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舊影錄:中國早期攝影作品選1840-1919

中國舊影錄:中國早期攝影作品選1840-191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誌川,陳申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攝影
  • 早期攝影
  • 曆史影像
  • 文化遺産
  • 中國曆史
  • 黑白攝影
  • 老照片
  • 攝影集
  • 19世紀
  • 20世紀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巧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攝影齣版社
ISBN:9787800073113
商品編碼:29907081360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1999-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舊影錄:中國早期攝影作品選1840-1919

定價:90.00元

售價:65.7元,便宜24.3元,摺扣73

作者:鬍誌川,陳申

齣版社:中國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9-04-01

ISBN:9787800073113

字數

頁碼:17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2開

商品重量:0.96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舊影錄:中國早期攝影作品選1840-1919》人類社會的曆史是一個發展過程。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重視對生産、生活、鬥爭的情景的記錄和經驗的總結,促使社會由低級嚮高級發展。傳世的古代器物、繪形的圖畫、文字的記載等,是我們認識和研究古代曆史的主要依據。攝影術發明後,攝影作品成為記錄、儲存、傳遞事物形象的特殊訊息載體。留存的曆史照片,使人們能夠“目睹”已經消逝的前人的生活情狀。“百閑不如一見”,曆史照片可以幫助我們“看見”過去,雖然隻是零散的、片斷的、瞬間的形象,但它是實在的、具體的、生動的映象。它蘊藏著豐富的曆史生活內容,供人們去發掘、去體味…”。

目錄

集市
北京
北京
農人
婦女
儀式中的喇嘛
澳門廟字(1844年銀版法攝)
兩廣總督耆英(1844年攝)
銀版人物肖像(約1850年攝,上海)
廣東攝影師羅以禮(1802一1852)像
老婦人像(約1850年攝)
廣州鎮海樓(1851年攝)
近代科學傢鄒伯奇(1819-1869年,於1844年完成瞭
“攝影之器”的研製並寫下瞭《攝影之器記》一文)
兩廣總督葉名琛(1807一1859)像
廣東婦女肖像(安布羅法攝)
上海婦女
廣州十三行買辦潘仕成像
清代北京城詠(1860年攝)
太平天國軍隊圍攻上海
開埠後的寜波碼頭
十九世紀中葉,被稱作“豬仔”的華工從廈門登船
被英法聯軍攻陷的天津大沽炮颱(1860年攝)
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頭的營地(1860年攝)
燒毀後的北京圓明園(1860年攝)
被洗紉後的北京萬壽山
北京哈達門(崇文門)街市
香港天後廟
澳門風光(賴阿芳攝)
同治年間的武昌黃鶴樓(1868年攝)
簽訂《北京條約》時的恭親王奕欣(1860年u月攝)
兩廣總督劉長佑像
南方婦女像(之一)
南方婦女像(之二)
小商人一傢
上海小吃擔
辦理外務的重臣瀋桂芬
駐外國使節張德彝(1868年19歲時攝)
年輕的官員夫婦閤影(廣州)
清代官員內眷
抬轎子
賣藝的盲人
梳妝
齣賣勞力者
城市中的貧民
農村中的小孩們
駐美公使陳蘭彬(右一)等官員閤影(廣州)
批送往美國的留學幼童(1872年上海)
早年上海的兩傢照相館——“蘇三興”和“公泰”
近代科學傢徐壽、李善蘭、華衡芳在江南製造局閤影
李鴻章像(梁時泰攝)
戲照(上海,1870-1879)
戲麯樂隊
北京的街道
香港的人力車(賴阿芳攝)
清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北京的店鋪
街頭上的樂趣(北京)
拉洋片
上海織布女工
死刑
廣州街道
婦女與兒童
廣州的貢院
洋商在中國開辦製藤工廠
廣州街道舊貌
廣州的花園
九江街頭小景
更夫
天津黑塔
上海豫園
地方戲
五口人之傢
清朝的武官
鄧世昌(1849一1894)像
毒裴嘉嚴津梁
醇親王奕議(1886年梁時泰攝)
駐守廣州的清朝軍隊
中國裝配的機車(1880年攝)
唐山一一胥各莊鐵路建成通車式(1881年攝)
醇親王巡閱北洋艦隊時乘坐的帥艦(粱時泰攝)
重修後的天津大沽炮颱(梁時泰攝)
抗擊曰軍入侵颱灣的高山族士兵(1874年攝)
英國醫生給颱灣人拔牙(1887年攝)
任颱灣巡撫劉銘傳(1836一1895年)像
中法戰爭申愛國將領劉永福像
徐建寅(近代兵工學傢,1845一1901)像
康有為像
颱灣的挑夫(1896年攝)
上海新任道颱接印式
清宮總營太監(梁時泰攝)
洋商和中國買辦
張蔭恒參加英國女皇加冕典禮
清德宗光緒皇帝
珍妃
義和團的年輕團民
“紅燈照”的姐妹
嚮天津進軍中的義和團民
的義和團民
被義和團燒毀的洋人住宅(1900年北京)
紫禁城前的八國聯軍
慈禧逃難時,受過“榮寵”的百姓
辛醜條約簽訂後,慈禧迴鑾乘坐的火車
慈禧皇太後像(1903年,勛齡攝)
乘肩輿的慈禧:
齣賣變法運動的袁世凱
清宮中的攝影師一一勛齡
農村景色
派往歐洲考察憲政的“五大臣”及隨員在羅馬閤影(1905年攝)
清代貴族夫人和各駐華大使夫人閤影
警慧邯尚責塗爛聖.(中)及趙秉鈞‘左)毓朗
閤影(1905年“豐泰”攝)
赴歐洲考察海軍的載洵,薩鎮冰等官員閤影
幽隻季纍蠢智需囊艷“00ssoe:I:奕
載澧(溥儀之父)像
歸國留洋學生參加殿試(1907年吳匡時攝)
清末江蘇吳淞獅子嶺的海防設施
京師大學堂足球隊
廣東運動會(1905年攝)
上海一一蘇州綫通車
開進北京城內的火車(1905年攝)
上海街道
上海女子“天足會”集會
淮北難民(1906年攝)
私塾
清末同治陵大祭
光緒霧柩栘入山陵(1909年攝)
清末時的“齣殯”隊伍
禦花園中的隆裕太後
清末入像攝影
末代皇帚溥儀和他的外祖父
清末人像攝影
雙塔寺中的“寶豐”照相館(北京)
清末人像攝影
清末人像攝影
戴木枷的女囚犯(1907年攝,上海)
清未人像攝影
清末人像攝影
清末人像攝影
清末人像攝影
清末人像攝影
清末人像攝影
農村的一傢
衣衫襤褸的農民
修鞋匠
地方官審理民案
剃頭匠
農村中的新婚夫婦
街頭拔牙醫生(立體照片)
傀儡戲藝人
北方的說書人
算命先生
馴虎人
雜技藝人
清末戲園內景
王瑤卿反串(溪皇莊)戲照(1898年楊遠山攝)
反清(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尤列閤影
1896年斷發後的孫中山
孫中山的子女
就義前的廣州起義誌士
革命軍占領武昌湖廣總督衙門
革命軍在漢口租界巡邏(19u年攝)
武昌首義後上海市民在望平街報館前等待消息
剪去辮子
孫中山宣誓就職大總統(1912年元旦攝)
上海市民慶祝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攝)
黃興像
孫中山及全體國務員晉謁明孝陵
末教仁先生被刺(1913年3月攝)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左)和井勿幕(同盟會員)閤影
19u年哈爾濱瘟疫中的中國防疫隊
民國成立後公祭隆裕太後的靈堂(1913年攝)
袁世凱稱帚時到天壇行祭天禮
袁世凱祭天時的樂隊
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戰場匕攝影釆訪的中國學生
次世界大戰時歐洲戰場上的華工隊
次世界大戰期間設在北京的戰俘收容所
北京風貌之文津街
北京風貌之二一一泡子河
北京風貌之三一一“會賢堂”飯莊
北京風貌之四一一東便門(一)
北京風貌之五一一束便門(二)
北京風貌之六一一正陽門大街
北京風貌之七一一永定門外
北京風貌之八一一東便門角樓
北京風貌之九一一南口
北京風貌之十一一駱駝隊
水上人傢(四川)
石寶寨(四川)
木製自行車(約1905年攝)
照相館拍攝的“分身像”(一)
照相館拍攝的“分身像”(二)
傢庭閤影(1917年攝,颱灣)
戎裝像
霍元甲
魯迅
京戲(楊小樓、錢金福閤演)
京戲(斷橋)(陳德霖、餘玉琴閤演)
戒颱寺方丈
行乞的道士
古剎
上海精武體育會攝學部旅行攝影
喇嘛
喇嘛寺院“打鬼”
趕驢的老漢
乞丐
賣唱人
新開張的客棧
和尚樂隊
齣殯
拉駱駝
飲水處
小飯攤
烤火的單身漢
煤窯的苦力
拜年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光影的邊緣:探尋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非主流圖像誌 1850-1920》 內容概要 本書《光影的邊緣:探尋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非主流圖像誌 1850-1920》並非聚焦於傳統意義上被廣泛收錄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攝影作品或名人肖像,而是深入挖掘瞭在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初,那些遊離於主流曆史敘事之外、往往被博物館和官方檔案所忽視的攝影圖像。本書旨在通過對稀有相冊、私人信函附件、商業廣告用圖,乃至民間手工修版照片的細緻考證,重構一個更加立體、充滿矛盾和日常肌理的近代中國圖景。 第一部分:邊緣的凝視——技術、媒介與私人攝影的興起 (1850-1880) 本部分著重探討攝影技術傳入中國後,其應用領域如何在既有的視覺文化傳統中掙紮求存並緩慢滲透。我們避開瞭對早期著名攝影師的常規介紹,轉而關注那些早期使用濕版或乾版技術,但作品未進入“曆史經典”序列的群體。 1. 遠東的“他者”視角與自我記錄的萌芽: 詳細分析瞭早期在通商口岸留存的、由西方旅行傢、傳教士或小商販拍攝的“紀實”照片。然而,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不將這些視為主要的史料,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參照係,重點研究這些圖像在本地媒介(如月份牌、扇麵、煙盒插圖)中如何被重新詮釋、剪裁或挪用,以滿足新興城市中産階級的視覺需求。例如,對幾組罕見的、展現華工在海外生活的係列照片的分析,這些照片很少被納入關於“帝國主義影響”的主流研究,卻真實反映瞭底層民眾的遷徙與生存狀態。 2. 地方性技術實踐與材料的本土化: 考察瞭在中國南方和沿海地區,本土照相館如何艱難地獲取和維持攝影器材及化學品。我們通過分析幾傢已消亡的照相館的財務記錄殘片(如庫存清單、賬本中的原材料采購記錄),推斷齣當時技術操作的實際難度和成本。本書特彆關注瞭早期照片的裝裱和修飾工藝,如使用水彩暈染、手工著色等技術,這些是本土審美介入西方技術的結果,而非對西方風格的簡單模仿。 3. 私人相冊的“非正式曆史”: 深入剖析瞭早期中國士紳傢庭、行商傢庭所保存的私人相冊。這些相冊往往沒有明確的編排邏輯,包含瞭模糊的集體閤影、庭院細節、以及難以辨認的人物快照。我們嘗試通過對衣著細節、背景環境的符號學分析,來解讀這些“非正式”記錄所承載的傢族記憶和世代傳承的焦慮,這些內容與官方史料對精英階層的描述存在顯著齣入。 第二部分:市井的浮光掠影——商業應用與視覺消費 (1880-1900) 隨著十九世紀末商業廣告和印刷技術的發展,攝影圖像開始大規模進入大眾視野,但其載體不再是珍貴的相紙,而是廉價的印刷品。 1. 煙草與月份牌背後的圖像策略: 本部分重點剖析瞭攝影圖像在商業廣告,尤其是月份牌中的“異化”過程。大量的月份牌圖像是基於早期照片進行的手工再創作,人物造型、服飾細節常被誇張或扭麯以迎閤市場趣味。我們係統梳理瞭數十張早期月份牌的原始底片或工作照(若能找到),對比其在商業化過程中的視覺流變,揭示瞭攝影作為“真實證據”的屬性是如何在商業消費麵前被徹底瓦解的。 2. 城市空間的“快照”記錄: 關注那些描繪城市商業街景、碼頭搬運、乃至街頭小販活動的圖像。這些照片往往曝光不足、構圖隨意,缺乏藝術上的考量,但卻提供瞭理解城市日常經濟活動的寶貴視角。例如,對一幀關於上海某米棧裝卸場景的分析,通過對工人動作和工具細節的描摹,反思瞭當時勞動強度和資本運作模式的視覺呈現。 3. 戲麯舞颱與新式娛樂的初探: 考察瞭早期攝影師如何嘗試捕捉舞颱劇(如京劇、地方戲)的瞬間。由於技術限製,舞颱攝影成功率極低,留存的影像大多是定格的、僵硬的“劇照”,而非動態的錶演記錄。本書分析瞭這些圖像如何成為早期大眾瞭解舞颱藝術的少數窗口,以及它們對傳統戲麯服飾和化妝的記錄價值。 第三部分:變革的暗流——社會邊緣群體與非常態記錄 (1900-1920) 進入二十世紀,社會動蕩加劇,攝影記錄開始觸及更具敏感性的社會議題,但這些記錄往往因其內容的“非正麵性”而被主流曆史所規避。 1. 災難現場與公共衛生的側寫: 收集並分析瞭在清末民初的瘟疫(如鼠疫、霍亂)爆發期間,由地方官員或教會團體拍攝的現場照片。這些照片往往帶有強烈的教化和乾預色彩,但其對死亡場景、隔離措施以及民眾反應的直接描繪,為研究社會控製和公共衛生觀念的轉型提供瞭獨特的視覺證據。我們特彆關注瞭那些描繪“非正常死亡”或“貧睏聚居地”的圖像,並探討瞭拍攝者在記錄與道德評判之間的張力。 2. 新式教育與被忽視的女性麵孔: 傳統的女性肖像攝影多聚焦於閨閣或禮儀場閤。本書則著重於那些在新型女子學堂、教會學校中留存的群體照。通過對比不同學校(如教會背景與本土官辦)的著裝規範和紀律氛圍,展現瞭早期女性教育形態的多樣性及其背後的權力結構。這些照片中,女性的眼神和姿態,往往比文字記錄更能揭示新舊觀念的衝突。 3. 軍事衝突與“非英雄”肖像: 辛亥革命及後續軍閥混戰時期産生瞭大量的戰地攝影。但本書避開瞭對著名戰役領袖的記錄,轉而關注那些被遺忘的、在衝突邊緣的普通士兵、傷員、以及戰爭難民的肖像。這些圖像往往模糊、簡陋,反映瞭戰地記錄的倉促和殘酷,是理解近代戰爭對社會底層衝擊的“不完美”見證。 結語:被遺忘的視覺遺存的價值 《光影的邊緣》旨在證明,曆史的完整性並不依賴於那些光鮮亮麗的“傑作”,而恰恰蘊含在那些技術粗糙、目的功利或視角偏頗的“非主流”圖像之中。通過對這些邊緣圖像的重訪與細緻解讀,我們得以瞥見一個更為復雜、充滿張力、且被主流敘事所過濾掉的近代中國社會的麵貌。本書提供瞭一種新的圖像史學路徑,即從視覺記錄的“副産品”中,重建被壓抑的日常與真實的紋理。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舊影錄》這本書時,我便被它所蘊含的厚重曆史感所吸引。書中精選的1840年至1919年間的中國早期攝影作品,如同一部視覺化的史書,將我帶迴瞭那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每一幅舊影,都仿佛凝聚瞭時光的精華,它們是曆史的見證,也是時代的印記。我被那些黑白照片中的人物深深吸引,無論是身著華服的貴族,還是辛勤勞作的百姓,他們麵部錶情的刻畫,眼神中的故事,都如此真實而富有感染力。我看到瞭中國傳統建築的輝煌,也看到瞭西方文化對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這些都通過鏡頭被一一記錄下來。書中的細節之處也令人贊嘆,例如老建築的雕梁畫棟,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都展現齣那個時代特有的風貌。印刷的質量也極其齣色,使得老照片的紋理和細節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仿佛觸手可及。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影像堆砌,它更像是一個精心策劃的展覽,引領讀者深入探索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和人們的生活。它讓我對中國近現代史有瞭更加直觀和深刻的認識,也激發瞭我對這段曆史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

這本《中國舊影錄:中國早期攝影作品選1840-1919》簡直是一扇通往失落時光的窗戶。剛拿到書,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古樸的封麵吸引瞭。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便是那些泛黃卻依然清晰的麵孔,它們定格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穿著長袍馬褂的官員,在街頭叫賣的小販,抑或是遠離塵囂的寺廟與園林。每一張照片都像一篇無聲的故事,訴說著曆史的滄桑與變遷。我尤其被那些記錄瞭普通人生活的畫麵所打動,它們沒有宏大的敘事,卻充滿瞭生活的氣息。一個挑擔的小夥計,他的眼神裏有著對未來的憧憬;一個正在綉花的女子,她的指尖流淌著溫婉的時光。這些影像,遠比文字史書更能觸動人心,它們真實、鮮活,讓我仿佛置身於百年前的街頭巷尾,感受著那個時代的溫度與脈搏。書中的選圖非常有匠心,既有宏觀的曆史場景,如租界、洋行、碼頭,也有微觀的個體肖像,涵蓋瞭社會各個階層。印刷質量也非常齣色,將老照片的細節和質感展現得淋灕盡緻,仿佛能嗅到照片紙張特有的味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攝影作品集,更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檔案,是瞭解近代中國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國傢,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它自己的影像記錄。《中國舊影錄》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那個時代的中國。我被那些照片深深吸引,它們真實地記錄瞭那個年代的社會百態。我看到古老的城牆,巍峨的宮殿,它們在照片中顯得莊嚴肅穆。我也看到熙熙攘攘的街頭,賣藝的藝人,挑擔的小販,他們臉上帶著生活的痕跡,卻也透著一股堅韌。最讓我動容的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的照片,他們的眼神裏有苦難,也有希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中國,一個在變革中摸索前行的中國。我尤其喜歡那些反映當時人們生活方式的照片,比如傢庭聚會、節日慶典,它們讓我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書中的圖片選擇非常廣泛,涵蓋瞭曆史、文化、民俗等多個方麵,而且圖片的質量也非常高,即使是黑白照片,也能感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片集,更是一部生動的曆史教材,它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評分

我必須說,《中國舊影錄》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我一直對中國近代的曆史和文化充滿興趣,但總是覺得隔瞭一層紗。直到我翻閱這本書,那些陳舊的黑白影像,纔將我拉近瞭那個遙遠的時空。照片中的人物,他們的服飾、發型、神態,無一不散發著那個時代的獨特韻味。我看到那些雄偉的建築,它們在如今依然矗立,隻是經曆瞭歲月的洗禮。我看到那些繁華的市集,人聲鼎沸,車水馬龍,仿佛能聽到當時的喧囂。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外國人拍攝的中國照片,他們以一種異域的視角,記錄下瞭我們自己的土地和人民。這種視角本身就充滿瞭研究價值,它讓我們看到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的,也促使我們反思自身的文化定位。這本書的編排也非常用心,每一張照片都配有簡潔卻信息量豐富的說明,幫助我們理解照片的背景和意義。那些關於攝影師、拍攝地點、以及照片背後故事的文字,都為這些影像增添瞭更多維度。我花瞭幾個小時沉浸其中,每一張照片都值得細細品味,每一頁都讓我驚嘆不已。這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評分

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深入瞭解中國早期攝影發展的資料。《中國舊影錄》這本書,簡直是填補瞭我的一大心願。它所收錄的作品,從1840年到1919年,跨越瞭中國攝影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我驚嘆於早期攝影師們的技術和藝術造詣,盡管條件簡陋,他們卻留下瞭如此之多具有曆史意義和審美價值的作品。照片中的構圖、光影運用,以及人物的錶情捕捉,都展現瞭相當高的水準。我特彆欣賞那些展現中國傳統建築和自然風光的照片,它們將中國古典美學與攝影藝術完美結閤,呈現齣一種寜靜而深遠的意境。同時,書中也收錄瞭不少人物肖像,這些肖像不僅記錄瞭個體的麵貌,更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人物精神。我甚至在其中辨認齣瞭一些曆史人物的照片,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這本書的紙質和印刷都非常好,照片的細節清晰可見,色彩還原度也很高,這對於一本攝影畫冊來說至關重要。我毫不猶豫地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攝影史、中國近現代史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它絕對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