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氏文通(套装上下册)(精装)/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定价:128.00元
作者: 马建忠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054405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马氏文通》
是中国一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学术专著,堪称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取材于四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及韩愈诗文,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例句多达七八千,借助西方语法的模型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对20世纪40年代的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中国出版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书适合于研究中国语法学史的读者使用。
内容提要
《马氏文通》是中国关于汉语语法的一部系统性著作。这本著作开建了中国的语法学。该书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把西方的语法学成功地引进中国,创立了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一块基石。
目录
上册
马氏文通(一九二二年商务印书馆印本》书影
序
後序
例言
文通目录
正名卷之一
实字卷之二
实字卷之三
实字卷之四
实字卷之五
下册
实丰卷之六
虚字卷之七
虚字卷之八
虚字卷之九
论句读卷之十
作者介绍
马建忠(1845-1900),别名乾,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太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第二次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di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文摘
序言
★自马氏著《文通》而吾国始有文法书,盖近40年来应用欧洲科学于吾国之部著作也。
——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序》
★鄙人对于《马氏文通》,钦其精博,谓作者心境极虚灵,而眼界极宽阔也。
——缪子才
★《文通》是部沟通中西之大规模的创作,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
——黎锦熙《比较文法》
这本《国故新探:清末民初学人思想演变录》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另一扇窗。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宏大历史叙事的复述,而是深入到那些文人墨客的私人信札、日记以及未刊稿件中,试图捕捉他们面对剧变时的真实心绪。比如,书中对某位维新派人物在戊戌政变失败后的那段“形神俱槁”的描述,读来令人唏嘘不已,那种从激昂到幻灭的心理落差,通过细致入微的文字重现,仿佛能让人真切感受到他当时的徘徊与挣扎。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知识分子思想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新”与“旧”在不同土壤上开出的不同花朵,有的迅速拥抱西风,有的则在传统儒学的框架内进行艰难的自我调适。这种细致入微的爬梳工作,远非一般的通史类书籍所能企及,它展现的是鲜活的、充满矛盾和张力的个体生命史,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我们今天的思想渊源究竟扎根于何处。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这本《晚清都市风情画卷:从茶馆到戏园的社会侧写》,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晚清的刻板印象,不再是教科书里那种只有腐朽和抗争的单一图景。作者像一位高明的导演,将镜头对准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城市的“烟火气”。书中对当时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的市井百态描摹得活灵活现,比如对“时髦”服饰的流行、新式娱乐场所的兴起,以及不同行当的伙计们如何在新旧秩序夹缝中求生存的细节,都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有几章专门描述了“伶人”和“女学生”这两个新兴群体的社会角色变迁,那种文化冲击和身份重塑的过程,充满了戏剧张力。读完后,我仿佛能闻到当时街头混合着煤烟、香粉和新鲜洋货的气味,这种立体感和沉浸感是其他许多严肃学术著作难以提供的,它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旧时代是如何在喧嚣中悄然瓦解,又是如何孕育出新的可能性的。
评分看完《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移植与本土化研究》,我不得不对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表示由衷的敬佩。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的密度都非常惊人,它不是简单罗列条文,而是深入探讨了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法制体系在接触西方法律理论时所经历的“消化不良”乃至“融合新生”的过程。作者非常巧妙地选取了几个关键的法律领域——比如商法和刑法——进行深度剖析,展示了传统“礼法合一”的思维如何与强调个体权利的西方法律原则发生碰撞和摩擦。尤其是在处理“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张力时,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视角,既肯定了西方法律现代性的进步意义,也挖掘了本土法律资源在其中发挥的微妙作用。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细密,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对于任何想探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法制建设深层动力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参考书,阅读体验虽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收获是巨大的。
评分不得不说,《近现代报刊中的“新青年”形象建构》这本书,真是太具有启发性了,它完全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那个“五四”前后的文化风暴。以往我们总是关注那些思想家的理论,而这本书却将聚光灯打在了“青年”这个身份的符号化过程上。作者通过对大量早期白话报刊的扫描,清晰地勾勒出“新青年”是如何被媒体塑造成一个集反叛、纯洁、进步于一身的理想化形象的。书中对不同刊物如何通过文字排版、配图甚至是广告语来塑造这种集体身份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传播学案例研究。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提到早期报纸对“青年的嗓门”的强调,这背后潜藏着一种对权威话语权的争夺。读到后面,我甚至开始思考,我们今天对“年轻一代”的期待与标签化,是否也暗合着百年前的某种叙事母题?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你跳出历史事件本身,去观察“观念”是如何被制造和传播的。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江南士绅的权力网络与地方治理变迁》,带给我一种非常扎实、接地气的历史感受。作者摒弃了宏观叙事,而是选择以一个县域或几个乡镇为切口,通过对地方祠堂、义仓、族谱以及私人文书的细致整理,重构了清末民初士绅阶层如何在传统权威衰落时,利用其血缘、地缘和经济联系,悄然转型为地方的实际管理者。书中对“绅权”的维持和运作机制的描述尤其精彩,比如他们如何巧妙地介入到民间纠纷调解、水利建设甚至是地方团练中去,以维持表面的稳定。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展示了这种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妥协与博弈,士绅们既要对上有所表示以获得官方承认,又要对下有所恩惠以维持其在乡里的威望。这本书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与“地方”的互动细节,读起来很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场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