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4辑) | 作者 | 方广錩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125312 | 出版日期 | 2010-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522Kg |
| 内容简介 | |
| 散佚在大藏经外的佛教典籍集成,佛教文献学研究的园地,用研完班,万式精心整理,以精益求精之心求尽善尽美之境。 《藏外佛教文献》把所能收集到的藏外佛典,即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入的各种佛教文献,悉数加以校录刊布。编者取材的范围包括敦煌佚书、近代汉译佛典、僧人著作等。 本书为《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4辑,成为许多研究者案头的基本资料;也被佛教界的许多大德、居士称为功德无量之举,啧啧赞叹不已。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卷首语 录文校勘体例 汉译藏文佛典 澳译臧文佛典 抉择能量论 佚典遣珠 三十七品经 附一:关於《三十七品经》 的目录学考察 附二:分檀博达经(拟) 佛典异本 佛说护净经 附:日本新出古写本《护净经》的 考察 疑伪经 三厨经 佛说佛名经(二十卷本)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四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五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六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七 研究论文 关於宋版大藏经中“一版五半叶三十行” 版片的考察 《大乘起信论》的翻译考辨 《径山佛鉴禅师行状》两本对照 敦煌本《药师经》研究述评 《藏外佛教文献》总目录 (辑—第十五辑) 徵稿启事 |
| 编辑推荐 | |
| 散佚在大藏经外的佛教典籍集成,佛教文献学研究的园地,用研完班,万式精心整理,以精益求精之心求尽善尽美之境。 《藏外佛教文献》把所能收集到的藏外佛典,即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入的各种佛教文献,悉数加以校录刊布。编者取材的范围包括敦煌佚书、近代汉译佛典、僧人著作等。 本书为《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4辑,成为许多研究者案头的基本资料;也被佛教界的许多大德、居士称为功德无量之举,啧啧赞叹不已。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次接触《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4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对那些流传于正史之外的佛教资料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套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这种“寻幽探微”的阅读癖好。当我翻阅其中的某一卷时,我被一段描绘僧侣日常生活的文字所深深吸引。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平实地记录了他们如何在简朴的环境中修行、生活、与外界互动。从粗茶淡饭的饮食起居,到晨钟暮鼓的规律作息,再到与其他信徒、甚至世俗民众的往来,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佛教在民间传播的真实图景。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僧侣的脸上,带着宁静的笑容,在清冷的寺庙里,默默地度过岁月。这些文字,没有经过后人的雕琢和美化,保留了最原始的温度和质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佛教的生命力。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一些地方性佛教仪式和习俗的记载,这些内容在主流的佛教经典中是很难找到的,它们展现了佛教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以及它如何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佛教的演变有了更丰富的理解,也对那些默默奉献的修行者们致以深深的敬意。这套书提供的,是研究佛教“在地化”过程的珍贵史料,是理解佛教如何真正走进人民生活的重要窗口。
评分这套《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4辑)》简直就是我期待已久的“宝藏”。作为一名业余的佛教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佛教发展脉络的资料,而这套书的出现,如同一场及时的甘霖。我特别喜欢其中收录的几篇关于古代寺院建设和管理的文献。它们详细描述了寺院的选址、规划、建筑风格,以及僧侣的日常生活组织、财务管理、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这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佛教是如何在古代社会中建立起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体系的。我曾经想象着,在那些古老的寺院里,僧侣们是如何协同工作,如何维持运转,如何将佛法的智慧传播出去。这些文献,就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真实场景。我甚至可以想象出,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老僧正拿着这些记录,向年轻的弟子讲解寺院的规矩和管理之道。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对佛教的实践层面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包含了佛教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作的丰富信息,它让佛教不再仅仅是空洞的教义,而是有血有肉、有根有据的文化实践。
评分这套《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4辑)》对我这样对佛教教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书中所收录的大量文献,很多都填补了史料的空白,提供了许多关于佛教发展过程中被忽视的细节。我尤其对其中一些关于佛教与当时哲学、医学、天文学等学科相互影响的记载非常感兴趣。在古代,佛教的传播并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领域,它还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其他学术领域。我曾经在一篇描绘古代僧侣如何运用某些天文知识进行占卜的文献中,看到佛教的某些概念和方法被巧妙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甚至与当时流行的占星学相结合。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我看到了佛教思想的普适性和渗透力。我仿佛能看到,在古代的某个书斋里,一位僧侣正翻阅着佛教经典,同时也在研究着天象图,试图从中解读出某种预示。这套书为我们展现了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如何与其他知识体系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并共同推动古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它让我们看到,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力量。
评分当我翻开《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4辑)》时,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让我沉醉。这套书的内容之丰富,简直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佛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记载。在古代,佛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许多民间信仰、道教思想、甚至萨满教等产生了广泛的交流和互动。这套书收录了一些描绘这种融合的文献,让我得以看到佛教是如何巧妙地吸纳和改造民间元素,从而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土壤,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曾经在一篇描述某个地方性神祇的文献中,看到佛教的某些概念和形象被融入其中,甚至出现了以佛教人物为原型,但却具有民间神祇色彩的描述。这种“接地气”的佛教,让我看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我仿佛能看到,在某个乡村的庙会里,人们既祭拜着传统的山神土地,也向着佛教菩萨祈福,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融为一体。这套书为我们展现了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巨大包容性和创造力。它让我们看到,一种外来的宗教,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焕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评分读完《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4辑)》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感和文明的韧性。这套书里收录的大量文献,很多都是第一次以如此系统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像是沉睡了千年的古籍,被唤醒,重新焕发光彩。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一些早期佛教宗派的论著和片段。这些宗派,有些可能只在史书中留下只言片语,甚至早已湮没无闻,但通过这些文献,我得以瞥见它们曾经的思想体系、修行方法,以及它们与当时主流佛教思潮的互动。这种对“失落”文明的追寻,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悲悯和对知识的敬畏。我曾在一篇残缺的论述中,看到一位古代僧侣对某个佛经概念的独特解读,他的思考方式和逻辑,虽然与现代的解读视角有所不同,但却展现了佛教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创新的生命力。我反复琢磨他的文字,尝试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维模式,每一次的理解,都像是在与一位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套书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佛教历史的视角,它让我们看到,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并非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充满了曲折、分化、融合和创新。它提醒我们,研究历史,不能仅仅关注那些被广为流传的主流叙事,更要深入到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去发掘那些被埋没的珍贵信息。
评分《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4辑)》是一套令人惊喜的书。它所收录的文献,很多都弥足珍贵,为我们研究佛教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一些古代佛教文学和艺术的资料。这些资料,虽然可能是一些零散的诗歌、偈颂、或者对壁画、雕塑的描述,但却生动地展现了佛教思想是如何通过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在古代社会中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的。我曾经在一首描绘某个佛国景象的偈颂中,被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词句所打动,仿佛亲眼看到了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听到了天女散花的声音。这种艺术化的表达,让抽象的佛法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也更能引起普通民众的共鸣。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在古代的寺院里,僧侣们是如何吟诵这些偈颂,为信徒们讲述佛陀的故事,而那些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将佛法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套书为我们展现了佛教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魅力,让我们看到,宗教的传播,不仅仅依靠理论的阐释,更离不开感性的、艺术化的表达。它为我们研究古代佛教的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评分这套书如同一扇通往失落文明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那些在正史长河中被遗忘或淹没的佛教思想与实践。拿到这厚重的几册《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4辑)》,光是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翻开第一页,便被那些古老的文字所吸引,它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带着千百年前的智慧和气息扑面而来。我尤其对其中收录的一些零散的经文残片、寺院碑铭、僧侣传记等感到着迷。它们不像那些系统完整的经典那样,有着清晰的脉络和完整的论证,反而更像是一块块拼图,需要读者自己去努力地拼接,去感受那些零星的闪光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的藏经阁,小心翼翼地拂去尘埃,细细品味每一字每一句背后的故事。阅读这些文献,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因为它们不像现代的书籍那样易于理解,字里行间常常隐藏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难以捉摸的语境。但正是这种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每一次的解读,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古老的谜题,让我对佛教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这些文献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们本身的内容,更在于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佛教发展过程中那些“看不见的角落”的可能性,填补了许多历史研究的空白。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佛教史研究的一大贡献,它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那些未曾被广泛流传的珍贵资料,从而拓展了我们对佛教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套《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4辑)》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佛教思想史有一定研究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填补史料空白、揭示佛教流变过程中被忽视面向的材料,而这套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一些早期的佛教碑刻和造像题记。这些文字,虽然简短,但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它们记录了信徒的信仰动机、捐施情况、造像的年代、甚至是一些失传的佛教宗派的名称和活动。通过解读这些题记,我得以窥探到佛教信仰在古代社会中是如何深入人心,如何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来源。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仿佛承载着一份虔诚的愿望,一份对解脱的渴望。我曾经花费数个小时,反复研读一块碑文,试图从中找出它与另一块碑文的联系,以期还原一个更完整的佛教社群的面貌。这种“考古式”的阅读体验,虽然耗费精力,但带来的知识增量和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分散的、零散的、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佛教文献汇集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研究的平台。它让我们看到,佛教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它在历史的缝隙中,依然绽放着生命的光芒。
评分这套《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4辑)》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套书籍,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旅行。我一直对佛教的早期传播和演变史充满好奇,而这套书恰好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我尤其关注其中收录的一些关于僧团内部的讨论和辩论记录。这些记录,虽然可能是零散的、片段式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僧侣们在教义理解、修行方法、甚至戒律执行上所产生的各种观点和分歧。我曾经在一份关于某个戒律解释的讨论中,看到两位僧侣因为对某个细节的理解不同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们的论证方式、引用的经文、以及最终的结论,都让我大开眼界。这种对“思想火花”的捕捉,让我看到了佛教思想的活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辩经场,感受着思想交锋的激烈,也体会着知识探索的乐趣。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佛教的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动态的思考和争鸣。它为我们研究佛教思想史提供了宝贵的细节,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是如何在历史中不断自我修正和发展的。
评分当我捧起《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4辑)》的时候,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这套书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着实让我惊喜。我最被吸引的是其中关于佛教在中亚、西域等地区传播的资料。这些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通道。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得以了解佛教是如何在那里落地生根,与当地的文化风俗发生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我曾在一篇描绘当地佛教仪式的小文中,看到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佛号、咒语,以及一些与当地神话传说相结合的佛教故事。这让我意识到,佛教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充满创造性的“再创造”过程。我脑海中浮现出,在某个古老的集市上,一位远道而来的僧侣,用当地的语言,向围观的人们讲述着佛陀的故事,而那些故事,也在与当地的文化元素相互渗透。这套书为我们展现了佛教“走出去”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一种思想是如何在异域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它让我对佛教的全球传播史有了更深刻、更生动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