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泵选用手册(第2版)

工业泵选用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化工设备设计技术中心机泵技术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工业泵
  • 泵选型
  • 泵应用
  • 机械工程
  • 化工设备
  • 流体机械
  • 泵技术
  • 设备选型
  • 工程技术
  • 泵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91581
版次:2
商品编码:1038163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手册分四篇,较全面地介绍了泵与原动机的特点、结构、基本性能和选用步骤,以及特殊介质(黏性、含气、含颗粒、不允许泄漏介质等)输送时应注意的问题和选型、选材方法;并结合化工、石化、疾药、公用工程装置的特点,介绍了各类装置用泵;此外还介绍了泵的采购、泵的工程技术规定和数据表,泵的检验与试验,泵的安装、验收和试运行等内容。附录部分编入了法兰标准对照,配管材料对照,泵常用材料对照,以及国内部分泵制造厂的产品和规格。本手册由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编写,内容简明实用,资料准确可靠。
本手册可供炼油、石化、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冶金、电子等行业的有关技术人员进行泵选型设计时使用,也可供从事泵设计、研究、制造、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泵的选用
第一章 泵的选型
第一节 概述
一、泵的类型
二、工业用泵的特点和选用要求
三、工业装置对泵的要求
四、常用标准和规范
第二节 泵的类型、系列和型号的选择
一、选型条件
二、泵类型的选择
三、泵系列和材料的选择
四、泵型号的确定
五、原动机功率的确定
六、轴封型式的确定
七、联轴器及其选用

第二章 轴封
第一节 常用轴封类型、特点与应用
第二节 机械密封
一、机械密封选型参数
二、机械密封的分类
三、机械密封的选择
四、常用机械密封材料
五、机械密封冲洗与冷却
六、机械密封辅助管路系统
七、APl 610标准对轴封的要求
八、SH 3156密封标准介绍
第三节 非接触及干运转密封
一、非接触及干运转密封分类及适用范围
二、非接触及干运转密封的选择
三、非接触及干运转密封的材料
四、非接触密封及干运转密封的API 682冲洗方案和管线排布形式
第四节 填料密封
一、软填料密封结构
二、膨胀石墨填料密封结构
三、碗式填料密封结构
四、填料密封材料
五、密封液系统

第三章 泵的润滑和冷却
第一节 泵的润滑
一、离心泵和转子泵的润滑
二、往复泵的润滑
三、电动机轴承的润滑
四、压力润滑油系统
第二节 泵的冷却
一、冷却水管路系统设计条件
二、冷却水管路系统布置

第四章 原动机的选用
第一节 原动机的类型
一、三相交流电动机
二、直流电动机
三、汽轮机
第二节 电动机的选用
一、选用电动机的主要依据
二、电动机类型的选择
三、电动机功率的确定
四、电动机转速的选择
五、电源的选择
六、电动机防护型式的选择
七、爆炸性和火灾危险性环境的电动机选择
第三节 汽轮机的选择
一、汽轮机型式的选择
二、汽轮机的调节系统
三、凝汽器及真空系统
第四节 液力回收透平的选择
一、液体的特性
二、超速脱扣设施
三、液力回收透平的布置
四、液力回收透平的机封冲洗方案
五、液力回收透平阀门的设置
六、液力回收透平的应用场合
七、液力回收透平的试验
第五节 柴油机的选择
一、操作数据和特性
二、柴油机的附属系统
第五章 泵材料的选用
第六章 仪表、控制和保护系统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泵及泵系统
第三篇 工业装置用泵
第四篇 泵的采购、检验、安装和试运行
参考文献
附录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图书《工业泵选用手册(第2版)》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草稿。这份简介将聚焦于其他工业机械、流体动力学理论或相关领域,以确保内容上的独立性。 --- 《精密流体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现代工业应用指南》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工业流体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关键组件的性能分析以及系统整体的优化策略。它摒弃了针对特定设备选型(如泵)的详尽手册式介绍,转而着眼于整个流体动力学回路的集成化、智能化和能效提升。本书旨在为从事化工、石化、电力、水处理以及高精度制造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流体输送、计量和过程控制挑战。 全书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基础理论重构、核心控制元件分析、系统集成与动态响应,以及前沿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重构与流体力学前沿 本部分将重新审视经典流体力学在现代工业场景下的应用。重点在于如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工具对复杂流道、多相流体流动和高剪切环境下的特性进行精确模拟。 非牛顿流体与复杂介质流动分析: 详细讲解了剪切变稀、剪切增稠等流体在管道、阀门和混合器中的具体流动特性,以及如何根据流变学数据确定准确的阻力系数和压力损失计算模型。这部分内容超越了传统水力学对牛顿流体的假设,深入到高分子溶液、浆料和悬浮液的处理。 流致振动与噪声控制(Flow-Induced Vibration and Noise): 探讨了流速脉动、湍流边界层分离以及空化现象对系统结构完整性和运行平稳性的影响。引入了先进的模态分析技术,指导工程师如何设计具有固有减振特性的管路支撑结构和隔离装置,而非仅关注源头设备的转速与叶轮设计。 能量传递效率的理论极限: 关注系统层面的“有效功耗”分析。讨论了如何通过优化管网布局、减少局部阻力系数(K值)的累积效应,实现系统能耗的整体降低,这与聚焦于单个驱动设备的效率提升路径截然不同。 第二部分:核心控制元件的精细化选型与性能校准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集中于流体回路中的关键调控部件——控制阀门、调节器和流量计,而非动力输入设备。 高精度调节阀的动态特性研究: 深入分析了气动、电动和智能型调节阀的固有死区、滞后时间以及响应曲线的非线性。提供了基于PID控制理论的阀门特性匹配方法,确保在小开度调节时系统依然保持高精度和稳定性。详细比较了球阀、蝶阀、截止阀在不同压差和介质清洁度下的性能边界。 流量计量技术的综合评估: 涵盖了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涡街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在苛刻工况下的适用性判断。重点分析了多普勒超声波技术在非接触式测量中的局限性与突破,以及如何通过冗余传感器配置来提升关键流量数据的可靠性。 背压与平衡系统的设计: 探讨了在大型管网中,如何通过精确计算和设置平衡阀与限流孔板,实现各支路之间的流量公平分配,确保系统在负载变化时仍能维持预定的操作压力剖面。 第三部分:系统集成、安全与自动化 第三部分关注如何将各种流体元件整合为一个可靠、可操作的整体系统,并引入现代自动化技术。 管道应力分析与热膨胀管理: 重点介绍ASME B31系列规范在复杂介质(如高温高压蒸汽或深冷液体)管路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有限元分析(FEA)方法,指导工程师进行关键节点(如支吊架、阀门本体)的应力校核,确保管道在运行和温度循环下的长期安全。 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框架: 介绍了基于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系统健康监测(SHM)技术。例如,通过分析电机电流的谐波变化、轴承振动频谱以及系统压差的长期漂移,预测潜在的堵塞、泄漏或机械磨损,实现从被动维护向预测性维护的转变。 密闭与安全泄放系统的设计: 详细阐述了安全阀(PSV)和爆破片(Rupture Disc)的选择、定压计算及其安装规范。强调了泄放系统在“失控”情景下的设计冗余和排放物料的无害化处理路径,这是化工过程安全的核心。 第四部分:前沿技术与可持续性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流体控制领域的技术前沿,特别关注绿色工艺和智能制造。 过程强化(Process Intensification)中的流体元件: 探讨了微通道反应器、静态混合器等新型设备如何替代传统大型设备,实现更高的传质/传热效率,以及其对配套流体控制系统的特殊要求。 能效审计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包,用于评估不同流体控制方案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拥有成本(TCO),将初始投资、能耗、维护频率和停机损失纳入统一的经济评估模型。 智能流体网络的构建: 展望了如何利用工业物联网(IIoT)和边缘计算,实现流体回路的自适应控制,使系统能够根据原料品质波动或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最优运行点。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并非设备选型指南,而是系统设计哲学的载体。它要求读者跳出单一设备的性能参数陷阱,从整个流体动力学回路的相互作用、能效平衡和操作安全性角度进行综合决策。内容侧重于“为什么”和“如何优化”,而非“选哪个型号”,为工程师提供了在面对高度定制化和高风险工业流程时所需的深层次理论支撑和交叉学科知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对不同类型工业泵(如离心泵、容积泵)的分类介绍上做得相当全面,覆盖了基础选型要素。但是,当我试图查找针对特定行业定制化泵的深度信息时,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例如,在石油天然气行业,API 610 标准泵的特殊要求,比如对串列密封系统的冗余设计、特殊驱动端的考虑,以及针对易燃易爆环境的防爆电气要求,书中的描述显得比较概括,没有深入到标准条文的细节层面。同样,在食品饮料行业,对卫生级泵的清洁度要求(CIP/SIP能力)和无死角设计标准,也只是简单提及,而没有提供具体的几何参数要求或表面粗糙度等级的对比。对于依赖行业标准进行严苛选型的工程师而言,这种缺乏深度对接的描述,使得该书在作为“行业规范参考”时的权威性打了折扣。

评分

作为一本工具书,我非常看重其索引和术语表的功能,这本手册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查找起来比较方便。不过,我发现它在能效评估和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方面的工具支持略显陈旧。在当前全球都在强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仅仅提供不同泵型在某一特定工况下的效率对比是不够的。我期待看到更复杂的LCC模型,该模型应能自动整合初始投资成本、能源消耗成本(结合当地电价波动)、维护更换周期(基于可靠性数据)以及停机损失等多个变量,从而为工程师提供一个量化的、优化的选型建议。书中对泵选型软件的推荐也比较有限,缺乏对当前主流的、集成了最新流体动力学分析和可靠性预测模块的商业软件的横向评述和应用指导,这让试图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的读者感到有些信息滞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非常专业。不过,作为一名资深的设备工程师,我阅读完之后,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丝的遗憾。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最新一代变频驱动技术与泵系统集成的高级应用实例,或者更深入地探讨一下智能预测性维护在泵站管理中的实践案例。特别是对于超高压、超低温等极端工况下的特种泵选型,期望能有更详尽的校核图表和故障排除指南。书中关于材料兼容性的讨论略显传统,对于新合金和复合材料在腐蚀性介质处理中的应用进展着墨不多,这使得一些前沿的化工项目在参考时,总觉得差点火候。整体上,它更像是一本扎实的“基础工具书”,适合初入行的技术人员快速建立知识框架,但对于寻求突破性解决方案的资深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更专业的期刊或研究报告来补充最新的技术动态。期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加入更具前瞻性的内容和更丰富的案例分析,以匹配工业4.0对设备选型的更高要求。

评分

我对这本手册的结构安排和逻辑递进感到非常赞赏,它遵循了从基本原理到具体应用的经典路线,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然而,在某些关键的计算模型部分,我觉得深度还可以再挖掘一些。比如,关于气蚀裕度(NPSH)的计算,虽然提供了标准公式,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叶轮和不同流型对实际气蚀性能的影响差异,缺乏更直观的对比图示或CFD模拟结果的展示。此外,泵的安装与现场调试环节的文字描述虽然清晰,但缺乏实际操作中的“陷阱”提示,比如如何避免联轴器不对中导致的早期轴承失效,或者针对不同介质粘度下密封件选型时的常见误区,这些“经验之谈”在手册中显得比较单薄。如果能增加一些国际标准(如ISO、API)中对安装精度的具体要求和检测方法,那将极大地提升其实用价值,尤其是在承接国际EPC项目时,这种对标会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清晰度令人满意,很多标准化的性能曲线图都非常规范,这在快速查阅参数时效率很高。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对非标准工况下的性能预测部分感到有些意犹未尽。现实中的工业流程往往不是理想状态,例如,当泵在靠近或超出其最佳效率点(BEP)运行时,其轴向推力、径向振动和叶轮磨损速率的变化规律,手册中似乎只是蜻蜓点水地提了一下。我更希望看到一套完整的、基于工况变化的动态模型,能够帮助工程师预判设备在长期运行周期内的健康趋势。再者,关于噪声和振动控制的设计标准,这在现代工厂设计中越来越重要,书中这部分内容似乎更侧重于基础的减振措施,对于主动控制技术(如主动磁悬浮轴承在泵上的应用)的介绍几乎没有,这使得本书在“绿色、安静工厂”的建设指导意义上有所欠缺。

评分

买对了,对我的专业有帮助

评分

实用的工具用书

评分

评五分满分。

评分

经常要用到的工具书,与其一次一次的从图书馆借,还不如自己备一本,查找起来也方便~

评分

其次,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没有异味,不粗糙。一看就是正版,也是新书,塑封的。

评分

很实用,但是有点贵,希望折扣幅度大一些

评分

正品!

评分

好 还是不许哦

评分

从零普及用用还不错,泵的检验方面的内容最好还能丰富起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