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五卷书
定价:88.00元
作者:季羡林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29110406
字数:3710000
页码: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修身、齐家、治国法则 为人、处世、智慧,
古代印度皇室必读书 风靡世界逾千年之久
多达五十多个翻译语种 影响遍布全球
季羡林先生高度赞誉 首译中文全本
世界上所有民族里产生寓言和童话*多的就是印度,现在流行世界各地的寓言和童话很少不是从印度传出来的。
李安在谈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也曾提到:“印度教的故事是*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输给它。”
而印度*有名的故事集便是《五卷书》,它被印度皇室作为政治和修身的课本,是一座智慧宝库。
内容提要
《五卷书》的由来:印度一个国王,有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对经书毫无兴趣,缺少智慧”,有一个“精通许多事论而享大名”的婆罗门,写下了《五卷书》,在六个月内教会了三个王子统治论,从此,《五卷书》“就在地球上用来教育青年”。
《五卷书》分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作为印度皇子们的必读书,是名副其实的一座智慧宝库,修身、齐家、治国法则,为人、处世、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
《五卷书》不仅用于教育印度王子们治国安邦之策,也因其趣味浓郁的内容获得普通人民的喜爱,并用于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五卷书》一直以来以其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影响著称于世,不仅在印度文学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学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季羡林曾经评价《五卷书》说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用任何文字写成的书籍以耶稣教的《新约》《旧约》译成的外国文字多。但论到真正对民众的影响,恐怕《新约》《旧约》还要屈居第二位。”
书中并附由巴列维文转译的阿拉伯文译本插图,朴拙可爱,颇具异域色彩。作为政治和修身的课本,是一座智慧宝库。目录
作者介绍
季羡林,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曾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全集》(30卷)等。
文摘
序言
出版前言
关于《五卷书》的形成,如序言中所说,印度一个国王,有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对经书毫无兴趣,缺少智慧”,有一个名叫毗湿奴舍哩曼的婆罗门,“精通许多事论而享大名”,写下了《五卷书》,在六个月内教会了三个皇子统治论,从此,《五卷书》“就在地球上用来教育青年”。
《五卷书》分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所以称为《五卷书》。
通俗来讲,《五卷书》是一部古印度民间故事集,也是一部寓言集和童话故事集,虽然是以统治论用于教育印度王子们治国安邦之策,却也因其趣味浓郁的内容获得普通人民的喜爱,并用于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五卷书》一直以来以其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影响著称于世,不仅在印度文学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学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用任何文字写成的书籍以耶稣教的《新约》《旧约》译成的外国文字多。但论到真正对民众的影响,恐怕《新约》《旧约》还要屈居第二位。”言外之意,《五卷书》在世界范围内对民众产生的影响超过《》。
《五卷书》早的传本可能追溯到公元二三世纪,但是直到1959年中国才有了季羡林先生翻译的版汉译本,且流传不可谓深,亦不可谓广。所以对很多中国读者来说,《五卷书》似乎还是比较陌生的。
关于《五卷书》形成的时代背景、文学地位和影响、结构特色等等,季羡林先生在本书中的《译本序》和《再版后记》中有详细介绍,这些文字对理解本书内容不无裨益,提醒读者不要忽略阅读。
《五卷书》不仅以其独特的故事结构、韵散结合的行文特色,以及充满童话味道的寓言故事使人着迷,作为印度皇子们的必读书,《五卷书》更是名副其实的一座智慧宝库,修身、齐家、治国法则,为人、处世、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例如:
不管是怎样无足轻重,许多东西联起来就保证胜利。
用一些草就可以搓成绳子,用这绳子连大象也能捆起。
谁要是不把敌人和疾病在刚发现的时候就消灭掉,
即使他非常有力,等到他(它)们壮大了,仍然会被打倒。
一个人在世界上受到重视或轻视,
取决于他的行动,取决于他自己。
对一个有本领的人,哪有过重的负担?
对一个有决心的人,哪有过远的距离?
如果不希望一个人倒霉,即使他不问,也要对他说明事实,
好人的规矩就是这样,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是倒行逆施。
有本领的人用自己的本领来获取名声,出身有什么关系?
……
如此不胜枚举。
寓言的功能之一便是劝世警俗、启悟智慧等,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将此类句子用字体加粗的方式标示,以期提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多加思考,亦便于读者在随手翻阅时能多有收获。
书中并附由巴列维文转译的阿拉伯文译本插图,朴拙可爱,颇具异域色彩,结合文中故事,值得欣赏玩味。
《五卷书》篇幅浩大,故事串故事,根据标题统计的故事就达83个,其中又隐含其他故事,但因其寓言的文学形式,且原本就是为了教育青年,故阅读起来并无艰涩之感,且其中蕴含的哲理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时常咀嚼思考。
本书虽几经编辑修订,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出。
为更多人带来思考和益处,这是本书出版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季羡林先生翻译《五卷书》的初衷和期望。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担心这套书会太过于学术化而难以消化,毕竟涉及的领域太广,从东方哲学到西方汉学,无所不包。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有一种奇妙的魔力,他仿佛拥有将深奥理论转化为日常对话的能力。我记得有一篇关于中国士人精神变迁的论述,原本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理论分析,结果他用几个极富画面感的历史场景,就把那种士人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文字的张力,让人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套书的编辑排版也做得非常出色,注释清晰明了,引用标注规范严谨,这对于反复查阅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它提供了一种既可以快速获取信息,又可以深度钻研的阅读体验,完美平衡了普及性与专业性。
评分这套“五卷书”给我的冲击力,更多地体现在其历史观的构建上。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让我们得以跳出当下的琐碎,去审视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梳理,尤其精彩。他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的“谁优谁劣”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深刻揭示了文化之间是如何相互借鉴、相互塑造的。我特别喜欢他分析不同文化在接触点上产生的“第三种文化形态”的论述,那是一种超越了简单相加的创新。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即便你只是一个初级的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启发——它让你知道,我们所处的文化现实,是无数次跨界对话和融合的产物。读完后,我对“文化自信”这个词有了更深刻、更具历史厚度的理解。
评分这套“五卷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敦煌学和佛教典籍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藏。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其中关于比较宗教学的那卷时,就被作者那种宏大而细腻的视野所震撼了。他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者,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文明在思想碰撞中产生的火花。比如,他对印度教与佛教之间那些微妙的演变和相互影响的分析,那种鞭辟入里的洞察力,是需要极深厚的学养和常年的田野考察才能达到的。书里引用的文献资料之丰富,令人咋舌,但作者的叙述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流畅性和可读性,一点也不枯燥。他擅长用生动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理解的故事。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对于世界文化格局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学术深度,更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套书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性。它展现了一种极具现代性的研究范式,即将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与现代科学的严谨性相结合。与其说这是一套书,不如说它是一套完整的“治学方法论”的教科书。作者在处理那些跨学科的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逻辑构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任何单纯的理论著作都无法比拟的。比如,他在论证某个古代典籍的成书年代时,会综合运用语言学、考古学、甚至气候学的佐证,层层递进,让人心悦诚服。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己思维框架和分析能力的读者,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示范。每次合上书卷,我都会停下来思考:我应该如何运用这种严谨而开放的态度去面对我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和挑战?这套书的后效影响,远超阅读本身。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根本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座知识的宝库,需要花时间去细细挖掘。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虔诚的治学态度。他对待每一个细节的考据都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这种严谨却丝毫没有影响到阅读的愉悦感。书中那些关于语言学和文献学的考证部分,虽然对外行人来说可能略显专业,但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品味,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对历史真相孜孜不倦的追寻。他对于一些长期存在的学术争议,不是简单地站队,而是将各方的观点清晰地呈现出来,然后基于自己的研究给出极具说服力的判断。这种平衡、审慎的态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对待知识,如何去尊重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对于任何想要在人文领域深耕的学子来说,这套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镇山之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