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看到的世界和你们不一样
定价:38.00元
作者:【台湾】眭澔平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4367082
字数:200000
页码: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时我正在英国利兹大学攻读社会经济学博士,刚刚放弃了名利双收的电视主播工作,正准备安心做一名学者,可三毛谜一样地突然离世,促使我笃定了环游世界的信念。在每一次旅行的过程中,我都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好像是在接续她的脚步,完成她没有走完的旅途。 A、本书为拥有全台湾“*令人羡慕的人生”的眭澔平又一倾心力作。作者是媒体人、是已故作家三毛的好友、作家、旅行家、艺术家。 B、《我看到的世界和你们不一样》以故事性的语言向读者娓娓讲述作者在周游世界180多个国家的亲身见闻和经历,拍摄历时了五千多个小时的纪录片。全书视角独特,配以大量纪实图片。作者对每章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都进行了阐释,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C、与众多旅行书不同,本书不提供旅游资讯和攻略,强调心灵之旅,强化了“把旅行当作修行”的精神,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感悟。 D、作者的相关栏目在CCTV-2、旅游卫视、上海纪实频道、深圳卫视等众多高端电视频道播出,皆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同类书推荐: 独自之旅(感动146个国家,众口交颂的一个“穷小子”的神奇旅行!)
内容提要
《我看到的世界和你们不一样》讲述作者周游世界180多个国家的见闻和经历,尤其是作者去了很多险密之地,通过作者的旅游笔记和拍摄的图片,呈现出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缤纷多彩的文化奇观,给人一种能够语言、自然地理的心灵交流与感动。
目录
作者介绍
眭澔平,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美国康奈尔大学世界文化史博士,集知性与感性兼具的作家、旅行家、艺术家与媒体工作者于一身的当代奇才。二十多年来,眭澔平以自助旅行的方式,行脚遍历180多个国家,拍摄高达五千个小时的记录片,涵盖地球村各大文化区。同时也是台湾大学校徽美术设计首奖、上海国际音乐节银奖、台湾文学奖、十座金钟奖及金曲奖得主。籍新闻报导、文学创作、音乐绘画、学术研究、民俗采集与艺术品收藏等不同的接触形态,眭澔平试着去记录、观察且思考全方位的人文脉络,寻找一种能够语言文化、自然地理隔阂的心灵交流与感动。
文摘
序言
澔平始终保有赤子之心,勇于面对自己的生命,听他细数环游世界的各种奇特又有趣的经历,就像读他的文章一样,是种如沐春风充满愉悦的感觉。
——柏杨
坊间没有任何一本书和眭澔平的这本书一样:如此神秘、如此珍贵、如此涵盖那么多国家,如此令人爱不释手!
——廖辉英
这个年轻人太可爱了,他的文章生动自然,有如一出好戏。
——曹禺
读眭澔平的文章真的会为他的行笔、文风与开阔又柔软的意境深深着迷,那是一份有如婴儿倾听来自母亲心跳声音般的呼唤,动人心弦。
——张雅琴
我认为眭澔平是会生活的人。他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乃源于他忠于自己冷静深思后的高贵坚持。
——赵淑侠
在眭澔平奇幻的生命历程里,吸引我的就是他收放自如的人生哲学。采访完眭澔平的我竟然发现——自己仿佛与年少初始纯真的自我相逢。
——廖慧玲
三毛未能走过的路,他要去走;三毛未能达致的遗愿,他要去完成。眭澔平放弃高薪,旅游各国,朝夕不忘继三毛“遗志”,但其所得乃为“倾家荡产、自得其乐”而已。
——司马中原
澔平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文笔流畅华丽,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会填词谱曲,又画得一手好画,唱歌也是功力,真不禁让人觉得,天下的好事怎么都让他一个人占尽了?然而这还不是他好的一部分,澔平美好的是在于他对人的真诚、念旧,而且他的情感细腻、诚挚。
——张德芬
王国维释“境界”为一种真情表现,拜读这些沾着血泪所出文章,莫不惊其新境、感人肺腑。是皆是真情所至,真情所驱使。从眭澔平先生笔下数篇大文来看,即知其情非得已、不得不尔的心情。
——朱西宁
欲火的凤凰、跳跃的种子,至死方休。在书里我读到的不止是优美的文字,还有一连串鲜活的图像,排山倒海穿透进我的血脉。
——三毛
多才多艺,能文能武。眭澔平都市报告文学读后印象——“台湾才子书”。
——吴祖光与新凤霞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学野心是宏大的,它试图构建一个自洽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符号系统。作者在语言上进行的实验非常大胆,他似乎在不断地测试词语的物理极限,尝试让它们脱离既定的语境,去承载新的、往往是反直觉的意义。这种语言的“陌生化”处理,初期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疏离和困惑,因为它要求你放弃既有的词汇理解习惯。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新的节奏和词汇的张力,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冷峻美感。它更像是一部理论手册和一部私人日记的混合体,理性分析和情感抒发交织在一起,毫不客气地挑战着文学的边界。对于那些追求纯粹形式美和语言实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尽管挖掘过程需要付出极大的智力投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天马行空,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它更像是一系列高度风格化的碎片拼接而成的一部意识流的蒙太奇作品。你很难用传统的小说结构去界定它,它时而像一封写给已逝友人的长信,时而又跳跃到一场对未来科技伦理的冷峻辩论。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潮湿、压抑又夹杂着一丝诡谲的幽默感,贯穿始终。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沉浸于一个精心设计的、充满隐喻的声光电多媒体装置之中。特别是其中描述城市边缘地带的章节,那些光影、气味和噪音的组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感官捕捉。它不追求提供明确的答案或清晰的情节线索,反而是在激发读者自身的联想和构建欲。读完后,脑子里留下的是一团团色彩斑斓的意象,需要花时间去理清它们之间的暗线联系,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和解读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仿佛拥有一个独特的棱镜,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切割、重组,呈现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质感。我尤其欣赏他对“感知边界”的探讨,那种试图用精确的语言去捕捉非语言经验的努力,充满了张力。书中对于日常琐碎事物背后隐藏的宏大结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剖,比如对“等待”这个行为的冗长描述,竟然能引申出关于时间本体论的深刻见解。读起来时常需要放慢速度,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那些句子需要时间在脑海中发酵、碰撞。它不是那种能一口气读完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潜入作者构建的思维迷宫,去重新审视自己那些不曾被挑战过的认知默认值。那种智识上的挑战感,让我的思维边界被不断拓宽,甚至在合上书本后,看街景的视角都变得有些不同了。这是一种高密度的阅读体验,每一次重读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处理“疏离感”的方式,它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控诉,而是一种近乎冷静到令人毛骨悚然的观察。作者仿佛站在一个极高的高度俯瞰人类社会的运作,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研究原始部落的客观性,来解构现代人际关系的异化。特别是关于“连接”与“断裂”的辩证探讨,充满了冷峻的洞察力。书中关于数字时代个体存在状态的描述,极其精准地捕捉到那种“身处人群却形单影只”的当代困境。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相反,它精准地指出了那种无处不在的、渗透在皮肤之下的不适感。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产生一种“作者知道得太多了”的错觉,仿佛自己的私密想法被一种抽离的、非个人的视角进行了完美的归档和展示。这种直击核心的冷静,比任何煽情都更具震撼力。
评分这本书展现了一种近乎病态的细腻和对细节的偏执。作者似乎对人类心理的微小波动具有超乎寻常的敏感度,将那些我们通常会忽略或快速带过的瞬间,进行了放大镜式的审视。例如,书中花了整整三页来描绘一个人在犹豫是否要按下电梯按钮时的内心挣扎和肢体语言的细微变化,这种专注度令人咋舌。这种对“边缘状态”的捕捉,让角色显得无比真实,也无比脆弱。它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隐藏的巨大“内耗”——那些无声无息消耗我们精力的思绪和动作。虽然有些段落的密度过大,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正是这种不留情面的深入挖掘,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强大的穿透力。它迫使你直面自己内心的那些不那么光鲜、不那么整洁的部分,读起来既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识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