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得道的幸福:庄子审美体验研究(人文学丛书 第二辑)
定价:35.00元
作者:王焱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68025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王焱副的《得道的幸福——庄子审美体验研究》对庄子审美体验的发生基点、获得途径、呈现特质、依据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庄子审美体验学说的外部效应,即其历史与现实意义进行了尽可能广泛的扫描式和深入的揭示。
内容提要
王焱副教授的《得道的幸福——庄子审美体验研究》。以幸福问题作为庄学的价值取向在外尚不多见。本书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学术探索。作者以审美体验为中心,以实现幸福为旨归,对庄子体道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效应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庄子的审美体验即得道体验,而得道正是庄子所认为的幸福。本书对庄子审美体验的发生基点、获得途径、呈现特质、依据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庄子审美体验学说的外部效应,即其历史与现实意义进行了尽可能广泛的扫描式和深入的揭示。古老的思想在《得道的幸福——庄子审美体验研究》中变为现代美学话语,诸如,何为得道,为何得道,如何得道,都讲得通俗易懂。得道即领会宇宙精神,达致高境界。得道之人能享有“至乐”、“逍遥游”、“与物为春”的生命体验。得道是对本性的回归,是对自我与世界原初亲密关联的恢复。要达至体道之境,不仅需要运用高明的处世之方安顿生命,还需要有特别的精神修炼术,使心灵免于无谓的痛苦,重返空明。庄子的审美体验学说能为现代人提供谋求幸福的生命智慧,同时也蕴涵着自身的危机。我们相信,读者不仅能从其中领会庄子的人文思想,同时可以体悟得道的幸福和谋幸福的门径。
目录
总序(栾栋) 序(李咏吟) 引 论 节 题解 一、何为庄子 二、何为审美体验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章 审美体验之发生基点 节 贵生 一、贵生之义 二、贵生之由 三、贵生之辨 四、贵生之策 第二节 安命 一、“命”的含义 二、安其性命之情 三、解脱生命痛苦 四、追求心灵自由第二章 审美体验之获得途径 节 游世 一、反对避世 二、反对人世 三、顺人而不失己 第二节 虚的功夫 一、所虚之物 二、唯道集虚第三章 审美体验之呈现特质 节 至乐 一、无乐 二、静 三、自适 第二节 逍遥游 一、逍遥 二、游 三、精神自由 第三节 与物为春 一、与物化而不以心稽 二、万物与我为一第四章 审美体验之依据 节 本根之道 一、道乃产生万物之根源 二、道乃万物存在之根据 三、本根之道的特征 第二节 自然之天 一、天即自然 二、天与人 三、天与道 第三节 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一、以真为美 二、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第五章 审美体验之意义揭示 节 中国艺术精神之魂 一、古代文人人格 二、艺术创作的心理前提 三、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体验 四、古代文人的价值旨趣 第二节 对构筑幸福人生的启示及其局限 一、启示 二、局限参考文献 一、庄子注书类 二、庄子研究著作类 三、其他著作类 四、英文类 五、论文类及其他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评价八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它展现出了一种“不露痕迹”的学术功底。作者在论述庄子的审美体验时,仿佛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厚的学养。他能够自如地穿梭于《庄子》原文、历代注解以及现代的哲学理论之间,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探讨庄子“天地之美”时,作者不仅仅描写了宏大的山川景物,也关注到那些被忽视的细微之处,比如“蜣螂之足,蠓(méng)之与,皆有以成其形”。这种对生命万物平等的尊重和欣赏,正是庄子审美观的核心所在。我感觉自己在阅读中,也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对世界的更深的体悟和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评价一 初次翻开这本《满28包邮 得道的幸福:庄子审美体验研究》,我怀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忐忑的心情。好奇的是,如何在现代社会语境下,重新审视和解读庄子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先哲?他的“道”与“美”,在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的当下,是否还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忐忑则在于,过往的阅读经验告诉我,很多关于古典哲学的解读,要么过于艰涩晦涩,将思想禁锢在象牙塔里;要么过于浅白,流于泛泛而谈,未能触及精髓。然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它独特的魅力。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以一种非常生活化的笔触,缓缓展开。像是邻家老者,娓娓道来,将庄子的思想融入到对自然风光、人生况味的点滴叙述中。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逍遥游”的阐释,不同于以往我理解的“无所事事”,作者将其解读为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一种超越功利、不为外物所役的超然境界。读到此处,我仿佛看到自己内心深处那被现实琐事压抑已久的翅膀,在作者的文字中重新舒展。
评分评价十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者以一种极为温和而坚定的笔触,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我们对“幸福”的定义。我们常常以为幸福来自于物质的丰裕、地位的显赫,但庄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自由和与道的契合。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对庄子“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无穷之上者”的精彩解读,这是一种何等洒脱、何等博大的生命姿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长途旅行”,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对未来有了新的期待。它不是一本让你瞬间“开悟”的书,而是一本能够陪伴你,在人生旅途中不断沉淀、不断升华的书。
评分评价七 我对于“满28包邮”这个标签,起初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总觉得价格亲民的书,内容上可能有所欠缺。然而,当我深入阅读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思想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对于庄子“心斋”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将“心斋”理解为一种刻意的精神训练,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开放、包容、不设防的胸怀。就像一块干净的画布,能够接纳万物,却不为任何痕迹所染。这种境界,对于我这样常常被杂念困扰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我感觉自己被引领着,去学习如何放下不必要的执着,去拥抱更广阔的内心世界。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还在于它在论证庄子审美体验时,所援引的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子。作者不仅仅是堆砌古籍中的文本,而是深入挖掘了庄子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场景氛围,甚至是对自然景象的描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探讨“无用之用”时,作者描绘了南郭子綦的“倚树而坐,窥轩冕,欲知其所自来”,以及匠人锯大木的“神游”状态,这些场景在我脑海中立刻鲜活起来,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庄子哲学中那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韵味。这种通过具象化来阐释抽象概念的方法,对于我这样不太擅长抽象思维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感觉我不是在读一本学术专著,而是在和庄子一起,漫步在山水之间,感受生命的律动。
评分评价二 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标题中“审美体验”这个词。在我看来,很多对庄子哲学的解读,往往侧重于其“道”的形而上层面,或者其“无为”的政治哲学含义,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享受。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对庄子“美”的理解,并非局限于世俗的“好看”或“悦目”,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本质、宇宙规律的一种深刻洞察。那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何尝不是一种极致的审美体验?我读到关于“齐物论”的章节时,更是被深深震撼。作者通过对“鼓盆而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等故事的细腻剖析,揭示了庄子看待生死、物我关系的独特视角。这种视角,不是冷酷的虚无,而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坦然接受,以及在有限中发现无限可能的智慧。这种智慧,本身就是一种深沉而独特的美。
评分评价五 作为一本“人文学丛书”,这本书在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在解读庄子思想时,显然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但这些研究并没有成为阻碍阅读的门槛,反而为他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庄子》原文时,往往会配以自己的精炼解读,使得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尤其是在讨论“养生主”时,作者将庄子关于“顺其自然”、“游刃有余”的观点,与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进行对比,发人深省。他没有简单地批判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引导读者去反思,去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身体的平衡。这种切入点非常巧妙,也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
评分评价九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触及心灵、启迪智慧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作者并没有把庄子简单地塑造成一位“避世隐士”,而是将其视为一位深刻的生命哲学家,一位具有超凡洞察力的思想家。在探讨庄子“神遇”的观念时,作者将其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隔阂”和“误解”进行对照,让人不禁思考,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丢失了与他人、与世界建立真正连接的能力?庄子“得意忘言”、“心通万物”的境界,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生动的诠释,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理解和沟通,往往超越了语言的藩篱。
评分评价六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不应该仅仅是摆放在书架上的装饰品,而应该具有活化的力量,能够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发生共鸣。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对庄子“物化”境界的解读中,并没有将其视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而是看作一种在极端压力下,保持精神自由和内心安稳的生存智慧。想想我们现代人,每天被各种信息和压力裹挟,如何才能不被“物化”所吞噬?庄子提供的“不为物役”的视角,在书中得到了非常有启发性的阐释。作者并非照搬庄子的原话,而是将其思想的核心精神,巧妙地“翻译”成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评分评价三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哲学理论研究本身不太感冒的人,总觉得那些概念太抽象,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对“人文学丛书”这个分类有了新的认识。它并没有卖弄那些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将庄子深邃的思想,巧妙地转化为一种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和感悟的语言。作者在探讨庄子“德”的观念时,并没有将其拔高到某种道德律令的高度,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的内在德性。这种德性,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对待他人、对待自然,都有一种不强加、不干涉的温和力量。我尤其赞同作者提出的“得道的幸福”这一核心观点,它不是通过占有、控制来获得的短暂快乐,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安宁与满足,一种与宇宙同频共振的喜悦。这种幸福,是物质财富无法比拟的,也是时间长河无法冲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