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學 中庸》讀本(大眾儒學經典)
定價:28.00元
作者:韓星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300230580
字數:
頁碼:29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裏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當代很多學者認為實際是秦漢時的儒傢作品,是討論古代漢族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係:一是經硃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為“四書”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大學》、《中庸》均為儒傢經典。漢代把《大學》看作是儒傢思想的概論性作品。宋元以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一起被稱為“四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大學》《中庸》為公版書,翻版重齣或簡單注解後齣版的同類書不少,但學者作注的文本很少,本讀本是學者作注的嘗試,分原文、注釋、譯文、解讀等部分,對兩本書的精華內容做瞭全新解讀。
目錄
大學
中庸
作者介紹
韓星 男,1960年6月齣生,陝西藍田人。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儒學研究,齣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閤:秦漢政治文化論》、《孔學述論》、《中國文化通論》、《儒傢人文精神》、《儒教的現代傳承與復興》、《儒學新詮》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書》等,在産生瞭廣泛影響。近幾年先後赴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國傢和我國颱灣、香港、澳門等地區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社會:國際儒聯理事及傳播教育普及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北方道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孔子2000學術網站顧問,場有哲學研究院(香港)顧問、河北省儒教研究會顧問,國際南冥學研究會(陝西西安)副會長,《原道》學術委員,《原道》文叢編委,西安中和書院院長等。
文摘
明明德、親民、至善,這三點就是《大學》的“綱領”,被稱為“三綱領”。這“三綱領”與下麵的“八條目”閤起來就是“大學之道”的全體大用。所以這裏“道”更重要,是支撐“三綱領”與“八條目”,也就是整個《大學》的本體,下文不就明明白白地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嗎所以“大學之道”的“道”是總的根本。如果套用古代哲學的話說,則“道”是體,“三綱領”與“八條目”是用。體是用的根據,用就是體的發揮,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作用,但有主次的分彆。“明德”是道的發用,是從道體發齣的心性光芒和身體踐行。“親民”是親身走入人群,將個人道德學問的成就投嚮社會,親近民眾,在社會中建功立業,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終的結果,無論是內在修己的明德,還是外用安人的親民,都要達成“至善”的境界,成就聖賢人格!也就是說,由明明德到親民到止於至善,暗含瞭儒傢內修與外化閤一,內聖與外王一體,下學上達,超凡入聖的理想人格境界。因此,明明德為內聖,親民為外王,止於至善就是達到聖人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一節是對前麵兩節的一個小結,說明要追求至善的境界必須依據事物的本末先後次序,抓住根本,循序漸進,善始善終,而不能捨本逐末,半途而廢。硃熹注為:“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此結上文兩節之意。”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是始,能得是終。本對應始,為先;末對應終,為後。說明這一節是對上麵兩小節的總結。王陽明同意硃熹之說,但強調不要把本末割裂開來:“明德為本,親民為末,其說亦未嘗不可,但不當分本末為兩物耳。夫木之乾謂之本,木之梢謂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謂之本末。”(《大學問》)他做瞭一個形象比喻,一棵大樹樹乾是本,樹梢是末,但樹乾和樹梢是對同一棵樹而言的。入大學要修養大人之道,當知修己為本,安人、安百姓為末,並且與孔子所說的“政者,正也”(《論語·顔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顔淵》),可以相互發明。
序言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可以用“靜心”二字來概括。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的大腦幾乎沒有時間去沉澱和反思,總是被外界的喧囂裹挾著嚮前衝。然而,當我捧起這本書,那種文字自帶的秩序感和韻律感,仿佛有一股魔力,能瞬間將我拉迴到一個相對寜靜的場域。它不是那種強行灌輸知識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去審視自己內心的波瀾。我發現,在閱讀那些關於“慎獨”或“中和”的論述時,我的呼吸會自然而然地慢下來,思緒也變得清晰起來。這種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梳理和重塑,是閱讀其他純粹娛樂性或信息性的書籍所無法比擬的價值所在。它強迫你慢下來,去探究那些關於“道”的根本問題,而不是滿足於錶麵的浮華。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感到一種內心的充實和安寜,仿佛重新校準瞭自己人生的指南針,知道下一步該如何穩健地前行。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的曆史感,讀起來確實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受。我手裏拿的這本,紙張的質感很舒服,印刷的字體也清晰易讀,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上是下瞭功夫的。其實我對儒傢經典一直抱有一種敬畏又好奇的態度,總覺得那裏麵藏著我們民族精神的根基,但又怕自己理解得過於膚淺,抓不住要害。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很巧妙,它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氣息,而是用一種更貼近現代讀者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古老的智慧。比如,在一些關鍵的概念旁邊,會有一些簡短的注釋或者背景介紹,這些小小的“引路人”幫助我快速地進入瞭那個思想的世界,而不是在晦澀的古文中迷失方嚮。我特彆欣賞那種將經典“還原”到生活中的嘗試,它讓我意識到,那些幾韆年前的哲思,並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是指導我們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切實法門。每次翻開,都能找到新的體會,那種從心底升騰起來的對“至善”的嚮往,是其他許多讀物難以給予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雖然不直接是內容,但它極大地影響瞭我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這本書産生瞭更深的感情。我喜歡它那種低調的雅緻,沒有花哨的插圖或過於鮮艷的色彩,整體色調沉穩大氣,很符閤書中所蘊含的思想深度。這種視覺上的樸素感,恰好與文字追求的“返璞歸真”的精神相契閤。另外,這本書在攜帶上也十分方便,無論是在通勤的地鐵上,還是在午後的咖啡館裏,都能輕鬆地拿齣來閱讀幾頁。它給我的感覺是,這不僅僅是一本“擺設”在書架上的經典,而是真正可以融入日常生活,隨時隨地進行精神補給的良伴。它讓我體會到,真正的智慧,往往不需要華麗的外錶來修飾,而是以最本真、最清晰的麵貌示人。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完美地承載瞭它所要傳達的精神重量,值得反復品味和收藏。
評分這本書的編輯和導讀部分,可以說功不可沒,它們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這些“迷途的旅人”穿行在古代的經典迷宮中。我特彆欣賞那種不搞“過度解讀”的剋製態度,它在尊重原文的莊重性的同時,又提供瞭恰到好處的現代語境支撐。那些對特定曆史背景或哲學概念的補充說明,都不是那種堆砌辭藻的學院派空談,而是非常精準地切入瞭要害,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古人在那個時代會提齣這樣的見解。這種平衡掌握得非常好,既保持瞭經典的純粹性,又確保瞭當代讀者能夠領會其精髓。在閱讀過程中,我甚至産生瞭一種錯覺,好像作者就是坐在我旁邊,耐心地、用最溫和的語氣,將這些道理娓娓道來。這種親切感和信賴感,是任何生硬的教科書都無法營造齣來的閱讀體驗。它讓我覺得,學習經典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和滋養。
評分我第一次接觸這類經典著作時,總被那些拗口的文言文和復雜的典故搞得頭大,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走一步都要費力地查閱工具書。但這本讀本的處理方式,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渡河”。它的語言組織非常流暢,那種學術的嚴謹性被巧妙地包裹在瞭一種溫和的敘事之中,使得即便是對儒學背景知識瞭解不多的初學者,也能比較順暢地跟隨作者的思路。尤其是那些選篇的側重點,看得齣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們聚焦於那些最能觸動當代人內心共鳴的主題,比如如何對待自己的內心、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如何追求一種真正的“君子之境”。閱讀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更像是一場與古人思想的對話,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書中提到的某個觀點在當今社會如何體現。這種“古為今用”的轉化,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不再覺得這些是遙遠的“老生常談”,而是活生生的、可以指導實踐的生命哲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