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图集》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地图集,它的编辑出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完善全国高校“中国地理”的教材配套,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促进公民(特别是具有高中文化以上的公民)国情教育,为各级政府和广大社会机构了解中国国情提供可视化工具,具有社会普及意义;集成并综合展示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为地理、资源、环境等科研和教学人员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支撑意义;搭建中外交流的平台,促进世界了解中国,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意义;服务广大中学教师、地理课程和教材的编制,促进地理教学地图的发展,具有现实与社会意义。
  《中国地理图集》是为我国高校地理及相关专业师生编制的一本全新的专题地图教材,为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参考图集。图集具有如下特点和功能:系统地展现中国各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多角度显示中国地理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构建区域地理认知体系;综合表达中国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地域差异,构建区域地理逻辑体系;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表达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区域综合分析能力体系。
  本图集的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校从事“中国地理”教学和科研的广大师生,从事地理、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和中学地理教师,从事区域管理、企事业管理和区域科学研究的人员,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
  本图集由序图、总论地理图、分区地理图和附录四部分组成。
  序图,兼有导论与综述的功能,包括中国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图组。
  总论地理图,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三个图组。其中,自然地理图组含自然景观、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海洋、自然区划、自然环境的演变等11个单元,是地理基础部分,主要表现中国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类型、强度及其时空分异规律;人文地理图组含古代疆域,人口,城市与农村,社会、文化和旅游,交通与现代通信。     
作者简介
     王静爱,1955年8月生,满族,河北定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区域地理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主持并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主编精品课程教材《中国地理教程》。主持多项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等。
  左伟,1963年2月生,汉族,江西星子人;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审,博士,国家注册测绘师,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生态学报》等审稿专家,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等。专业领域:地图学理论与实践、地学图书及地图集编制研究、遥感与GIS应用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立项的高、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制;有责编成果1项获省部级二等奖,参加项目2项分获国家级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地图
中国地理位置与政区
从太空看中国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2007年)
中国政区
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景观
中国地势
中国地势剖面
中国山系结构
中国三维地形
中国地貌类型
中国地貌区划
中国地质
中国板块构造(板块构造学说)
中国主要构造体系(地质力学学说)
中国大地构造(多旋回学说)
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
中国年日照时数
中国一月海平面气压及盛行风向频率
中国七月海平面气压及盛行风向频率
中国一月气候锋及气旋路径
中国七月气候锋及气旋路径
中国年平均气温
中国一月平均气温
中国四月平均气温
中国七月平均气温
中国十月平均气温
中国气温年较差
中国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
中国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
中国年气温日较差
中国年无霜期日数
中国四季分配类型
中国年降水量
中国一月降水量
中国四月降水量
中国七月降水量
中国十月降水量
中国雨季类型和梅雨
中国年降水量相对变率
中国年平均相对湿度
中国年干燥度
中国冬、夏季风及其进退
侵入中国的寒潮和台风路径
中国主要气象台站年各风向频率及其
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
中国气候类型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水系流域
中国年径流深
中国河流径流量增长与入海径流泥沙及
补给类型
中国径流带
中国水系结构与密度
中国湖泊分区、沼泽与冰川
中国地下水类型
中国水文区划
中国土壤类型(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成土母质
中国土壤地球化学性质
中国土壤有机质含量
中国土壤类型(发生学分类)
中国土壤区划
中国植被类型
中国植物区系
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中国生态地理动物群
中国鸟兽区系分区
中国东部沿海及其岛屿
中国南部沿海及其岛屿
中国海域与近海地貌
中国海岸变迁及海底沉积物
中国近海潮汐与潮流
中国近海M2潮汐
中国二月近海表层水温与海流
中国二月近海表层盐度
中国八月近海表层水温与海流
中国八月近海表层盐度
中国海岸带水化学类型与海底矿产资源
中国近海主要游泳动物资源
中国近海植物资源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黄秉维,1965年)
中国自然地理区域(赵松乔,1983年)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任美锷、包浩生,1988年)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师范院校用,1995年)
中国生态地理区划(郑度等,1999年)
中国中岳运动后海陆分布
中国震旦运动后海陆分布
中国加里东运动后海陆分布
中国华力西运动后海陆分布
中国印支运动后海陆分布
中国燕山运动后海陆分布
中国新近纪古地理环境
中国第四纪中、晚更新世古地理环境
中国古近纪(早第三纪)景观格局
中国新近纪(晚第三纪)景观格局
中国晚更新世盛冰期气候带
中国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景观格局
中国晚更新世最后冰期年平均气温
中国晚更新世最后冰期年降水量
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1951-2002年)
中国年平均降水变化速率(1951-2002年)
中国土地变化的减少型(20世纪90年代)
中国土地变化的增加型(20世纪90年代)
中国自然地带
中国潜在第一性生产力
全球气候变化后的中国自然地带(温度增加4℃)
……
人文地理
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
区域地理
图表      
前言/序言
     从1952年开始,我国高校中国地理课程分设“中国自然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并出版相应的教材。但是与教材配套的地图集却一直阙如。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了《中国自然地理图集》,才稍补高校地理教学无地图集的缺憾。这本图集在我国高校中国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不断修订再版至今。但是,与“中国经济地理”教学相配套的中国经济地理或人文地理方面的图集至今仍是空白。1995年国家教委制订“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计划”,国家教委(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区域地理作为地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于是,各高校先后整合“中国自然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开设“中国地理”,并出版相应的教材。但一直没有“中国地理”教学和科研所需要的综合参考图集。为此,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于2000年提出编制一本《中国地理图集》的设想。经过协调和论证,于2004年获得中国地图出版社正式立项,决定由研究会与中国地图出版社合作,共同编制出版一本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综合集成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地理的《中国地理图集》。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理”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实施和2007年区域地理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撑,加大了《中国地理图集》的编制力度,同时也加快了图集的出版进度。
  《中国地理图集》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地图集,它的编辑出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完善全国高校“中国地理”的教材配套,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促进公民(特别是具有高中文化以上的公民)国情教育,为各级政府和广大社会机构了解中国国情提供可视化工具,具有社会普及意义;集成并综合展示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为地理、资源、环境等科研和教学人员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支撑意义;搭建中外交流的平台,促进世界了解中国,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意义;服务广大中学教师、地理课程和教材的编制,促进地理教学地图的发展,具有现实与社会意义。
  《中国地理图集》是为我国高校地理及相关专业师生编制的一本全新的专题地图教材,为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参考图集。图集具有如下特点和功能:系统地展现中国各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多角度显示中国地理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构建区域地理认知体系;综合表达中国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地域差异,构建区域地理逻辑体系;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表达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区域综合分析能力体系。
  本图集的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校从事“中国地理”教学和科研的广大师生,从事地理、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和中学地理教师,从事区域管理、企事业管理和区域科学研究的人员,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
  本图集由序图、总论地理图、分区地理图和附录四部分组成。
  序图,兼有导论与综述的功能,包括中国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图组。
  总论地理图,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三个图组。其中,自然地理图组含自然景观、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海洋、自然区划、自然环境的演变等11个单元,是地理基础部分,主要表现中国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类型、强度及其时空分异规律;人文地理图组含古代疆域,人口,城市与农村,社会、文化和旅游,交通与现代通信。    
				
 
				
				
					《世界文化遗产探索:跨越时空的文明足迹》  图书简介  一、导言:文明的瑰宝,永恒的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探索:跨越时空的文明足迹》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考察相结合的著作,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入全球的文化与历史之旅。本书并非简单的名录汇编,而是聚焦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认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深入剖析这些遗存如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载体和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我们相信,理解这些遗产,就是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以及我们将往何处去。  本书突破了传统地理或历史著作的局限,将人类文明的成就置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它是一份对地球上最伟大创造和最壮丽自然的敬礼,也是对保护这些无价之宝的责任的深刻反思。  二、主体结构与内容擘画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分类体系到微观的个案解析,构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世界遗产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遗产的定义、价值与保护(理论基石)  本章首先追溯了世界遗产概念的起源与发展,详细阐述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核心精神。我们将探讨“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的评估标准,解释为何某些遗址能超越国界和时代的限制,被认定为全人类的财富。     重点解析: 文化遗产的类型(历史、考古、建筑、景观)、自然遗产的分类(地质构造、生物多样性热点)、以及两者的混合遗产。    核心议题: 可持续性保护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过度旅游、政治冲突对遗产地的威胁,以及现代科技在监测和修复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古代文明的辉煌印记(古典与前工业时代)  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人类早期定居点、帝国兴衰和宗教中心留下的物质证据。我们不再仅仅罗列遗址名称,而是深入探讨支撑这些文明的社会、政治和宗教哲学。     美索不达米亚与尼罗河谷: 探究文字、法律和集权国家的诞生,解析巴比伦空中花园(尽管多为推测)与埃及金字塔群背后的天文、工程学成就,以及其神权政治的运作模式。    地中海的遗产群: 从雅典卫城审视古典民主的萌芽,到罗马的庞大工程网络(如水道与斗兽场),揭示地中海文明如何通过贸易和军事辐射影响力。    亚洲的宗教与帝国构建: 聚焦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建筑艺术(如泰姬陵,探讨其背后复杂的文化融合),以及中国长城体系的军事防御与边疆治理哲学。我们特别关注这些宏伟工程背后的人力组织与资源调配能力。  第三部分:精神信仰的物质化表达(宗教与哲学景观)  人类的信仰体系在物质世界中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记。本章将世界遗产视为“凝固的信仰史诗”。     东西方圣地对比: 详细考察耶路撒冷老城的三大一神教交织的历史张力;对比分析中国佛教石窟(如莫高窟)中的壁画叙事与欧洲哥特式大教堂的光影艺术,论证不同文化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引导信徒的精神体验。    神秘主义与象征意义: 深入解读安第斯山脉的马丘比丘(探究印加人的宇宙观和天文观测能力),以及东南亚吴哥窟的宏大水利系统与印度教宇宙论的对应关系。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的遗产与现代性的开端(转型时期的见证)  工业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里程碑,其遗址记录了生产力爆炸式增长的辉煌与代价。     技术的奇迹: 分析英国的“铁桥谷”和德国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它们不仅是工厂,更是现代劳工制度、城市规划和能源利用方式的实验场。我们审视蒸汽机、冶金术如何改变了全球的权力结构。    城市与规划的革命: 考察奥斯曼帝国晚期和欧洲大陆早期现代城市规划的尝试,如圣彼得堡的几何布局,它们如何试图在快速城市化中重塑社会秩序和审美标准。  第五部分:自然遗产:地球的历史教科书(生命与地质的壮丽)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地球自身的创造,探讨自然遗产地的科学价值和生态意义。     地质时间的深度: 细致描绘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演化史,阐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如何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实验室得以印证。解析澳大利亚大堡礁(如果条件允许)的生物多样性复杂性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作用。    人与自然的共存模式: 探讨一些将人类活动与独特生态系统融为一体的遗产地,例如夏威夷的火山国家公园,研究原住民文化如何适应并尊重剧烈的地质活动,形成独特的生态伦理。  三、本书的独特视角与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探索:跨越时空的文明足迹》的写作风格力求做到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可读性并重。  1.  地理的制约与塑造: 我们始终强调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态的决定性影响。例如,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开放性如何促成了频繁的文化交流与征伐,而埃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如何催生了稳定、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2.  全球互联性的视角: 本书避免孤立地看待每个遗产。我们试图描绘出一条条跨越大陆的文化轴线——如丝绸之路上的物种、技术与信仰的交流,以及大航海时代后各地遗产所受到的全球性冲击和重塑。 3.  “失落”与“延续”的对话: 对于那些已消失的文明(如玛雅的衰落或复活节岛的生态危机),我们探讨其失败的教训;对于那些持续适应和演变的遗产地,我们分析其文化韧性(Cultural Resilience)的来源。  结语:我们守护的未来  阅读完本书,读者将不仅仅拥有一份知识储备,更会培养起一种跨越文化差异、尊重历史厚重的全球公民意识。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记忆银行”,保护它们,就是为后代保留探索自身起源和未来可能性的参照系。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脚下土地的深层好奇,并促使他们思考,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成为这些文明足迹的负责任的守护者。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学生、旅游规划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进程抱有深刻关切的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