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其实是人生旅途上的医药箱。生活中不时困扰我们的坏情绪、负能量,它们很多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有害的信念。这本书带你把内心阴郁的念头拿到理性的阳光下,学会反思和改善你的心智。《生活的哲学》传播着哲学对人性的乐观主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把握自己的生活。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照顾好自己的灵魂,这是我们的责任。
这里没有艰深的哲学理论,朱尔斯?埃文斯将12位历史上伟大的智者聚在一起,像介绍老朋友一样,让他们和你聊一聊生活。同时也看看那些被哲学改变了的平凡的人,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信心和力量。
一次遇见更好自己、练习美好生活的哲学之旅:书里,也许你会巧遇令人终生受用的哲学金句。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爱比克泰德……其实这些古希腊哲学家们在人的心灵中得到的发现,是我们生活智慧取之不尽的宝库。
......前言欢迎来到雅典学院
哲学:幸福生活的起点
【美德的战士】
做自己生命的舵手
哲学是身心的操练
接受和适应人生中的不完美
【哲学的盛筵】
享受当下的艺术
【神秘主义者与怀疑论者】
我们为何身处这个世界?
格言的力量
哲学:批判性思维
【政治学】
纷繁社会中的简单生活
我们能建立一个完美社会吗?
平行人生:榜样的力量
在共同的生活中实现幸福
尾声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课外辅导】
附录一改进自我的动力来自情绪
附录二有趣有用的苏格拉底传统
附录三让理性放假,在音乐里活!
......享受当下
伊壁鸠鲁认识到,我们的享乐能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们编造悲伤的理由时又是那么的天才。我们会推迟享乐,在挤进地铁去上令人筋疲力尽的班时,告诉自己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会快乐,当我们升职的时候,当我们有了钱的时候,当我们退休的时候。同时,当下未被觉察、未被享受就流逝了。用伊壁鸠鲁主义者的话来说:“你为什么要推迟享乐?”或者我们会说,因为过去,我们快乐不起来。我们现在快乐不起来,因为我们读书时受过欺负,或者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很残忍。但是,受的欺负还在那里戏弄你吗?你的父母仍在控制你的生活吗?他们不是现在对你很残忍的人:是你对自己很残忍,令自己过得很悲惨。所以,为什么不给自己放个假,让自己快乐起来?塞内加敬佩伊壁鸠鲁主义的这一面,他写道:“提起已经结束的困难有什么好,因为过去的经历而令自己现在不快乐?”这是伊壁鸠鲁主义的认知行为治疗跟心理分析的不同之处:心理分析鼓励我们扎进过去,去寻找我们的不幸的罪魁祸首。伊壁鸠鲁主义跟斯多葛派和佛教一样,把我们带回当下,以及我们*的信念。禅宗老师艾伦?沃茨曾经说:“事物不是用过去来解释的,它们是用现在来解释的。责任因此而诞生。不然你总是可以回头说,我焦虑是因为我母以前丢下了我,而她焦虑是因为她的母丢下了她,依此类推,一直追溯到亚当和夏娃。你要面对这一事实:这都是你干的。没有任何借口。”
或者我们会因为对未来感到焦虑而毁掉我们的快乐。“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如果我妻子离开我怎么办?如果我生病了怎么办?如果我死掉了怎么办?”伊壁鸠鲁主义者看着这些“如果”,无奈地耸耸肩。那么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要因为担心可能的未来而毁掉现在?伊壁鸠鲁派诗人贺拉斯说得很好:“让享受当下的灵魂学会不喜欢去担心未来。”如果将来发生什么倒霉事,哲学给了我们应对它的手段,如果我们死了,我们就再也不存在了,所以它并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我死了,我就会失去所有未来快乐的可能。”怎么说呢,人生中并非全是好事。也许死掉比衰老、重病更可取。“但是我在来世因为享乐太多而受到惩罚怎么办?”
在我们这个世俗年代,担心来世神的惩罚不是主要的关切—也许,直到我们临死前都是这样。但是它过去是焦虑的一个巨大来源。人类的想象受到噩梦般的死后遭遇的折磨。所以,伊壁鸠鲁主义的启示—享受此生,不要担心来世—才那么激进,对一些人来说,真的有解放意义。正如一位伊壁鸠鲁主义者的墓碑上所说:“我还没出世,我活过,我死了,我不在乎。”
......我们都在练习,如何和自己相处,和这个世界相处。生活路上,我们带着自己的困惑,等待着答案。《生活的哲学》提醒我们,如果你已经有些迷茫、甚至陷入恐慌的话,不必心急,不妨听听古代哲人的想法,一些历久弥新的人生感悟,可能正好点出了你的迷津。
这本书中,“街头哲学家”朱尔斯?埃文斯找来了人类历史上几位*伟大的智者。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十二位古希腊哲学家聚成梦想中的人生学园,一起探秘人的心灵和情感,教给我们控制情绪、享受当下、规划生涯、面对波折等各方面的生活智慧。况且,生活的满足远不止感官的享受,思考生活、领悟生活,本身就是生活*的快乐。哲学,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
畅谈人生哲学的同时,埃文斯还讲述了那些被哲学拯救的人们的真实经历:心理崩溃的大学生、精神过度紧绷的上班族、忍受痛苦战争记忆的老兵、总忍不住想花钱的白领、受幼年创伤折磨的青年……哲学帮助他们荡涤信念上的灰尘,走出各自生活的窘境,让心灵强大起来。
我们可以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过上自己希望的生活——《生活的哲学》传播着苏格拉底式的人性乐观主义,让人类古老的智慧再次照亮我们的生活。
............朱尔斯?埃文斯(Jules Evans)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历史情感中心主任,致力于研究古代哲学在现代生活和心理学中的应用。他长期为《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欧美主流媒体撰文,并发表了大量关于生活哲学的讲座。2013年,他被英国广播公司与英国艺术和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联合推选为“新一代思想家”之一。
目前,他也是英国*的哲学俱乐部——伦敦哲学俱乐部(LPC)的负责人之一,与阿兰?德波顿、朱利安?巴吉尼等其它15位独具特色的哲学家们一起,共同致力于通过哲学让我们能真正改变自我,并从此过上更好的生活。
......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 生活的哲学:人生中那些不可不想的事 | 开本: | 32开 |
| 作者: | [英] 朱尔斯·埃文斯 | 定价: | 48.00 |
| ISBN号: | 9787508667713 | 出版时间: | 2016-12-30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印刷时间: | 2016-12-15 |
| 版次: | 1 | 印次: | 1 |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我长期忽略的角落。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行动派,不喜欢空想和纠结,但书中对“内在冲突”的剖析,让我不得不承认,我内心的拉扯远比我想象的要激烈得多。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意义的构建”,他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他鼓励读者去质疑那些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成功标准”,转而向内探索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到“时间的价值”,作者通过对比不同人生阶段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差异,让我猛然惊醒,我好像把大量的时间都消耗在了那些对我个人而言毫无价值的“忙碌”中,而真正能带来心流体验和满足感的事情却被一再推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时而像诗歌一样优美,时而又像一把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问题的本质。这种节奏的掌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欲罢不能,常常是一页翻过去,又忍不住要倒回去细细品味几遍。
评分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结构美学”有一定要求的人,这本书在逻辑构建上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它不是零散的随笔合集,而是有一个清晰的内在脉络,像是一条精心铺设的河流,引导着读者的思绪从源头流向最终的海洋。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在接近尾声时得到了一个完整而又开放式的解答,这种结构上的闭环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讨论“价值实现”时,巧妙地将个体追求与社会责任联系了起来,避免了将哲学导向纯粹的个人享乐主义。他强调了真正的幸福感往往来源于有意义的贡献和深层次的联结。这本书的语言密度很高,但绝不晦涩,它用最简洁的文字传达了最丰富的信息量,就像一杯经过多次蒸馏的纯净水,清澈见底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上几分钟时间,整理一下脑海中被激发的各种想法,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对于那些正处于“中年迷惘期”或者“人生转折点”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强效的定心丸。我身边有几个朋友,他们事业有成,但总觉得生活里缺了点什么,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找不到北了”。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他们后,反馈都非常积极。他们提到,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不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安定的力量。作者在处理那些关于“痛苦与接纳”的话题时,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他没有避讳人生的苦难,反而将痛苦视为生命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催化剂,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雕塑。书中对于“无常”的论述尤其深刻,它教导我们如何与变化共存,而不是徒劳地试图抓住永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经典观点时所采用的现代语境转化能力,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完全没有老学究的架子,读起来轻松自然,但后劲十足。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封面设计很别致,那种沉静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哲学类的书籍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会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题目《生活的哲学:人生中那些不可不想的事》听起来就非常贴近日常,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我原本以为它会像我读过的某些哲学导论那样,从亚里士多德讲到康德,大谈特谈那些宏大的形而上学概念,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巧妙地串联起来。比如,书中关于“选择的悖论”那一章,作者没有直接引用任何理论,而是从我们在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感到的迷茫讲起,逐步引申到人生重大决策时的犹豫不决。这种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感觉像是和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壁炉边促膝长谈,而不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它真正做到了将哲学“生活化”,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不假思索的行为模式。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我会选择“启发性”。我很少读完一本书后,会立刻产生去实践某种新看法的冲动,但《生活的哲学》做到了。书中关于“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感”那一章节,我感觉作者是站在我的内心深处写下的。我过去总是习惯于过度付出,害怕拒绝别人,导致自己精疲力尽。作者用生动的故事阐述了清晰的个人边界不仅是对自我的保护,也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这种观念的转变是颠覆性的。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选择非常考究,它避免了那种冗长拖沓的论述,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紧凑而有光泽。读的时候,你不会觉得累,反而会因为每一次思想的碰撞而感到精神振奋,仿佛自己的思维也得到了高质量的锻炼和伸展。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时常翻阅的“人生工具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