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无论在帝国时期还是在现代,都有很大的地区文化差异,并且经过了很多繁复的兴衰周期。它是怎样维系着人民共同的想象的呢?基于这个问题,作者从中国宋至清代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出发,以制度变迁为主线,兼顾经济开发与文化及身份认同,描述了贵州西北部地区整合进传统中国大一统结构的历史过程,并试图分析这一过程在学理方面所蕴含着的启示。
##羁縻异域对中央的融入,权力空间、军事化移民、文教、经济上的拓殖开发。和西域区别还是比较大的,还是强势文明辐射圈距离的问题。
评分##这是新版啊?反正是不可绕开的书。
评分##好像还差了一口气
评分##“传统中国的大一统结构能够根据形势为地方预留一定的表达自我的空间,这一看似姑息‘地方主义’的灵活性反而有利于王朝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推行与渗透”——华南派的核心观点露出来了
评分##温春来 ,1974年生,贵州毕节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本书共八章,以上下两编的方式划分为两部分。上编讨论宋至清初改土归流前黔西北的社会发展,以彝制向汉制演变为主线,描述了这一时期黔西北从“异域”到“羁縻”、在制度型塑下的历史发展。下编讨论清代改土归流后黔西北地方社会的变化,从制度、移民、经济、文化身份及族群意识等视角,论述了这一时期黔西北地区社会历史变迁的多重面相,突出的是纳入王朝版图的黔西北从“新疆”到“旧疆”的重大变化。从全书来看,作者在大一统视域下展开对黔西北社会变迁历史的论述,资料兼顾彝汉两种文献,并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理念展开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西南地区从“异域”到“旧疆”的转变,是新旧势力博弈、新旧制度文化诸方面嬗变、在新陈代谢中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
评分四星半。从黔西北改土归流的历史个案出发,反思边疆政治与国家框架,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形成。有很强的历史人类学旨趣,可说是华南学派的很好展现。作者对“想像的共同体”这一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的质疑颇为敏锐,但他的理论框架看来处处使用了国家框架,忽视了“天下”这一政治框架对中国国家传统的深远影响。
评分##异域,羁縻,新疆,旧疆。古代的天下观与当代的国家观。
评分##断断续续很久读完,用了黔西北的彝文资料很新颖。西南被用作研究王朝国家进入历史的样本似乎已成共识。
评分##本来也是要写书评的,但估计还是搞不定。没法,只能简单说一说:第一,作者在前言里给自己挖了个坑,没填上。第二,凡是结合了政治人类学的分析都很给力,比如亲属关系,比如解构勾的血亲神权,族群边界等等;第三,对社会经济的分析有硬伤(盐),特别是对市场的分析部分。第四,后面的附录十分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