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5] 地方戲曲概論(上下冊)

[A325] 地方戲曲概論(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永義,施德玉 著 著
图书标签:
  • 戏曲
  • 地方戏
  • 中国戏曲
  • 戏曲史
  • 文化
  • 艺术
  • 民俗
  • 传统文化
  • 文学
  • 表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925000031803
商品编码:30024051189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1-10-31
页数:1190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 中華民族是戲曲的民族,地方戲劇、戲曲源遠而流廣,劇種豐富,變化相承,迄今不衰;其中大戲劇種有兩三百種,小戲劇種百餘種,偶戲劇種數十種;大戲舞臺藝術高妙而完整,文學價值可與詩詞並觀。時至今日,各種地方戲曲仍舊深入社會各階層,脈動著廣大群眾的心靈,闡發著共同的民族意識、思想、理念和情感。  
      本書是坊間首次對「地方戲曲」全面論述之著作,內容包羅古今與兩岸,綱目周延而詳備。全書共十三章,完整論述古今地方戲曲之形成與發展徑路、劇目題材與特色、主要腔系及小戲大戲之音樂特色、戲曲與小戲大戲之藝術質性、戲曲與小戲大戲腳色之名義分化及其可注意之現象、大陸重要地方戲曲劇種簡介、臺灣地方戲曲劇種說明,並深入考述臺灣南北管戲曲與歌仔戲之來龍去脈,兼及大陸戲曲改革、戲曲與宗教之關係、歷代偶戲概述、臺灣跨文化戲曲改編劇目等問題之探索。注釋詳明,論述井然,可供學者參考,亦可作初學之津梁。

  • 曾永義
      臺灣省臺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名譽教授、世新大學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名譽董事長、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北京戲曲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曾任胡適講座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傑出人才獎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獎、第四屆中興文學獎、第七屆國家文藝獎、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獎,四度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國家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俗文學概論》、《說民藝》、《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戲曲腔調新探》、《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等二十餘種,散文、劇本創作等多種。教學、研究之外,並長年從事民間文學與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數十次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在臺灣提倡精緻歌仔戲與中國現代歌劇,身體力行,卓有成績。
    施德玉
      臺灣高雄市人。美國Lindenwood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博士。現為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教授、中華民國國樂學會副理事長。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務長、表演藝術學院院長、琵琶學會理事、民族音樂學會理事。曾主持文建會〈新營竹馬陣研究計畫〉、〈高雄地區車鼓陣調查研究計畫〉與協同主持〈臺南縣車鼓陣調查研究計畫〉。曾榮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獎勵、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論文二等獎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術研究獎等。主要著作有:《北曲中可增減曲牌的研究》、《董西廂曲樂之研究》、《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以及編著《臺南縣車鼓竹馬之研究》。 


戏曲艺术的深度探索:中国传统戏曲流派与美学专题研究 本书收录了对中国传统戏曲各个主要剧种,特别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独特艺术风格与表演体系的剧种的深入剖析。全书旨在梳理不同流派的形成脉络、核心美学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艺术成就,并探讨它们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卷:古典声腔的精微构建与地域风韵 第一章:昆曲的典雅与韵致:从“水磨腔”到“传世典范” 本章聚焦于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艺术。我们将详细考察昆曲的音乐体系,特别是其核心的“水磨腔”在旋律、板式、唱法上的精细之处。书中不仅梳理了昆曲在明清两代宫廷与民间的发展轨迹,更深入分析了其对后世戏曲,尤其是京剧音乐的深远影响。重点章节将探讨《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剧目的唱腔设计如何完美体现“雅”与“情”的统一。同时,也对当代昆曲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如何平衡对传统腔调的恪守与适应现代审美需求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与理论阐述。 第二章:徽汉合流的磅礴气象:京剧的生成与早期流派 本卷将京剧的诞生置于清代中晚期复杂的文化交融背景下考察。我们不再停留在“四大徽班进京”的简略叙事,而是着重分析了徽班、汉戏等声腔在融合过程中,如何吸纳地方语言、武术、舞蹈元素,最终孕育出京剧特有的板式结构和舞台程式。早期流派的形成,如程长庚的“程派”风格,如何通过对“京音京韵”的早期定型,确立了京剧在全国戏曲界的霸主地位,都有详实的案例分析。书中收录了对早期京剧剧本抄本的考证,力求还原其原始的面貌与表演规范。 第三章:秦腔的“一招鲜”与“板眼”的张力:西北高腔的生命力 本书将秦腔视为中国戏曲中具有原始生命力和粗犷美学的代表。章节深入解析了秦腔独特的“哭腔”与“吼腔”的艺术功能,以及其对演员“嗓音运用”的极端要求。通过对陕西、甘肃等地不同分支(如碗碗腔、老腔)的对比研究,我们揭示了秦腔在程式化表演中,如何通过幅度极大的身段动作来弥补声腔上的粗砺感,形成一种“以势取胜”的舞台效果。对传统秦腔班社的记述,展示了其在民间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章:川剧的“百戏集成”与变脸绝技的文化符号 川剧作为“百戏之集大成者”,其艺术的丰富性值得专章论述。本章不仅介绍了川剧的“高腔”、“清腔”、“滩簧”等多个声腔系统的差异与共存,更着重剖析了川剧在武打、丑角表演上的独特贡献。对于川剧“变脸”、“吐火”等绝技,本书采取了“技艺与表演”相结合的视角,探讨这些技巧如何被有机地融入到剧情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之中,而非仅仅是单纯的杂技展示。 第二卷:地方戏曲的美学谱系与表演范式 第五章:粤剧的南腔北调与“装扮头”的视觉语言 本章聚焦于中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粤剧。我们分析了粤剧如何吸收了广东音乐的细腻与地方方言的韵味,形成了其独特的“子喉”与“平喉”的唱法。对粤剧舞台艺术中“装扮头”(头饰与服饰)的视觉研究,揭示了其色彩学与等级制度的文化含义。书中还探讨了现代粤剧在香港、澳门、海外华人社区中的流变,以及其在文化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晋剧与河北梆子的地域色彩与“硬功”传承 山西的晋剧与河北的梆子,同属板胡体系,但各具特色。本章将晋剧的“道地锣鼓”与河北梆子的激昂“硬朗”进行对比。对于晋剧,我们侧重于其贴近民间生活的故事题材和朴实无华的唱腔,解析其如何反映晋地人民的坚韧性格。而河北梆子,则通过对武生、武旦的“硬功”训练模式的描述,展示了其在刚健之美上的极致追求。 第七章:花部的精致与民间故事的现代转化 本章将目光投向了花部诸腔,如豫剧、越剧等在全国范围产生巨大影响的剧种。对于豫剧,我们分析了其如何通过“花腔”的运用,将传统的民间叙事提升到更具戏剧张力的层面。越剧则因其女性化的美学追求,被独立分析,探讨其“文场”的细腻处理和“闺门旦”表演的特质。本书特别关注这些剧种在20世纪中叶如何成功实现“从田间到剧场”的跨越,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第八章:戏曲审美范式的多维解读:虚拟性、写意性与程式化的哲学基础 全书的收官部分,是对中国戏曲美学核心概念的综合提炼。本章不再关注具体的剧种,而是从哲学层面探讨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 1. 虚拟时空观: 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如何构建万千场景,以及演员通过特定动作(如转身代表行走)所体现的时间与空间的压缩与延展。 2. 程式的符号学意义: 探讨开门、上马、哭泣等基本程式动作背后的社会文化编码与观众的“约定俗成”。 3. “以意造型”与“气韵生动”: 分析传统戏曲如何超越写实的限制,通过演员的气息调动、眼神运用(“眼神的交流”)来实现艺术的“写意”表达,达到中国传统美学中“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本书内容翔实,资料考证严谨,旨在为戏曲研究者、专业戏曲演员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度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入的参考读本,避免了对具体剧种的碎片化介绍,着重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戏曲美学体系图谱。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其资料的权威性和时效性,这本书的处理同样值得称赞。看得出,作者团队在撰写过程中,显然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一手资料的整理,很多细节的描述,是单纯依赖二手文献所无法获取的。比如,其中提到某一个剧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因为社会变迁而经历的表演风格转变,引用了非常详尽的口述史料和当年的剧本残页作为佐证,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生命力。更难得的是,它并未固步自封于传统的记载,而是对近十年地方戏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创新也保持了关注,既有对“守正”的坚持,也有对“创新”的客观记录。整套书读完,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份活着的、不断与时代对话的文化记录,而非尘封的历史档案,这才是真正优秀的文化传承之作所应有的气度。

评分

我尝试着去阅读其中关于某个特定剧种的章节,发现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采用了非常巧妙的“由宏观到微观”的叙事路径。起初会有一个非常宏观的历史背景介绍,让你迅速建立起对该剧种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并非科班出身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紧接着,笔锋一转,便深入到剧种的声腔特点、板式结构甚至是乐器配置的细微差异上。作者的语言风格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腔调,而是夹杂着对传统艺术那种由衷的热爱与敬意。举个例子,当描述某个高难度唱腔的技巧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用了一种近乎于“描摹”的生动笔法,让你仿佛能听到那个悠扬却又充满张力的声音在耳边回荡,这种将书面文字转化为听觉体验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整体读下来,感觉不是在啃教材,而是在听一位功力深厚的行家,娓娓道来他毕生所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捧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摸上去很舒服,那种微微的纹理感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用心,字体选择典雅大气,字号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特别是那些需要呈现戏曲脸谱或舞台场景的插图部分,色彩的还原度极高,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次接触地方戏曲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坦白说,现在很多学术性的书籍在外观上往往过于朴素,而这套书却能兼顾学术深度与阅读体验,这绝对是出版社下了大功夫的地方,体现了对读者群体,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尊重。翻阅的每一页,都能感受到一种匠心独到的考究,无论是章节的划分,还是附录的编排,都显得井井有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

令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的方法论处理得非常成熟,它成功地在“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不是一本只供专业人士在象牙塔里研读的深奥著作,也不是一本流于表面的科普读物。例如,在讨论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这一核心概念时,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的界定上,而是列举了大量具体的舞台实例——比如一个亮相、一个起势、一次水袖的运用——并辅以清晰的图解说明,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而言,它不仅教会了我“看戏”的门道,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欣赏”戏曲艺术内在的精妙逻辑,使我的观剧体验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

这套书的广博程度,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地方戏曲概论”可能只会侧重于介绍几个最主流、最耳熟能详的剧种,但翻开目录时,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里面竟然包含了许多我闻所未闻、地域性极强的小众剧种的详细介绍,无论是北方的秧歌戏,还是南方的某些曲艺转化的剧种,都有涉猎。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介绍这些剧种时,并没有因为它们“小众”就敷衍了事,而是同样投入了大量篇幅去考究它们的源流、表演程式乃至服装道具的地域特色。这种对“全景式”地方戏曲文化的追求,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抱负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深眷恋。对于一个想要全面了解中国戏曲版图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无比扎实且全面的参考框架,可以说,它填补了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在广度上的不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