡抚刘铭传(1836一1895年)像
中法战争申爱国将领刘永福像
徐建寅(近代兵工学家,1845一1901)像
康有为像
台湾的挑夫(1896年摄)
上海新任道台接印式
清宫总营太监(梁时泰摄)
洋商和中国买办
张荫恒参加英国女皇加冕典礼
清德宗光绪皇帝
珍妃
义和团的年轻团民
“红灯照”的姐妹
向天津进军中的义和团民
的义和团民
被义和团烧毁的洋人住宅(1900年北京)
紫禁城前的八国联军
慈禧逃难时,受过“荣宠”的百姓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回銮乘坐的火车
慈禧皇太后像(1903年,勋龄摄)
乘肩舆的慈禧:
出卖变法运动的袁世凯
清宫中的摄影师一一勋龄
农村景色
派往欧洲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在罗马合影(1905年摄)
清代贵族夫人和各驻华大使夫人合影
警慧邯尚责涂烂圣.(中)及赵秉钧‘左)毓朗
合影(1905年“丰泰”摄)
赴欧洲考察海军的载洵,萨镇冰等官员合影
幽只季累蠢智需囊艳“00ssoe:I:奕
载澧(溥仪之父)像
归国留洋学生参加殿试(1907年吴匡时摄)
清末江苏吴淞狮子岭的海防设施
京师大学堂足球队
广东运动会(1905年摄)
上海一一苏州线通车
开进北京城内的火车(1905年摄)
上海街道
上海女子“天足会”集会
淮北难民(1906年摄)
私塾
清末同治陵大祭
光绪雾柩栘入山陵(1909年摄)
清末时的“出殡”队伍
御花园中的隆裕太后
清末入像摄影
末代皇帚溥仪和他的外祖父
清末人像摄影
双塔寺中的“宝丰”照相馆(北京)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戴木枷的女囚犯(1907年摄,上海)
清未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农村的一家
衣衫褴褛的农民
修鞋匠
地方官审理民案
剃头匠
农村中的新婚夫妇
街头拔牙医生(立体照片)
傀儡戏艺人
北方的说书人
算命先生
驯虎人
杂技艺人
清末戏园内景
王瑶卿反串(溪皇庄)戏照(1898年杨远山摄)
反清(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合影
1896年断发后的孙中山
孙中山的子女
就义前的广州起义志士
革命军占领武昌湖广总督衙门
革命军在汉口租界巡逻(19u年摄)
武昌首义后上海市民在望平街报馆前等待消息
剪去辫子
孙中山宣誓就职大总统(1912年元旦摄)
上海市民庆祝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摄)
黄兴像
孙中山及全体国务员晋谒明孝陵
末教仁先生被刺(1913年3月摄)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左)和井勿幕(同盟会员)合影
19u年哈尔滨瘟疫中的中国防疫队
民国成立后公祭隆裕太后的灵堂(1913年摄)
袁世凯称帚时到天坛行祭天礼
袁世凯祭天时的乐队
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匕摄影釆访的中国学生
次世界大战时欧洲战场上的华工队
次世界大战期间设在北京的战俘收容所
北京风貌之文津街
北京风貌之二一一泡子河
北京风貌之三一一“会贤堂”饭庄
北京风貌之四一一东便门(一)
北京风貌之五一一束便门(二)
北京风貌之六一一正阳门大街
北京风貌之七一一永定门外
北京风貌之八一一东便门角楼
北京风貌之九一一南口
北京风貌之十一一骆驼队
水上人家(四川)
石宝寨(四川)
木制自行车(约1905年摄)
照相馆拍摄的“分身像”(一)
照相馆拍摄的“分身像”(二)
家庭合影(1917年摄,台湾)
戎装像
霍元甲
鲁迅
京戏(杨小楼、钱金福合演)
京戏(断桥)(陈德霖、余玉琴合演)
戒台寺方丈
行乞的道士
古剎
上海精武体育会摄学部旅行摄影
喇嘛
喇嘛寺院“打鬼”
赶驴的老汉
乞丐
卖唱人
新开张的客栈
和尚乐队
出殡
拉骆驼
饮水处
小饭摊
烤火的单身汉
煤窑的苦力
拜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影的边缘:探寻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非主流图像志 1850-1920》 内容概要 本书《光影的边缘:探寻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非主流图像志 1850-1920》并非聚焦于传统意义上被广泛收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摄影作品或名人肖像,而是深入挖掘了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那些游离于主流历史叙事之外、往往被博物馆和官方档案所忽视的摄影图像。本书旨在通过对稀有相册、私人信函附件、商业广告用图,乃至民间手工修版照片的细致考证,重构一个更加立体、充满矛盾和日常肌理的近代中国图景。 第一部分:边缘的凝视——技术、媒介与私人摄影的兴起 (1850-1880) 本部分着重探讨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其应用领域如何在既有的视觉文化传统中挣扎求存并缓慢渗透。我们避开了对早期著名摄影师的常规介绍,转而关注那些早期使用湿版或干版技术,但作品未进入“历史经典”序列的群体。 1. 远东的“他者”视角与自我记录的萌芽: 详细分析了早期在通商口岸留存的、由西方旅行家、传教士或小商贩拍摄的“纪实”照片。然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不将这些视为主要的史料,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参照系,重点研究这些图像在本地媒介(如月份牌、扇面、烟盒插图)中如何被重新诠释、剪裁或挪用,以满足新兴城市中产阶级的视觉需求。例如,对几组罕见的、展现华工在海外生活的系列照片的分析,这些照片很少被纳入关于“帝国主义影响”的主流研究,却真实反映了底层民众的迁徙与生存状态。 2. 地方性技术实践与材料的本土化: 考察了在中国南方和沿海地区,本土照相馆如何艰难地获取和维持摄影器材及化学品。我们通过分析几家已消亡的照相馆的财务记录残片(如库存清单、账本中的原材料采购记录),推断出当时技术操作的实际难度和成本。本书特别关注了早期照片的装裱和修饰工艺,如使用水彩晕染、手工着色等技术,这些是本土审美介入西方技术的结果,而非对西方风格的简单模仿。 3. 私人相册的“非正式历史”: 深入剖析了早期中国士绅家庭、行商家庭所保存的私人相册。这些相册往往没有明确的编排逻辑,包含了模糊的集体合影、庭院细节、以及难以辨认的人物快照。我们尝试通过对衣着细节、背景环境的符号学分析,来解读这些“非正式”记录所承载的家族记忆和世代传承的焦虑,这些内容与官方史料对精英阶层的描述存在显著出入。 第二部分:市井的浮光掠影——商业应用与视觉消费 (1880-1900) 随着十九世纪末商业广告和印刷技术的发展,摄影图像开始大规模进入大众视野,但其载体不再是珍贵的相纸,而是廉价的印刷品。 1. 烟草与月份牌背后的图像策略: 本部分重点剖析了摄影图像在商业广告,尤其是月份牌中的“异化”过程。大量的月份牌图像是基于早期照片进行的手工再创作,人物造型、服饰细节常被夸张或扭曲以迎合市场趣味。我们系统梳理了数十张早期月份牌的原始底片或工作照(若能找到),对比其在商业化过程中的视觉流变,揭示了摄影作为“真实证据”的属性是如何在商业消费面前被彻底瓦解的。 2. 城市空间的“快照”记录: 关注那些描绘城市商业街景、码头搬运、乃至街头小贩活动的图像。这些照片往往曝光不足、构图随意,缺乏艺术上的考量,但却提供了理解城市日常经济活动的宝贵视角。例如,对一帧关于上海某米栈装卸场景的分析,通过对工人动作和工具细节的描摹,反思了当时劳动强度和资本运作模式的视觉呈现。 3. 戏曲舞台与新式娱乐的初探: 考察了早期摄影师如何尝试捕捉舞台剧(如京剧、地方戏)的瞬间。由于技术限制,舞台摄影成功率极低,留存的影像大多是定格的、僵硬的“剧照”,而非动态的表演记录。本书分析了这些图像如何成为早期大众了解舞台艺术的少数窗口,以及它们对传统戏曲服饰和化妆的记录价值。 第三部分:变革的暗流——社会边缘群体与非常态记录 (1900-1920) 进入二十世纪,社会动荡加剧,摄影记录开始触及更具敏感性的社会议题,但这些记录往往因其内容的“非正面性”而被主流历史所规避。 1. 灾难现场与公共卫生的侧写: 收集并分析了在清末民初的瘟疫(如鼠疫、霍乱)爆发期间,由地方官员或教会团体拍摄的现场照片。这些照片往往带有强烈的教化和干预色彩,但其对死亡场景、隔离措施以及民众反应的直接描绘,为研究社会控制和公共卫生观念的转型提供了独特的视觉证据。我们特别关注了那些描绘“非正常死亡”或“贫困聚居地”的图像,并探讨了拍摄者在记录与道德评判之间的张力。 2. 新式教育与被忽视的女性面孔: 传统的女性肖像摄影多聚焦于闺阁或礼仪场合。本书则着重于那些在新型女子学堂、教会学校中留存的群体照。通过对比不同学校(如教会背景与本土官办)的着装规范和纪律氛围,展现了早期女性教育形态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权力结构。这些照片中,女性的眼神和姿态,往往比文字记录更能揭示新旧观念的冲突。 3. 军事冲突与“非英雄”肖像: 辛亥革命及后续军阀混战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战地摄影。但本书避开了对著名战役领袖的记录,转而关注那些被遗忘的、在冲突边缘的普通士兵、伤员、以及战争难民的肖像。这些图像往往模糊、简陋,反映了战地记录的仓促和残酷,是理解近代战争对社会底层冲击的“不完美”见证。 结语:被遗忘的视觉遗存的价值 《光影的边缘》旨在证明,历史的完整性并不依赖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杰作”,而恰恰蕴含在那些技术粗糙、目的功利或视角偏颇的“非主流”图像之中。通过对这些边缘图像的重访与细致解读,我们得以瞥见一个更为复杂、充满张力、且被主流叙事所过滤掉的近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图像史学路径,即从视觉记录的“副产品”中,重建被压抑的日常与真实的纹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它自己的影像记录。《中国旧影录》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我被那些照片深深吸引,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百态。我看到古老的城墙,巍峨的宫殿,它们在照片中显得庄严肃穆。我也看到熙熙攘攘的街头,卖艺的艺人,挑担的小贩,他们脸上带着生活的痕迹,却也透着一股坚韧。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照片,他们的眼神里有苦难,也有希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一个在变革中摸索前行的中国。我尤其喜欢那些反映当时人们生活方式的照片,比如家庭聚会、节日庆典,它们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书中的图片选择非常广泛,涵盖了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方面,而且图片的质量也非常高,即使是黑白照片,也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它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旧影录》这本书时,我便被它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所吸引。书中精选的1840年至1919年间的中国早期摄影作品,如同一部视觉化的史书,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每一幅旧影,都仿佛凝聚了时光的精华,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时代的印记。我被那些黑白照片中的人物深深吸引,无论是身着华服的贵族,还是辛勤劳作的百姓,他们面部表情的刻画,眼神中的故事,都如此真实而富有感染力。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辉煌,也看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这些都通过镜头被一一记录下来。书中的细节之处也令人赞叹,例如老建筑的雕梁画栋,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都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印刷的质量也极其出色,使得老照片的纹理和细节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仿佛触手可及。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影像堆砌,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引领读者深入探索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它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这段历史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早期摄影发展的资料。《中国旧影录》这本书,简直是填补了我的一大心愿。它所收录的作品,从1840年到1919年,跨越了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我惊叹于早期摄影师们的技术和艺术造诣,尽管条件简陋,他们却留下了如此之多具有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作品。照片中的构图、光影运用,以及人物的表情捕捉,都展现了相当高的水准。我特别欣赏那些展现中国传统建筑和自然风光的照片,它们将中国古典美学与摄影艺术完美结合,呈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同时,书中也收录了不少人物肖像,这些肖像不仅记录了个体的面貌,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精神。我甚至在其中辨认出了一些历史人物的照片,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这本书的纸质和印刷都非常好,照片的细节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也很高,这对于一本摄影画册来说至关重要。我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摄影史、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它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简直是一扇通往失落时光的窗户。刚拿到书,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古朴的封面吸引了。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那些泛黄却依然清晰的面孔,它们定格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穿着长袍马褂的官员,在街头叫卖的小贩,抑或是远离尘嚣的寺庙与园林。每一张照片都像一篇无声的故事,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我尤其被那些记录了普通人生活的画面所打动,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一个挑担的小伙计,他的眼神里有着对未来的憧憬;一个正在绣花的女子,她的指尖流淌着温婉的时光。这些影像,远比文字史书更能触动人心,它们真实、鲜活,让我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街头巷尾,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温度与脉搏。书中的选图非常有匠心,既有宏观的历史场景,如租界、洋行、码头,也有微观的个体肖像,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印刷质量也非常出色,将老照片的细节和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嗅到照片纸张特有的味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作品集,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是了解近代中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我必须说,《中国旧影录》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和文化充满兴趣,但总是觉得隔了一层纱。直到我翻阅这本书,那些陈旧的黑白影像,才将我拉近了那个遥远的时空。照片中的人物,他们的服饰、发型、神态,无一不散发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我看到那些雄伟的建筑,它们在如今依然矗立,只是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我看到那些繁华的市集,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仿佛能听到当时的喧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外国人拍摄的中国照片,他们以一种异域的视角,记录下了我们自己的土地和人民。这种视角本身就充满了研究价值,它让我们看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也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文化定位。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用心,每一张照片都配有简洁却信息量丰富的说明,帮助我们理解照片的背景和意义。那些关于摄影师、拍摄地点、以及照片背后故事的文字,都为这些影像增添了更多维度。我花了几个小时沉浸其中,每一张照片都值得细细品味,每一页都让我惊叹不已。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