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起源于作者詹姆斯·道斯对二战老兵“中国归还者”的访谈。这些人年轻时曾犯下最残暴的罪行,却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反战主义的布道。作者以小说家的笔法演绎抽绎他们的战时回忆,串起了本书各主题之间的脉络,并汇集哲学、文学、宗教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关于“恶”的思考,藉以还原“邪恶”的真相、成因、背景,及其内隐的意涵。
作者也借此探讨了再现创伤所引发的一系列难题和悖论,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应对邪恶和残暴等人性的晦暗面,而在这一过程中,“同理心”又能发挥多大效用。此一困难的人性钻探,将在阅毕本书后得到解答。
##读完了,读的好累,探寻人性真的很复杂,看到最后我甚至也没有办法分辨那些人到底是真心悔过还是表现出来的善,平复自己的愤怒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谅解人性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评分##对这一主题兴趣浓厚,书里也有不少智慧的闪光点和恐怖电影版的细节描写,但全书不分章节、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很影响阅读体验,而且几近于名人名言录的堆砌式征引他人研究稀释了全书的论证。
评分##读完了,读的好累,探寻人性真的很复杂,看到最后我甚至也没有办法分辨那些人到底是真心悔过还是表现出来的善,平复自己的愤怒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谅解人性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评分##非常少见的写作方式,阅读难度比较高,但确实能够通过这样的文本达到抽离的效果。不是我想象的口述史或者社科著作,更像是我不熟的文学批评?总之对于词汇和语句的操纵水平很高,莫名想起来了林奕含的“文学是巧言令色”的说法。战俘营的思想改造部分很值得思考。(书里的)恶人的行为不是凭空出现的,是通过语言被植入,通过训练去上手的,而作者写出来了这个变化过程
评分##人性中善恶并存是毋庸置疑的,研究并理解激发恶的原因也许并不能阻止恶行,对这个世界失望多于希望,但又不能让希望全无,几千年来科技有进步,人性却很难说。文学与学术夹杂的写作手法看起来有点混乱感,讲了一个代表性故事,进行文学分析,再进行理论分析,大概是这样子。
评分##3.5。位于文学与社科之间的作品,讨论恶的各个方面,并引用非常多观点,涵盖文学、哲学、法学等。还是可以看的。不过这种风格也带来不好后果,就是絮叨、逻辑不清。诸多观点并未被深度分析,而更像是摆放在那里。论述方式有一种“否定否定之否定并不断循环下去”的感受,所以更适合单纯地看内容,而忽略掉作者的逻辑(这自然会严重削弱阅读欲望)。作者也把日本老兵的语言全部变成了黑人老哥的感觉,非常多“you konw?”这样的反问句。赞后面的索引,让人可以跳着看
评分##把人性中嗜血的一面 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面描写的很到位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 看上去在帮助别人 同情别人 实际上还是为了自己 人会从痛苦中得到快感 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得优越感 帮助他人获得荣誉感
评分##2021(54),至今277本。年轻时军人被洗脑而不自知,老来悔之晚矣。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是要有序引导人民狂热,世人皆醉。人干不过制度,只有随波逐流,还能怎么呢!?
评分##访谈本身的内容很少,更多是作者对恶的开放式讨论。作者没有带着自己的观点写作,而是尽量以一种反思和审视的方式来组织全书。更像是一篇很长很长的论文,里面涉及很多很多问题,值得反复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