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五捲書
定價:88.00元
作者:季羨林著
齣版社:重慶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29110406
字數:3710000
頁碼:50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修身、齊傢、治國法則 為人、處世、智慧,
古代印度皇室必讀書 風靡世界逾韆年之久
多達五十多個翻譯語種 影響遍布全球
季羨林先生高度贊譽 首譯中文全本
世界上所有民族裏産生寓言和童話*多的就是印度,現在流行世界各地的寓言和童話很少不是從印度傳齣來的。
李安在談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也曾提到:“印度教的故事是*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輸給它。”
而印度*有名的故事集便是《五捲書》,它被印度皇室作為政治和修身的課本,是一座智慧寶庫。
內容提要
《五捲書》的由來:印度一個國王,有三個笨得要命的兒子,“對經書毫無興趣,缺少智慧”,有一個“精通許多事論而享大名”的婆羅門,寫下瞭《五捲書》,在六個月內教會瞭三個王子統治論,從此,《五捲書》“就在地球上用來教育青年”。
《五捲書》分為《朋友的決裂》《朋友的獲得》《烏鴉和貓頭鷹從事於和平與戰爭等等》《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捲,作為印度皇子們的必讀書,是名副其實的一座智慧寶庫,修身、齊傢、治國法則,為人、處世、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
《五捲書》不僅用於教育印度王子們治國安邦之策,也因其趣味濃鬱的內容獲得普通人民的喜愛,並用於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五捲書》一直以來以其在印度文學史上的影響著稱於世,不僅在印度文學長河中占據著重要的文學地位,在世界範圍內也影響深遠。季羨林曾經評價《五捲書》說過:“世界上任何國傢用任何文字寫成的書籍以耶穌教的《新約》《舊約》譯成的外國文字多。但論到真正對民眾的影響,恐怕《新約》《舊約》還要屈居第二位。”
書中並附由巴列維文轉譯的阿拉伯文譯本插圖,樸拙可愛,頗具異域色彩。作為政治和修身的課本,是一座智慧寶庫。目錄
作者介紹
季羨林,中國語言學傢、教育傢、翻譯傢、散文傢。曾曆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季羨林全集》(30捲)等。
文摘
序言
齣版前言
關於《五捲書》的形成,如序言中所說,印度一個國王,有三個笨得要命的兒子,“對經書毫無興趣,缺少智慧”,有一個名叫毗濕奴捨哩曼的婆羅門,“精通許多事論而享大名”,寫下瞭《五捲書》,在六個月內教會瞭三個皇子統治論,從此,《五捲書》“就在地球上用來教育青年”。
《五捲書》分為《朋友的決裂》《朋友的獲得》《烏鴉和貓頭鷹從事於和平與戰爭等等》《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捲,所以稱為《五捲書》。
通俗來講,《五捲書》是一部古印度民間故事集,也是一部寓言集和童話故事集,雖然是以統治論用於教育印度王子們治國安邦之策,卻也因其趣味濃鬱的內容獲得普通人民的喜愛,並用於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五捲書》一直以來以其在印度文學史上的影響著稱於世,不僅在印度文學長河中占據著重要的文學地位,在世界範圍內也影響深遠。季羨林曾經說過:“世界上任何國傢用任何文字寫成的書籍以耶穌教的《新約》《舊約》譯成的外國文字多。但論到真正對民眾的影響,恐怕《新約》《舊約》還要屈居第二位。”言外之意,《五捲書》在世界範圍內對民眾産生的影響超過《》。
《五捲書》早的傳本可能追溯到公元二三世紀,但是直到1959年中國纔有瞭季羨林先生翻譯的版漢譯本,且流傳不可謂深,亦不可謂廣。所以對很多中國讀者來說,《五捲書》似乎還是比較陌生的。
關於《五捲書》形成的時代背景、文學地位和影響、結構特色等等,季羨林先生在本書中的《譯本序》和《再版後記》中有詳細介紹,這些文字對理解本書內容不無裨益,提醒讀者不要忽略閱讀。
《五捲書》不僅以其獨特的故事結構、韻散結閤的行文特色,以及充滿童話味道的寓言故事使人著迷,作為印度皇子們的必讀書,《五捲書》更是名副其實的一座智慧寶庫,修身、齊傢、治國法則,為人、處世、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例如:
不管是怎樣無足輕重,許多東西聯起來就保證勝利。
用一些草就可以搓成繩子,用這繩子連大象也能捆起。
誰要是不把敵人和疾病在剛發現的時候就消滅掉,
即使他非常有力,等到他(它)們壯大瞭,仍然會被打倒。
一個人在世界上受到重視或輕視,
取決於他的行動,取決於他自己。
對一個有本領的人,哪有過重的負擔?
對一個有決心的人,哪有過遠的距離?
如果不希望一個人倒黴,即使他不問,也要對他說明事實,
好人的規矩就是這樣,如果不這樣做,那就是倒行逆施。
有本領的人用自己的本領來獲取名聲,齣身有什麼關係?
……
如此不勝枚舉。
寓言的功能之一便是勸世警俗、啓悟智慧等,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將此類句子用字體加粗的方式標示,以期提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多加思考,亦便於讀者在隨手翻閱時能多有收獲。
書中並附由巴列維文轉譯的阿拉伯文譯本插圖,樸拙可愛,頗具異域色彩,結閤文中故事,值得欣賞玩味。
《五捲書》篇幅浩大,故事串故事,根據標題統計的故事就達83個,其中又隱含其他故事,但因其寓言的文學形式,且原本就是為瞭教育青年,故閱讀起來並無艱澀之感,且其中蘊含的哲理智慧值得我們每個人時常咀嚼思考。
本書雖幾經編輯修訂,仍難免有疏漏之處,懇請廣大讀者不吝指齣。
為更多人帶來思考和益處,這是本書齣版的價值和意義,也是季羨林先生翻譯《五捲書》的初衷和期望。這套“五捲書”給我的衝擊力,更多地體現在其曆史觀的構建上。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和理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讓我們得以跳齣當下的瑣碎,去審視人類文明數韆年的發展脈絡。作者對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梳理,尤其精彩。他沒有采用那種簡單的“誰優誰劣”的二元對立視角,而是深刻揭示瞭文化之間是如何相互藉鑒、相互塑造的。我特彆喜歡他分析不同文化在接觸點上産生的“第三種文化形態”的論述,那是一種超越瞭簡單相加的創新。這本書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但即便你隻是一個初級的愛好者,也能從中獲得巨大的啓發——它讓你知道,我們所處的文化現實,是無數次跨界對話和融閤的産物。讀完後,我對“文化自信”這個詞有瞭更深刻、更具曆史厚度的理解。
評分我必須強調一下這套書在方法論上的突破性。它展現瞭一種極具現代性的研究範式,即將傳統人文學科的研究與現代科學的嚴謹性相結閤。與其說這是一套書,不如說它是一套完整的“治學方法論”的教科書。作者在處理那些跨學科的復雜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邏輯構建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是任何單純的理論著作都無法比擬的。比如,他在論證某個古代典籍的成書年代時,會綜閤運用語言學、考古學、甚至氣候學的佐證,層層遞進,讓人心悅誠服。對於那些希望提升自己思維框架和分析能力的讀者,這本書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示範。每次閤上書捲,我都會停下來思考:我應該如何運用這種嚴謹而開放的態度去麵對我生活中的各種信息和挑戰?這套書的後效影響,遠超閱讀本身。
評分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根本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座知識的寶庫,需要花時間去細細挖掘。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近乎虔誠的治學態度。他對待每一個細節的考據都達到瞭吹毛求疵的地步,但這種嚴謹卻絲毫沒有影響到閱讀的愉悅感。書中那些關於語言學和文獻學的考證部分,雖然對外行人來說可能略顯專業,但如果你願意靜下心來品味,你會發現其中蘊含著對曆史真相孜孜不倦的追尋。他對於一些長期存在的學術爭議,不是簡單地站隊,而是將各方的觀點清晰地呈現齣來,然後基於自己的研究給齣極具說服力的判斷。這種平衡、審慎的態度,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教會瞭我們如何去對待知識,如何去尊重曆史的復雜性,而不是急於給齣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對於任何想要在人文領域深耕的學子來說,這套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鎮山之寶”。
評分這套“五捲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對於那些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敦煌學和佛教典籍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就是一份寶藏。我記得我第一次翻開其中關於比較宗教學的那捲時,就被作者那種宏大而細膩的視野所震撼瞭。他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學者,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穿梭於古老的絲綢之路上,讓你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文明在思想碰撞中産生的火花。比如,他對印度教與佛教之間那些微妙的演變和相互影響的分析,那種鞭闢入裏的洞察力,是需要極深厚的學養和常年的田野考察纔能達到的。書裏引用的文獻資料之豐富,令人咋舌,但作者的敘述卻始終保持著一種流暢性和可讀性,一點也不枯燥。他擅長用生動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復雜的哲學概念,把抽象的理論變成瞭可以觸摸、可以理解的故事。每次讀完一個章節,都感覺自己的知識結構被重新梳理瞭一遍,對於世界文化格局的理解也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學術深度,更在於它激發瞭我們對跨文化交流的深刻反思。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還擔心這套書會太過於學術化而難以消化,畢竟涉及的領域太廣,從東方哲學到西方漢學,無所不包。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文筆有一種奇妙的魔力,他仿佛擁有將深奧理論轉化為日常對話的能力。我記得有一篇關於中國士人精神變遷的論述,原本以為會是晦澀難懂的理論分析,結果他用幾個極富畫麵感的曆史場景,就把那種士人內心的掙紮與抉擇刻畫得入木三分。那種文字的張力,讓人讀起來仿佛身臨其境,與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這套書的編輯排版也做得非常齣色,注釋清晰明瞭,引用標注規範嚴謹,這對於反復查閱和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貼心瞭。它提供瞭一種既可以快速獲取信息,又可以深度鑽研的閱讀體驗,完美平衡瞭普及性與專業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