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許多偉人從這裏放飛自己的理想,無數學者在這裏開始知識的積澱,請你走進這啓濛的殿堂吧……
    《弟子規全解》將引導你學會讀書,學會修身,貫通自然人生,達覽天地人文。
    “國學啓濛讀物·插圖本”叢書講解通俗生動,配圖意趣盎然,讓你真正讀懂濛學名著,領你輕鬆踏入國學門徑。
      內容簡介
       《弟子規全解》是專門給孩子講解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的啓濛讀物。它原名叫《訓濛文》,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秀纔李毓秀。後來,賈存仁(清代)對它又做瞭修訂和改編,並將書名改為《弟子規》。這裏的“弟子”一詞沿用瞭它在《論語》中的含義,泛指兄弟姐妹中的年齡較小者和晚輩子女;“規”是行為規範的意思。《弟子規》自問世以來,一直廣為流傳,影響巨大。這是因為它曾被官府指定為私塾和義學的必讀教材。《弟子規全解》特彆講求傢庭教育與生活教育,講究養正防邪和培養忠厚傢風。為此,作者給剛剛開濛的兒童少年設定瞭一係列禮儀與行為規範,涉及在傢、外齣、求學、交友等所有日常生活場閤,每一條、每一項都是中國傳統處世哲學和道德觀念的生動體瑚。     
作者簡介
       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新絳縣龍興鎮人,生於清代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傢。從師黨冰壑遊曆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禦史王奐曾多次嚮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纔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平生隻考中秀纔,主要活動是教書。根據傳統對童濛的要求,也結閤他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瞭《訓濛文》,後來經過賈有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僞》、《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彆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齣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齣要求,教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內容又符閤封建倫理,是以極有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濛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瞭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有同等影響。     
內頁插圖
          目錄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鼕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齣必告
    反必麵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惡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尿迴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緻汙穢
    衣貴潔
    不責華
    上循分
    下稱傢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藉人物
    及時還
    人藉物
    有勿慳
    凡齣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刻薄語
    穢汙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惟德學
    惟纔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纔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有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劄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捲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誌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緻      
精彩書摘
       總敘
    弟子①規②,聖人③訓④。首⑤孝悌⑥,次⑦謹⑧信。
    字詞解釋
    ①弟子:泛指兄弟姐妹中的年齡較小者和晚輩子女。
    ②規:規範,行動的準則。
    ③聖人: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這裏專指孔子。
    ④訓:教育,教導。
    ⑤首:首先,最重要的。
    ⑥悌:敬愛哥哥,引申為順從長上。這裏應理解做“友愛”。
    ⑦次:其次,次要的是。
    ⑧謹:謹慎,小心。
    白話翻譯
    《弟子規》是聖人孔子的教導。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次要謹慎誠實,守信用。
    主旨講解
    開頭這幾句與下文的小標題是一緻的,為全篇內容的綱要。它們來自《論語》的《學而篇》,是儒傢經典語錄。這裏所說的聖人,從狹義上講,是指孔子;從廣義來說,隻要是古聖先賢、列祖列宗,他們有好的典範言論,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對於我們來說便都是“訓”,都是教導。
    聖賢給我們立的規範是什麼呢?那就是教我們應該如何從傢庭、從自身做起。聖賢認為最先要做到的就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姐妹彼此友愛,互相照顧。這些都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如果我們和他們都相處不好的話,又怎麼和其他人相處?
    其次,聖賢還要求我們做到“謹”和“信”。謹就是小心,就是剋製自己,隻有剋製自己的言行舉止,我們纔能不傷害彆人,纔能贏得彆人的尊重;信就是誠實,就是真誠,隻有真誠待人,不說謊話,我們纔能得到彆人的信任,纔能把事情乾好。
    故事與典故
    幼兒園學到的東西最重要
    1988年,當七十五名諾貝爾奬金獲得者聚集一堂的時候,有記者問獲奬者:“您在哪所學校、哪個實驗室學到瞭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      
前言/序言
       
				 
				
				
					《弟子規》是中國古代一部啓濛教材,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對青少年的品德修養、日常生活行為規範進行瞭詳細闡述。它源自孔子“弟子入則孝,齣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教誨,曆代學者在此基礎上不斷增補和完善,最終形成瞭我們今天所見的《弟子規》。  本書《弟子規》全解(插圖本)旨在深入淺齣地解讀這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讓現代讀者,特彆是青少年,能夠清晰地理解其內涵,並在生活中踐行。書中不僅僅是對《弟子規》原文的字麵翻譯,更是結閤瞭豐富的曆史文化背景、深刻的哲學思想以及貼近現代生活的實例,進行全方位的解讀。  一、 曆史淵源與文化溯源  《弟子規》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功,它凝聚瞭曆代聖賢的智慧。在對《弟子規》進行全解之前,本書首先會迴溯其曆史淵源。我們將探討“孝”、“悌”、“忠”、“信”、“仁”、“愛”等核心道德觀念在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脈絡,以及儒傢思想如何將其融匯於教育實踐中。從《詩經》中的父母恩情,《論語》中關於君臣父子之道的論述,到《孝經》中對孝道精神的係統闡釋,都為《弟子規》的形成奠定瞭思想基礎。  書中將詳細介紹《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曆和思想主張,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弟子規》的創作意圖和價值取嚮。我們將深入剖析《弟子規》的成書過程,它如何從民間流傳的道德規範,逐步演變成一部被廣泛接受的兒童讀物。  二、 《弟子規》的結構與內容精析  《弟子規》全篇共分為“總敘”、“入則孝”、“齣則悌”、“謹”、“信”、“汎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七個部分,內容涵蓋瞭個人修養、傢庭倫理、社會交往等方方麵麵。本書將對這七個部分逐一進行深入的解讀。     總敘: 這一部分闡述瞭學習《弟子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性,強調瞭“聖人訓”對於個人品德形成的關鍵作用。我們會在此部分解釋何為“聖人”,為何要遵循“聖人訓”,以及學習《弟子規》能為個體和整個社會帶來怎樣的益處。     入則孝: 這是《弟子規》的核心內容之一,詳細闡述瞭子女對父母應盡的孝道。從“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的日常起居,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難”的境界,本書將通過曆史故事、現代案例,深入剖析“孝”的真諦。我們還會探討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孝”的體現形式,並分析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將傳統孝道與現代傢庭關係相融閤,做到精神贍養與物質贍養並重。我們會具體解讀“鼕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的實際操作意義,以及“齣必告,反必麵,居有常,業有精”等看似細微之處所蘊含的對父母的關懷與尊重。     齣則悌: 這一部分著重於對兄長、長輩以及同輩的尊重與友愛。我們將解釋“悌”不僅僅是簡單的服從,更包含瞭謙遜、寬容、互助的精神。書中會引用曆史人物的典範,如孔子稱贊的伯夷、叔齊,以及其他在兄弟姐妹之間錶現齣高尚品德的人物事跡,來生動展現“悌”的實踐。同時,也會探討在現代社會中,如何處理傢庭內部以及鄰裏、同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網絡。我們會詳細闡釋“兄道友,弟道恭,長輩親,撫小濛”等條文,並結閤當下社會現象,如獨生子女傢庭的相處之道,說明“悌”在維係傢庭和睦中的重要性。     謹: “謹”指的是言行謹慎,不妄語,不魯莽。這一部分強調瞭自律和剋製的重要性。我們會解釋“口體之戒”,即在言語和行為上都要有所約束,避免因衝動或疏忽而造成傷害。書中將通過一些警示性的故事,說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原則如何幫助人們避免陷入睏境。我們會細緻解讀“朝起早,夜眠遲,老易失,時難再;晨行德,宵退藏,夜過早,憂思長”等關於作息與修養的建議,並分析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如何通過“謹”來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專注。     信: “信”是誠實守信,言行一緻。這是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本書將深入探討“信”的內涵,包括對傢人、朋友、同事以及社會都要講信用。我們會通過古代“季布一諾韆金”等典故,來說明“信”的力量,以及失信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同時,也會探討在商業往來、人際交往中,如何建立和維護自己的信譽。我們會重點解讀“信者,何?人言也;人言者,何?信其可信,信其不可信,是愚也”等關於分辨與判斷的智慧,以及“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神鬼知;人不知,神鬼知”等對一個人誠信度的嚴格要求。     汎愛眾: 這一部分強調瞭泛愛眾生的博愛精神。它要求我們在關愛親人的同時,也要將愛心擴展到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本書將解釋“汎愛”的含義,即不分親疏貴賤,平等地關愛他人。我們會探討佛教的“慈悲”思想與儒傢“仁愛”精神的共通之處,並分析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通過誌願服務、公益活動等方式,將“汎愛眾”的精神落到實處。我們會詳細解讀“凡是人,皆須愛”的普世價值,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金律,並結閤當下社會問題,如環境保護、扶貧濟睏等,說明“汎愛眾”的時代意義。     親仁: “親仁”是指親近仁德之人,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這一部分強調瞭擇友的重要性,以及從優秀的人那裏汲取養分,不斷提升自我。書中會引用孟母三遷的典故,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以及與品德高尚者交往的重要性。我們會探討如何辨識和親近真正有德行的人,以及如何通過榜樣的力量來修正自身的不足。我們會深入分析“同是人,類皆有,情欲識;仁者,愛人,利人,樂人”等關於仁愛的定義,並結閤“仁者,其言也覈,其行也紩,其操也堅,其慮也遠”等要求,指導讀者如何選擇誌同道閤的夥伴,共同進步。     餘力學文: 這一部分指齣,在盡完本分之後,如果還有餘力,就應該去學習文化知識。本書將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於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我們會結閤古代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名言,闡述學以緻用的道理,並鼓勵讀者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最終達到“知行閤一”的境界。我們會詳細解讀“非聖書,屏勿讀;非善言,屏勿聽;謗我者,喜而納;毀我者,戒而慎”等關於學習內容的篩選原則,以及“賢者,以其知,事事之能,以其德,以其行,以其知,以其智”等對學習者品德與能力的全麵要求,並說明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進行有效的知識學習與辨彆,成為一個有智慧、有擔當的人。  三、 插圖本的特色與價值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插圖本”的呈現方式。我們深知,對於古代經典,尤其是以勸誡為主的《弟子規》,生動的插圖能夠極大地增強其可讀性和感染力。書中精選瞭大量符閤時代背景、寓意深刻的傳統繪畫風格插圖,每一幅插圖都經過精心設計,力求在視覺上直觀地展現《弟子規》的字句含義,以及所描繪的道德情境。  這些插圖不僅是文字的輔助,更是引導讀者進入情境、體會情感的重要媒介。例如,在解讀“父母呼,應勿緩”時,插圖可能描繪一個乖巧的孩子立刻應答父母,眼神中充滿關切;在解讀“弟道恭”時,則可能呈現兄長慈愛地對待年幼的弟弟。這些畫麵能夠幫助讀者,特彆是青少年,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行為模型,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插圖本的價值在於:     提高閱讀興趣: 枯燥的文字往往難以吸引現代讀者的注意力,而精美的插圖能夠有效地激發閱讀興趣,降低閱讀門檻。    加深理解: 視覺化的呈現方式能夠幫助讀者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    培養情感共鳴: 插圖能夠喚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讓讀者在欣賞畫麵的同時,體悟其中蘊含的道德情感。    促進傳承: 精美的插圖本更具收藏價值和傳播價值,有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四、 現代意義與踐行指南  《弟子規》成書於數百年前,其語言和生活習慣與現代社會存在一定差異。本書在解讀時,並非生搬硬套,而是著力於挖掘其超越時代的普世價值,並將其與現代社會相融閤。  我們將分析《弟子規》中的一些具體要求,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方式。例如,“父母呼,應勿緩”在現代可以理解為在工作、學習之餘,及時迴復父母的電話、信息,關心他們的生活起居,而不是僅僅指立刻起身前往。而“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難”則強調瞭即使父母有過錯,子女也應以真誠的愛心去規勸和引導,而非一味地指責或放棄。  本書還將提供具體的踐行指南,幫助讀者將《弟子規》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我們會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議,例如如何在傢中設立“孝心角”,如何與傢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在工作中展現誠信,如何在社會交往中做到友善與尊重等。  我們相信,《弟子規》所倡導的道德規範,對於構建和諧傢庭、優化社會人際關係、提升個人品德修養,在當下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書《弟子規》全解(插圖本),正是希望通過深入的解讀和生動的呈現,讓這部古老的智慧之書,重新煥發光彩,成為現代人修身養性的重要指引。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行為準則,一種通往更加美好人生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