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京都好物
定价:75.00元
作者:骆仪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596177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0件好物,把京都带回家。好物×好店×好宿×好食×好礼22种传统工艺 88家★去京都,要入手的买买买攻略,像京都人一样,拥有高级感的生活。★实地探访京都特色手工艺老铺,精选自用*皆宜的匠人手作:本书作者实地探访京都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囊括好物、好店、好宿、好食、好礼,走街转巷,寻访千年古城京都魅力。★寻访日本匠人文化,甄选22种传统工艺、88家店铺、200种京都手艺好物:器物、织物、纸张、食物、日用杂物,既有百余年始终如一的匠人传承,也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现代创新。多家百年乃至千年,能够带领读者领略日式传统手工艺的造物魅力。★超实用好物导览,提供更有目的性且更有效率的行前规划,助你轻松做攻略:全书收录海量实景探访照片,从读者需求出发,提供更实用、更贴心、更高的优质之选。★随书附送实用行程计划手册 买手私藏购物手帖:在京都特域精选88个购物地标及多条定制路线,提供交通、地图、营业时间及官网信息,传统手工艺与精致日用品大集合,满足不同旅行者的需求。附赠定制版明信片。★精致全彩印刷,纸张手感细腻柔滑,由里到外散发京都之美。
内容提要
「在川旅宿」出品 | J Mook特辑
京都购物,更实用、更贴心、更高。
千年古城京都,除了经典古迹,也深藏数之不尽的百年手艺老店。作者实地探访京都88家店铺,深入介绍22种传统工艺,精选200种京都手艺好物,富有生活气息,在展现日本匠人文化与传统手工艺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为读者在游览京都时提供了购物参考建议。书中收录大量精美实拍照片,超值附送实用行程计划手册和买手私藏购物手帖。
目录
卷首语:像京都人一样生活,从挑选好物开始
好物
01 东哉:小津安二郎之爱
02 清课堂:柔软又沉重,冷艳又温暖
03 荒川尚也:他的玻璃,看得见京都山水的灵魂
04 公长斋小菅:柔韧莫过竹,万变不离宗
05 京友禅与西阵织:技与美的
06 鞋子:古典即新潮,老铺新思路
07 一泽信三郎帆布: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08 永乐屋:日本人爱用400年的风吕敷
09 京都西川:床上的艺术品
10 纸司:温润亲密,写尽相思
11 芸草堂:在版木、和纸中与历史对话
12 TOBICHI手账:为你的时光留下印记
13 鸠居堂:平安时代的香,千年不变
14 宫胁卖扇庵:花逐轻风次第开
15 都:一针一线的手作小幸福
16 白凤堂:清风拂面,似水流年
17 京都美人的秘诀
好店
01 SOU·SOU:和风潮牌,传统又时尚
02 中川政七:300年杂货店逆生长
03 D&DEPARTMENT;:包罗全日本耐用好物
04 Angers:北欧风与日系混搭,赋予生活新灵感
05 三三屋:周末限定的创意杂货
好宿
01 在川·合庭:青山周平为你改造的京都梦想之家
好食
01 京都和果子老铺巡礼
02 西洋果子京都心
03 酒醒春晚漫思茶
04 调出地道京都味
05 尽欢不可无酒香
好礼
01 京都赠礼手帖
作者介绍
骆仪,旅行作家,曾背包旅行四十多国,在太平洋、红海、加勒比海潜水,参与撰写《孤独星球》旅行指南之《广西》《海南》,常年为《中国国家地理》等多家旅游媒体撰稿。现旅居京都,出版日本人文旅行杂志书J MOOK。2016年主编《京都漫步》一书,获日本国家旅游局首席代表所长服部真树高度评价。
文摘
序言
这本书《BBB(此处为另一本虚构书籍名称)》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突然发现了一坛陈年的桂花蜜酿。它是一本关于美食与记忆的散文集,但它超越了简单的食谱或风味描述。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敏感,擅长捕捉那些被食物唤醒的、几乎被遗忘的童年碎片。她描述制作一道传统点心时,对火候、水温的执着,不仅仅是对技艺的尊重,更是一种对逝去亲人的无声纪念。例如,书中描述母亲在冬夜里揉制面团时的手部动作,那份力量与温柔的结合,被作者描绘得如此生动,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那面团的温度和气味。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情感的纯粹性与对日常的深度挖掘。它提醒我们,最好的“好物”往往不是昂贵或稀有的,而是那些与我们的生命经验紧密联结、被时间温柔浸泡过的寻常之物。读完后,我立刻冲进了厨房,想要复制书中提到的一道家常小菜,不是为了那味道,而是为了重温那种被爱包裹的感觉。这本书,温暖而治愈。
评分我必须要吐槽一下《AAA(此处为另一本虚构书籍名称)》的“科幻”部分。恕我直言,这本书的设定简直是灾难性的不连贯。作者似乎将所有听起来很酷的未来技术概念一股脑地塞进了故事里,但完全没有进行任何逻辑上的打磨和内部的自洽性验证。比如,书中对“超光速跃迁引擎”的描述,一会儿说遵循量子纠缠的原理,一会儿又突然引入了某种未经验证的“维度共振场”,前后矛盾,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出戏,忙着在脑子里为作者修正物理定律。如果抛开那些硬邦邦的科技术语,单纯看人物关系,那更是老套得令人发指——一个愤世嫉俗的天才科学家,一个总是被误解的英雄主角,以及一个试图颠覆既有秩序的邪恶集团。这些设定在七八十年代或许还算新颖,但在今天的读者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且缺乏想象力。我希望作者在下一部作品中,能花更多时间去构建一个坚实可靠的“世界观基石”,而不是仅仅依靠华丽的辞藻和堆砌的设定来掩盖其内在的空洞。这是一次令人失望的阅读体验。
评分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YYY(此处为另一本虚构书籍名称)》抱有相当大的期望,毕竟它在文学界获得了诸多赞誉,但读完之后,我的感受复杂得难以用三言两语概括。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冷峻、克制,大量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来描绘主角内心世界的荒芜与疏离。这种处理方式在营造氛围上是成功的,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存在主义式的焦虑感,确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然而,这种过度的克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叙事的推进显得有些晦涩和拖沓。很多段落的意象堆砌过于密集,缺乏一个明确的锚点,使得读者很容易在作者精心编织的内心迷宫中迷失方向,难以抓住故事主线。我花了比预期多出三倍的时间来完成阅读,这其中不乏需要反复回溯以理解特定场景在主角心理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努力。特别是在描述那场关于记忆与遗忘的哲学辩论时,作者似乎更专注于展示其语言的精妙,而非真正将思想的火花传递给读者。它更像是一件供人膜拜的艺术品,而非一本供人消化的故事书。对于追求情节驱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否则很容易被其晦暗的风格所劝退。
评分《ZZZ(此处为另一本虚构书籍名称)》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对民间传说和地方风俗感兴趣的人量身定做的百科全书式指南!作者的田野调查功力令人叹服,他/她深入到那些偏远山村,用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态度,记录下了一代代口耳相传的祭祀仪式、草药禁忌以及那些光怪陆离的地域神祇的传说。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夜行者”的章节,书中不仅详尽考证了其在不同省份的名称演变和形象差异,更引入了比较宗教学的视角,将这些地方性的叙事放入更宏大的文化谱系中进行比对分析。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文笔非常平实、亲切,没有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对记录对象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昏黄的灯光下,娓娓道来那些被现代文明冲刷殆尽的古老记忆。对于想要真正了解中国乡土文化精髓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常备书。
评分这本《XXX(此处应为另一本虚构书籍名称)》简直是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股清流,特别是它对十九世纪末欧洲社会变迁的细腻描摹,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对于巴黎沙龙文化的描绘入木三分,不仅仅停留在浮光掠影的交际场面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思想碰撞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辨与阶级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前半部分铺陈稳健,如同老式留声机缓缓启动,每一个细节的堆叠都精准地预示着后半部分戏剧性的爆发。那些关于艺术赞助人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微妙权力关系的探讨,其深度远超一般的历史小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女性角色命运的刻画,她们在父权社会结构下的挣扎、反抗与妥协,被赋予了极高的复杂性和真实感,没有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人性光谱中丰富的光影层次。读完后,脑海中久久回荡的,是作者对于“进步”这一概念的深刻反思——那看似光鲜亮丽的时代更迭,背后究竟掩盖了多少被牺牲和遗忘的群体?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力作,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的刻板印象,并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构筑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张力的文学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