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华字典错在哪里
定价:22.00元
作者:陈丁祥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00840305
字数:200000
页码: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华字典》自1953年问世,至2004年0版发行,总突破四亿册,己成为共和国每个家庭、每个学生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其之大,影响之广,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同类的汉字工具书能与之相抗衡。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发行量*、使用人多、影响面广,被自喻为“释义准确,例证精当”、被炒作为“错误率为零”的汉字工具书,却是一本知识性差错、逻辑性差错、语法性差错、体例性差错和标点符号差错俯拾即是的不合格汉字工具书。
《新华字典》,作为一本家喻户晓的汉字工具书,其质量问题,不仅仅是《新华字典》的自身问题,而是“字”关学校师生,影响子孙后代,涉及汉语知识学习、传播和运用的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如果任其体例设置不规范、义项确立不妥当、词义解释不准确、例证选用不恰当、标点符号使用出差错,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现以《<新华字典>错在哪里?》为题,逐一公布存在于0版《新华字典》中5大类50小类的释义差错实例,并进行简析。意在抛砖引玉,呼吁全社会千亿万《新华字典》的读者共同关注0版《新华字典》质量,共同质疑0版《新华字典》的释义差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通常不太喜欢读这种带有“批判”色彩的工具书类书籍,总觉得耗费精力去纠结那些我已经习以为常的细枝末节是有点“吃力不讨好”的。然而,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且充满启发性。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考据集,相反,它带着一种现代人对既有权威的幽默反思。作者似乎在对读者耳语:“嘿,我们从小被灌输的,不妨再审视一遍?” 这种对话式的语气,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特定常用词汇的“语义漂移”的分析。比如,某个我们现在用来形容某个特定情境的词语,在古代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甚至略带贬义的原始含义。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对”或“错”的二元判断,而是细致地描绘了社会语境如何像慢火慢炖一样,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一个词汇的“性格”。这种对语言社会学维度的关注,让我对日常交流中的精准性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那些印在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时,多了一份谨慎的思索,少了一份盲从的习惯。
评分从排版和设计上看,这本书也颇具巧思,完全不像一本严肃的“纠错大全”。它的章节结构设计得像是一场层层递进的辩论赛,每一部分都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的、最具争议的语言现象展开。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处理那些“约定俗成”的问题。语言规范的悖论就在于,当一个“错误”的使用方式被足够多的人接受后,它是否也就自动获得了“正确”的合法性?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一尖锐的问题。作者在论证某个词条的“偏差”时,会非常小心地平衡规范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张力。他似乎在强调,我们纠正的不是使用者的错误,而是工具书在特定历史阶段未能完全捕捉到语言活力的局限性。我尤其对其中涉及的古今异义词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那些被现代汉语简化或淘汰的复杂语义层次,在作者的梳理下重新鲜活起来,仿佛打开了一个通往过去语言世界的密室。这本书与其说是关于“新华字典”,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活着的汉语”的侧写。
评分这本《新华字典错在哪里》的提议本身就带着一种颠覆性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是一个对语言文字抱有近乎偏执的爱好者,尤其对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权威工具书,总有一种审视的冲动。收到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它那直白的标题所吸引,仿佛作者是一位勇敢的斗士,准备揭开某种神圣面纱下的瑕疵。我期待的并不是一本简单的勘误列表,而是深层次的语言哲学探讨,是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化进程中的种种权衡与取舍。是那些在历史演变中被简化或固化下来的词义,在当下的语境中,是否还保持着其应有的生命力与精确性?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梳理词条的演变脉络,如何对照不同历史时期的语料库,来论证其“错误”的立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我关注的是,当指出“错误”之后,作者究竟提出了怎样更具包容性或更贴合实际使用的替代性解释或用法。如果仅仅是罗列旧版字典的笔误,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极其有限了。我更看重它作为一本语言学思考的载体,能激发出我们对常用汉字、词汇的重新认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偏旁部首、声调标记,背后蕴含的文化负载和思维定势,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部分。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对我们共同的语言基础的一次温柔而坚定的“体检”。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对一本特定工具书的评判,它更像是一份对我们自身语言认知的“健康报告”。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书,因为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知识结构,但实际体验却是令人振奋的。作者的文风充满了知识分子的那种探索欲和幽默感,他让你在笑声中意识到自己过去对某些字的写法、读音或含义可能存在着“时代性”的偏差。例如,他对某些偏僻字的释义演变路径的追溯,其考据之严谨,足以让最顽固的“老学究”也为之一动容。更重要的是,阅读它使人获得了一种面对所有权威知识时的健康批判性思维——即便是最基础的语言工具,也需要持续的审视和更新。这本书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灵活、更具动态视角的语言观察框架。它激励着我,不仅仅是做一个语言的使用者,更要成为一个有意识的、能对语言变化负责任的参与者。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一种近乎挑剔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毕竟《新华字典》陪伴了我们几代人的求学时光,它的地位几乎是不可撼动的。我原本预设它会充斥着大量基于个人主观偏好而强行构建的“指责”,但阅读的过程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笔触显得异常冷静和克制,他似乎没有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于“全盘否定”,而是采用了一种“庖丁解牛”式的精准切割。他引用的论据往往来自于更宏大、更古老的语料支撑,比如甲骨文、金文的考证,或是古代典籍中更早期的词义使用情况,这使得他的论述具有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而非仅仅是文人的清谈。特别是对于一些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解释边界模糊之处的探讨,作者提出的区分标准,清晰度远超我记忆中的任何版本字典。这让我意识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流变性,而字典作为一种规范化的工具,必然要做出取舍,而这种取舍本身就可能在时间的长河中产生“偏差”。这本书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抱怨上,而是将“错误”转化为了一种激活读者历史语感和语境敏感度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