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为何我们渴望真相,却又拒绝真相?) 9787514314878 现代出版社

错觉(为何我们渴望真相,却又拒绝真相?) 9787514314878 现代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太均,千太阳 著
图书标签:
  • 认知偏差
  • 心理学
  • 行为经济学
  • 真相
  • 错觉
  • 决策
  • 思维模式
  • 社会心理学
  • 影响力
  • 说服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14878
商品编码:2991388513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错觉(为何我们渴望真相,却又拒绝真相?)

定价:32.80元

作者:许太均 ,千太阳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143148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只要查看我们所错觉的“根”,
就能看透我们所有的欲望、烦恼和希望。
★为何我们常常错觉——某个场景似曾相识,手机像在震动,TA对我有意思……
★心理学怪咖教授许太均,不留情面地揭露生活中的错觉。
★畅销书《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作者金兰都强烈推荐!
★韩国**购书网YES24狂销图书,上市一个月,二十次加印!

内容提要


我们每一天都会陷入数十次的“自恋”和“自虐”中。
比如:
◎男人,沐浴后看着镜中的自己,会觉得自己的身材或脸型看起来还不错。(错觉。或许,你的朋友更了解事实。)
◎女人,每天早晨望着衣橱里的衣服叹气:怎么没一件可穿的衣服!(错觉。或许,你的衣柜更知道真相。)
◎很多人,每天都要说上几遍:“世界上怎么那么多SB!我跟他简直没法沟通!”(错觉。或许,他们也在这么说你。)
……
人类无法从错觉的泥沼中摆脱,这是人类的不幸和大幸。
生活中、社会上、职场里经常会出现哪些错觉?为什么错觉无法避免?我们该怎样利用这些错觉,让生活更幸福而非更悲催?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作者金兰都清醒推荐:“生活中错觉无处不在,有时会让我们痛苦,有时会让我们烦躁。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此书,用另一种心态对待这种感觉。反正都要陷入错觉,能陷入‘幸福的错觉’,不是更好吗?”

目录


序言 因为相信,所以知道

章 错觉的真实,使生活更美好
日心说和地心说,不确切的信念
独特的读心术:关注和恐惧
崔秀钟和沈炯来,随意信任他人的错觉
通过祈祷而取得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
打破老鼠和符咒产生的信任感
梨泰院和委托人,法律很难体现正义社会
不要认为就我自己不做

第二章 错觉的效用,维护自己时的借口
爱情和中毒,你在专注什么
彩票和暴发
高富帅和矮穷矬
遗传的错觉
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
无条件爱情和柩车,失去管制力之后是有气无力
世界杯四强和世界排名第29,我们希望偏颇的广播
错觉也幸福

第三章 错觉的速度,总比醒悟更快
犬齿和史蒂夫乔布斯,出尖的石头要原地放置
泡菜和智能手机,安全的地方危险 1
政治家和奖学知识竞赛
希丁克和车杜里,早知道事情的发展?
僧人和障碍,领导总能慧眼识人吗?
海豚和咒术,跳舞的海豚只是觉得肚子饿了
小说和自白,把记忆写成小说
原本出生时就是那样

第四章 错觉的活用,给生活带上豆荚
慢慢展示缺点
总要坦率,但要更加系统性
把没用的作为礼物送出
表现出“内心”
互相打预防针
准备“变化”
做也后悔,不做也后悔,那么就放手去做吧
让“自己”做出选择
了解过后,任何人都是“简单”的人
给周围做出反应的时间

第五章 预防错觉,方法只有一个
了解真相才能进行阻止
摆脱选择困难症
理解所有人,就成了叛徒

作者介绍


  (韩)许太均,毕业于高丽大学心理学专业,美国西北大学博士。现任高丽大学心理学专业教授。主要研究社会心理学,并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文摘


序言



迷雾中的灯塔:一部关于人类认知偏差与自我欺骗的深度探索 一部直击灵魂的著作,带领读者穿越由偏见、误解和舒适性幻觉编织而成的复杂迷宫。 我们深信自己是理性的生物,渴望洞悉世界的真相,追求清晰的逻辑和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当我们审视自身的决策、信念的形成,乃至日常的互动时,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浮现出来:我们似乎更倾向于那些能确认既有观点的“舒适谎言”,而非那些可能颠覆自我构建的“刺耳真理”。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心理学普及读物,而是一次深入人类心智底层结构的考古之旅。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结合跨学科的丰富研究成果——从认知神经科学到社会心理学,从哲学思辨到行为经济学——系统地剖析了人类为何会主动或无意识地选择“错觉”而非“真相”。 第一部分:认知的陷阱——我们如何被自己的大脑所“欺骗”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直面人类大脑最核心的运作机制:效率优先于准确性。为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生存和快速反应,我们进化出了一套高效的认知捷径——启发法(Heuristics)。然而,正是这些“省力”的思维模式,构成了我们认知偏见的基础。 确认偏误的无形之手: 为什么我们只看到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深入探讨确认偏误如何渗透到信息获取、记忆提取乃至人际交往的每一个环节,如何使我们如同戴着有色眼镜,将世界的灰度解读为非黑即白。 可得性与代表性谬误: 那些生动、引人注目的事件,如何在我们的心智中占据不成比例的权重?分析媒体叙事、个人经历的特殊性如何扭曲我们对概率和普遍性的判断。 沉没成本的悖论: 探讨在决策中,我们如何因为“已经付出的代价”而固执地坚持一个明显错误的道路,将过去的投入视为未来的投资依据。 第二部分:社会构建的藩篱——集体幻觉与身份认同的枷锁 真相往往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经验,而是与我们的社会身份、群体归属紧密相连。当真相威胁到我们的群体认同时,个体便会倾向于集体性的自我保护机制。 群体极化与回音室效应: 揭示在封闭的数字空间和现实社群中,个体信念如何被群体讨论放大和极端化。探讨这种隔离如何强化了对外界异议的排斥,使群体内部的“共识真相”变得不可动摇。 认知失调的自我修复术: 当我们的行为与信念发生冲突时,心智是如何巧妙地重塑信念以恢复和谐的?分析这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如何使人们在面对无可辩驳的反证时,反而更加坚定地捍卫最初的错误立场。 道德优越感的陷阱: 探索“我是好人,我的立场是正义的”这一深层信念如何阻碍我们接纳可能损害自我道德形象的信息。 第三部分:真相的代价——我们为何宁愿选择安逸的虚构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从“如何产生错觉”转向“为何我们渴望错觉”。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存在主义需求和情感慰藉。 存在的焦虑与意义的追寻: 探讨一个完全由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构成的世界观,对人类心智带来的巨大压力。某些错觉,无论是宗教的、政治的还是个人宿命论的,作为一种“意义的缓冲垫”,提供了必要的结构和安慰,使我们能够忍受无常。 未来的不确定性与控制感的幻觉: 剖析人们对预测能力(即使是虚假的预测)的强烈需求。解释了为什么预测模型、专家意见——即使其准确率存疑——仍然比承认“我们无法完全掌控未来”来得更令人安心。 情感优先于事实的时刻: 分析在高度情绪化的情境下,信息处理是如何被情绪系统劫持的。真相可能会带来痛苦、羞耻或责任,而构建一个能维护我们情感平衡的叙事,则成为了生存策略的一部分。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清醒的勇气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要求读者成为绝对的、冷酷的理性机器——因为那在生物学上是不可能的。相反,它旨在培养一种对自身心智运作的元认知能力。 认识到我们渴望真相,但又深陷于自身设计限制中的矛盾状态,是迈向真正清醒的第一步。我们无法完全消除错觉,但我们可以学会识别它出现的信号,学会拥抱认知的摩擦和不适感。 这部作品邀请你进行一场艰难的对话:你愿意为你深信不疑的舒适区付出多大的代价?你是否具备审视那些让你感到温暖的信念,并最终选择那条可能孤独但更清晰的道路的勇气? 阅读本书,你将获得: 一套分析日常决策和媒体信息的新型批判性工具。 对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背后深层心理动力的深刻洞察。 一份关于“如何与不完美但真实的世界共存”的哲学指南。 这不是一本告诉你“什么是真相”的书,而是一本告诉你“为什么你看不见真相”的书。 准备好迎接挑战,因为最强大的偏见,往往隐藏在那些我们最引以为傲的信念深处。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错觉》这本书(9787514314878,现代出版社)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书。然而,阅读之后,我感到非常惊喜。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探讨了人类为何会陷入“错觉”的泥沼,即使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着清晰的真相。它并没有用高深的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际例子,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娓娓道来。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总能引起我的共鸣。书中描述的许多情景,我都能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对应的片段,这让我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错觉”的影响。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我们明明看到了事实,却依然选择相信自己的预设,为什么我们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它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认识到“错觉”的存在,本身就是迈向真相的第一步。

评分

最近在书架上偶然翻到一本《错觉》,书名就足够吸引人,而且副标题“为何我们渴望真相,却又拒绝真相?”直击人心,ISBN是9787514314878,现代出版社。这本书并非那种市面上常见的鸡汤读物,也不是简单的新闻事件汇编,而是以一种非常巧妙和深刻的方式,挑战我们对“真相”的固有认知。它不是直接告诉你真相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宁愿选择一个舒适的谎言,也不愿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预设任何立场,而是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体会。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你会不断地在书中的描述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错觉”。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个人心理到社会群体,从日常琐事到宏大事件,都可能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这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也为我理解人际关系和世界运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评分

最近读了《错觉》(ISBN:9787514314878,现代出版社)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持续而深远的。它不像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对人类认知模式的深刻解剖。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而“为何我们渴望真相,却又拒绝真相?”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灵魂。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视角,他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人类的“愚蠢”或“非理性”,而是以一种近乎同情的理解,去剖析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它让我看到,那些看似“拒绝真相”的行为,往往是出于自我保护、社会认同,甚至是生存策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不愿意面对现实的“小孩”,并且学会如何与之共处,甚至引导它走向更成熟的认知。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照镜子,你会看到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模式,然后开始思考,如果当时能够做出不同的选择,结果是否会截然不同。它是一本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书。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错觉》的书,它的副标题是“为何我们渴望真相,却又拒绝真相?”,ISBN号是9787514314878,由现代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真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所探讨的主题——人类对真相的复杂态度——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真相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但有时却会本能地抗拒它,甚至采取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来维护我们固有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一个现象,而是深入地剖析了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动因。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所吸引,它们真实而又具有代表性,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原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错觉”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常常不自知。作者的叙述方式也十分引人入胜,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仿佛一位老朋友在与你分享他的洞见,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思维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在面对真相时的反应。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错觉》,由现代出版社出版,ISBN是9787514314878。坦白说,起初吸引我的是那个极具哲学意味的副标题:“为何我们渴望真相,却又拒绝真相?”。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会立刻给你答案的书,而是更像一个引路人,带领你在思维的迷宫里探索。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人类拒绝真相的原因,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你自己去体悟。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它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情境,然后开始质疑自己过往的一些观念。这种阅读体验非常令人振奋,因为你会感觉自己在智力上受到了挑战,同时又获得了成长。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认知失调”、“确认偏误”等心理学概念,并且发现这些概念并非只是冰冷的理论,而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它揭示了人类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微妙的界限,以及我们在追求真相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阻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