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旅游资源学
定价:23.00元
作者:陈福义,范保宁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ISBN:97875032215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的旅游规划是实施可持续旅游的基本依据,合理的旅游开发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有效的旅游资源保护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书分类介绍了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审美、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别致,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材质,触感温润,底色是沉稳的深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古典又不失现代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这种质感吸引了。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胶版纸,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翻开目录,我立刻注意到它对中国旅游资源的划分极其细致和科学,远超我之前读过的几本导论性著作。它不仅仅罗列了自然风光、历史遗迹这些基础内容,还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俗以及区域经济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关系。比如,专门有一章节详细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文化保护与商业化之间的张力,这部分论述非常深刻,作者显然是做过大量田野调查的,语言间充满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敬畏。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严谨性,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最新的旅游地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具有学术深度的研究专著。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精良,图文并茂,插入的地图和示意图清晰易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物质呈现和内在逻辑,都展现出一种匠人精神,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我这次购买这本书,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不同气候带和地质构造如何造就了多样化的旅游景观。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没有采取按地域行政区划的简单罗列,而是从地质学和气候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类。比如,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分析,书中不仅展示了桂林山水的奇特,还详细对比了云贵高原与相似地貌在旅游开发上的差异化路径,并探讨了溶洞景观的保护性修复技术。这种跨学科的视野非常开阔。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时间维度”的关注。作者特别强调了旅游资源的“时令性”和“动态变化”,例如对季节性候鸟迁徙路线的景观价值评估,以及不同朝代对同一文化遗址功能定位的演变,这些细节的捕捉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幅立体的中国地理画卷,这本书就像是一张高分辨率的底图,让你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能理解这片土地是如何被雕刻和塑造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对中国广袤国土的深度“巡礼”。它巧妙地将人文历史的厚重感与自然科学的严谨性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讲述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时,作者不仅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还深入剖析了古代商贸路线对沿线生态植被和水资源利用模式的影响,这种多维度的透视令人耳目一新。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探讨。书中指出,成功的旅游开发,核心在于如何精准地捕捉并放大一个地方独有的“气场”和“记忆”,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流行的旅游元素。这本书似乎在向读者发出一个邀请: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知名景点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地理与人文密码。书中的配图虽然不是那种色彩艳丽的旅游大片,但每一张黑白照片或手绘草图都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研究的严肃性,它们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过往。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对“旅游资源”的理解从“景点列表”升级到了“复杂系统分析”,收获巨大。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它不像某些旅游宣传册那样鼓吹“天堂般的美景”,而是冷静、客观地剖析了中国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稀缺性”概念的重新界定。作者认为,在现代交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真正的旅游稀缺性不再是单纯的地理距离,而在于“体验的不可替代性”和“环境的承载极限”。书中举例对比了黄山和泰山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游客接待策略演变,分析得鞭辟入里,揭示了资源管理哲学的深刻变迁。这种宏观的理论分析与微观的案例支撑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读完关于生态旅游风险评估的那一章,我感觉自己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强迫你思考,当我们赞叹一处美景时,是否也应该关注其背后脆弱的生态平衡和当地社区的长远福祉。这本书读起来需要投入精力,但它给予读者的知识回馈也是成倍的,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书。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行业报告的工具书,但这本书的学术探讨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论述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关于“非物质性资源”的量化难题。书中对“文化符号的稀释”现象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指出过度商业化如何导致地域文化景观的趋同化和扁平化。作者提出的“最小干预开发原则”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分析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和社区参与度模型的实际数据支撑。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它强调了复合型人才(既懂地理又懂市场营销)的紧迫性。这本书的行文节奏非常紧凑,几乎没有废话,每一个段落都承载着清晰的信息点和论证目的。对于正在进行相关专业学习或希望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石和前沿的思考方向,是深化理解的绝佳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