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经典教材 多次再版 同步引进
  畅销8年,中译本(原著第1版、第3版)发行超过2万册
  中文导读版(原著第3版)适合GlS专业英语及双语教学使用
  全面涵盖GIS的概念与实践,助您奠定坚实的GIS基础
  地理关系数据模型与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合成一章——矢量数据模型,使您了解GlS发展趋势
  对制图表达、点模型分析、视域分析和地理编码等扩展讨论,助您把握GIS应用需求
  注释栏、重要概念与术语、复习题和参考文献,使您更好地理解GIS各专题
  操作指南和挑战性任务,以及相关提问,助您强化学习过程
  光盘包含全套数据集,方便您在ArcGIS 9.3平台上完成《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原著第5版)》的练习                 
内容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原著第5版)》旨在提供GIS概念和实践的坚实基础,自一版发行9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广受欢迎的经典教材,2010年全新版第5版及时反映GIS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第5版共18章。第1-4章主要解释CIS的概念和数据模型;第5—8章涵盖数据获取、编辑和管理;第9、10章包括数据显示和探查;第11、12章提供核心数据分析的概览;第13-15章重点阐述地形制图和分析;第16、17章涉及线性要素和运动;第18章介绍GIS模型和建模。每章之后包含2-7个习作任务,全书共79个习作,使用ArcGIS 9.3软件平台。附数据光盘一张。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原著第5版)》可作为高等院校GIS课程的基本教材,也可供GIS应用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5版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GIS
1.2  GIS应用
1.3  地理参照数据
1.4  GIS操作
1.5  本书的结构
1.6  概念与实践
第2章  坐标系统
2.1  地理坐标系统
2.2  地图投影
2.3  常用地图投影
2.4  投影坐标系统
2.5  在GIS中运用坐标系统
第3章  矢量数据模型
3.1  简单要素的表示
3.2  拓扑
3.3  地理关系数据模型
3.4  基于对象数据模型
3.5  复合要素的表示
第4章  栅格数据模型
4.1  栅格数据模型要素
4.2  栅格数据类型
4.3  栅格数据结构
4.4  栅格数据压缩
4.5  数据转换与综合
第5章  GIS数据获取
5.1  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
5.2  元数据
5.3  现有数据的转换
5.4  创建新数据
第6章  几何变换
6.1  几何变换
6.2  均方根误差
6.3  数字化地图上的均方根误差
6.4  像元值重采样
第7章  空间数据编辑
7.1  定位错误
7.2  空间数据准确度标准
7.3  拓扑错误
7.4  拓扑编辑
7.5  非拓扑编辑
7.6  其他编辑操作
第8章  属性数据管理
8.1  GIS中的属性数据
8.2  关系数据库模型
8.3  合并、关联和关系类
8.4  属性数据输入
8.5  字段与属性数据的处理
第9章  数据显示与地图编制
9.1  地图的符号表示
9.2  地图的种类
9.3  地图的注记
9.4  地图设计
9.5  地图的生产
第10章  数据探查
10.1  数据探查
10.2  基于地图的数据操作
10.3  属性数据查询
10.4  空间数据查询
10.5  栅格数据查询
第11章  矢量数据分析
11.1  建立缓冲区
11.2  地图叠置
11.3  距离量测
11.4  模式分析
11.5  要素操作
第12章  栅格数据分析
12.1  数据分析环境
12.2  局域运算
12.3  邻域运算
12.4  分区运算
12.5  自然距离量测运算
12.6  其他的栅格数据运算
12.7  基于矢量与基于栅格的数据分析的比较
第13章  地形制图与分析
13.1  用于地形制图与分析的数据
13.2  地形制图
13.3  坡度和坡向
13.4  表面曲率
13.5  栅格与TIN对比
第14章  视域和流域
14.1  视域分析
14.2  视域分析中的参数
14.3  视域分析的应用
14.4  流域分析
14.5  影响流域分析的因素
14.6  流域分析的应用
第15章  空间插值
15.1  空间插值的元素
15.2  整体拟合法
15.3  局部拟合法
15.4  克里金法
15.5  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
第16章  地理编码和动态分段
16.1  地理编码
16.2  地理编码的变异形式
16.3  地理编码的应用
16.4  动态分段
16.5  动态分段的应用
第17章  路径分析和网络应用
17.1  路径分析
17.2  路径分析的应用
17.3  网络
17.4  网络拼接
17.5  网络应用
第18章  GIS模型与建模
18.1  GIS建模的基本元素
18.2  二值模型
18.3  指数模型
18.4  回归模型
18.5  过程模型
附录  常用换算关系      
精彩书摘
     因为地图在空间信息的通信中是最为有效的,地图编制成了一种常规的GIS操作。我们从数据查询和分析中派生出地图。而且我们准备的地图用于数据可视化和展示。用于展示的地图通常具有一系列要素:标题、副标题、地图主体、图例、指北针、比例尺、注释、图廓线和边框。这些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将空间信息传递给地图用户。
  地图编制的第一步是使用基于Windows的GIS软件包的菜单和模板来配置地图主体和其他要素。但是,我们仍需注意“默认选项”。若对地图符号、颜色和字体缺乏基本理解,我们很容易编制出使用这些选项的拙劣地图。第二步是地图设计。地图设计是一个创作过程,它不是由默认模板和计算机编码就可替代的。地图制作者必须进行构图和视觉层面的试验。精心设计的地图能够提升地图的表达,而设计拙劣的地图会使地图读者迷惑不解,甚至曲解制图者想传递的信息。
  ……      
前言/序言
     本书是美国爱达荷大学张康聪(Kang-tsung Chang)教授编著的Introduction to Geographic Inforznation Systems (Fifth Edition)(McGraw-Hill Education,2010)的中译本。该书第1版于2002年问世,历经9年已修订4次出版了5版,堪称国际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经典教材。该书已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了第1版中译本(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版中文导读版(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和第3版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各版本总发行量已超过30 000册,名列该领域译著的前茅。众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将该书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课程的首选教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不少高校将其指定为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地理信息系统”的参考书;国内随后编写出版的10余种地理信息系统教材,都将其作为主要参考书。综上反映,张康聪教授编著的这部精品教材的引进出版,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具有显著影响,对同类教材建设也产生了辐射效应。
  该书的主要优点表现在:①作者把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目标,科学地定位在专业技能培养和实际操作训练上。内容强调“概念与实践并重”,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符合对地理信息技术“学以致用”的需求。②该书的教材编写体系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提供系统完整的、面向常见任务的实例数据(随书光盘),这是教学过程最为需要的资源。③在应用部分的验证性实验指南中提供了详尽、准确的操作步骤,确保学习过程能立竿见影。④教材内容涵盖从入门到精通的层次跨度,概念术语表述简明,复习提问紧扣内容,挑战性作业启迪进阶,既有利于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又有利于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辅助。⑤为使用该教材的教师提供全套课件、复习题库、试题库及其参考答案。译者任教的广州大学利用该教材,建成了“地理信息系统”省级精品课程。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强调“学以致用”和依托主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深刻地了解,伴随学习过程快速掌握专业软件的功能,获得实际应用技能。    
				
 
				
				
					城市规划与遥感技术应用实践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出版日期]  ---   内容简介  本书《城市规划与遥感技术应用实践》是一部面向城市规划师、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人员、环境科学研究者以及相关领域高等院校师生的专业著作。它聚焦于现代城市规划领域中遥感技术从数据获取、处理到分析应用的全流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技术指南和理论框架。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弥合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与前沿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鸿沟,强调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解决实际的城市规划难题,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监测、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可持续发展评估等。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遥感基础理论、数据获取方法、辐射与几何校正、图像分类与解译,直至高级的空间分析与模型构建,内容详实,案例丰富。   第一部分:遥感技术基础与数据获取  本部分奠定了读者理解遥感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技术基础。我们深入探讨了电磁波谱的原理,以及遥感传感器的工作机制,重点解析了城市环境的特征波谱响应。   第一章:城市环境的电磁波谱特征  详细阐述了城市地物(如建筑材料、植被、水体、不透水面)在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波段的反射与发射特性。讨论了城市复杂地表对遥感信号的影响,如阴影效应、大气散射和城市峡谷效应。   第二章:遥感平台与传感器类型  系统介绍了用于城市规划的各类遥感平台,包括卫星(如Landsat系列、Sentinel系列、高分系列)和航空遥感(固定翼、无人机/UAV)。着重对比分析了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传感器在不同规划阶段(战略规划、控制性详规、动态监测)的选择标准和适用性。重点讲解了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在穿透云层、监测夜间变化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三章:遥感数据预处理技术  这是确保数据质量和后续分析准确性的关键步骤。本章详细介绍了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的理论模型(如辐射传输模型)及其在城市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在几何校正方面,不仅涵盖了传统几何纠正方法,还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高精度地面控制点(GCPs)和数字表面模型(DSM)进行高精度正射影像制作,确保影像与现有城市地理信息基准的精确对齐。   第二部分:城市信息提取与特征分析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重点在于如何将原始遥感数据转化为可用于规划决策的城市信息要素。   第四章:城市土地利用与覆被分类方法  详细梳理了从目视解译到自动化分类的全过程。深入探讨了面向对象图像分析(OBIA)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势,它如何克服像素级分类在识别复杂建筑群和异质区域时的局限性。本章提供了监督分类(如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SVM)和非监督分类(如K-means、ISODATA)的参数设置指南和实际操作流程。特别关注了高精度提取建筑轮廓、道路网络和绿地的技术路径。   第五章:城市基础设施与要素的精确提取  针对城市规划关注的关键要素,本章提供了专门的提取技术。这包括利用DSM和激光雷达(LiDAR)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和建筑高度提取;利用SAR或高分辨率光学影像进行道路网络拓扑结构的自动提取与更新;以及利用时间序列遥感数据识别和监测临时性建设活动。   第六章:城市热环境与环境质量遥感监测  本章聚焦于环境可持续性评估。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LST)。讲解了辐射传输模型在反演LST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地表发射率(Emissivity)的计算方法,这是准确获取LST的前提。基于LST数据,本书指导读者如何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水体指数(NDWI),并结合这些指数进行城市热岛效应(UHI)的强度评估、分布格局分析及与城市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第三部分:遥感数据在规划决策中的集成与应用  本部分将遥感信息与GIS空间分析和城市规划模型相结合,展示技术成果如何直接服务于规划管理和决策支持。   第七章:面向规划分析的空间指标构建  讲解如何利用遥感提取的要素(如不透水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作为GIS空间分析的输入参数。介绍了空间统计方法在评估规划指标空间异质性上的应用,例如计算不同功能分区的景观格局指数(如斑块密度、形状指数),用于量化城市建成环境的复杂度和破碎度。   第八章:遥感驱动的城市扩张模型与情景模拟  本章介绍了利用遥感数据监测城市扩张的历史轨迹,并构建预测模型。重点讲解了基于元胞自动机(CA)和基于学习的(如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如何将遥感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如坡度、邻近度、历史变化率)融入模型,以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辅助规划师进行风险评估和优化路径选择。   第九章:遥感数据在规划评估与公众参与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规划实施的动态监管,例如监测违章建筑的增长、绿化工程的完成度等。同时,本书强调了三维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与遥感数据的结合,指导读者如何利用高精度三维模型辅助规划方案的展示、评估其视觉景观影响,并将其应用于公众咨询环节,提升规划的透明度和接受度。   附录  附录部分提供了常用的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如ENVI、ERDAS Imagine、QGIS)中关键算法的操作流程截图和参数解读,以及城市规划常用空间数据集的获取渠道和元数据标准说明。  ---  本书特色:  1. 技术前沿性与实践性并重: 紧跟高分遥感、UAV及OBIA等最新技术,同时提供了大量源于实际规划项目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导。 2. 跨学科融合: 深入整合了遥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城市地理学的知识体系,体现了现代规划对多源数据整合能力的强需求。 3. 注重数据质量控制: 详细阐述了面向复杂城市环境的误差来源及校正技术,确保输出结果的可靠性。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地理信息科学、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是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不动产测绘、环境监测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业务能力的必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