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线装中华国粹:三国演义
定价:24.90元
作者: 罗贯中,陈霞 注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39195421
字数:
页码:3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首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线装中华国粹: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却说姜维正走,遇着司马师引兵拦截。原来姜维取雍州之时,郭淮飞报入朝,魏主与司马懿商议停当,懿遣长予司马师引兵五万,前来雍州助战;师听知郭淮敌退蜀兵,师料蜀兵势弱,就来半路击之。直赶到阳平关,却被姜维用武侯所传连弩法,于两边暗伏连弩百余张,一弩发十矢,皆是药箭,两边弩箭齐发,前军连人带马射死不知其数。司马师于乱军之中,逃命而回。
却说麴山城中,蜀将句安见援兵不至,乃开门降魏。姜维折兵数万,领败兵回汉中屯扎。
司马师自还洛阳。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马懿染病,渐渐沉重,乃唤二子至榻前嘱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一言讫而亡。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二人申奏魏主曹芳。芳厚加祭葬,优锡赠谥:封师为大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昭为骠骑上将军。
却说吴主孙权,先有太子孙登,乃徐夫人所生,于吴赤乌四年身亡,遂立次子孙和为太子,乃琅琊王夫人所生。和因与全公主不睦,被公主所谮,权废之,和忧恨而死,又立三子孙亮为太子,乃潘夫人所生。此时陆逊、诸葛瑾皆亡,一应大小事务,皆归于诸葛恪(ke)。太元元年秋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风,江海涌涛,平地水深八尺。吴主先陵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倒卓(倒立)于道上。权因此受惊成病。至次年四月内,病势沉重,乃召太傅渚葛恪、大司马吕岱至榻前,嘱以后事。嘱讫而薨。
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乃蜀汉延熙十五年也。后人有诗曰: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孙权既亡,诸葛恪立孙亮为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元年;谥权日大皇帝,葬于蒋陵。
早有细作探知其事,报入洛阳。司马师闻孙权已死,遂议起兵伐吴。尚书傅嘏(gu)曰:“吴有长江之险,先帝屡次征伐,皆不遂意:不如各守边疆,乃为上策。”师曰:“天道三十年一一变,岂得常为鼎峙乎?吾欲伐吴。”昭曰:“今孙权新亡,孙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遂令征南大将军王昶(chang)引兵十万攻南郡,征东将军胡遵引兵十万攻东兴,镇南都督毋(wu)丘俭引兵十万攻武昌:三路进发。又遣弟司马昭为大都督,总领三路军马。
是年冬十二月,司马昭兵至东吴边界,屯住人马,唤王昶、胡遵、毋丘俭到帐中计议曰:“东吴紧要处,唯东兴郡也。今他筑起大堤,左右又筑两城,以防巢湖后面攻击,诸公须要仔细。”遂令王昶、毋丘俭各引一万兵,列在左右:“且勿进发;待取了东兴郡,那时一齐进兵。”昶、俭二人受令而去。昭又令胡遵为先锋,总领三路兵前去:“先搭浮桥,取东兴大堤;若夺得左右二城,便是大功。”遵领兵来搭浮桥。
却说吴太傅诸葛恪听知魏兵三路而来,聚众商议。平北将军丁奉曰:“东兴乃东吴紧要处所,若有失,则南郡、武昌危矣。”恪曰:“此论正合吾意。公可就引三千水兵从汀中去,吾随后令吕据、唐咨、留赞各引一万马步兵,分三路来接应。但昕连珠炮响,一齐进兵。吾自引大兵后至。”丁奉得令,即引三干水兵,分作三十只船,望东兴而来。
却说胡遵渡过浮桥,屯军于堤上,差桓嘉、韩综攻打二城。左城中乃吴将全端守把,右城中乃吴将留略守把。此二城高峻坚固,急切攻打不下。全、留二人见魏兵势大,不敢出战,死守城池。胡遵在徐塘下寨。时值严寒,天降大雪,胡遵与众将设席高会。忽报水上有三十只战船来到。遵出寨视之,见船将次傍岸,每船上约有百人。遂还帐中,谓诸将曰:“不过三千人耳,何足惧哉!”只令部将哨探,仍前饮酒。丁奉将船一字儿抛在水上,乃谓部将曰:“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贵,正在今日!”遂令众军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不用长枪大戟,止带短刀。魏兵见之大笑,更不准备。忽然连珠炮响了三声,丁奉扯刀当先,一跃上岸。众军皆拔短刀,随奉上岸,入魏寨,魏兵措手不及。韩综急拔帐前大戟迎之,早被丁奉抢入怀内,手起刀落,翻在地。桓嘉从左边转出,忙绰枪刺丁奉,被奉挟住枪杆。嘉弃枪而走,奉一刀飞去,正中左肩,嘉望后便倒。奉赶上,就以枪刺之。三千吴兵,在魏寨中左冲右突。胡遵急上马,夺路而走。魏兵齐奔上浮桥,浮桥已断,大半落水而死;杀倒在雪地者,不知其数。车仗、马匹、军器,皆被吴兵所获。司马昭、王昶、毋丘俭听知东兴兵败,亦勒兵而退。
却说诸葛恪引兵至东兴,收兵赏劳了毕,乃聚诸将曰:“司马昭兵败北归,正好乘势进取中原。”遂一面遣人赍书入蜀,求姜维进兵攻其北,许以平分天下;一面起大兵二十万,来伐中原。临行时,忽见一道白气从地而起,遮断三军,对面不见。蒋延曰:“此气乃自虹也,主丧兵之兆。太傅只可回朝,不可伐魏。”恪大怒曰:“汝安敢出不利之言,以慢吾军心!”叱武士斩之。众皆告免,恪乃贬蒋延为庶人,仍催兵前进。丁奉曰:“魏以新城为总隘口,若先取得此城,司马师破胆矣。”恪大喜,即趱兵直至新城。守城牙门将军张特见吴兵大至,闭门坚守。恪令兵四面围定。早有流星马报入洛阳。主簿虞松告司马师曰:“今诸葛恪困新城,且未可与战。
吴兵远来,人多粮少,粮尽自走矣。待其将走,然后击之,必得全胜。但恐蜀兵犯境,不可不防。”师然其言,遂令司马昭引一军助郭淮防姜维:毋丘俭、胡遵拒住吴兵。
……
序言
无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部《线装中华国粹:三国演义》无疑具有极高的潜力。它并非那种每年都会改版、追逐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本,它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经典的美学表达。线装书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加上其主题是国民级的文学高峰,使其兼具了文学性和工艺性。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装订和用料,在同类产品中属于上乘,其耐久性应该可以保证它在未来几十年内,依然能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留给下一代一些“有质感”的物品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一个家族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宅之宝。它所承载的,是文学的力量、工艺的精湛,以及对传统文化最深沉的敬意,这份厚重感,是任何快速印刷品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用“沉浸”二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阅读《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场与智谋、英雄和历史的对话,但好的版本能将这种对话提升到全新的境界。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舒服,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的处理也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注释部分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突兀地插入页脚或页侧的传统方式,而是以一种极为雅致的方式融入文本的空白处,既不打断主要的叙事流畅性,又能随时提供必要的背景解释和人物关系梳理。我发现,很多我以前忽略的细节,比如某次战役背后的地理优势,或是某个谋士的深层动机,在这些注释的引导下,变得豁然开朗。这对于我这种对三国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又渴望更深层次挖掘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成功地在保持原著文学魅力的同时,又为现代读者构建了一座通往古代智慧的桥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深入浅出。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化传承非常敏感的读者,所以“中华国粹”这几个字对我有着极强的号召力。这本书在内容呈现上,不只是简单地复刻文字,它更像是一种文化载体的复兴。从装帧的线轴到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致敬。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某些经典段落的处理,比如“桃园结义”或“空城计”的描摹,文字的布局明显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利用留白和对齐,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戏剧冲突感。这种视觉语言上的考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审美愉悦度。它让我意识到,优秀的故事不仅要靠语言的力量,更要依靠载体自身的表现力来加持。这本书成功地将阅读体验从单纯的信息获取,提升到了艺术鉴赏的层面,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中华文化独特审美情趣的再确认,让人由衷地感到骄傲。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三国版本浩如烟海,让人眼花缭乱,但最终选择这一版,很大程度上是被其对“演义”精髓的尊重所吸引。罗贯中先生笔下的群像,个个栩栩如生,赤壁的火光、五丈原的秋风,都仿佛近在眼前。而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为这种叙事感染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油墨的覆盖度均匀而饱满,黑得深沉,使得人物对话时的张力得以完美展现,特别是那些激昂的场景,仿佛能听到曹操的奸笑和诸葛亮的纶巾羽扇间的叹息。翻动书页时,那种轻微的质感,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它提醒着我,我正在接触的是一部经过数百年淘洗的文学经典,而不是一部转瞬即逝的网络小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对古人智慧的朝圣之旅,让人心生敬畏,也让人更加珍惜这份文化遗产能够以如此精良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这本《线装中华国粹:三国演义》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那种绵延的纸张纹理,带着微微的墨香,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沉静气息。尤其那线装的书脊,一丝不苟地缝合,让人联想到古代书院里,学子们虔诚地翻阅经典的情景。翻开扉页,那烫金的标题在深沉的底色上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完全符合“国粹”二字所蕴含的文化分量。我个人对这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非常推崇,现在的很多出版物都趋于简化和快速消费,但这部作品却坚持了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每一页的边缘都处理得非常细腻,拿在手中,手指拂过书页时,那种轻微的沙沙声,都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甚至不舍得用力去压平它,生怕破坏了它原有的韵味。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藏家来说,光是这份装帧,就值回票价了,它代表了一种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波澜壮阔的故事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