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第二版)

景观生态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笃宁 等 著
图书标签:
  • 景观生态学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生物地理学
  • 生态系统
  • 景观规划
  • 土地利用
  • 空间生态学
  • 保护生物学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78043
版次:2
商品编码:100033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页数:351
字数:4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景观生态学(第二版)》结合国内外新研究动态和成果,系统介绍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如景观的结构、功能与变化,3S技术与尺度转换,景观规划与管理等,以及上述理论和方法在典型景观类型研究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第二版)》案例材料翔实生动,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 1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的源流发展与学科特色 1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7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22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22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29
第三章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38
第一节 景观空间单元 38
第二节 景观粒度与对比度 54
第三节 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 56
第四节 网络 60
第五节 景观异质性及其测度 62
第四章 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72
第一节 流的产生机制和林带的影响 72
第二节 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 76
第三节 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 79
第四节 流与景观结构 81
第五章 景观变化与景观动态模型 86
第一节 景观变化 86
第二节 景观稳定性 90
第三节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 101
第四节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与空间模式 117
第五节 景观变化时空动态模型 121
第六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136
第一节 景观生态分类 136
第二节 景观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价 144
第七章 景观数量化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59
第一节 野外调查与观测 159
第二节 景观尺度分析 164
第三节 地统计学方法 176
第四节 景观模型方法 183
第五节 3S技术及其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192
第八章 景观生态规划 212
第一节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212
第二节 国外景观生态规划 219
第三节 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研究 226
第四节 农区景观生态规划 233
第五节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236
第六节 山地景观生态规划 243
第九章 景观生态学应用 247
第一节 自然保护 247
第二节 森林与湿地景观生态学研究 263
第三节 农业景观生态学研究与农区生态建设 270
第四节 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与城市生态建设 278
第五节 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287
第六节 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 293
第十章 景观与文化性 305
第一节 景观的文化性 305
第二节 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 317
第三节 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 321
参考文献 326

精彩书摘

  (3)建筑物。人们在设计以及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改变了景观的构成,并将人类的各种地域文化表现在建筑物上,教堂、清真寺或庙宇都是引人注目的。宗教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巨大的,美洲的阿兹台克和更早的玛雅文化建造了巨大的美洲金字塔,并在塔顶建庙。相对于高耸的庙宇,在其他宗教中则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基督教的教堂,另外还有天主教的修道院和亚洲的佛教寺庙,这些都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deBlij,1983)。
  另外一种是不如前者显著的“实用建筑”,包括公共建筑和普通住房,它们广泛地点缀着文化景观,这种建筑上散发的文化差异不仅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表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甚至是村落与村落之间。例如,土家族独特的民居吊脚楼,所谓吊脚楼,是指民居厢房部分楼台悬空,其下数柱落地,就像是人吊着脚而站立,因此得名。它们散布于山间溪畔、坡角田边,正是这里的山地环境和气候特征,决定了土家族民居形成以“吊脚楼”为典型特征的住宅形态,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这样的吊脚楼在当地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少游客都会慕名前来观看,住宿。
  再如客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文化景观——围龙屋,从它土墙木构瓦覆的取材可见其建筑融人了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泥土与杉木源自土地,在土墙倒塌、木材腐烂之后又回归土地,其环境保护和生态循环意义显著,充分表现出通过建筑营构,达到了文化与自然生态的亲和相融。而且围龙屋还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地方环境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从空间构架上看,中轴显明、两旁对称、主次分明。整体布局严谨、规整、庄重,具有传统中原建筑风貌,表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礼制、审美旨趣和等级观念,还有高超的建筑水平。其二,前高后低,多以山丘为背依,面向开阔的河谷或盆地,恰与其分布的地势相适应。鲜明的封闭性使之不仅成为客家人防风避雨的栖身之所,还具有对暴力和野兽的防御功能。同时其选址特别讲究形势和坐向,体现了强烈的风水意识。其三,从结构与功能上看,结构复杂,功能齐全,实用得体。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众多天井、巷道凸现了通风、排水、防潮功能,充分考虑了对气候的高温、多雨、潮湿的趋利避害,营造人地和谐的生态环境。从屋前晒稻谷的平台到畜间、农具间、作坊、化胎上“三鸟”(鸡、鸭、鹅)的饲养无不显示其封闭的小农经济社会特质。

前言/序言

  在21世纪曙光初露,中国科技、教育面临重大改革和蓬勃发展之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这套凝聚了中国科学院新老科学家、研究生导师们多年心血的研究生教材面世了。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研究生教材不足的问题,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学技术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和不竭的动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决定因素是它所拥有的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我国要想在21世纪顺利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邓小平同志规划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科技大军。这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项十分繁重而光荣的战略任务。
  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在建院之初就明确了出成果出人才并举的办院宗旨,长期坚持走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发挥了高级科技专家多、科研条件好、科研水平高的优势,结合科研工作,积极培养研究生;在出成果的同时,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研究生。当前,中国科学院正在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科学院要努力建设好“三个基地”的指示,在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同时,加强研究生教育,努力建设好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肩负起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任的同时,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大批高级科技人才。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研究生教材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研究生教材的建设滞后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批在科学前沿工作,同时又具有相当教学经验的科学家撰写研究生教材,并以专项资金资助优秀的研究生教材的出版。希望通过数年努力,出版一套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体现中国科学院特色的高水平的研究生教学丛书。本丛书内容力求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同时也兼顾前沿性,使阅读者不仅能获得相关学科的比较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也能被引导进入当代科学研究的前沿。这套研究生教学丛书,不仅适合于在校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以作为高校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工作和学习的参考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相信,通过中国科学院一批科学家的辛勤耕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将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园地的一丛鲜花,也将似润物春雨,滋养莘莘学子的心田,把他们引向科学的殿堂,不仅为中国科学院,也为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遥感图像处理原理、方法与应用技术的专业教材。全书共分为十五章,从遥感图像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图像的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增强、变换、分类、信息提取以及典型应用领域。 第一部分:遥感图像基础 第一章 遥感概论: 阐述了遥感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工作流程以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章将带领读者认识遥感技术如何通过探测地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来获取地物信息。 第二章 遥感成像原理: 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遥感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以及遥感图像的形成过程。重点讲解了电磁波与地物的相互作用,如反射、透射、吸收和发射等。 第三章 遥感图像数据类型: 梳理了当前主流的遥感数据类型,包括光学遥感数据(多光谱、高光谱)、雷达遥感数据(SAR)以及其他类型数据(如热红外、激光雷达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第二部分:遥感图像预处理 第四章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重点讲解了遥感图像存在的几何畸变及其原因,如平台运动、地球曲率、地形起伏等。详细介绍了基于地面控制点(GCP)的几何校正方法和无需地面控制点(传感器模型)的几何校正方法,以及常用的几何变换模型。 第五章 遥感图像辐射定标: 阐述了遥感图像辐射亮度与地物反射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辐射定标的必要性。深入讲解了不同类型的辐射定标方法,包括绝对辐射定标和相对辐射定标,旨在消除传感器自身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获得可比的辐射信息。 第六章 遥感图像辐射增强: 介绍了常用的遥感图像辐射增强技术,旨在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突出地物特征。内容涵盖了点增强(如灰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区域增强(如空域滤波)以及变换增强(如主成分变换、缨 V 变换)等方法。 第七章 遥感图像质量评价: 探讨了如何科学地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包括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等方面的考量。本章还将介绍常用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 第三部分:遥感图像分析与信息提取 第八章 遥感图像变换: 详细介绍了多种重要的遥感图像变换技术,如色彩变换(如 IHS 变换、RGB 变换)、光谱变换(如差值变换、比值变换、中值变换、主成分变换、缨 V 变换)和纹理变换等,旨在提取地物更丰富的光谱和空间信息。 第九章 遥感图像分类: 系统讲解了遥感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重点介绍监督分类(如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和非监督分类(如 ISODATA 聚类法、K-means 聚类法),并探讨了分类精度的评价方法。 第十章 遥感图像纹理分析: 阐述了纹理在遥感图像识别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常用的纹理特征提取方法,如灰度共生矩阵(GLCM)及其派生的统计特征,以及其他纹理分析模型,并应用于地物分类和解译。 第十一章 遥感图像对象提取: 介绍了基于面向对象的图像分析方法(OBIA),区别于传统的像元分类。讲解了影像分割、对象特征描述、对象分类等关键技术,以及其在精细化地物提取方面的优势。 第十二章 遥感图像变化检测: 探讨了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监测地物变化的原理和方法。详细介绍了图像配准、变化特征提取(如直接比较法、图像变换法、分类比较法)以及变化检测结果的后处理等内容。 第四部分:遥感图像应用 第十三章 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 重点介绍遥感技术在作物监测、长势评估、病虫害预警、产量估算、土壤水分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第十四章 遥感在地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阐述了遥感在矿产资源勘探、地质构造分析、地貌类型划分、地质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第十五章 遥感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水体监测、植被覆盖变化、土地退化监测、大气污染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展示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本书内容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以大量的实例和图示,力求使读者在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处理和分析遥感数据,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适合遥感、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环境科学、林业、农业等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遥感技术应用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景观生态学(第二版)》这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我一直认为,生态学研究的是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或者是某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比如一个森林、一个草原。然而,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景观”层面,让我看到,我们周遭的环境,其实是一个个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地理单元组成的复杂系统。书中对于“斑块”、“廊道”、“基质”这三个基本概念的解读,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景观结构的大门。我开始意识到,那些我们日常看到的河流、道路、农田、城市绿地,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通道,是生物迁徙和扩散的路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类的活动,无论是城市建设、农业生产,还是交通网络的构建,都在深刻地塑造着我们所处的景观,并反过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健康。书中对“景观连通性”和“景观破碎化”的讨论,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明白了为什么保护河流廊道对于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为什么需要构建生态廊道来连接被隔离的栖息地,以及为什么无序的城市扩张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书中大量的案例研究,让我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比如如何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如何通过可持续的农业实践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评分

毫不夸张地说,《景观生态学(第二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认识世界的大门。我过去一直认为,生态学是研究动植物本身,或者是它们所生存的特定小环境。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研究对象聚焦于“景观”——我们周遭的、由各种地理单元组成的、相互连接的整体。作者以极其生动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不同类型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农业景观、森林景观,在生态功能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书中对“斑块”、“廊道”和“基质”这三个基本概念的解读,如同一套观察世界的“透镜”,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地理单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例如,我过去仅仅看到道路,现在我却能理解它作为“廊道”是如何分隔栖息地,又如何影响物种的迁徙;我过去仅仅看到农田,现在我却能理解它作为“基质”如何影响周围的生物多样性。更令我震撼的是,这本书将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变化、城市扩张,视为景观塑造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并分析了这些活动对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的深远影响。这让我深刻反思,我们每个人在景观形成和演变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我必须要为《景观生态学(第二版)》这本书写下我的赞誉。作为一名一直对环境问题抱有极大关注,但又苦于缺乏系统理论支撑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我的一剂良方。它并没有将生态学局限于对单个物种或孤立生态系统的研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景观”尺度,为我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书中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深入阐述,如同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身边的环境。我过去常常将一块森林、一条河流、一片农田视为独立的地理单元,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们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景观”的组成部分。作者以“斑块”、“廊道”和“基质”为基本要素,构建了一个理解景观格局的理论体系,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生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例如,书中关于“景观连通性”的讨论,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保护生态廊道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为什么景观的破碎化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并没有回避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而是将其视为景观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并分析了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等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在阅读《景观生态学(第二版)》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尺度”概念的强调深深吸引。过去,我更多地关注局部生态系统的运作,比如森林冠层下的光照、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或者是池塘里的水生生物。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态学原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观察和分析的尺度。景观生态学正是将研究的尺度放大,从局部的“斑块”提升到整个“景观”层面,去理解生物、过程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者以非常清晰的逻辑,阐述了不同尺度下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生态过程。例如,书中对“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讨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个由多种生境类型组成的复杂景观,往往比单一类型的景观拥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不同斑块的边界,更是生态过程发生和转化的关键区域。书中也详细探讨了“景观动态”,即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比如由于自然干扰(如火灾、风暴)或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景观结构的演替。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不再将景观视为静态的图像,而是理解为一个不断演变、充满活力的系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景观格局”与“景观功能”之间关系的分析,它不仅仅描述了景观的“样子”,更深入地解释了这种“样子”是如何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例如水文循环、气候调节、物种栖息地提供等。这些内容让我对我们所处环境的生态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我之所以对《景观生态学(第二版)》这本书如此着迷,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宏观且实用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以往我接触的生态学知识,大多聚焦于微观层面,比如一个物种的繁殖策略,或者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而这本书则将视野拓展到了“景观”这个尺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伟的生态图景。作者用清晰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阐述了景观结构(如斑块的大小、形状、数量和空间分布)如何影响着生态过程(如物种的迁徙、基因的流动、物质和能量的传输)以及景观的功能(如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这套理论框架,让我能够将对周边环境的观察,从简单的“看风景”提升到“理解风景”的层面。例如,书中关于“景观异质性”的讨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个由森林、草地、湿地组成的复杂景观,往往比大面积单一的农田或森林,拥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因为它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栖息地和生态位。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人类的活动,无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都在深刻地塑造着景观的结构和动态。城市的扩张、交通网络的建设、土地的开发利用,这些行为都在改变着景观的斑块组成、连通性以及整体的格局。书中对“景观连通性”的深入探讨,更是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生态廊道、绿地网络的建设,以及为什么景观的破碎化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

评分

作为一个对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景观生态学(第二版)》这本书实在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阅读之前,我对“景观”的理解还停留在风光摄影师镜头下的美丽画面,或是旅游宣传册上的自然风光。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景观远不止于此。它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且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将抽象的生态学原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地理空间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对斑块、廊道和基质的详细阐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每天上下班路过的城市绿地、河岸线,甚至是我们小区周边的农田。我曾经认为这些只是孤立的地理单元,但阅读后才明白,它们在更广阔的尺度上,通过特定的连接方式(廊道)和背景环境(基质),共同构成了我们所处的景观,并深刻影响着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的流动以及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关注了自然景观,还深入探讨了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各种人类活动深刻影响下的景观类型,并分析了这些景观在功能、结构和动态上的独特性。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单一物种或单一生态系统的局限,去理解更复杂、更广阔的生态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人类如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是一个巨大的亮点,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图表,不仅直观地展示了复杂的概念,还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理念。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本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生态学探索之旅的指南。

评分

《景观生态学(第二版)》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知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次启蒙。它并没有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一开始就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景观生态学的奇妙世界。书中对“尺度”概念的强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在微观尺度上无法解释的生态现象,在宏观尺度上却能找到答案。作者通过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层层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生态系统。例如,书中对“斑块”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它们在景观中的空间格局,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我身边的各种“斑块”,比如城市中的公园、绿地、河流,以及城市边缘的农田、林地,并思考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而“廊道”和“基质”的概念,更是为我理解不同生境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些物种能够跨越障碍,而有些物种却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区域;为什么某些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或生物入侵,会在特定区域更容易发生。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仅是景观的观察者,更是景观的塑造者。

评分

《景观生态学(第二版)》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深刻且发人深省的方式,改变了我对“环境”的认知。过去,我更多地将环境理解为某个具体的地点,比如一片森林、一条河流,或者一个城市。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明白,“环境”是一个更宏观、更动态的概念,它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地理单元组成的“景观”的整体。作者通过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细致阐述,为我提供了一套理解复杂地理系统的分析工具。我开始注意到,我们周围的自然和人造环境,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由不同大小、形状、属性的“斑块”(patches)组成,这些斑块通过“基质”(matrix)连接或分隔,并通过“廊道”(corridors)相互影响。这种“斑块-廊道-基质”的框架,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我每天经过的道路、农田、河流、林地,并理解它们在更宏观尺度上是如何共同构成我们所处的景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将生态学原理与人类活动紧密结合,深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进程、农业实践等人类行为如何深刻地塑造景观,并对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书中对“景观连通性”的讨论,让我深刻理解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过程(如物种迁徙)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需要建立生态廊道和绿色基础设施。

评分

《景观生态学(第二版)》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生态学研究的认知边界。我过去接触的生态学知识,往往聚焦于微观层面的生物互动、种群动态或者局部的生态系统功能。而这本书则巧妙地将生态学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景观尺度。它让我明白了,我们对生态过程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孤立的单元,是远远不够的。生物的迁徙、基因的流动、物质能量的传输,这些关键的生态过程,都发生在宏观的空间格局之中,并受到景观结构的影响。书中关于景观异质性、景观连通性以及景观动态的讨论,尤其引人入胜。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而有些地方却显得荒芜?为什么某些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或物种入侵,在特定区域更容易发生并扩散?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它解释了不同斑块的大小、形状、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如何共同塑造景观的整体生态功能。例如,书中对“生态廊道”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分隔开的栖息地,如果能够通过廊道相互连接,也能维持更健康、更具韧性的生物种群。这对我理解城市规划中绿道的设计、农业景观中生物多样性廊道的保护,乃至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栖息地连接的重要性,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启示。我尤其喜欢书中在理论阐述之外,大量引用的实际案例研究,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让我能够看到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解决现实生态问题中的强大应用能力。

评分

我必须说,《景观生态学(第二版)》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以前,我习惯于将事物孤立地看待,比如一块森林,一片湿地,一个农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看似独立的地理单元,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景观”的一部分。作者通过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和动态的生态世界。例如,书中关于“景观格局”的探讨,让我开始注意到我们周围环境中各种“斑块”(patches)的分布和形态,以及这些斑块之间是如何被“基质”(matrix)所连接或分隔的。这种视角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某些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会更高,为什么一些生态过程(如物种迁徙或洪水扩散)会沿着特定的路径发生。最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景观生态学局限于纯粹的自然科学领域,而是将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变化、城市扩张、农业实践等,深刻地融入了景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人类本身就是景观塑造者,我们的决策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周围的生态环境。书中对“景观连通性”的讨论,让我深刻理解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它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建立生态廊道,为什么需要保护河流廊道和海岸线,以及为什么需要避免景观的过度破碎化。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甚至是我们日常的绿色出行选择,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清晰易懂,即使是对于非专业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其中复杂的概念。

评分

这本书应当说是景观生态学当中的必读书籍,作者是国际景观生态学界很有影响的华人,书籍的特点也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美国风格,注重格局分析和相关3S技术的应用。但是不足之处是对于生态过程的说明不足,也没有太多的建树,不过这也是现金景观生态学本身格局研究多于过程研究的一个普遍特点。对于学习景观生态学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推荐的!范式(prardigm)是现代科学哲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Kuhn的一系列有关科学革命的结构和机制的论述对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范式是一个科学群体所共识并运用的,由世界观、置信系统(belief system)以及一系列概念、方法和原理组成的体系。换而言之,一个科学群体是由享有共同凡是的个体组成。科学家们自觉地或不自居地依循范式来定义和研究问题,并寻求答案。范式不但为科学家提供研究路线图,而且还对如何来制作这些图起着重要指导意义。伴随着对已有范式认识的深化,新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将不断出现。范式是科学理论产生的媒介,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科学群体所共享的大理论。因此“范式”和“理论”的界限有时是相对的,从而导致两次在某些时候可以替换使用。

评分

还不错,挺喜欢的,其他的用着看

评分

内容很多 看得头疼了 比较全面

评分

速度真快,一天就到了

评分

还没看,不过感觉不错!

评分

该书为国内重要的景观生态学教材之一,是中科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系列的。适合地理学、生态学研究人员和对景观生态学感兴趣的人员的推荐读本!

评分

很喜欢质量不错很喜欢质量不错

评分

坚定的冬粉了。

评分

经典好书,讲的非常清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