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祝允明:琼林玉树图歌

明 祝允明:琼林玉树图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吟,莫小不 编
图书标签:
  • 祝允明
  • 琼林玉树图歌
  • 明代书法
  • 书法作品
  • 绘画作品
  • 文人画
  • 明代绘画
  • 书法
  • 绘画
  • 艺术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819114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912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历代行草精选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04-06-01
页数: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套书法集汇聚了各个朝代有名的书法大家,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祝允明(1460-1526),南京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希哲、*喆,生而右手枝指,因号枝指生,又号枝指山人、枝山、枝山居士、枝山樵人,世称“祝京兆”。允明书工真、行、草,以草最负盛名。与文徵明、王宠并称“有明三子”。晚年与同郡文士徐祯卿、唐寅、文徵明在苏州怀星堂以翰墨交善,他们知考藏,娴吟咏,工文章,擅书画,人称“吴中四才子”。
允明书法,以高古、奇崛为特征。这种特征出自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他自幼聪颖过人,又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五岁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若涌泉。尤工书法,名动海内。”(《明史·文苑卷》)他的书法,最初是师承岳父李应祯和外祖父徐有贞的,前者取法欧、颜,允明从其得楷法精谨,后者出自颠、素,允明从其得草法狂放。二是转益多师,广收博取。据王世贞言,他楷书学过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学过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且其所学,无一不精,故能厚积薄发,形成自家面貌。他承徐有贞“绝其令学近人书,目所接皆晋唐书”的思想,直追魏、晋、唐、宋、元而避时人之书,故意趣高古。王世贞拿他与赵孟頫作比较,说“吴兴遒而媚,京兆遒而古,似更胜之。”三是枝山仕途不畅,屡试不第,倒使他少为世事所累,而潜心书艺。又因怀才不遇,求功名失意而转向纵情酒色,放浪形骸的颓丧生活,使其书法自然地由工而放,走出一条“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的道路;四是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有对“功”和“性”的自觉认识,以深厚的传统功力和鲜明的自家情性来求得书之“神采”。
《琼林玉树图歌》,行书,墨迹,绫本册页,纵34厘米,横22.5厘米,戚叔玉藏。此歌乃枝山38岁时在秦淮京舍为*琼林玉树*一图所题。其书行中夹草,遒古萧远,结字纵逸,倾侧跌宕得自山谷,酣畅流动,匀稳妍妙,凝厚劲健如“绵里裹铁”,实出于东坡。诚如白云居士周而衍跋中所云:“往见黄鲁直书子瞻《定慧院海棠诗》,今枝山此卷,诗与字皆用其法。而诗則稍逊子瞻,盖太任真,乃近俚。书则欲青于蓝,其烂漫圆厚处,即子瞻得意时殆难过也。而自谓得法于赵,其实子昂岂能望见枝山耶。”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古韵新声:宋代文人书画艺术探微》 书籍简介 《古韵新声:宋代文人书画艺术探微》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960年—1279年)文人阶层在审美变迁、艺术实践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院体”与“民间”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聚焦于宋代士大夫群体内部复杂多样的艺术面貌、精神追求及其所承载的时代内涵。全书力求以扎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础,结合细致的图像学分析,勾勒出宋代文人艺术的勃兴及其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时代的底色与士人的觉醒 本书开篇即着力于重塑宋代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宋代,伴随着理学(程朱理学)的兴起与印刷术的普及,知识分子群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与话语权。这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直接催生了对“雅”与“德”的极致推崇。 一、文人士大夫的身份重塑:探讨宋代科举制度的成熟如何为文人提供了上升通道,使“学问文章”成为入仕和立身的根本。这种身份的转变,要求文人不仅精通经史子集,更要在艺术领域有所造诣,以彰显其“全才”与“修养”。 二、审美观念的转向:从尚法到尚意:本书细致梳理了唐代尚法、尚工的遗风在宋初的残留,以及苏轼、米芾等人如何倡导“尚意”——强调作品中流露的个人性情、学识与意趣高于技法精熟。这种转向,标志着中国艺术史上一次重要的主观能动性解放。 三、物质文化基础的支撑:分析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城市生活的发展(如汴京、临安的文化景观)以及瓷器、茶道等生活艺术的精细化,为文人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审美范式。 第二部分:书法的革新与流派纷呈 宋代书法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书将宋代书法的发展视为文人主体意识觉醒的直接体现。 一、尚意书风的理论基石:重点剖析苏轼“我书意造无法”的理论,探讨其如何打破唐代楷书“法度森严”的桎梏,将书法视为心性流露的媒介。书中将解析苏体的雄浑、拙朴与内在的学养关联。 二、苏黄米蔡的格局构建:系统梳理“宋四家”的艺术路径。蔡襄对刻帖的研究、苏轼对颜真卿气象的继承与超越、黄庭坚对长枪大戟式行草的开拓,以及米芾对晋韵的探寻与“刷字”的潇洒,都将作为独立章节进行深入论述。 三、民间与隐逸书风的参照:不局限于主流精英,本书还考察了宋代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隐逸倾向的书法风格,如某些寺庙摩崖石刻、民间手札中所体现出的朴素力量,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宋代书法的生态。 第三部分:绘画中的“文人画”定型 宋代绘画的成就举世瞩目,本书的重点聚焦于“文人画”概念的正式形成及其核心特征的界定。 一、山水画的“胸中丘壑”:分析了北宋李成、范宽如何将北方山河的雄伟融入笔墨,奠定了山水画的写实基础。随后,深入探讨了“后院体”的兴起,特别是苏轼、米芾父子对“士气”的推崇,如何使山水画从描摹客观景物转向表达主观情怀。 二、花鸟画的写生与写意之辨:详细比较了院体画家(如徽宗、崔白)对自然形态的精确捕捉,与文人画家(如赵孟坚、赵孟頫早期影响)对物象精神的提炼之间的差异。本书认为,宋代花鸟画中对“点染”与“勾勒”的技法讨论,实质上是写实与写意哲学的较量。 三、人物画中的世俗关怀:探讨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代表的世俗风貌,以及李公麟“白描”的兴起。李公麟的白描,以其清雅脱俗的笔墨语言,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典范,其“以画说史”、“不着颜色以尽其妙”的理念,是文人画精神的体现。 第四部分:诗、书、画的交融与意境的追求 本书的第四部分致力于揭示宋代文人将诗、书、画视为一个统一的艺术体系的内在逻辑。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实践:探讨了宋代文人在绘画题跋中对诗歌的运用,以及如何将诗歌的格律、意境融入到绘画的构图中。例如,对“禅意”、“理趣”的表达,如何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再现。 二、论画的理论贡献:梳理了苏轼、米芾、邓椿等人关于绘画的论述,这些论述构建了文人画的理论体系,强调了“学问”是绘画的根基,而非仅仅是“技艺”。 三、审美范畴的拓展:清、淡、雅:总结了宋代文人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清”、“淡”、“雅”。这种审美观强调去雕饰、求自然,反对艳丽、流俗,这与宋代士人内省的哲学倾向高度一致。 结语:宋韵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宋代文人艺术对元代“四大家”乃至明清艺术发展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指出宋代确立的文人画规范,成为后世中国艺术批评和创作的永恒参照系。通过对宋代文人艺术精神的细致梳理,本书试图展现一个既精微又宏大的艺术时代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简直是古典审美的现代演绎。每一个跨页的布局都经过深思熟虑,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或单调。有几页的留白处理得极其巧妙,正好衬托了主体画作的雄浑或清雅。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设计语言,它不喧宾夺主,而是默默地烘托出艺术品的价值。我注意到书里的一些细节,比如扉页和文字部分的字体选择,都与画作的风格保持了一致性,体现出一种整体的艺术观。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殿堂的窗户,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领会其中所有的技法要领,但光是感受这种艺术气息的熏陶,就已经收获颇丰了。感觉制作团队在整理和出版这个画册时,是怀着对原作极大的敬意和热爱的。

评分

这本画册刚拿到手,我就被封面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深深吸引住了。里面的图画,线条流畅,笔触细腻,每一幅都像是在诉说着一段久远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山水的描绘,墨色的浓淡干湿把握得恰到好处,远山朦胧,近水清澈,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和水汽的湿润。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但光是看着这些作品,就能体会到画家在创作时倾注的深厚情感和高超的技艺。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让人爱不释手。我觉得,对于喜欢传统艺术,尤其是对明代书画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宝物。它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人物画,他们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充满了故事感。

评分

翻开内页,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古典韵味所震撼。这些作品的构图极为精妙,看似随意挥洒,实则处处暗含章法。尤其是一些花鸟题材的作品,花瓣的娇嫩和叶脉的遒劲对比鲜明,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一个外行都能看出,作者在用墨上有着独到的见解,那种“计白当黑”的运用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留白之处意境无穷,引人遐思。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绝对是一流的,色彩还原度非常高,原作的笔墨细节都清晰可见,这一点对于鉴赏来说至关重要。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画家是如何运腕使笔的。说实话,我不是什么行家,但我强烈的感受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美学力量,每次翻看,心绪都能跟着作品沉淀下来,远离尘嚣。这书放在书房里,光是看着它,就觉得整个空间都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这位艺术家的了解并不深入,但自从有了这本画册后,我简直成了它的“铁杆粉丝”。每一幅画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充满了生命力。特别是那些描绘自然景象的作品,那种气韵生动的感觉,不是照片或电子版能完全传达的。纸张的纹理似乎也参与了艺术的表达,使得墨色更有层次感。我尝试着去模仿其中几笔线条,结果深感自己功力尚浅,更明白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这本书不仅是艺术作品的集合,更像是一部视觉化的美学教科书,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气韵生动”。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精品出版物出现,让大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欣赏到这些国宝级的艺术瑰宝。它绝对是那种可以反复品味,每次都有新发现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工艺,说实话,已经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从封面材质的选择到内页的装订方式,都透着一股子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尤其喜欢它所用的纸张,那种略微粗砺但吸墨性极佳的质感,完美地承载了中国画特有的那种墨韵变化。很多画作中的细节,比如枯树的苍劲、流水的灵动,通过这样的印刷,被清晰地捕捉了下来,让人仿佛能触摸到笔尖的颤动。这套画册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看”的书,更是一本需要用心“体悟”的书。它不动声色地将一种高雅、深邃的文化品味传递给了读者。如果说艺术是对时间的凝固,那么这本画册就是一次成功的凝固,它让明代的风华得以在当代得以重现,对于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助推器。

评分

很好很好

评分

逝世日期: 1527

评分

祝允明像[2]

评分

听二年级的一个哥哥说特别喜欢看,这次大促有货就赶紧给娃屯好,好大一套书,真的挺划算,印刷也不错,内容还没看!

评分

评分

祭司是神庙的侍奉人员,负责主持祭祀活动、节庆典礼,念咒祈祷,占卜等。他们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国家一个最特殊的阶层。

评分

刚下完四十多的单还正在调货,就出来个满100减30我能说啥…

评分

信仰: 儒家

评分

明代大家的字,字字珠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