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文化服飾大全服飾造型講座1服飾造型基礎 |
| 作 者: | 王明珠 |
| 定價: | 38.00 |
| ISBN號: | 9787810388207 |
| 齣版社: | 東華大學齣版社 |
| 開本: | 16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05-1-1 |
| 印刷日期: | 2005-1-1 |
| 編輯推薦 |
| 內容介紹 |
| 時裝産業越來越廣泛地深入人們的生活。作為時裝産業的一部分,成衣産業涉及的範圍也很廣。對於從事這一産業的人們來說,掌握服裝製作的相關知識是必需的。 《服飾造型講座》共分五冊,由《服飾造型的基礎》以及服裝種類為區分標準的《裙子·褲子》、《女襯衫·連衣裙》、《套裝·背心》、《大衣·披風》組成。 其中《服裝造型基礎》一書主要是對服裝設計與製作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與技術進行瞭係統的總結。書中采用瞭大量的圖例與攝影圖片對服裝的曆史、形態、種類、穿著、款式和材料等專業知識,以及影響服裝造型的人體構造、人體測量、原型理論和製圖、原型與體型的區配、樣闆製作以及作圖、縫製、整燙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布料處理和縫製方法等專業技術進行瞭詳細淺顯易懂的介紹。可以說,能否做齣美觀、大方且穿著舒適的報裝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我們能否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術來製作齣正確的基礎樣闆。 |
| 作者介紹 |
| 目錄 |
| 前言 章 服裝造型概論 1.1 服裝的造型 1.關於服裝 2.服飾造型 3.服裝的變遷 1.2 服裝的分類 1.品種與分類 2.根據穿著用途分類 3.正式禮服的分類 1.3 服裝製作的工藝過程 1.度身定製服裝的工藝過程 2.成衣生産的工藝過程 3.款式確定的程序 第二章 服裝製作工具 1.測量工具 2.作圖工具 3.做記號工具 4.裁剪工具 5.縫製工具 6.整燙工具 7.人颱 8.其它 第三章 服裝製作的人體測量 3.1 磁於服裝製的人體 1.人體的部位和體錶區分 2.人體構造型 3.人體的比例 4.人體運動和服裝的關係 3.2 服裝製作的人體測量 1.測量時的姿勢 2.測量時的著裝 3.測量方法 4.測量儀器和測量方法 5.參考尺寸 第四章 樣闆製作基礎 1.關於平麵作圖和立體裁剪 2.關於原型 3.平麵作圖基礎 4.原型的作圖方法 5.體型和原型 6.樣闆製作 第五章 服裝麵料和輔料 1.服裝麵料和款式 2.輔料 第六章 裁剪·縫製和基礎 1.麵料用量的估算 2.縮水、整理布紋 3.麵料的正反麵鑒彆方法 4.裁剪 5.做記事 6.縫綫、縫針的選擇 7.基礎縫閤 參考資料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這本厚重的書籍,初翻時便讓人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專業氣息,裝幀設計典雅而不失現代感,封麵的排版和選用的字體都透露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我原本期待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古代服飾演變的曆史脈絡,或者深入剖析不同地域文化如何通過服飾進行符號化的解讀。然而,實際閱讀下來,感覺它更像是一本麵嚮專業設計院校學生的基礎教材,對於我們這些純粹的文化愛好者來說,內容的側重點顯得有些偏嚮技術操作和理論框架的構建,而不是對服飾背後深層文化意義的探討。書中對於色彩搭配、麵料肌理的理論講解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這些內容雖然紮實,但對於我希望瞭解“為什麼唐代的貴族要穿那樣剪裁的服裝”這類曆史文化問題,提供的解釋相對比較抽象和模式化,缺乏生動的案例支撐,讓人總覺得意猶未盡,仿佛在宏偉的理論殿堂中迷失瞭具體的藝術細節。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讓人感覺有些疏離,作者似乎在以一種非常客觀甚至略帶疏離的姿態,嚮讀者傳授“如何做造型”的規則,但缺少瞭一種感染力,一種能夠將讀者拉入服飾世界深處的敘事魔力。我希望閱讀一本能讓我感受到服飾的“溫度”——它承載瞭多少汗水、多少秘密、多少時代的悲歡離閤。這本書提供的知識點是“正確的”,但缺乏“活的”氣息。它是一份嚴謹的藍圖,但不是一麯動人的樂章。對於那些渴望瞭解服飾與曆史、與哲學、與人類情感深度交織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指導性太強,而思想的啓發性相對不足,如同在精美的圖紙上看到瞭完美的結構,卻聞不到材料本身散發齣的曆史芬芳。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在圖例的編排上顯得有些保守和程式化。我注意到,雖然它強調“造型”,但所展示的範例大多是教科書式的、相對標準的、甚至是略顯過時的搭配組閤。我本期望能看到一些融閤瞭當代設計思維的、更具實驗性和前瞻性的造型探討,或是將非主流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當代服飾語言的案例分析。例如,如何看待街頭文化對傳統服飾廓形的影響,或者未來科技麵料將如何重塑人體的視覺邊界?這些激動人心的議題在書中幾乎沒有涉獵。閱讀體驗上,圖文的結閤顯得有些生硬,很多文字描述如果能配上更具啓發性的、經過提煉的視覺信息,或者哪怕是不同曆史時期優秀設計師的造型解析,效果都會大大提升,而不是現在這種偏重理論推導的枯燥模式。
評分讀完前幾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將服裝造型的理解限定在瞭“如何通過現有材料和既定規則去‘完成’一個造型”,而不是“如何用造型去錶達一種超越性的審美或時代精神”。我本以為會看到對中西方不同時代服飾美學體係的深度比較,比如文藝復興時期服裝對人體綫條的強調與中國傳統服飾對人體輪廓的“隱藏”之間的哲學差異。但書中更多的是對基礎比例、結構分解、以及如何使用製版工具的細緻描述,這對於一個剛入門的設計學生或許是寶典,但對於一個有著一定服裝史知識儲備的讀者來說,其提供的知識密度並不算高,很多基礎概念的闡述略顯冗長,像是將教科書上的定義做瞭細緻的拆解和重組,缺乏那種令人眼前一亮的洞見或新穎的分析角度,讓人感覺閱讀過程有些平鋪直敘,難以激起更深層次的思考火花。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似乎完全聚焦於“造型”這一技術層麵,仿佛服飾脫離瞭它所依附的社會土壤和人類活動,成為瞭一組可以隨意組閤的幾何元素。我一直在尋找那些關於服飾在特定禮儀場閤中的功能性演變,或者不同階層群體如何通過服飾的微小差異來標榜身份、進行社會區隔的精彩論述。例如,明代官員補子的圖案所蘊含的等級製度是如何精確落實到日常穿著中的?書中並未深入探討這些社會學或人類學的維度。反倒是對於如何平衡服裝的“動感”與“靜態美”這種偏嚮視覺藝術的討論,被賦予瞭過多的篇幅,這使得全書的整體基調顯得略微偏離瞭文化研究的範疇,更像是為舞颱設計或T颱走秀提供技術指導手冊,而非一部全麵的文化服飾解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