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国学概论,国学略说 国学/古籍 书籍 |
| 作者: | 章太炎著 |
| 定价: | 56.0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2-01 |
| ISBN: | 9787220106552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收录了章太炎的两部国学作品《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国学概论》是章太炎先生于1922年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等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国学略说》主要讲述了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繁体书名,立刻就透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古典韵味。初次翻开时,我被那种纸张的质感所吸引,不是那种刺眼的亮白,而是略带米黄的纹理,摸上去有种微微的粗粝感,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沉淀。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行距和字号的拿捏恰到好处,即便是阅读那些拗口的文言文段落时,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作者在引言部分的处理非常巧妙,他没有急于抛出晦涩的理论,而是用一个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开篇,将读者自然地引入到国学的宏大叙事之中,仿佛为你拉开了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这本书的配图选择也颇具匠心,无论是古代典籍的拓片摹本,还是名家手绘的山水小品,都与正文内容形成了绝佳的互文关系,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美学享受。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就做到了对“学问”二者的尊重与平衡,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心生敬意,期待着接下来的精神之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国学”这一概念本身的反思与界定。在当今语境下,“国学”一词常常被过度地符号化或政治化,但作者却以一种非常学术化的、抽丝剥茧的方式,探讨了“学”与“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相互塑造关系。他清晰地梳理了“国学”从“小学”、“经学”到近现代转型期的复杂演变轨迹,这对于理解我们今日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这种回溯源头的努力,使得全书的立意拔高了一层,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上升到了文化身份认同的层面。读罢关于“体用之辨”那几章,我深感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重塑。作者的笔力老到,擅长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古老思辨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精髓。
评分真正深入到文本内部,我才发现作者的叙述逻辑简直是一气呵成,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却又处处可见精妙的支流划分。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家学派的观点,而是将它们置于特定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举例来说,在论述“经学”的演变时,他没有停留在对不同注疏的转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代学者对“天人感应”理解的细微偏差,这种对思想史深层动力的洞察力,实在令人叹服。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知识网络,因为作者构建的关联性太强了。比如,他能将先秦诸子的伦理主张,巧妙地串联到魏晋玄学的个体精神突围之中,展现出一种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他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时常闪烁着哲思的火花,某些段落读起来,仿佛是在与一位饱学之士在深夜的松下对谈,深邃而引人入胜。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要求你事先具备深厚的国学基础,它就像一位耐心而博识的向导,一步步引导你攀登知识的高峰。
评分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所蕴含的一种文人情怀。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但这热爱并非盲目的推崇,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尊重与珍视。在介绍那些已经失传的学问片段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沧海桑田”的怅惘,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被卷入一种对历史流逝的深沉感悟之中。这种情绪的渗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梳理变得富有生命力。阅读它,不像是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更像是在参与一场与古代智者的精神对话,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是如何在作者的笔下重获新生,并与我们当下息息相关。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常年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慢下来”的体验。它的章节结构安排得非常有层次感,绝非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概念的入门读物。第一部分奠定基础,如同扎实的地基;第二部分开始深入某一具体领域,比如他处理“子学”部分,就非常细致地剖析了“术”与“道”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一味地美化古代,而是客观地指出了思想体系的局限性。这种批判性的审视,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尤为可靠,没有流于空泛的赞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克制与公允,他往往会呈现出正反两方的核心论据,然后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量,最终留下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给读者自己去消化。这种对待知识的谦卑态度,恰恰是真正的大学问之所在。它不是在灌输“标准答案”,而是在培养一种提问和探究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