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世說新語夢溪筆談(經典珍藏版)/國學大書院
定價:19.80元
作者: 劉義慶 瀋括 邵士梅 蔣筱
齣版社:三秦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8073617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世說新語》通行本為六捲,三十六篇。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等三十六門。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他們均屬曆史上實有的人物,但其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齣於民間傳說,不盡符閤史實,且相當多的篇幅係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彆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夢溪筆談》是瀋括晚年的見解和見聞的筆錄。現存《夢溪筆談》二十六捲,分故事、辯正、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等十七個門類,共六百零九條。內容涉及天文學、數學、地理、地質、物理、生物、醫學和藥學、軍事、文學、史學、考古及音樂等學科。總結瞭瀋括多年來對科學技術、曆史、考古、文學藝術等方麵的研究成果,科學地記錄瞭許多當時中國勞動人民在工業、工程上的傑齣發明,如布衣畢●創造的活字印刷技術、有關中世紀指南針的裝置方法、喻皓的建築技術、陝北●延境內的石油等等,保存瞭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曆史資料,是中國科學史的重要著作。
內容提要
世 說 新 語
德行**
仲舉禮賢                        / 2
叔度之器                        / 2
泰山桂樹                        / 3
難兄難弟                        / 3
捨生取義                        / 3
割席分坐                        / 4
形骸之外                        / 4
急不相棄                        / 5
王祥事母                        / 5
王戎死孝                        / 6
郗公吐飯                        / 6
顧榮施炙                        / 7
周鎮漏船                        / 7
長豫謹慎                        / 7
不賣的盧                        / 8
阮裕焚車                        / 8
簡文鼠跡                        / 9
範宣受絹                        / 9
不忘根本                        /10
殷覬棄官                        /10
試守孝子                        /10
羅母焚裘                        /11
身無長物                        /11
純孝之報                        /12
言語第二
月中無物                        /13
小兒偷酒                        /13
覆巢之下                        /14
忠臣孝子                        /14
汗不敢齣                        /15
偷不為禮                        /15
畏法而來                        /16
探策得一                        /16
仲思之思                        /16
頑民苗裔                        /17
韆裏蒓羹                        /17
清虛日來                        /18
誌存本朝                        /18
顧和緻辭                        /18
楊氏小兒                        /19
孔瀋受裘                        /19
坐無尼父                        /20
不必遺言                        /20
獵場應答                        /20
聖人難慕                        /21
人何以堪                        /21
鬆柏之質                        /22
羊秉無後                        /22
逸少高見                        /22
清言緻患                        /23
柳絮因風                        /23
豈暇擇木                        /
楓柳何施                        /
何常之有                        /
清流惠風                        /25
芝蘭玉樹                        /25
魚鳥何依                        /26
滓穢太清                        /26
政事第三
不忠不孝                        /27
殘害骨肉                        /27
互不相師                        /27
山濤齣處                        /28
何惜池魚                        /28
好學免禍                        /29
陸玩翻異                        /29
文學第四
禮樂皆東                        /30
服虔作注                        /30
聖人體無                        /31
爭不相喻                        /31
郭象受睏                        /32
南北學人                        /32
注神傾意                        /32
不屑逆風                        /33
孫殷爭論                        /33
林公纔氣                        /34
嫂言●慨                        /34
於支爭名                        /35
殷浩解夢                        /35
孫盛敗北                        /36
七步為詩                        /36
阮籍神筆                        /37
高名作序                        /37
潘嶽為錶                        /38
有無之間                        /38
屋下架屋                        /38
金石之聲                        /39
袁宏作賦                        /39
方正第五
義形於色                        /40
特赦郭妻                        /40
但見其上                        /41
背洛而坐                        /41
武子之愧                        /42
夏    門                        /42
連榻坐客                        /43
嚮雄忤旨                        /43
我自卿卿                        /44
伐社樹                        /44
充即廬人                        /44
孟著勸柱                        /45
何如堯舜                        /45
以此負公                        /46
仲真屈膝                        /46
次道直言                        /46
君平將終                        /47
藍田不讓                        /47
不可作緣                        /48
不須陶米                        /48
不煩復爾                        /48
何異王莽                        /49
藍田拒婚                        /49
自量為難                        /50
拒稱小子                        /50
雅量第六
顧雍喪子                        /51
臨刑奏琴                        /51
倚柱作書                        /52
路邊苦李                        /52
王戎無恐                        /52
不與人校                        /53
裴遐默受                        /53
何所稍嚴                        /54
勝負始分                        /54
元規非假                        /54
東床袒腹                        /55
搏虱如故                        /55
可使著賊                        /56
太傅泛海                        /56
王謝優劣                        /57
兒輩破賊                        /57
屋上起火                        /58
食畢便退                        /58
識鑒第七
亂世英雄                        /59
劉備纔乾                        /59
山濤論兵                        /60
誌大其量                        /60
名重識暗                        /61
王應沉江                        /61
桓溫伐蜀                        /62
不復為名                        /62
謝公相士                        /62
賞譽第八
平輿二龍                        /63
雲中白鶴                        /63
三嘆羊叔                        /63
從兄不亡                        /64
不鳴不躍                        /64
閤於其旨                        /65
人之水鏡                        /65
竹林諸子                        /65
人倫之錶                        /66
陸機兄弟                        /67
使人忘疲                        /67
位望陵遲                        /67
主非堯舜                        /68
灼然玉舉                        /68
海岱清士                        /68
玉榖之辨                        /69
拔萃國舉                        /69
推薦道生                        /69
逸少清貴                        /70
未可得測                        /70
謝林祖劉                        /70
齣群之器                        /71
真率少許                        /71
不欲苦物                        /71
文理轉遒                        /72
過於傳聞                        /72
桓溫詣謝                        /72
桓公贊嘆                        /73
沐浴此言                        /73
劉尹簡文                        /73
魏氏有人                        /74
儀刑百揆                        /74
劉尹之言                        /74
名士高操                        /75
警悟交至                        /75
造膝共語                        /75
生性至峭                        /76
後來之秀                        /76
蕭索寡會                        /76
故自濯濯                        /77
常有新意                        /77
映徹九泉                        /77
品藻第九
功德先後                        /78
士元評友                        /78
諸葛兄弟                        /79
父子優劣                        /79
洛陽名士                        /80
自有公論                        /80
知人知己                        /80
蕭條方外                        /81
藍田何似                        /81
郗鑒三反                        /81
布衣宰相                        /82
兼有諸美                        /82
簡文論人                        /83
寜願作我                        /83
正是我輩                        /83
共騎竹馬                        /84
寜為管仲                        /84
不可陵踐                        /84
弘度流涕                        /85
區彆智勇                        /85
欲言又止                        /86
直言不諱                        /86
弟子服膺                        /86
安石為雄                        /87
攀安提萬                        /87
水平相當                        /87
道季自評                        /88
袁羊何似                        /88
庾公林公                        /88
吉人辭寡                        /89
外人哪知                        /89
身意如此                        /89
名士                        /90
嘉賓為上                        /90
林公居中                       / 90
韆載之英                       / 91
各有其美                       / 91
規箴第十
乳母獲免                       / 92
元方喪父                       / 92
孫休射雉                       / 93
政荒民弊                       / 93
阿堵之物                       / 94
平子勸嫂                       / 94
流涕諫酒                       / 94
蘇峻東徵                       / 95
莫傾棟梁                       / 95
羲之之過                       / 95
遠公講論                       / 96
捷悟第十一
楊修拆門                       / 97
皆似從官                       / 97
夙惠第十二
蒸飯成粥                       / 98
不見長安                       / 98
越席提耳                       / 99
酸感旁人                       / 99
豪爽第十三
王敦擊鼓                       /100
驅散婢妾                       /100
三起三疊                       /101
梁王安在                       /101
容止第十四
平叔貌美                       /102
嵇康風采                       /102
玉山上行                       /103
纔不稱貌                       /103
神仙中人                       /103
敬倫似父                       /104
企腳北窗                       /104
如朝霞舉                       /104
自新第十五
周處自新                       /105
戴淵少時                       /106
企羨第十六
阿龍超脫                       /107
丞相戀舊                       /107
微雪鶴氅                       /107
傷逝第十七
驢鳴送葬                       /108
令此人死                       /108
情之所鍾                       /109
鼓琴吊喪                       /109
道林之死                       /109
人琴俱亡                       /110
之嘆                       /110
棲逸第十八
道士孫登                       /111
不驚寵辱                       /111
褒貶分明                       /111
仕隱殊途                       /112
諸侯之遺                       /112
賢媛第十九
暴富不祥                       /113
昭君齣塞                       /113
婕妤濛讒                       /114
作粟粥待                       /114
許允被誅                       /115
諸葛誕女                       /115
契若金蘭                       /116
不可與婚                       /116
王湛選偶                       /117
俊纔女德                       /117
屈節為妾                       /117
李勢之妹                       /118
無煩復往                       /119
濟尼之論                       /119
術解第二十
車腳燒飯                       /120
摺臂三公                       /120
善解馬性                       /120
委罪於樹                       /121
妙解經脈                       /121
巧藝第二十一
彈棋之藝                       /122
鍾書荀畫                       /122
繪畫有益                       /123
傳神寫照                       /123
寵禮第二十二
作父如此                       /124
卿莫負我                       /124
任誕第二十三
竹林七賢                       /125
阮籍服喪                       /125
劉伶病酒                       /126
鄰有美婦                       /126
大盆盛酒                       /127
遙集之母                       /127
坐視不救                       /127
老嫗識人                       /128
一見如故                       /128
不作郵差                       /129
旁若無人                       /129
恨無三妹                       /130
陳屍行殯                       /130
白羊肉美                       /130
興盡而返                       /131
酒澆塊壘                       /131
何謂名士                       /131
簡傲第二十四
公榮無酒                       /132
嵇康鍛鐵                       /132
上樹捉鵲                       /133
方外司馬                       /133
謝萬碰壁                       /134
謝安深算                       /134
排調第二十五
小兒善談                       /135
鍾會善對                       /135
竹林酣飲                       /136
漱石枕流                       /136
夫婦笑談                       /136
南人北鬼                       /137
答非所問                       /137
似有瓜葛                       /137
齣門更衣                       /138
捉鼻而語                       /138
齊莊神意                       /139
以子戲父                       /139
豹奴似舅                       /139
嘉賓勸弟                       /140
糠秕沙礫                       /140
約法三章                       /141
舉體無潤                       /141
林公理屈                       /141
榮期受諷                       /142
牙齒鋒利                       /142
咄咄逼人                       /143
比擬不類                       /143
輕詆第二十六
終日妄語                       /144
太傅初渡                       /144
標同伐異                       /144
真豬假豬                       /145
謝安色愧                       /145
纔士不遜                       /146
衿抱未虛                       /146
無異常人                       /146
假譎第二十七
曹操少時                       /147
望梅止渴                       /147
羲之裝睡                       /148
庾公請罪                       /148
溫嶠續娶                       /149
夢中                       /149
用智之失                       /150
黜免第二十八
柔腸寸斷                       /151
咄咄怪事                       /151
為何更瘦                       /151
桓溫上錶                       /152
復齣孫策                       /152
儉嗇第二十九
啖李伐樹                       /153
陶公大嘆                       /153
汰侈第三十
石崇宴客                       /154
石傢廁所                       /154
富豪鬥富                       /155
君夫賭牛                       /155
竟比珊瑚                       /155
太尉殺牛                       /156
忿狷第三十一
驕橫遭殺                       /157
藍田性急                       /157
藍田能忍                       /158
桓玄殺鵝                       /158
讒險第三十二
袁悅見誅                       /159
東亭止讒                       /159
尤悔第三十三
兄弟相殘                       /160
王渾後妻                       /160
平原遇害                       /161
周侯之死                       /161
溫嶠絕裾                       /162
子南被賣                       /162
紕漏第三十四
王敦齣醜                       /163
誤食彭蜞                       /163
太傅德教                       /163
進退維榖                       /164
主簿誤事                       /164
惑溺第三十五
曹公屠鄴                       /165
奉倩殉色                       /165
郭氏好妒                       /166
婦人卿婿                       /166
仇隙第三十六
白首同歸                       /167
羲之之死                       /167
庾夫人語                       /168
夢 溪 筆 談
自序                           /170
捲一故事一
朝獻與朝饗                     /171
翰林院                         /171
翰林學士                        /172
學士院軼事                     /172
衣冠製度                       /173
襆頭                           /173
進見禮                         /174
籠門謝                         /174
帶墜                           /175
校書官稱學士                   /175
雌黃改字                       /175
勘箭                           /176
翰林學士用樂                   /176
焚香禮進士                     /176
王安石破常規                   /177
步行學士                       /178
捲二故事二
皇族子弟授官                   /179
涼衫                           /179
潤筆費                         /180
躬親職事                       /180
百官儀仗                       /181
捲三辯證一
古今衡製                       /182
陽燧照物                       /182
黃陵二女                       /183
解州鹽池                       /184
虎豹為程                       /184
十八學士圖                     /185
芳州采杜若                     /186
《周南》、《召南》                 /186
捲四辯證二
桂屑除草                       /187
“一麾”辨                      /187
韓文公                         /188
《蜀道難》                        /188
捲五樂律一
論六呂                         /189
八八為伍辨                     /190
杖鼓                           /190
凱歌                           /191
從聲與變聲                     /192
鬍部樂                         /193
李嗣真補磬                     /193
潤州玉磬                       /194
《霓裳羽衣麯》                   /194
郢人善歌                       /195
《廣陵散》考                    /196
《虞美人操》                     /197
捲六樂律二
琵琶定弦                       /198
捲七象數一
修正曆法                       /199
五行數                         /199
鬥建和歲差                     /200
落下閎曆法                     /201
刻漏                           /201
日月的形狀                     /203
物理有常有變                   /203
納甲之法                       /205
捲八象數二
論蔔筮                         /206
改進銅渾儀                     /206
捲九人事一
中允亭                         /207
打關節秀纔                     /207
夏竦食鍾乳                     /208
貴人知人                       /208
王旦寬厚                       /209
副使貪財                       /210
舉人群見                       /210
王安石拒受饋贈                 /211
晏殊質樸                       /211
石延年飲酒                     /212
硃孝子                         /213
劉廷式不負婚約                 /214
捲十人事二
索要迴信                       /215
李餘慶臨死除奸                 /215
飛鶴報訊                       /216
範仲淹忠告同僚                 /216
捲十一官政一
陳恕改茶法                     /217
三說法                         /217
劉晏和糴                       /218
均衡賦稅                       /219
刑曹駁錯案                     /220
遷深州城                       /220
免官敘用                       /221
降官不過四等                   /221
戰棚                           /222
“告不乾己事法”由來            /222
範仲淹賑災                     /223
高超閤龍                       /224
錢塘江堤                       /225
捲十二官證二
真州復閘                       /226
張杲卿斷案                     /227
範仲淹重農抑商                 /227
王欽若辦事                     /228
捲十三權智
陵州鹽井                       /229
顙叫子                         /229
狄青智勝黨項                   /230
曹瑋用兵                       /231
任術                           /232
雷簡夫移巨石                   /232
狄青不追窮寇                   /233
瀦水為塞                       /234
李允則修城                     /235
摸鍾辨賊                       /235
侯叔獻導水治堤                 /236
種世衡用間諜                   /237
捲十四藝文一
相錯成文                       /238
唐人煉句                       /238
王聖美說《孟子》                /239
平王東遷                       /239
集句詩                         /240
捲十五藝文二
文章體製                       /241
鸛雀樓詩                       /242
蔡挺賀詩                       /242
捲十六藝文三
烏鬼                           /243
隱士魏野                       /243
捲十七書畫
牡丹花圖                       /245
霓裳麯                         /245
活筆                           /246
《樂毅論》碑                    /247
捲十八技藝
許我                           /248
隙積術和會圓術                 /248
造弓                           /250
活版印刷                       /251
衛樸                           /252
毛發與五髒                     /253
芎●與苦參                     /253
僧醫奉真                       /254
捲十九器用
古器                           /255
神臂弓                         /256
凸麵鏡                         /256
古劍                           /257
海州弩機                       /257
瘊子甲                         /258
唐代玉輅                       /259
捲二十神奇
雷斧雷楔                       /260
山陽女巫                       /260
佛牙                           /261
鄭夷甫明死生                   /262
吳僧文捷                       /263
水中佛經                       /264
捲二十一異事
虹                             /265
屍毗王墓                       /265
震雷書字                       /266
柿木奇字                       /267
紫姑神                         /267
怪疾                           /269
海市                           /269
異獸                           /270
舒屈劍                         /271
鏇風                           /272
冰花                           /272
捲二十二謬誤譎附
丁謂上奏                       /273
反坫                           /273
丁謂賜玉帶                     /274
黃宗旦奏事                     /274
包拯執法                       /275
進貢浙茶                       /275
李淑雅言                       /276
捲二十三譏謔
冷熱官                         /277
詩示人生                       /277
老卒快活                       /278
曹公右軍                       /278
捲二十四雜誌一
延州五城                       /279
石油                           /279
雁蕩山                         /280
茶芽                           /281
小核荔枝                       /282
捲二十五雜誌二
天蛇                           /283
信州苦泉                       /284
符節                           /284
廉潔之士                       /285
屠江州                         /285
李順                           /286
捲二十六藥議
咽與喉                         /287
枸杞                           /288
鹿茸與麋茸                     /288
麻子                           /289
黃藥與甘草                     /290
鬍麻                           /290
補筆談捲一故事
宰相奏事                       /291
虛室相待                       /291
辯  證
班固論《史記》                  /292
樂  律
義海習琴                       /293
中聲與正聲                     /293
應聲                           /294
補筆談捲二象數
潮汐                           /295
官  政
不使一物失所                   /296
孫冕判牒                       /296
權  智
延州軍校                       /297
韓信善用兵                     /297
藝  文
書法之道                       /299
墨跡摹本                       /299
隸書與八分書                   /300
器  用
古鼎與香爐                     /301
補筆談捲三異事
龜葬梁傢                       /302
雜  誌
謚號                           /303
風後陣與六花陣                 /303
揚州二十四橋                   /304
藥  議
莽草                           /305
流水與止水                     /306
黃環                           /306
目錄
德行**
仲 舉 禮 賢
【原文】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誌。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譯文】
陳仲舉的言語是讀書人的準則,行為是當世的典範。他登車赴任,就有整治社會弊端、匡正天下的誌嚮。做豫章太守,剛到任,便詢問名士徐孺子的住處,想先去拜訪他。主簿稟告說:“大傢都希望您先進官署。”陳仲舉說:“周武王乘車經過商容裏巷之門,俯首憑軾而立,敬賢禮士,來不及坐暖席子,我禮敬賢人,有什麼不可”
叔 度 之 器
【原文】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 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譯文】
郭林宗到汝南,走訪袁奉高,車不停駛,馬不駐足;拜訪黃叔度,卻暢談瞭一天住瞭一宿又一宿。有人問他是什麼緣故,林宗說:“叔度纔學橫溢,就像汪洋萬頃的水潭,澄它也澄不清,攪動它也攪不渾,器量又大又深,難以測量啊”。
泰 山 桂 樹
【原文】
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傢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傢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 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譯文】
有位客人問陳季方:“令尊太丘君有什麼功德,竟贏得天下人交口贊譽”季方說:“傢父好比桂樹生長在泰山山榖中,上有萬仞高峰,下有深不可測的深淵;它的枝葉被甘露澆灑,它的根莖被澗裏清泉滋潤。在這個時候,桂樹怎麼能知道泰山到底有多高,湧泉有多深 所以我不知傢父是有功德還是沒有功德”
難 兄 難 弟
【原文】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纔,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谘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譯文】
陳元方的兒子長文纔學齣眾,和叔父季方的兒子孝先,各自論說自己父親的功業品德,彼此爭執不能分齣高低,就去請教祖父陳太丘。太丘說:“元方難做長兄,季方難做幼弟。”
捨 生 取 義
【原文】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鬍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寜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譯文】
荀巨伯從遠方來探視生病的朋友,恰好遇到鬍人攻打郡城。朋友對巨伯說:“我今天是活不成瞭,你快走吧。”巨伯迴答道:“我遠道來看您,您讓我離開,放棄‘義’而求活命,哪裏是我荀巨伯的行為!”賊兵已經闖進,對荀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的人都跑光瞭,你是什麼人,竟敢獨自留下來”巨伯說:“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丟下他,寜願用我的命換他的命。”賊兵相互告訴說:“我們這些沒有道義的人,進入瞭有道義的國傢啊!”於是收兵迴去。全城人的生命財産都得到瞭保全。
割 席 分 坐
【原文】
管寜、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寜讀如故,歆廢書齣看。寜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寜、華歆同在園中鋤菜,見地上有小片黃金。管寜照舊揮動鋤頭,把金子看作瓦石一樣,華歆卻拾起金子之後又扔掉瞭它。他們又曾同坐一張席讀書,有乘坐華貴車輛的達官貴人從門前經過,管寜依然讀書,和往常一樣,華歆卻放下書齣去觀看。管寜割斷席子分開坐,說:“您不是我的朋友。”
形 骸 之 外
【原文】
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嚮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譯文】
作者介紹
文摘
我拿到手後,首先嘗試著去閱讀其中的一些零散段落,立刻被那種獨特的文風深深吸引住瞭。這本書所收錄的那些魏晉風流人物的軼事,以及宋代士人的觀察與思考,那種信手拈來的生活情趣和深刻的洞察力,是現代許多浮躁的文字所無法比擬的。它不像某些古籍那樣晦澀難懂,反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甚至帶著幾分戲謔的筆調,描繪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高妙境界。特彆是那些關於飲茶、賞石、辨古玩的小故事,讀來讓人會心一笑,仿佛能透過曆史的塵煙,與那些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些文字的魅力在於它們的“真”,沒有太多矯飾,直抵人心,讓人在笑談之中,對中國傳統士人的精神世界有瞭更直觀的理解。讀完一個小故事,我常常會放下書本,在房間裏踱步思考其中的深意,這種引發思考的能力,纔是經典書籍真正的價值所在。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持續關注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的注釋和導讀部分做得相當到位。對於一些生僻的典故或者當時特有的語境,編者都給予瞭清晰而簡潔的解釋,這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親近這兩部經典作品的門檻。我過去閱讀類似書籍時,經常需要頻繁地查閱其他工具書,閱讀體驗因此被打斷,但這次的體驗明顯流暢瞭許多。這些輔助性的文字,既沒有喧賓奪主,搶瞭原文的風頭,又恰到好處地起到瞭橋梁的作用,讓那些原本可能因為年代久遠而顯得遙遠的片段,變得鮮活起來。這說明齣版團隊在策劃“國學大書院”這個係列時,確實考慮到瞭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知識背景,做到瞭“傳承”與“普及”之間的完美平衡,非常值得稱贊。
評分這本《世說新語夢溪筆談(經典珍藏版)/國學大書院》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打開包裹的時候,那種略帶油墨香氣的觸感,以及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色彩搭配,立刻就給人一種“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器物”的感覺。紙張的選取明顯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厚實、細膩,即便是用來閱讀那些流傳已久、需要反復摩挲的文字,也能提供一種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內頁的排版布局也頗為講究,字號大小適中,行距留白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疲憊。而且,作為“經典珍藏版”,在細節之處的處理上看得齣齣版方的用心,比如那些精緻的燙金或凹凸工藝,都為這本書增添瞭幾分古樸典雅的氣韻,讓人忍不住想把它陳列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隨時可以取閱,細細品味。這不僅僅是內容的價值,其外在的品相已經足夠讓人心生歡喜,絕對是國學愛好者書架上的一個亮點。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尤其是其“經典珍藏版”的定位,讓它在實體書的體驗上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標準。我特意在不同光綫下觀察過,書頁的質感非常齣色,即便是印刷的黑色文字,看起來也深沉而不反光,對眼睛非常友好。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整體裝幀在厚重感和便攜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它有足夠的份量讓你感受到它的價值,但又不會因為過於龐大而難以在旅途中或午後的小憩時輕鬆閱讀。側邊切口的處理也十分精細,沒有齣現廉價書籍常見的紙屑飛散或者毛邊現象,這體現瞭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能將內容如此精妙的書籍,以如此高水準的物理形態呈現齣來,無疑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好緻敬。
評分閱讀完一部分內容後,我不得不感嘆,《世說新語》和《夢溪筆談》的並置,提供瞭一種絕佳的互補視角。前者側重於人物風骨、言談舉止中的魏晉風度與人文精神的側麵描摹,它更偏嚮於“人”的故事;而後者則以一種近乎科學傢的嚴謹和士大夫的閑適,記錄瞭宋代的自然現象、技術發明以及社會百態,更側重於“事”的觀察。將這兩部經典放在一起閱讀,就像是同時領略瞭中國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兩個維度——一個如清風明月般飄逸靈動,另一個則如磐石般堅實深刻。這種編排方式帶來的思維碰撞和廣度拓展,遠勝於單獨閱讀其中任何一部,對於想要全麵理解中國傳統士人階層生活與思想圖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非常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