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国学经典读本 足本 典藏:韩非子
定价:23.00元
作者: 韩非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31731658
字数:
页码:4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非撰写的一部思想著作。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成篇的论文集辑而成,除个别篇外,篇名皆表明该篇主旨。主要阐述了韩非以君主主义为基础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制思想和主张,以及他的进化历史观和讲求实际哲学思想。语言简洁、议论犀利、文字冷峻。《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足本·典藏:韩非子》是《韩非子》的注译本,由原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构成。
内容提要
《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又称《韩子》。《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足本·典藏:韩非子》在韩非生前即已流传。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目录
初见秦
存韩第二
难言第三
爱臣第四
主道第五
有度第六
二柄第七
扬权第八
八奸第九
十过第十
孤愤第十一
说难第十二
和氏第十三
奸劫弑臣第十四
亡征第十五
三守第十六
备内第十七
南面第十八
饰邪第十九
解老第二十
喻老第二十一
说林上第二十二
说林下第二十三
观行第二十四
安危第二十五
守道第二十六
用人第二十七
功名第二十八
大体第二十九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
难一第三十六
难二第三十七
难三第三十八
难四第三十九
难势第四十
问辩第四十一
问田第四十二
定法第四十三
说疑第四十四
诡使第四十五
六反第四十六
八说第四十七
八经第四十八
五蠹第四十九
显学第五十
忠孝第五十一
人主第五十二
饬令第五十三
心度第五十四
制分第五十五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足本·典藏:韩非子》:
【译文】贤良的人做臣子,面朝北向君主献上礼物,没有私欲杂念;在朝廷上不敢推辞微小的事情,在军队中不敢推却有困难的事情;遵从君主的所作所为,听从君主的法令,谦卑谨慎地等候命令,却没有什么意见。所以有口而不为私利辩论,有目而不为私利观看,由君主掌控一切。作为臣子的人,打个比喻来说就像君主的手,在上面用来保护头,在下面用来保护脚;身体受到冷热的侵袭,不能不用手来保护;刀剑逼迫身体,不能不用手来抵抗。人主不偏爱贤哲之臣,不偏爱智能之士(皆依法用人),所以臣民不到他乡结交私情,没有离得远的亲戚。贵族平民各尽其责,愚人智人各得其所,这是管理国家的高境界。
如今那些看轻国家的爵禄,随便更换门庭,选择主人的人,我认为不是廉正的人。欺辩说而违背法律,违背君主而强行谏说,我认为这种人不能称作是忠诚。用施行恩德收买臣民的方法,为提高自己的声望的人,我认为这种人就不能称作是仁德。远离世俗隐居起来的人,我认为不是有正义的人。对外出使诸侯国,对内耗费国家的力量,趁着国家有危难时胁迫君主说:与某国的交往没有我就不能接近:与某国的仇恨没有我就不能体谅,但是君主仍然相信他,听从他的安排,这种人就借贬低君主来提升自己的名声,借危害国家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我认为这种人不是有智慧的人。廉、忠、仁、义、智等说法,足扰乱社会所流行的说法,而是先代君王的法治思想所舍弃的。先世君王的法令说:为人臣者不得显气派,不得谋私利,要服从君王的旨意。不得违法作恶,而应服从君王的指引。
古时管理成功的社会中的民众,奉公守法,禁绝个人的私利之心,全心全意为君主效劳,随时服从君主的命令。
作为君主亲自考核官吏,那么时间就不够,精力也不足。何况君主用眼睛看,臣下就修饰外表;君主用耳朵听,臣下就装饰言辞;君主用头脑思考,臣下就用甜言蜜语来迷惑。先王认为这三种方法都不足,所以抛弃了自己的才能,依照法律,判定赏罚。先王所掌握的是重要的,所以法律尽管简洁也没有被侵犯的危害。私自控制四海,聪明机智的人不能使用欺,邪恶狡猾的人也不能使用言辞,奸邪的人没有可依赖的东西。出使千里之外,也不敢乱说话;居在郎中的位置,也不敢掩饰好事、掩饰坏事。
朝廷的群臣,把自己单薄微弱的力量会集在君主周围,不敢自己的职权范围。所以要管理国家的事情少,而时间充沛,是君主使用权势才能这样啊。
[译文]所谓为人臣子危害他的君主,就如同地形迷惑走路的人一样,慢慢地变化下去,就会使君主错失方向,东西方位调转了而自己还不知道。所以先王设立了司南来正确地判定东方和西方。因此英明的君主使他的群臣百官不在法律的标准之外打主意,也不在法律的标准之内私自乱施恩惠而收买民心,一切举动没有不合法的。法是用来打击违法行为和摒除私行的工具,严厉的刑罚是用来落实法令、惩罚臣下的工具。威势不能由君臣两方面来实行,权力不能来自君臣两个门户,君主要独揽大权。假如威势和权力为君臣双方所共有,那么奸臣们就会光明正大地活动了;如果执行法令不讲诚信,那么君主就危险了;如果执行刑罚不坚决果敢,那么邪恶的东西就多得不能承受了。所以说:有技术的木匠用眼睛来测量就能合乎笔直的墨线,但是他必然要先以圆规和角尺作为标准;有上等智慧的人依赖他的敏捷聪慧来办事就能合乎事理,但是他必定还要把先王的法令作为参照。因此墨线拉直了,弯曲的木头就能够被削;水平仪放平了,凸凹不平的地方就能够被削平;秤悬挂起来了,就能够减去重的、增加轻的来使秤杆平衡;斗与石设立起来了,就能够减去多的、增加少的来使石和斗平衡。所以,用法度来管理国家,不过就是合法的就实行、不合法的就舍弃不做罢了。法律不会偏向权贵,法律的准绳不趋向于邪恶就像墨线不会趋向弯曲的木料那样。法律施加,尽管是聪明人也不能推辞,勇敢的人也不能相斗。惩罚过失不离大臣,奖赏善行不遗失百姓。所以改正君主的过失,追究臣下的奸邪,治理混乱,摒除错误,消除贪欲,消灭恶行,规正民众的行为,莫过于法律。劝勉官员,威慑民众,消除懈怠,禁止虚伪欺,莫过于刑罚。刑罚严格,就不敢依靠尊贵来欺凌低贱;法律严明,就能使君主高贵而不被侵犯。君主高贵而不被侵犯,那么君主强大而掌握重要的东西,所以先王珍惜它并把它传下来。君主舍弃法律而任用私意。那么君臣之间就没有任何分别了。
……
序言
说实话,我以前对某些古代典籍抱有一种敬畏但又有点疏离的态度,觉得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然而,这本读本成功地消弭了这种距离感。它选取的内容,很多都直指人性深处,探讨的是永恒的命题:治理、修身、处世的哲学。作者在引言中提到,国学之光不应只停留在书斋,而应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选择中,这一点在文本的阐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个观点应用到最近处理的人际关系上,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那份古人沉淀下来的“道”,穿越时空依然有效。这种即时性的获得感和实践价值,是任何理论著作都无法比拟的,让人觉得物超所值。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不仅仅满足于展示古人的思想成果,更着重于展现思想的“发展脉络”。通过精心的章节安排和主题划分,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特定思想是如何被提出、被继承、又如何被修正和发展的。这种动态的视角,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使原本静态的经典文本变得富有生命力。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在阅读零散的片段,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尤其是对那些相互影响、相互批判的思想流派的对比分析,做得尤为精彩,展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这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性了解国学体系的求知者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这套书的最终呈现效果,透露出一种对“真”和“全”的执着追求。我特别留意了它在收录篇目时的取舍标准,可以看到编纂者在力求全面覆盖的同时,对于每一个选入篇目的权威性和代表性都有着极其严苛的筛选。阅读过程中,我很少遇到那种为了凑数而硬塞进来的“注水”内容,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密度和思想的张力。对于一个有一定国学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可信赖的知识框架,帮助我们巩固已有的认知,同时在一些微妙的解释和对比中,发现了过去阅读时忽略的盲点。它像一位博学而又耐心的导师,引导我更加审慎、更加深入地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深邃内涵。
评分这本《中华国学经典读本》的选材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简直是点睛之笔。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梳理,那份严谨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即便对于初次接触的读者来说,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挖掘那些被时间冲刷的智慧,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对家国天下的情怀,那种在乱世中坚守原则的勇气,都通过文字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这种读本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引导我们去思考,去追溯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底色的源头活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精神殿堂的门,让人流连忘返。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被它整体的装帧设计吸引住了。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精致的排版,让人立刻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感,完全符合“典藏”二字的定位。翻开内页,字体清晰,注释详尽而不冗杂,阅读体验极其舒适。要知道,很多国学读本为了追求简洁而牺牲了深度,或者因为注释过多而显得拥挤不堪,但这本书在平衡易读性和学术性上做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晦涩难懂的段落所做的现代语境下的解读,既保持了古文的原汁原味,又巧妙地架设了古今沟通的桥梁,让那些看似遥远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这套书绝对是案头常备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