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杭州运河名胜
定价:45.0元
作者:周新华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565018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杭州运河名胜》是杭州全书运河(河道)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用《运河名胜述往》《运河名胜摭遗》《运河名胜撷珍》《运河名胜谈荟》四个篇章来描绘古代和现代的杭州运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杭州运河边的名胜面貌和其背后的人文历史背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注意到,很多关于运河历史的著作往往会陷入过度学术化或者过度娱乐化的两个极端。但《满28包邮 杭州运河名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引述史料时,通常会在脚注或旁白中简要说明出处和研究背景,这让对史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追溯源头,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些标注并不会打断流畅的阅读体验。例如,书中在讨论南宋都城临安的漕运布局时,引用了多方史籍对比,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史料之间的矛盾和互补之处,最后给出了一个作者审慎的判断。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又保持了文本的可读性。书中对“运河文化带”的宏观思考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局限于杭州一地,而是将杭州运河置于整个中国大运河体系中进行审视,探讨了在现代交通工具的冲击下,这条古老的水路如何寻找新的定位与价值,这种战略性的眼光提升了全书的格局。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活着的历史”的执着追求。这本书完全跳脱了那种陈旧的、只关注摩崖石刻和古迹名录的窠臼。它着力于展现运河沿岸那些逐渐消逝的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记录了手摇船的建造工艺,从选木到打钉,步骤繁复,图解清晰,仿佛是为非遗传承人留下的珍贵影像资料。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似乎对老杭州的“吃食文化”也有着深厚的了解,他用极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运河边那些老字号早点的制作流程和风味特色,比如那道甜而不腻的“葱包桧”,在作者笔下,不仅仅是一个小吃,更是一种特定时空下的生活仪式感。这种对市井烟火气的捕捉,非常到位。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老照片和手绘地图的复印件,虽然清晰度受限于印刷技术,但那种泛黄的年代感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叙事。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佐证,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今钢筋水泥高楼下的运河,与百年前帆影幢幢的景象,究竟发生了哪些质的变化,从而引发对城市文脉保护的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历史陈述,枯燥乏味,也不同于那种过于煽情、矫揉造作的散文集。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健谈的老者,带着你,不紧不慢地走在历史的长河边。书中对大运河杭州段的工程学奇迹的解读,尤其吸引我。比如,书中详尽地解析了拱宸桥的结构力学,不仅仅是描述它的古老和壮观,还穿插了当时工匠们如何克服地基不稳、水流湍急等难题的记载,甚至引用了一些古代水利专家的手稿片段,这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建筑知识”变得像探案故事一样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它对“漕运文化”的挖掘,把运河不仅仅看作是一条水道,而是看作是明清时期中国南北经济命脉的具象化体现。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描述那些运河边的仓库、米行、茶庄的兴衰史,通过这些商业活动的变迁,反衬出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起伏。作者的笔触细腻,擅长在宏大叙事中嵌入微观的个体命运。比如,记载了一个运河边的小船娘一生的故事,她的喜怒哀乐,她的辛酸与坚韧,与运河的潮涨潮落紧密相连,让人读后唏嘘不已,深感历史的厚重。这种将人文关怀与地理历史完美融合的手法,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立体。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杭州运河名胜》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水墨晕染效果,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那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我原本以为“满28包邮”的字样会显得有些廉价,但实际上,它被巧妙地融入了整体的排版中,带着一种接地气的亲切感,丝毫不减损书籍的文化气息。一翻开内页,那种纸张的质感就透露出一种精心挑选后的舒适,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书中对于西湖周边的介绍,从断桥残雪到苏堤春晓,描述得细致入微,特别是对于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的考据,看得出作者下了大功夫的。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讲了岳王庙里那几尊跪着的秦桧雕像的细节,从面部表情的刻画到跪姿的微小差异,都有图文并茂的分析,这比我过去在网上零散看到的资料要系统和深入得多。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季节运河景象的描摹,春日柳丝拂水,夏夜灯火阑珊,秋风芦荻泛黄,冬雪覆盖廊桥,那种四时之景的切换,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沿着运河一路走过,而不是简单地在阅读文字。尽管主题是杭州运河,但书中对周边古街的市井生活描写也十分生动,市井的叫卖声、船工的号子声,仿佛都能从字里行间“听”出来。对于一个初次深度游览杭州的游客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入门和深入了解的窗口,远超一般旅游指南的肤浅描述。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本书在探讨运河文化时,融入了相当多的当代视角和思考。它没有把历史景点塑造成僵硬的、不可触碰的“文物”,而是努力探讨如何让这些历史遗产在现代都市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比如,书中有一段专门讨论了近年来运河沿岸的旧厂房改造和艺术进驻的现象,作者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评,而是客观地分析了这种“新旧交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比如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历史风貌保护之间的矛盾。此外,作者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个人化的、近距离的田野调查记录。他似乎花了不少时间与运河边上的一些老船工、手艺人进行深度交谈,并将这些鲜活的口述历史片段融入书中,这使得冰冷的地理描述充满了人情味。这种“以人为本”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了解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些普通劳动者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智慧。全书的布局清晰,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再到当代发展,层层递进,读完后,我对杭州运河的理解,已经不再是“一条美丽的河流”,而是一个有生命、有记忆、有未来脉络的复杂文化复合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