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陶瓷导论(第2版)》原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全书共分四部分:一部分简要叙述陶瓷工业、陶瓷工艺过程及陶瓷制品;第二部分从原子微观尺度上论述陶瓷固体的结构特征;第三部分论述陶瓷材料显微组织的形成过程;第四部分论述陶瓷材料的热、光、形变、强度、热应力、电导、介电、磁等物理、力学性能。《陶瓷导论(第2版)》从陶瓷物理与化学的观点系统阐明了陶瓷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能、应用及其控制的相互关系,对结构缺陷,表面、界面及晶界,相平衡及相变动力学,烧结机理及模型等陶瓷材料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一本内容丰富和比较深入的陶瓷材料科学专著。
《陶瓷导论(第2版)》可供材料科学与工程,特别是陶瓷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陶瓷工艺过程及制品
1.1 陶瓷工业
1.2 陶瓷工艺过程
1.3 陶瓷制品
推荐读物
第二篇 陶瓷固体的特征
第二章 晶体结构
2.1 原子结构
2.2 原子间的键
2.3 固体中的原子键
2.4 晶体结构
2.5 离子的组合和鲍林规则
2.6 氧化物结构
2.7 硅酸盐结构
2.8 黏土矿物
2.9 其他结构
2.10 同质多象
推荐读物
习题
第三章 玻璃结构
3.1 玻璃的形成
3.2 玻璃结构模型
3.3 氧化物玻璃的结构
3.4 玻璃的亚微观结构特点
3.5 氧化物系统的不相混溶区
3.6 总论
推荐读物
习题
第四章 结构的不完整性
4.1 原子缺陷的标记
4.2 缺陷反应方程式
4.3 固溶体
4.4 弗仑克尔缺陷
4.5 肖特基缺陷
4.6 有序-无序转变
4.7 缺陷缔合
4.8 电子结构
4.9 非化学计量比固体
4.10 位错
推荐读物
习题
第五章 表面、界面和晶界
5.1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5.2 弯曲表面
5.3 晶界
5.4 晶界势能及其空间电荷
5.5 晶界应力
5.6 晶界上和晶界附近的溶质偏析与相分离
5.7 表面和界面结构
5.8 润湿和相分布
推荐读物
习题
第六章 原子迁移
6.1 扩散和菲克定律
6.2 热激活过程的扩散
6.3 原子过程的术语和概念
6.4 扩散与温度、杂质的关系
6.5 晶态氧化物中的扩散
6.6 位错、晶界和表面扩散
6.7 玻璃中的扩散
推荐读物
习题
第三篇 陶瓷材料显微组织的形成
第七章 陶瓷相平衡图
7.1 吉布斯相律
7.2 一元相图
7.3 测定相平衡图的技术
7.4 二元系统
7.5 二元相图
7.6 三元相图
7.7 相组成与温度的关系
7.8 Al2O3-SiO3系统
7.9 MgO-Al2O3-SiO2系统
7.10 非平衡相
推荐读物
习题
第八章 相变、玻璃形成和玻璃陶瓷
8.1 相变动力学理论
8.2 不稳分解
8.3 成核
8.4 晶体生长
8.5 玻璃形成
8.6 作为变量的组成、热流以及玻璃中的淀析
8.7 胶体着色、光敏玻璃和光色玻璃
8.8 玻璃陶瓷材料
8.9 玻璃中的相分离
推荐读物
习题
第九章 与固体的反应及固体间的反应
9.1 复相反应动力学
9.2 平面界面层的反应传质
9.3 流体相的反应传质
9.4 颗粒体系中的反应传质
9.5 晶态陶瓷中的淀析
9.6 非等温过程
推荐读物
习题
第十章 晶粒长大、烧结和玻璃
10.1 再结晶和晶粒长大
10.2 固态烧结
10.3 玻璃化
10.4 具有活性液体的烧结
10.5 压力烧结及热压
10.6 二次现象
10.7 烧结收缩
推荐读物
习题
第十一章 陶瓷的显微结构
11.1 显微结构的特征
11.2 定量分析
11.3 三组分白瓷组成
11.4 耐火材科
11.5 结构用黏土制品
11.6 釉和搪瓷釉
11.7 玻璃
11.8 玻璃陶瓷
11.9 电瓷和磁性瓷
11.10磨料
第四篇 陶瓷的性能
第十二章 热性能
第十三章 光性能
第十四章 塑性形变、黏滞流动和蠕变
第十六章 弹性、滞弹性和强度
第十七章 电导
第十八章 介电性能
第十九章 磁性能
索引
精彩书摘
已经制成了组成和天然沸石相似、但其组成能得到更好控制的分子筛。其结构也可以进行调控,使它的晶格间距(这些化合物的晶格间距很大)可用以分离不同尺寸分子的化合物。
玻璃陶瓷是一类新材料。首先以玻璃的方式成形,然后使它成核并晶化而成为一种高度结晶的陶瓷材料。自从康宁(Coming)玻璃公司最先推出耐热玻璃Pyroceram以来,这一概念已经在几十种组成物中获得了应用。
已经在氧化铝、氧化钇、尖晶石、氧化镁、铁氧体等为基础的组成物中制备出了无气孔多晶氧化物。
许许多多其他新型的陶瓷材料在一二十年前还不为人知,而今天却在生产和应用。具有新奇而有用性质的新产品正在不断出现。从这一点上说,陶瓷工业是变化最快的工业之一。这些陶瓷材料之所以得到发展,是因为需要新材料来使目前有用的设计变成切实可用的产品。很多新的、在工艺上合理的结构与系统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就是缺乏令人满意的材料,而新型陶瓷正在不断地弥补这些不足。
陶瓷的新用途 对新的、更优良性能的需求导致了新型材料的发展;同样,基于它们的特性,这些新材料的出现又开辟了许多新用途。对陶瓷及其性能的深入理解加速了“新型陶瓷一新的用途一新型陶瓷”这一循环的发展。
在磁性陶瓷领域可以看到陶瓷新用途的一个发展实例。这类材料具有典型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某些铁磁材料具有很近似方形的磁滞回线,特别适用于电子计算机的记忆电路。陶瓷这种新用途促进了对材料和工艺的广泛研究和发展。
另一个实例是核能的发展对铀(有时用钍)浓度很高、具有抗腐蚀稳定性和经受大量铀原子裂变而不变质的能力的含铀燃料提出了需求。从许多应用来看,作为核燃料的UO2是一种特别好的材料。因此,氧化铀陶瓷已成为反应堆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前言/序言
Introduction to Ceramics是W.D. Kingery,H.K. Bowen,D.R. Uhlmann编写的一本专著,原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本中文译本根据该书于1976年出版的第二版译出。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陶瓷工业、陶瓷工艺过程及陶瓷制品;第二部分从原子微观尺度上论述陶瓷固体的结构特征;第三部分论述陶瓷材料显微组织的形成过程;第四部分论述陶瓷材料的热、光、形变、强度、热应力、电导、介电、磁等物理、力学性能。该书从陶瓷物理与化学的观点系统阐明了陶瓷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能、应用及其控制的相互关系,对结构缺陷,表面、界面及晶界,相平衡及相变动力学,烧结机理及模型等陶瓷材料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
众所周知,自该书出版以来的几十年间,陶瓷材料制备及应用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原理、新应用不断涌现。但是,由于该书的基础性,它仍是一本内容丰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陶瓷材料科学专著,可供材料科学与工程,特别是陶瓷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20世纪80年代初,清华大学化学化工系无机非金属材料教研组曾组织了16位教师翻译该书,由吴建銚进行校对统稿,庄炳群最后校阅定稿,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发行。经过两次印刷后,译著虽早已脱销,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重印。现高等教育出版社向. John Wiley & Sons,Inc.正式购买了版权,并确定由清华大学材料系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该书的翻译。好在,原来翻译该书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教研组正是现在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这次我们也相应组织了十几位教师参加翻译,实际上是对原译文重新进行了译校及必要的修改。现每章译者为两人:前一位是原来的译者,第二位是这次参加的译校者。显然,就全书的翻译来说,前者完成了主要的工作量,作出了主要贡献。
历史的沉淀与未来的构建:一部综合性的材料科学巨著 《材料的哲学与实践:从古代冶金到现代高分子》 这部宏大的著作,汇集了跨越数千年的材料科学发展脉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材料世界图景。它并非聚焦于任何单一材料类别,而是致力于揭示所有工程材料——无论是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还是新兴的纳米材料——在结构、性能、加工以及应用中所遵循的普遍物理化学原理。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广阔,从基础的原子结构理论到复杂的工业应用案例分析,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第一部分:材料科学的基石——原子、键合与晶体结构 本部分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深入剖析了物质的微观世界。它详细阐述了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范德华力)如何决定材料的宏观特性。随后,章节聚焦于固态物理学的核心——晶体学。读者将学习到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如晶格、基矢、布拉维点阵,以及密堆积结构(如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决定性影响。此外,对缺陷理论的探讨至关重要,包括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取代原子)、线缺陷(位错)和面缺陷(晶界)如何成为材料塑性变形、导电性和扩散过程的驱动因素。这部分强调了“结构决定性能”的核心理念,为后续对特定材料类的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化学基础。 第二部分:金属的演进——从青铜器到超级合金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早期就扮演核心角色的金属材料。它首先回顾了金属的提取与冶炼历史,但重点迅速转向现代冶金学。内容细致地描绘了纯金属的本构关系,随后深入探讨了合金化的重要性。平衡相图的解读被赋予了极大的篇幅,无论是二元、三元相图,还是更复杂的系统,都通过实例(如铁碳合金系统)展示了相变对材料强度的控制。热处理过程,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被视为是调控微观结构、实现性能优化(如硬度、韧性和耐腐蚀性)的关键手段。此外,对非晶态金属和先进高熵合金(HEAs)的介绍,则将读者的视野带入了前沿研究领域,探讨了如何通过打破传统晶体结构限制来设计下一代结构材料。 第三部分:聚合物的柔性世界——长链分子的设计与应用 聚合物科学是当代工程不可或缺的一环,本部分系统地介绍了高分子材料的独特行为。章节从单体到聚合反应机制(自由基、离子、缩聚、加聚)开始,详细解释了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对材料粘弹性和流变性的影响。粘弹性理论,包括蠕变和应力松弛,被用以解释聚合物在时间和温度依赖下的复杂力学响应。本部分特别关注了热塑性塑料与热固性树脂的区别,并深入分析了增强型复合材料(如纤维增强塑料)的设计原则,特别是层合结构中的应力传递机制。此外,对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和功能化聚合物(如导电聚合物)的讨论,展现了该领域巨大的创新潜力。 第四部分:复合材料的交织优势——性能的协同效应 复合材料被视为“为特定目的而生”的材料,本部分详细剖析了如何通过合理组合不同性质的基体和增强相来获得单一材料无法企及的综合性能。内容涵盖了纤维增强、颗粒增强和结构复合材料的设计。重点分析了界面科学——即基体与增强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载荷的有效传递和整体失效模式。读者将学习到各向异性材料的力学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玻璃纤维、碳纤维或陶瓷晶须等增强体,在保持轻量化的同时,实现极高的强度和刚度。本部分还探讨了先进制造技术,如树脂传递模塑(RTM)和铺层技术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功能性材料的革新——超越结构需求 本部分将材料科学的焦点从承载和结构功能转向特定的电、磁、光和热功能。详细讨论了半导体的能带理论及其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包括晶体生长和掺杂技术。磁性材料部分深入解析了铁磁性、抗磁性和顺磁性的微观起源,并介绍了永磁体和软磁性材料的设计原理。光学材料部分则涉及透明度、折射率以及光电效应,包括光纤和发光二极管(LED)背后的材料学基础。此外,热电材料(用于温差发电)和形状记忆合金(SMA)等智能材料的机理和应用也被详细介绍,强调了材料如何成为现代信息和能源技术的核心驱动力。 第六部分:材料的检验与未来展望——表征、加工与可持续性 最后一部分关注材料的实际操作层面和未来趋势。材料的表征技术是关键,详细介绍了衍射技术(如X射线衍射XRD)、显微技术(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光谱分析(如EDS/EELS)如何用于确定材料的微观结构、化学成分和晶体取向。在加工技术方面,本部分涵盖了从铸造、塑性成形到增材制造(3D打印)等主流技术,讨论了加工过程如何诱导材料产生残余应力和微观结构变化。 全书在收尾时,将目光投向可持续发展。它探讨了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LCA),包括材料的回收利用、再制造的挑战,以及开发环境友好型(绿色)材料的紧迫性,旨在培养工程师对材料选择的责任感和前瞻性视野。 本书以其全面的覆盖范围和深入的理论剖析,为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乃至物理学领域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提供了一部不可或缺的、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参考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