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華字典錯在哪裏
定價:22.00元
作者:陳丁祥
齣版社:工人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00840305
字數:200000
頁碼:20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新華字典》自1953年問世,至2004年0版發行,總突破四億冊,己成為共和國每個傢庭、每個學生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其之大,影響之廣,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同類的漢字工具書能與之相抗衡。
然而,就是這樣一本發行量*、使用人多、影響麵廣,被自喻為“釋義準確,例證精當”、被炒作為“錯誤率為零”的漢字工具書,卻是一本知識性差錯、邏輯性差錯、語法性差錯、體例性差錯和標點符號差錯俯拾即是的不閤格漢字工具書。
《新華字典》,作為一本傢喻戶曉的漢字工具書,其質量問題,不僅僅是《新華字典》的自身問題,而是“字”關學校師生,影響子孫後代,涉及漢語知識學習、傳播和運用的社會問題和國際問題。如果任其體例設置不規範、義項確立不妥當、詞義解釋不準確、例證選用不恰當、標點符號使用齣差錯,那麼,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現以《<新華字典>錯在哪裏?》為題,逐一公布存在於0版《新華字典》中5大類50小類的釋義差錯實例,並進行簡析。意在拋磚引玉,呼籲全社會韆億萬《新華字典》的讀者共同關注0版《新華字典》質量,共同質疑0版《新華字典》的釋義差錯。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抱著一種近乎挑剔的心態翻開這本書的,畢竟《新華字典》陪伴瞭我們幾代人的求學時光,它的地位幾乎是不可撼動的。我原本預設它會充斥著大量基於個人主觀偏好而強行構建的“指責”,但閱讀的過程卻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筆觸顯得異常冷靜和剋製,他似乎沒有將自己的目標定位於“全盤否定”,而是采用瞭一種“庖丁解牛”式的精準切割。他引用的論據往往來自於更宏大、更古老的語料支撐,比如甲骨文、金文的考證,或是古代典籍中更早期的詞義使用情況,這使得他的論述具有瞭堅實的學術基礎,而非僅僅是文人的清談。特彆是對於一些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解釋邊界模糊之處的探討,作者提齣的區分標準,清晰度遠超我記憶中的任何版本字典。這讓我意識到,語言的生命力在於其流變性,而字典作為一種規範化的工具,必然要做齣取捨,而這種取捨本身就可能在時間的長河中産生“偏差”。這本書真正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沒有停留在抱怨上,而是將“錯誤”轉化為瞭一種激活讀者曆史語感和語境敏感度的契機。
評分從排版和設計上看,這本書也頗具巧思,完全不像一本嚴肅的“糾錯大全”。它的章節結構設計得像是一場層層遞進的辯論賽,每一部分都緊緊圍繞一個核心的、最具爭議的語言現象展開。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者如何處理那些“約定俗成”的問題。語言規範的悖論就在於,當一個“錯誤”的使用方式被足夠多的人接受後,它是否也就自動獲得瞭“正確”的閤法性?這本書沒有迴避這一尖銳的問題。作者在論證某個詞條的“偏差”時,會非常小心地平衡規範性與實用性之間的張力。他似乎在強調,我們糾正的不是使用者的錯誤,而是工具書在特定曆史階段未能完全捕捉到語言活力的局限性。我尤其對其中涉及的古今異義詞的對比分析印象深刻,那些被現代漢語簡化或淘汰的復雜語義層次,在作者的梳理下重新鮮活起來,仿佛打開瞭一個通往過去語言世界的密室。這本書與其說是關於“新華字典”,不如說是一部關於“活著的漢語”的側寫。
評分這本《新華字典錯在哪裏》的提議本身就帶著一種顛覆性的魅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是一個對語言文字抱有近乎偏執的愛好者,尤其對那些被奉為圭臬的權威工具書,總有一種審視的衝動。收到書的時候,我立刻被它那直白的標題所吸引,仿佛作者是一位勇敢的鬥士,準備揭開某種神聖麵紗下的瑕疵。我期待的並不是一本簡單的勘誤列錶,而是深層次的語言哲學探討,是關於現代漢語規範化進程中的種種權衡與取捨。是那些在曆史演變中被簡化或固化下來的詞義,在當下的語境中,是否還保持著其應有的生命力與精確性?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梳理詞條的演變脈絡,如何對照不同曆史時期的語料庫,來論證其“錯誤”的立論基礎。更重要的是,我關注的是,當指齣“錯誤”之後,作者究竟提齣瞭怎樣更具包容性或更貼閤實際使用的替代性解釋或用法。如果僅僅是羅列舊版字典的筆誤,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極其有限瞭。我更看重它作為一本語言學思考的載體,能激發齣我們對常用漢字、詞匯的重新認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偏旁部首、聲調標記,背後蘊含的文化負載和思維定勢,纔是真正引人入勝的部分。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次對我們共同的語言基礎的一次溫柔而堅定的“體檢”。
評分我通常不太喜歡讀這種帶有“批判”色彩的工具書類書籍,總覺得耗費精力去糾結那些我已經習以為常的細枝末節是有點“吃力不討好”的。然而,這部作品的閱讀體驗,卻齣奇地流暢且充滿啓發性。它並非那種枯燥的學術考據集,相反,它帶著一種現代人對既有權威的幽默反思。作者似乎在對讀者耳語:“嘿,我們從小被灌輸的,不妨再審視一遍?” 這種對話式的語氣,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特定常用詞匯的“語義漂移”的分析。比如,某個我們現在用來形容某個特定情境的詞語,在古代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甚至略帶貶義的原始含義。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對”或“錯”的二元判斷,而是細緻地描繪瞭社會語境如何像慢火慢燉一樣,悄無聲息地改變瞭一個詞匯的“性格”。這種對語言社會學維度的關注,讓我對日常交流中的精準性有瞭更深一層的敬畏。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那些印在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時,多瞭一份謹慎的思索,少瞭一份盲從的習慣。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對一本特定工具書的評判,它更像是一份對我們自身語言認知的“健康報告”。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讀起來讓人感到“不舒服”的書,因為它挑戰瞭我們根深蒂固的知識結構,但實際體驗卻是令人振奮的。作者的文風充滿瞭知識分子的那種探索欲和幽默感,他讓你在笑聲中意識到自己過去對某些字的寫法、讀音或含義可能存在著“時代性”的偏差。例如,他對某些偏僻字的釋義演變路徑的追溯,其考據之嚴謹,足以讓最頑固的“老學究”也為之一動容。更重要的是,閱讀它使人獲得瞭一種麵對所有權威知識時的健康批判性思維——即便是最基礎的語言工具,也需要持續的審視和更新。這本書沒有提供一勞永逸的“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更靈活、更具動態視角的語言觀察框架。它激勵著我,不僅僅是做一個語言的使用者,更要成為一個有意識的、能對語言變化負責任的參與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