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澳门的走法
定价:38.0元
作者:罗文辉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251061
字数:2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本系列丛书的作者都是“当地人”,他们以“土著”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澳门。
2.根据景点分布,以“步行一日游”的行程为读者规划私家线路,让读者不仅可以走访澳门必逛的景点,并且在每章之后,以特别企划的方式来介绍此分区只有当地人知道的故事和传说,以及一些不可错过的体验或特殊景点,让读者真正认识澳门。
3.适度配合澳门历史、人文背景讲解,本书不仅是旅游导览,更使人延伸阅读澳门这座城市。
内容提要
一位澳门人对家乡的情感与回忆。
屹立不倒的石牌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南欧风情的建筑物,以及叹为观止的不夜城,让一位澳门人迫不及待地介绍自己的家乡;美食、历史、人文、,一切的精彩尽在这座中西荟萃的澳门故乡中。
1.澳门不大,全书依照其景点的集中性分成三大区块;每个大区块再以一日散步路线串连在一起,如此可以把整个澳门必吃、必看、必玩的景点都参观到,而且路线走起来也比较顺。
2.以“说故事”的手法把澳门的历史与传说穿插在走访景点之间,同时也把自己的感觉真是的写在书中。
目录
作者介绍
凯恩(Kahn),本名罗文辉,是一个居住在台湾十多年的澳门人,由于热爱美食以及旅游,体验到工作之余如何可以放松心情,尽情享受,更订下目标和太太一年到一个国家旅游,加上深深热爱自己的家乡,因此每年必定回澳门一趟,除了家中聚会外,更能不断增加新的旅游信息。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松散,更像是一本剪贴簿或者是一位老友的私房笔记,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物。它没有明确的章节主题划分,很多时候,一个观点会突然中断,然后跳跃到另一个毫不相干的场景描述,但奇怪的是,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强了一种“漫游”的真实感。比如,他可能正在描述如何辨认某种地方特有的砖块纹理,下一秒笔锋一转,就开始感叹一位街头艺人小提琴演奏的走音,并将其与自己童年的某个失落瞬间联系起来。这种自由联想的方式,让读者不得不跟随作者的思维轨迹,进行主动的思考和联想。书中收录的一些手写体批注和随笔片段,更像是作者在深夜灵光乍现时匆忙写下的记录,虽然排版上显得有些随意,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质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与这座城市之间那种复杂、纠缠不清的情感羁绊。读完后,你不会觉得自己“学会”了什么具体的知识,但你会觉得自己“认识”了这座城市的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多维的灵魂。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关于地域文化的书籍,大多是学术性太强,要么就是过于商业化,流于表面。但这本书,在我看来,找到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引用了许多旧报纸上的社会新闻片段来佐证某个街区的变迁,比如提到旧时码头工人上岸后的集会地点,那种市井的、鲜活的烟火气扑面而来。然而,它又不至于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叙事技巧,将冰冷的历史事实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中。比如,有一段讲述了某家老字号饼店如何因为一次战乱而中断了传承,直到几十年后,一位远房后人带着祖传的秘方重新开业。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他甚至描绘了新店开张时,空气中弥漫着的新旧两种面粉混合后的独特香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讲究,大量的留白,配上一些手绘的黑白速写,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让人不得不慢下来,去品味文字间的韵味,而不是囫囵吞枣地吸收信息。它更像是一本沉思录,而不是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声音景观”的关注。在多数游记中,视觉往往是主导,但这位作者显然是个“听觉型”的观察者。他花费大量篇幅去记录和分析城市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声音:老式电车刹车时发出的那种特有的、略带嘶哑的金属摩擦声;老式留声机里传出的带着沙沙杂音的粤语小调;夜深人静时,从某扇半开的窗户飘出的家庭晚餐的喧哗声。这些声音被他解构、重组,然后赋予了新的意义。他将这些声音视为城市记忆的载体,认为每一次噪音的更迭,都标志着城市肌理的一次微妙的重塑。阅读到“关于风声与海潮”的章节时,我仿佛真的能听到遥远的海浪拍打岸边的低沉回响,即便我当时正身处内陆的家中。这种高度的沉浸感,表明作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体验者,他将自己融入到他所描绘的环境之中,使得文字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略带陈旧的米黄色调,配上烫金的繁体字“漫步香江”,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绪拉回了那个既熟悉又充满神秘感的年代。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攻略指南,毕竟扉页上印着那么精确的经纬度信息,但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光影。比如,他花了整整一个章节去探讨“大三巴牌坊前那块石板上的风化纹路”,试图解读出不同朝代雨水留下的“签名”。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描述中环老街市的文字,不是描述菜市场的喧嚣,而是专注于描述一盏昏黄的白炽灯下,摊主那双布满皱纹却依然灵巧的手,如何在处理新鲜食材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仪式感的专注。这种观察角度,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个游客手册,而是在阅读一位人类学家对某个特定社群生活哲学的细致剖析。虽然书里对具体的交通线路介绍得比较含糊,但我反而更沉浸于那种“在迷宫中寻找自我”的体验感中,仿佛每条小巷都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往事,等待着有心人去挖掘。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开篇部分略显沉郁,作者似乎在铺陈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语言也比较古典和晦涩,读起来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咀嚼每一个长句。但一旦进入中段,讲述私人记忆和对城市景观的私人解读时,笔锋突然变得轻快起来,充满了生活化的幽默感和敏锐的观察力。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光线”这个元素的描写。他不是简单地说“阳光很灿烂”,而是会细致到描述下午三点半,阳光穿过狭窄楼宇间的缝隙,在地板上投射出一种近乎几何图形的、带着尘埃颗粒的金色光柱,以及这种光线如何改变了一个日常场景的情绪。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任何可以立即复制的“旅游路线图”,你不能指望通过它直接找到最便宜的住宿或者最正宗的早茶。它引导的是一种“内心的旅程”,迫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地与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既有认知进行对话和修正。对于那些渴望深度探索而非走马观花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价格衡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