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 文化发展出版社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 文化发展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青年成长
  • 朱光潜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人生感悟
  • 教育
  • 散文
  • 文学
  • 启迪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策马扬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印刷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4219401
商品编码:30045168255
丛书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增订本)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 者:   朱光潜  
定价:  38.00
ISBN号:  9787514219401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3-1
印刷日期:  2018-3-1
编辑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是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阐发人生修养途径的经典著作,是其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信,文中对青少年关心的话题,读书、升学、作文、做人、修身、谈情、爱恋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告诫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眼光要深远,思想要明澈,夯实基础,勿贪图世俗名利。这些书信读来却仍发人深省、引人入胜,长期以来深受广大青年的欢迎。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中国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目录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序 夏丏尊_002

一、谈读书_005

二、谈 动_013

三、谈 静 _017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_023

五、谈十字街头_029

六、谈多元宇宙_035

七、谈升学与选课_042

八、谈作文_049

九、谈情与理_055

十、谈摆脱_066

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_072

十二、谈人生与我_079

附录一 无言之美_086

附录二 悼夏孟刚_102

代跋 “再说一句话”_107

与青年人谈心

朱光潜给朱光潸_112

——为《给青年的十三封信》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_119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二)_126

——在混乱中创秩序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三)_133

——民族的生命力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四)_140

——游戏与娱乐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五)_148

——谈理想与事实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六)_156

——谈敬

谈出洋留学_163

论大学授课方式的机械化_175

关于大学训育的几点意见_183

有志青年要做中小学教师_185

学业·职业·事业_192

谈理想的青年_202

——回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询问

给苦闷的青年朋友们_208

我要向青年说的_214

编后记_216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这十二封信是朱孟实先生从海外寄来分期在我们同人杂志《一般》上登载过的。《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数年以来,同人都曾依了

这目标分头努力。可是如今看来,的收获要算这十二封信。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一读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来,这称呼是有真实的感情的,决不只是通常的习用套语。

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作者用了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如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超效率!”这话在急于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踏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吧: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世尚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踏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

 

 

............


璀璨的文明之光:古代美学与哲学思想的深度探索 书名:《文明的镜鉴: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审美变迁与人文精神》 作者:[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 引言:历史的深邃回响 人类文明的发展,宛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其间散落着无数思想的珍珠与艺术的瑰宝。本书旨在探寻自古希腊的理性光辉,历经罗马的实用主义,直至中世纪的宗教虔诚,最终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人文主义的觉醒与爆发,这漫长历史阶段中,审美观念、哲学思辨与社会结构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触摸那些塑造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基石的深刻智慧。 第一章:希腊的理性之巅——和谐、比例与至善的追求 本章聚焦于古希腊文明的哲学与美学核心。我们深入剖析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如何构建了一个超越感官的完美世界,以及这种形而上学的思考如何投射到对艺术(如雕塑、建筑)的审美标准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字与宇宙秩序的痴迷,揭示了“和谐”(Harmonia)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受,更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法则。 重点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在伦理学和艺术理论中的体现。在《诗学》中,他对悲剧的剖析,特别是“净化”(Catharsis)的概念,至今仍是戏剧美学不可逾越的经典。我们将对比不同学派(如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在面对命运与幸福问题上的立场,展现古希腊思想的多元性与内在张力。本书强调,希腊人对“理想人”和“完善城邦”的构建,是其审美实践的终极目标。 第二章:罗马的实用转向与工程的壮丽 当罗马取代希腊成为地中海的主宰,思想的重心开始从纯粹的思辨转向实践的有效性。本章考察了罗马人在继承希腊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罗马的艺术和建筑不再仅仅追求希腊式的完美比例,而是强调实用性、宏伟性与对帝国的颂扬。 我们详细分析了罗马法(Roman Law)的构建逻辑,这套法律体系体现了其严谨的、面向社会治理的理性精神。在修辞学和文学方面,西塞罗的雄辩术和维吉尔的史诗,展现了为国家和公共事务服务的文学使命。本书特别关注罗马工程师在水渠、道路和圆形剧场建设中的技术创新,这些工程奇迹本身就是一种宏大的、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实用美学”。 第三章:中世纪的信仰之光——神圣的象征与超越性 中世纪,欧洲的思想和艺术被基督教信仰深深地笼罩。本章探讨了神学如何成为哲学的“婢女”,以及这种信仰主导如何重塑了人们的审美观。我们考察了奥古斯丁对时间、记忆和上帝之城的深刻反思,以及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督教化整合,特别是他关于“美”的三个要素(Integrity, Proportion, Clarity)的论述。 艺术方面,我们将详细解读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象征意义。宏伟的教堂不仅仅是礼拜的场所,更是“天国在人间的投影”。飞扶壁、彩色玻璃窗和高耸的尖塔,都是试图引导信徒的目光超越尘世,与神性进行沟通的媒介。本书着重分析了中世纪文学中对圣徒传记和寓言故事的偏好,揭示了其背后对道德教化与灵魂救赎的深切关怀。 第四章:文艺复兴的觉醒——人性的复兴与古典的再生 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转向,标志着人重新被置于世界的中心。本章分析了佛罗伦萨成为文化中心的内在原因,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如何从对神性的依附转向对人类潜能的肯定。 我们将深入研究彼特拉克对古典文献的热情搜寻,以及洛伦佐·瓦拉对语言学批判的运用,这些都体现了对原始文本的尊重与对人类理性能力的信心。在艺术领域,透视法(Perspective)的发明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突破,它象征着人类主体性对空间的精确把握。达·芬奇的解剖学研究、米开朗基罗对人体美的赞颂,以及拉斐尔的和谐构图,共同构建了一种以人为尺度、追求理想化的完美表达。本书将这些艺术成就置于当时政治结构(城邦竞争)和经济基础(美第奇家族的赞助)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天才”概念的诞生及其社会意义。 第五章:从理想化到现实的张力——审美观念的流变与反思 在收尾部分,本书将进行跨时代的比较性反思。我们审视了从古希腊的“理想美”到中世纪的“象征美”,再到文艺复兴的“人文美”这一轨迹,探讨了审美判断标准是如何从客观的宇宙秩序(如比例)逐渐转向主观的体验与表达(如情感的深度)。 此外,我们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各个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从雅典的哲人,到中世纪的经院学者,再到文艺复兴的“通才”。这种角色身份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文化产出和思想传播的形态。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框架,理解古代与中世纪如何共同奠定了现代世界观的基石,以及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的启示价值。 结语:永恒的对话 文明的镜鉴映照的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的思想脉络。通过重温这些伟大的思想遗产,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人类在追求真、善、美过程中所经历的探索与挣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深沉的忧患意识,那种对时代和青年人精神状态的关切,是如此的真挚而令人动容。他似乎对青年一代所面临的困境有着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无论是学业的压力、人际的复杂,还是对未来前途的迷惘,都被他一一剖析得淋漓尽致。然而,这种剖析并非旨在制造焦虑,恰恰相反,是在揭示问题的根源后,给予了最坚实的精神支撑。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用最理解的目光注视着我,告诉我: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挑战。他所构建的那些关于“如何做人”的理念,是如此的扎实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时下很多追求新奇概念的读物不同,这本书的价值是恒久的,它所探讨的生命本质、道德准则和审美情趣,是任何时代都无法绕开的永恒议题。它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扎根于土地、心怀远方的健全的现代人。

评分

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如同品尝一杯陈年的佳酿,需要细细咂摸才能体会到其醇厚的底蕴。作者对汉语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字字珠玑,绝无半点拖泥带水之感。他似乎对每一个词语的份量都了如指掌,选择的表达方式总是能最有效地触动读者的情感神经。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即便是探讨严肃的哲学命题,也充满了美感和张力。我甚至会因为某个句子结构的美妙而感到愉悦,这在许多旨在说教的读物中是极为罕见的。这本书不仅在精神层面给予了指引,更在审美层面给予了极高的滋养,它让我意识到,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可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建起一个坚实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它无疑是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优雅和富有哲理,但又不失亲切感,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在午后的阳光下,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感悟。其中对于“独立思考”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缜密的逻辑推演,拆解了我们是如何在无形中被外界的声音所塑造和限制的。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个思想的陷阱,迫使我主动跳进去,然后自己找到出来的路径。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有效得多。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某个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陷入沉思,反复咀嚼那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那种感觉就像是久旱逢甘霖,长期以来对人生方向的迷茫感,似乎在这些文字的照耀下,有了一丝清晰的轮廓。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未经打磨的棱角和尚未被启迪的潜力。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的决策中,不自觉地引用书中的某些观点,来检验自己选择的纯粹性与合理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巧妙得如同精妙的乐章,从宏观的社会现象过渡到微观的个人修养,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每一次的转折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仿佛水到渠成。尤其是在论述如何培养健全人格的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形象的比喻,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可感。例如,他对“自律”的描述,绝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主动选择和自我成就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我内在的驱动力。我发现自己不再将“努力”视为一种痛苦的负担,而是将其视作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仪式。这种认知的转变,对我个人习惯的重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书中的某些段落,我甚至会反复阅读三四遍,只为能更完整地捕捉到作者在措辞上的微妙之处和意图的深远考量。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次长期的、高强度的思维训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而富有年代感的米黄色纸张,配上简洁的字体排版,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被知识的重量所包裹的感觉。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仿佛跨越时空的声音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笔触细腻如丝,却又蕴含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他似乎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者,耐心地引导着你,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过的问题。读来完全没有那种说教的生硬感,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尤其是他对“趣味”的探讨,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微小乐趣。那种对美的感知,对生活的敬畏,都在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慢脚步,去体会一下“慢”的真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思想的养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校准我们被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磨损的心灵罗盘。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起身,去实践书中所蕴含的那份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