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 9787503524820

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 97875035248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列宁主义
  • 著作选编
  • 政治理论
  • 思想文化
  • 经典文献
  • 红色经典
  • 毛泽东
  • 哲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ISBN:9787503524820
商品编码:300035196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2-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

定价:25.00元

作者:中央党校教务部

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3-01

ISBN:9787503524820

字数:

页码:4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央党校实施教学新布局之后,根据新的教学需要,《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1996年版)作了重新修订。为此,我们对原来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作了相应修改和补充,更名为《(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这次修订主要是补充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章 )(节选)《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两部著作的内容提要和注释,并对《资本论》(选编)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两部著作的内容提要和注释作了修改和补充。
   《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的修订由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岳长龄同志主持。参加修改补充的作者有:侯才、李继文、叶庆丰、贾建芳。李援朝、赵理文、徐跃等同志参加了编写的组织工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1888年英文版序言
7.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后称国际。它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个革命的国际组织。它的前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组织的“主义者同盟”。
19世纪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各国先进工人要求在国际范围内建立有组织的联系,联合起来同统治阶级作斗争。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召开的有英、法、德、意、波等国工人参加的国际工人会议上,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是国际的创立者和。马克思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共同规章等许多重要文件。在这些文件中规定国际的任务是,团结各国工人,建立更广泛的联合;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国际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领导下,团结和统一了各国的工人阶级队伍,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战胜了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等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规定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纲领和策略原则,培养了一批的工人运动干部。国际发扬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积极支持了巴黎公社,开展了保卫公社原则的活动。
国际的高机关为代表大会,大会闭会期间为总委员会(中央执行机关),各国的组织称为联合会委员会,地方组织分分部、支部和小组。国际从成立到解散,共召开过六次代表大会,三次代表会议。
巴黎公社失败后,在工人运动面前提出了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无产阶级新的战斗任务,1874年左尔格辞去总委员会书记后,实际上已经解散。1876年7月在美国费城召开的代表会议上正式宣布解散。

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唯物主义》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旨在系统地梳理和阐释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思想。全书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发展顺序,从其哲学基础、基本原理到具体应用,层层深入,力求全面、准确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石性理论。 第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 本部分重点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强调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将历史发展归结为英雄人物意志、思想观念或抽象精神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本书介绍了辩证法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论,强调了社会发展是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一个辩证的、曲折前进的过程。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深入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关键范畴: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详细阐释了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但生产力是最终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因素。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阻碍,从而引发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明确了经济基础是指建立在生产力发展一定水平之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国家机器以及意识形态(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是适应并巩固经济基础的。本书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上层建筑也必然随之变革。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介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五个基本形态: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本书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次伟大的社会革命。 阶级与阶级斗争: 深刻阐述了阶级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差别,以及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本书选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经典论述,指出阶级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并最终导致社会革命。 国家、意识形态与历史主体: 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及其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揭示了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本书也阐释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非少数英雄人物,历史的真正主体是广大劳动人民。 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意义与历史视野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意义和认识论价值。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视角,帮助我们超越表象,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理解现实、预测未来。 指导社会实践: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它指引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从而投身于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伟大事业。 历史发展的前景展望: 在本部分,本书还节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 本书特色 本书在选编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详实的注释,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著的思想内涵。注释力求准确、精炼,对书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历史背景、哲学概念进行解释,并指出相关联的思想脉络。通过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论证逻辑,理解原著的深刻意义。 本书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一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包括: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与研究者: 为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权威的第一手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引导读者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社会现象,提升理论素养。 致力于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社会活动家与理论家: 为其提供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本书力求帮助读者建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和认识论,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投身于创造更加美好社会的实践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实际使用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是它在“导读”与“原著”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许多理论选本往往要么过于偏向导读者的解读,削弱了原著的原始力量;要么就是纯粹的原文堆砌,让读者无所适从。而这套选编,在选材的取舍上明显体现了编者的专业水准和审慎态度。他们似乎非常清楚哪些段落是理解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卡口”,哪些是历史语境的侧面补充。通过精炼的选段,使得读者得以在有限的篇幅内,高效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核心论断。这种“少而精”的编纂策略,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阅读疲劳。我发现自己能够更专注地去体会那些思想的“火花”,而不是被冗长的背景介绍所拖慢节奏。唯一的遗憾或许在于,对于某些极具争议性或复杂性的交叉领域,选段的截取难免带来一定的断裂感,读者需要有意识地去弥补这种跳跃性,这要求我们在研读时必须保持高度的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地将编者呈现的结构视为唯一的真理入口。

评分

说句心里话,阅读这套选编更像是一次对思维方式的重塑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它所呈现的理论深度,迫使读者必须调动起最高的智力参与度去进行思考和辩证。不同于那些只提供结论性的读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如何思考”的过程,展示了这些伟大思想家是如何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构建他们的理论大厦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对照原文的措辞,思考其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前提。这种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虽然耗费精力,但带来的思维上的拓展是巨大的。它训练的不仅仅是对特定理论的理解,更是一种对社会、经济和历史进程进行结构化、系统化分析的能力。这本书的意义,恐怕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套选集的本身,它更像是一份通往理解现代复杂世界的底层逻辑工具箱,需要耐心和投入,但回报是丰厚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可以用朴实无华来形容,封面是那种标准的教材风格,没有太多花哨的图案或吸睛的色彩,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就知道里面肯定没少下功夫。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严肃对待经典著作的读者来说,这种低调的处理反倒让人心安,毕竟内容才是硬道理。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一切为了学习”的务实态度。不过,说实话,如果不是抱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单看封面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觉得这又是一本枯燥的理论读物。但翻开内页后,那种排版上的清晰度立刻提升了阅读体验,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减轻了不少。这说明在书籍的物质载体上,出版社还是下了心思的,至少保证了作为阅读工具的基础功能性是做到了位的。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保持这种严谨性的基础上,稍微增加一些辅助性的视觉元素,比如在章节的开头或者重要概念解析处,用一些细微的图标或边框来做区分,这样在快速检索时,效率或许能再提高一点点。总而言之,它是一本工具书的典范,功能性大于观赏性,非常适合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和对照。

评分

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索引和检索功能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这在需要进行学术引用或者快速定位特定主题时显得尤为重要。我注意到,它在章节末尾或者重要概念出现的地方,常常附带了页码提示或者与其他相关章节的相互引用标记,这种“网状”的结构设计,极大地便利了跨章节的知识梳理。对于撰写论文或进行专题研究的人来说,这种内部连接的设置简直是雪中送炭,省去了大量手动查阅的时间。这套书的编排逻辑似乎遵循着一种“问题导向”的思路,即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核心议题来组织材料,而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或文本来源堆砌。这种组织方式,使得学习者在面对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时,能够更清晰地在经典著作中找到对应的理论支撑点。这无疑是研究者和资深爱好者的一大福音,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个精心搭建的理论迷宫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导读性质的选集,而是真正深入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核心文本肌理之中。我发现,仅仅是那些选段的排列组合,就已经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演进脉络,初学者很容易在宏大的理论体系中迷失方向,但这本书通过精心的编排,似乎在无形中为读者搭建了一座座坚实的逻辑桥梁。特别是那些注释部分,做得极其扎实,它们不是简单的词汇解释,而是对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渊源乃至不同版本间细微差异的考证,这对于理解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至关重要。每一次深入阅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感,仿佛剥洋葱一样,每揭开一层外衣,都能看到更核心的理论内核。当然,正是因为这种深度,使得它对读者的基础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缺乏基本的政治经济学或哲学常识的铺垫,初次接触时可能会感到吃力,需要反复咀嚼和对照参考资料。但正因为这种“啃硬骨头”的过程,才更有助于真正建立起对这些经典思想体系的系统认知,而不是停留在碎片化的概念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