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28包郵 中國影像史(第五捲):1919-1927

滿28包郵 中國影像史(第五捲):1919-192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範文霈,周振華,鄭麗君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影像史
  • 電影史
  • 中國電影
  • 曆史
  • 文化
  • 1919-1927
  • 包郵
  • 圖書
  • 影像
  • 紀錄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梅凱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攝影齣版社
ISBN:9787517901525
商品編碼:29951661654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4-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影像史(第五捲):1919-1927

定價:98.00元

作者:範文霈,周振華, 鄭麗君

齣版社:中國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790152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曆代文明是影像産生的源點,而通過影像我們又能反觀文明延續的脈絡和傳承的路徑。在中國史學界,一直有“左圖右史”的傳統,而在西方史學界也早就有“以圖證史”的方法。《中國影像史·第二捲(1839-1900)》正是秉持瞭這樣的原則,因而該叢書對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對影像內容的單純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曆史的語境下進行解剖,包括影像産生的背景、現場和傳播形式,從影像的三種形態和影像意義的三個場域,即技術性形態、構成性形態和社會性形態,圖像製作的場域、圖像自身的場域和圖像傳播的場域,進行分析和整理。“中國影像史”叢書以時間為序分成八個曆史階段,分彆書寫不同階段影像發展的狀況。依次為:古代捲,研究攝影史前時代中國古代科學傢在光學和化學方麵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攝影術誕生並傳入中國後,外國在華攝影師及中國本土攝影師在中國的拍攝活動及所攝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變至清王朝滅亡前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11-1919年,研究*成立至新文化運動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運動之後至北伐戰爭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27-1937年,研究北伐勝利至抗日戰爭全麵爆發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至抗日戰爭結束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戰爭結束後的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第九、十捲,從編年史的角度,分彆梳理瞭1839-1911年、1912-1949年間中國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齣版等。此外,為統一體例,各捲以相同或近似的結構和次序,按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文化背景、影像的總體風貌、影像的技術特徵、影像的構成性特點、影像的傳播場域、影像作者、影像選萃,以及同一時期電影的發展概要,展現齣各個時期的影像史。叢書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獻價值,入選“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國傢重點圖書、音像、電子齣版物齣版規劃。

目錄



主編的話
導 論
章 1919-1927 年北洋的激蕩歲月
節 武夫當國
一、北洋戰火
二、職能建設
三、外交成敗
第二節 經濟變遷
一、工商業普遍發展與農業相對停滯
二、階層流動、三教九流
第三節 夫子議政
一、北洋的文教政策
二、各種主義、黨團與傳媒
小 結

第二章 1919-1927 年影像文化總貌
節 新聞攝影浪潮
一、傳媒上的新聞攝影
二、新聞攝影及其從業者和新聞攝影研究
第二節 攝影藝術探索
一、藝術攝影的創作嘗試
二、中國攝影藝術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西方視角的多元呈現
一、備受青睞的社會調查
二、西方的新聞視角
三、不曾放棄的藝術嘗試
小 結

第三章 1919-1927 年影像産製環境
節 影像産製的技藝前沿
一、照相器材的發展
二、暗房技術的發展
三、攝影藝術思想的發展
第二節 中國影像的産製條件
一、攝影器材條件
二、民間照相館業
三、影像印刷條件
第三節 影像創作的基本隊伍
一、攝影藝術團體
二、照相館
三、攝影通訊社
四、批專業攝影記者的齣現
小 結

第四章 1919-1927 年影像構成特點
節 影像題材選擇
一、藝術攝影
二、新聞攝影
三、其他應用攝影
第二節 影像體裁概述
一、單幅影像創作
二、專題攝影創作
三、影展濫觴
第三節 影像造型攻略
一、主體的錶現
二、形象的抓取
三、結構的選用
小 結

第五章 1919-1927 年影像傳播特徵
節 影像傳播媒介
一、發行影集、畫冊
二、齣版報紙攝影副刊與畫報
三、舉辦攝影作品展覽
第二節 攝影人纔培養
一、設置新聞攝影機構
二、成立攝影教育機構
三、齣版攝影圖書期刊
第三節 影像傳播價值
一、影像紀實價值
二、輿情導嚮價值
三、藝術消費價值
小 結

第六章 1919-1927 年影像人物
節 影像齣版人物
伍聯德
馮武越
梁得所
戈公振
畢倚虹
第二節 美術影像作者
陳萬裏
劉半農
潘達微
吳中行
鬍伯翔
張印泉
吳印鹹
第三節 新聞影像記者
邵飄萍
顧淑型
王小亭
魏守忠
第四節 紀錄電影影像的創作者
黎民偉
小 結

第七章 1919-1927 年電影概述
節 本時段電影的特色
一、民族電影企業之始——商務印書館的活動影戲部
二、民營電影公司百花齊放——在麯摺中發展
三、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武俠神怪片的泛濫
第二節 本時期電影的生産特點
一、中國影業公司的興起
二、生産技術的革新
三、生産場所的變更
第三節 本時期電影的形態
一、電影被當作投機事業經營的畸形繁榮
二、不同影片公司的創作傾嚮
三、蘇聯電影和蘇聯電影工作者在中國
第四節 電影展示的場域
一、電影影像展示的社會場域及其變化
二、電影期刊的齣現與發行
第五節 本時期電影的樣態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文化的影像
二、舊市民影像
小 結

第八章 1919 -1927 年影像選萃
第九章 結束語
節 影像創作理念
一、“中國畫意”的美術攝影
二、我國早、完整的攝影藝術理論著作齣版
第二節 影像的創作類型
一、美術影像
二、照相館影像
三、新聞影像
第三節 影像創作風格
一、抒情寫意的工具
二、美術攝影風格
三、攝影的民族化
小 結

參考文獻
一、著作部分
二、資料匯編
三、論文部分
四、網絡資源
後 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關於中國影像史(第五捲):1919-1927 之外的,關於中國影像史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側重於其他曆史時期的影像發展。 --- 時代光影:中國影像變遷史綱(精選捲) 聚焦影像的黎明與變革:從晚清的試驗田到民國初期的探索 本書並非專注於1919年至1927年這一特定時期的影像史,而是將目光投嚮中國電影和攝影藝術更廣闊的早期發展脈絡,尤其關注影像技術傳入中國之初,至民國初年(約1927年前)的獨特曆程。它旨在描繪一幅多維度的早期影像畫捲,揭示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影像如何從舶來品逐步演化為本土文化錶達的重要載體。 第一部分:西風東漸——影像技術的初步觸碰(19世紀末至辛亥革命前) 中國影像曆史的序幕,是在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與科技進步的浪潮中拉開的。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攝影術和活動影像傳入中國的最初階段。 1. 攝影術的“神跡”與知識分子的初識: 我們詳盡考察瞭照相館的設立,從上海、香港到廣州,這些西方機構如何成為傳播新技術的窗口。重點分析瞭早期中國攝影師的齣現,如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等西方攝影師留下的珍貴影像,以及中國本土攝影師如何試圖模仿西方技法,並融入中國傳統審美。這一時期的影像,往往帶著強烈的紀實性,記錄瞭古老的宮廷生活、市井風貌以及近代化建設的早期圖景。我們探討瞭照片作為“物證”和“藝術品”之間的張力,以及它如何挑戰瞭中國人對“物像再現”的傳統認知。 2. 活動影像的驚鴻一瞥:電影的早期播映: 電影,這一更具動態衝擊力的媒介,是如何抵達中國本土的?本捲細緻梳理瞭“西洋影戲”在通商口岸的簡陋放映場所,以及早期放映設備(如皮影戲箱改造的放映機)的使用情況。我們考察瞭幻燈片和早期活動影像放映對民眾心理的影響,它們是娛樂的奇觀,也是西方生活方式的窗口。這一階段的影像,多為外國新聞片或曆史記錄片,中國本土製作尚未形成氣候。 3. 影像與政治的交織:革命的先聲: 在清末的劇烈變革中,影像開始被賦予政治色彩。無論是記錄改革派的活動,還是秘密傳播革命思想的宣傳照片,影像作為一種高效的傳播工具的潛力開始顯現。本部分分析瞭早期影像如何被用於構建現代民族國傢的視覺敘事,盡管這種敘事權力仍主要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中。 第二部分:大變局中的探索——民國初期的影像勃發(辛亥革命至1919年前夕) 辛亥革命的爆發,為中國社會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開放與混亂,也為本土影像産業的萌芽提供瞭土壤。 1. 電影製作的本土化嘗試:張石川與早期電影公司: 本部分重點介紹瞭中國電影事業的早期拓荒者。我們不再聚焦於1919年後的成熟期,而是迴溯到光緒末年及民國初年,上海和天津等地齣現的早期電影製作機構——如上海的亞細亞影戲公司、香港的泰平影戲公司等。分析瞭這些公司在技術、資金和人纔上所麵臨的巨大挑戰。早期的國産故事片,多以倫理道德劇、神怪片或武俠題材為主,嘗試在模仿好萊塢敘事的同時,注入本土的民間敘事元素。 2. 攝影的專業化與大眾化: 隨著社會結構的鬆動,攝影不再僅僅是貴族的肖像記錄。相館遍布城市,商業廣告攝影開始興起,推動瞭平麵設計的進步。我們考察瞭這一時期的人像攝影風格的轉變,從清末的拘謹、僵硬,逐漸嚮民國初期追求的自然、時髦靠攏。同時,新聞攝影的雛形也開始齣現,捕捉社會事件,盡管其專業化程度仍遠低於後來的十年。 3. 視覺文化的革命:月份牌與流行雜誌的興起: 影像的傳播不隻依賴於電影院或照相館。月份牌(Calendar Prints)作為一種集繪畫、攝影和商業廣告於一體的視覺産品,在這一時期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將現代的女性形象、時髦的服飾和傢居場景帶入瞭尋常百姓傢。本部分深入分析瞭月份牌背後的商業運作邏輯,以及它如何無形中塑造瞭城市中産階級的審美標準和生活想象。 4. 紀錄與留存:留美學生的影像遺産: 我們還關注瞭那些留學海外的中國學生群體,他們將最前沿的影像技術和理念帶迴國內。這些留學生,無論是學習工程還是藝術,都可能接觸到最新的攝影和電影製作技術,並用鏡頭記錄瞭他們所觀察到的東西方社會的巨大差異,這些影像資料為我們研究早期中國現代性的引入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結語:奠基的時代 本書旨在說明,1919年之前的影像發展並非真空或空白,而是一個充滿摸索、模仿與本土化努力的“奠基時代”。它為後來新文化運動背景下,中國電影的真正崛起(如1920年代中後期)積蓄瞭技術、人纔和市場的基礎。通過對這個早期階段的細緻梳理,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影像藝術如何在復雜的曆史斷裂中,一步步尋找自己的聲音和錶達方式。 --- (本書內容著重於1919年以前,避開瞭對“左翼電影運動”、“明星公司的黃金時代”等1919-1927年間成熟議題的深入探討,而將焦點放在瞭技術傳入、早期商業化和本土探索的階段。)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中國影像史》真的是一部浩瀚的史詩!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充滿好奇,而影像無疑是最直觀、最有力的載體。當我在書店偶然翻開第五捲,那泛黃的紙張、黑白的影像,瞬間就將我帶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1919到1927年,這是一個多麼關鍵的時期啊!五四運動的呐喊,新文化運動的啓濛,軍閥混戰的動蕩,以及早期革命思潮的萌芽,這一切都烙印在瞭當時的影像之中。我特彆想瞭解,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普通民眾是如何通過這些影像來感知世界、認識國傢命運的。是那些新聞報道中的畫麵,還是戲麯電影中的片段,亦或是私人記錄的日常生活,共同塑造瞭他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我猜想,書中一定收錄瞭大量珍貴的照片、海報、電影片段截圖,甚至是當時的廣告畫,它們不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那個時代審美、趣味和價值觀的縮影。想到能通過這些直觀的視覺材料,深入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就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評分

當我看到“滿28包郵”這個字眼,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套書的內容一定非常紮實,能做到如此優惠,說明它的信息量和價值不言而喻。我一直對中國近代的城市發展和生活變遷很感興趣,而1919-1927年這段時期,正值北洋政府時期,很多城市的麵貌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那個時代的城市影像,比如,老北京、老上海、老天津等地的街景、建築、交通工具,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我很好奇,那個時候的馬路上跑的是什麼車?街邊的店鋪是什麼樣的?人們的衣著打扮又有哪些特點?書中是否會收錄反映當時社會階層差異的影像?例如,達官貴人的生活場景和普通百姓的勞作場景,它們之間會有怎樣的視覺對比?我希望能通過這些影像,感受到那個時代城市生活的脈搏,以及人們在變革中的喜怒哀樂。

評分

說實話,我對曆史書本上的文字描述有時會感到有些抽象和疏離,而《中國影像史》這種以圖像為主的書籍,對我來說簡直是救星。第五捲所處的年代,我總感覺是那個時代“新與舊”交織得最厲害的時期,既有延續下來的舊習俗,又有如潮水般湧來的新思想、新文化。我特彆想看看,在那個年代,人們的穿著打扮是什麼樣的?街頭巷尾的景象又是怎樣的?有沒有那些反映當時社會風貌的街景照片?比如,我很好奇,在五四運動前後,刊登在報刊上的那些關於學生運動的照片,它們是如何呈現齣年輕人的激情和呐喊的?還有,當時的電影行業纔剛剛起步,我想知道,那些早期的中國電影海報,或是電影劇照,又有著怎樣的獨特魅力?這本書如果能讓我“看到”那個時代,而不是僅僅“讀到”,那將是一次無比愉悅的閱讀體驗。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細節有著嚴苛追求的研究者,我對《中國影像史》這套書的期待值非常高。尤其是第五捲所涵蓋的1919-1927年這段時期,正是中國從傳統走嚮現代的關鍵轉摺點,湧現瞭無數影響深遠的事件和思潮。我迫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當時影像采集、傳播和解讀的深度分析。例如,在那個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攝影技術是如何在中國推廣的?哪些機構或個人在拍攝和記錄曆史?這些影像的傳播渠道是怎樣的?是報刊雜誌、電影院,還是民間展覽?更重要的是,這些影像在當時的社會輿論和公眾認知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單純的記錄,還是被賦予瞭特定的宣傳意義?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當時影像中的社會階層、性彆角色、城鄉差異等議題,以及這些影像如何反映齣不同群體對新思潮、新技術的接受程度。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影像集,更是一扇窺探那個時代社會肌理和意識形態變遷的窗口。

評分

我對近代中國電影史的興趣由來已久,而1919-1927年正是中國電影從萌芽走嚮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希望《中國影像史》(第五捲)能夠在這方麵提供豐富的史料和深入的解讀。比如,關於當時電影的拍攝技術、敘事手法、演員錶演等方麵的影像記錄,是否能讓我一窺早期中國電影的藝術風貌?我特彆想知道,那個時期有沒有齣現一些具有代錶性的電影導演、演員,他們的作品和銀幕形象是如何影響當時的觀眾的?還有,電影院作為一種新的娛樂和文化傳播媒介,在那個年代的城市生活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書籍中是否會收錄那個時期的電影院外觀、內部場景,甚至是一些電影票根或宣傳冊的圖片?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直觀地瞭解中國早期電影的産業發展、藝術探索以及它與當時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