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版 新书 莺飞草长 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 精装 潘富俊著 以独特视角诠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

现货正版 新书 莺飞草长 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 精装 潘富俊著 以独特视角诠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植物
  • 图鉴
  • 古典文学
  • 潘富俊
  • 精装
  • 现货
  • 新书
  • 莺飞草长
  • 杂树生花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地书苑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72365
商品编码:30017072088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 

 

书名:《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精装)

分类:书|文化社科   

作者:潘富俊 著          

开本:32K

页数:216

字数:200千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定价:49.80元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72365

CIP分类:Ⅰ. ①莺… Ⅱ. ①潘… Ⅲ. ①植物-中国-图集②唐诗-诗歌欣赏 Ⅳ. ①Q948.52-64②I207.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27229号

项目中心:生活美学       

责任编辑:于善伟  

 

[内容简介]

 

本书以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的创意,把彩色图解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以清楚的解说和清晰的照片,介绍了唐诗中的诸多植物。让读者在领略中国传统的古诗意境的同时,能形象地看到所涉及的各种植物,丰富了植物学的知识。配图精美,装帧新颖,本书以植物图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把文字与图片的相结合。本书作者系植物学家,同时对古典文学又颇为精通,故能成此创新。

 

[作者介绍]

 

潘富俊,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博士,现任林试所森林生物系系主任。所学与植物密切相关,所爱与中国古典文学密不可分。近年来致力于将台北植物园从教学用园转变成台北市民的游憩点。著有《草木》《民俗植物学》《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成语植物图鉴》《红楼梦植物图鉴》等。

 

[编辑]

 

1.潘富俊是近几年在大陆极受欢迎的植物学作者;

2.以全新的角度读唐诗,不仅可以欣赏到唐诗中的经典诗句,还可以增加读者对唐诗中植物的认知;

3.以植物学的角度全新演绎唐诗,在唐诗中了解植物,在植物中领悟唐诗,增加读者对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4.本次以精装形式全新亮相,上百张精美高清图片解说,让读者更加直观地认识更多唐诗中的植物,共同体味文学绵延的生命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唐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z瑰丽的花朵。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都是唐朝杰出的诗人,留下无数传唱千古的诗句;他们更擅长运用花草树木来传达幽微曲折的心事。《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唐诗中的植物,让我们更加理解诗意、加深对诗句的感动。在千载之下,我们仍然借着相同的草木,与伟大的诗人同心共感。

 

[内文版式]

 

 

[目录]


  

合昏

芙蓉

梧桐

大麦

白草

芭蕉

支子

苦竹

葡萄

蒺藜

白苹

紫微

木兰

槿

石榴

郁金

红豆

茱萸

豆蔻

红艳

 

附录


 

 

 

 

[内文试读]

 

前言 

 

唐朝文学以诗为盛,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z高峰,上承周朝的《诗经》、《楚辞》,缀读汉魏六朝余风,下开五代、两宋诗风。唐诗产量之丰、境界技巧之纯熟,堪称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清朝康熙年间敕编的《全唐诗》,收录二千三百多名作者共四万九千多首诗作,上自贵族、文士官吏,下至和尚、道士、尼姑、妓女都有作品。

 

唐诗对后代文学影响巨大,直到现代,文献所引、文字所征,许多有名及常用的诗句多出自唐诗,尤以《唐诗三百首》为z。传世佳句如“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有荡气回肠的情诗,也有高瞻淡泊的抒怀之作。

 

唐诗善用比拟写景抒情,借用植物“喻依”的情形比比皆是,例如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诗人以清丽洁白的梨花来形容杨贵妃肤如凝脂的美貌,也以梨花带雨来突显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柔弱无助的凄楚处境,对比于昔日“芙蓉帐暖度春宵”的承宠与甜蜜,更令人慨叹世事无常。

 

认识唐诗植物的种类、形态和所代表的意义是深入诗人内心世界以及与诗人交流沟通的一个管道,也是重读唐诗的趣味所在。

今名:泽兰;华泽兰;佩兰

学名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科别菊科

 

茂陵刘郎1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2

魏官牵车指千里3,东关酸风4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5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注释】

1.茂陵刘郎:指汉武帝,汉武帝葬于茂陵。

2.三十六宫土花碧:形容皇宫荒废,苔藓遍布之貌。

3.魏官牵车指千里:金铜仙人为汉武帝所造,魏明帝时拆离汉宫,运往洛阳。

4.酸风:霜风。

5.携盘:武帝建神明台,上有金铜仙人手捧承露盘。

【另见】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翫月忆山阴崔少府》: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国古诗词如《唐诗》、《诗经》、《楚辞》中提到的兰都是泽兰类,常见的有三种,即泽兰、华泽兰与佩兰。泽兰类植物多生泽旁,自古即为的香草,茎叶有香气,佩在身上可避邪气,且只有品德高尚者才有资格佩带,此即“德芬芳者佩兰”的意思。植株煮后可浸泡入浴,古称“兰汤沐浴”。

 

古代天子常将泽兰类植物赐与诸侯,朝野都视之为国香。兰为香草,其香清新而不腻,因此高雅的居室,称为“兰室” 代的“兰亭”及王羲之的《兰亭序》,都以泽兰命名。一般姓亦常在住屋附近栽植备用,藏在衣物中或书籍内可防止衣鱼啃食。唐诗中除了入选三百首的两首诗提到“兰”之外,还有不少有关兰的诗句,例如齐己《游橘洲》:“春日上芳洲,经春兰杜幽”、李白《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等,都是意境幽美的佳句。

 

【植物小档案】

多年生草本,茎上部被细柔毛。叶对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20厘米,宽3~6厘米,表面光滑,背面被柔毛,并有腺点;叶缘有锯齿。头花集生成伞房状。瘦果有腺点及柔毛。分布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山坡草地或灌丛、水泽地和河岸水边,朝鲜半岛、日本亦产。兰亦指同科的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is L.)或佩兰(E. fortunei Turcz.),前者花白色、粉红色或红色;后者植株为绿色或红紫色,花白色或微红色。

 

今名桂花

学名Osmanthus fragrans Lour.

科别木犀科

 

 

兰叶春葳蕤1,桂华2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3,自尔4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5,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6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

 

 

【注释】

1.葳蕤:蕤,读为蕊之第二声;葳蕤,茂盛貌。

2.华:音义同花。

3.生意:欣欣向荣的生机。

4.自尔:自然。

5.林栖者:指隐者。

6.本心:草木固有的坚贞本色。

 

桂可能指肉桂这种香木,香料来自树皮;也可能指桂花,香味来自花朵。按张九龄《感遇》诗的句意,所强调的是秋天开皎洁如月的白花,因此所指的桂应为后者。桂花花形虽小,但香味“清芳沤郁,余花所不及”。直至现在,仍是庭院及寺庙中偏爱栽植的观赏树种。秋天花开时,扑鼻清香有如“天芬仙馥”,成语“桂馥兰熏”即用来称美他人子孙贤才昌盛。

 

桂花可入茶,“酒浸盐蜜”后作香茶,即所谓“桂花点茶,香生一室”。古人又以桂为月的代称,称月宫为“桂宫”,以“桂魄”喻月亮;称进士及第为“宫折桂”。吴刚月中伐桂的传说,所伐的树就是桂花。唐人杜荀鹤诗云:“男儿三十尚蹉跎,未叙青云一桂科”,桂科即功名。

 

桂树木材纹理如犀,又称作木 ;木材有光泽,是雕刻和工艺的良材。虽多长成灌木状或小乔木,但福建武夷山下有株双人合抱的桂树,树高十五公尺以上,是乔木状的千年桂花树。

 

【植物小档案】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革质,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3~5厘米,幼树者有疏锯齿,大树之叶则多全缘,两面光滑无毛。花3~5朵组成聚伞花序或簇生叶腋,花呈黄白色,有浓郁香味,花冠筒极短,4裂;雄蕊2。核果椭圆形,长1~1.5厘米,熟时紫黑色。原产于中国西南,目前各地均有栽培。

 

.......


书籍简介:自然之境与人文脉络的交织 序言: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深厚的底蕴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想、艺术创作,更渗透在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描绘之中。从早期的《诗经》到后世的词曲小说,自然界的草木虫鱼一直是文人墨客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它们不仅是客观存在的物象,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道德寓意和审美情趣的符号系统。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部特定的唐诗选集,也不是简单地罗列植物学知识,而是力图构建一座连接中国古典文学想象与真实自然世界的桥梁。我们试图深入探究,在中国古代作家的笔下,那些被反复咏叹的树木、花卉、藤蔓与芳草,是如何被赋予生命与象征意义,并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 第一章: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图景 中国古典文学中,山水田园诗派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类作品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更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淳朴民风的向往。本章将细致梳理在谢灵运、陶渊明及盛唐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作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元素。 我们将考察“竹”的意象。它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气节、虚心与坚韧,并非仅是竹林景象的简单再现。通过分析具体的诗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所描绘的竹之生命力,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植物如何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投射。 此外,对于“松柏”的研究也是重点。它们常出现在边塞诗或言志诗中,象征着高洁、长寿与不屈的品格。我们将对比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人如何运用松柏来烘托特定的情感氛围或政治抱负。这些植物不仅仅是背景,它们是情感的载体,是诗人精神状态的晴雨表。 本章还将触及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如稻谷、黍稷,探讨它们在表达民生疾苦与丰收喜悦时的文学功能。 第二章:宫怨与闺愁中的花卉语言 古典文学中,花卉的使用常常与女性的命运、情感的起伏紧密相关。本章将聚焦于那些出现在宫廷文学、闺怨诗词中的花卉形象。 “芙蓉”或“荷花”是反复出现的意象。它在水中的亭亭玉立,常被用来比拟美人或象征着易逝的芳华。我们将探讨唐代诗人如何通过对荷花盛开与凋零的描摹,来抒发对青春不再、爱情失落的感伤。例如,对“菡萏”或“残荷”的描写,往往暗示着人物命运的转折。 “柳”在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送别诗和表达相思之情时。它的柔弱与易折性,恰好契合了离人依依不舍的情绪。本章会细致分析“折柳”这一特定行为背后的文化仪式感,以及它在不同文学场景下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张力,超越了单纯的草木描摹。 对于“梅花”的探讨,则会侧重于其“暗香浮动”的特质,以及它在寒冬中傲雪凌霜的品格,如何被用来赞美那些坚守操守或在逆境中保持高洁的女性形象。 第三章:道释禅意与植物的哲学隐喻 中国文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自然地投射到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上。本章将探讨在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诗歌中,植物是如何被用作阐释空性、无常或生命轮回的媒介。 “枯木”与“朽株”的意象,在禅宗文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们不再是生命的衰败象征,反而可能指向一种超脱于生灭之上的境界。我们将分析一些诗人如何通过对这些看似“死寂”的植物的描绘,来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 同时,本章也会考察“藤蔓”和“苔藓”等看似卑微或依附性的植物。它们在特定语境下,如何被用来表达一种“缘起性空”的佛教思想,即万物相互依存,并无永恒自性的观念。 第四章:博物志趣与地方物产的文学记录 除了抒情言志,古典文学中也蕴含着朴素的博物学精神,尤其是在地方志、游记或描写特定地域风物的作品中。本章旨在发掘那些记录了特定地域植物面貌的文本片段。 我们将研究那些描绘南方特有植物(如荔枝、香蕉、芭蕉)的诗篇,分析诗人如何处理“异乡物产”与“故土情结”之间的张力。例如,对“芭蕉”夜雨声的捕捉,不仅是声音的模仿,更是对特定气候环境下情感共鸣的精确记录。 此外,一些草药植物,如“艾”、“芷”、“兰”,在古代不仅因其药用价值被提及,更因其香气或辟邪的寓意而进入文学叙事。本章将考察这些植物在构建古代社会生活图景中的实用与象征双重角色。 结语:跨越时空的自然对话 通过上述对不同类别植物意象的系统梳理,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这个世界是具象的,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之上;它也是抽象的,凝结了数千年文人对宇宙、人生、道德的深层思考。理解了这些植物背后的文化密码,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一次穿越时空的自然对话。本书希望激发读者在阅读古典诗文时,不仅看到文字的优美,更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律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视角”尤其吸引我。现在市面上关于唐诗的解读汗牛充栋,大多集中在抒情手法、历史背景或人物关系上。而从“植物”这个极其微观的切口入手,去观察和解读宏大的唐代社会和文人情怀,这无疑是一种清新的尝试。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起这条由植物串联起来的叙事线的?它会不会像一条隐形的脉络,将那些看似不相关的诗篇和诗人巧妙地连接起来?比如,通过某种特定季节开花的植物,来串联起一年的时间流转,进而展现唐代文人阶层的生活节奏和节令观念。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连贯而富有韵律的,如同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漫步在唐代的园林和山野之间,别有一番洞明。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将不同学科知识巧妙融合的跨界书籍。将植物学知识融入古典文学赏析,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切入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作者在植物学和古典文学研究上的深厚功底。比如说,当描述一种植物时,它不仅会给出拉丁学名和科属,还会引述多位唐代诗人对它的不同描写,甚至可以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的植物形态差异。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分析,能让读者体会到知识的立体感和丰富性。它不是孤立地讲解植物,也不是孤立地解析诗句,而是让两者相互印证,构建起一个更为宏大和真实的文学世界图景。这种深度的学术跨界,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对精装书的质感和插图的精美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毕竟,既然是图鉴,视觉体验就是生命线。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插图风格,是偏向传统的水墨写意,还是更侧重于科学严谨的植物线条画?我更倾向于后者,但最好能融合一些文人的写意笔触,既能准确识别植物特征,又不失古典韵味。如果印刷质量一流,色彩还原度高,那简直是收藏级的佳品。毕竟,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体本身的品质。一本好的图鉴,应该在翻阅时就带来愉悦感,每一页的排版、字体的选择,都应该与内容相得益彰,体现出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

评分

这本关于唐诗中植物的图鉴,光是看到书名就让人心生向往。我一直觉得,读古诗词时,总有一些意象是模糊的,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到底是什么样的绿?那些“陌上花开”究竟是何种花卉,它们的气味又是如何?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模糊的意象具象化,那简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唐代风物的窗户。想象一下,捧着书,一边读着脍炙人口的诗句,一边对照着精美的图谱,去探寻诗人笔下的那一草一木,那份沉浸感,绝对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所能比拟的。我期待它能提供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让那些遥远的诗句瞬间变得鲜活、可触摸,甚至能闻到那个时代的泥土和花香。

评分

我特别喜欢那种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的著作。很多时候,我们读诗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情感共鸣,对于诗歌背后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了解甚少。这本图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学书籍,更是一部生动的唐代风物志。我希望它能详细考证,某一种植物在唐代是如何被使用的,它与当时的文人生活、宗教信仰或地方特产有什么关联。比如,竹子在唐代文人心中,是否就等同于某种气节的象征?芍药和牡丹,在不同场合下,它们所代表的寓意有何细微差别?这种深度的文化解读,远比单纯的物种识别要迷人得多,它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让阅读体验从“看懂诗”升级到“理解诗所处的时代背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