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图设计说明编制要点》可供设计师们编写装饰装修施工图设计说明时参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工程的装饰装修设计。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室内设计培训班室内设计与施工课的教学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图设计说明编制要点》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对设计依据中的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建筑设计单位名称等进行具体化,并对书中的内容应结合项目设计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或补充。本书可供设计师们编写装饰装修施工图设计说明时参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工程的装饰装修设计。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室内设计培训班室内设计与施工课的教学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楚梦兰,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高级建筑师、资深高级室内设计师,中国室内设计学会资深会员。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设计依据
二、工程项目概况
(一)项目概况
(二)建筑装饰装修设计的范围和主要内容(略)
(三)本工程的建筑防火分类、耐火等级和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分类
(四)需要介绍的其它情况
三、设计说明
(一)一般说明
(二)内隔墙工程设计
(三)外墙饰面工程设计
(四)顶棚工程设计
(五)地面工程设计
(六)门窗工程设计
(七)照明工程设计
(八)电气工程设计
(九)声环境工程设计
(十)楼梯、踏步、栏杆设计
(十一)公厕设计
(十二)无障碍设计
(十三)防火工程设计
(十四)防水工程设计
(十五)家具布置与陈设工程设计
四、装饰装修材料选用要求
五、施工说明
(一)一般说明
(二)施工安全要求
(三)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六、图纸说明
七、补充图例
(一)材料标注代号
(二)常用材料图例
(三)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图设计常用设备图例
(四)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图设计电气开关、插座图例
(五)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图设计常用灯具图例
(六)图纸索引标志参考图例
八、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一)抹灰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二)木门窗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三)金属门窗与塑钢门窗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四)吊顶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五)地面石材(含干压陶瓷砖等墙地砖和玉晶石等复合人造石材)铺装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六)墙面石材(含瓷质墙砖、玉晶石等人造石材)铺装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七)墙面石材干挂法施工要点
(八)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施工技术要点
(九)板材隔墙的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十)玻璃隔墙的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十一)木装饰装修墙制作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十二)软包墙面制作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十三)墙面裱糊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十四)涂饰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十五)实木地板铺装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十六)强化复合地板铺装施工技术要点
(十七)地毯铺装施工技术要点
(十八)PVC塑料软板地面施工技术要点
(十九)防水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二十)细部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二十一)电气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精彩书摘
外墙防水做法宜为用聚合物水泥砂浆做找平层,或是在水泥砂浆找平层上刮有防水性能较好的高分子益胶泥2~3mm,然后再做装饰面层。
2.外墙面饰面材料为外墙涂料时,应在外墙防水层上刮耐水腻子,再进行涂料施工。
3.外墙面饰面材料为饰面块材时,宜使用粘结性能优异的PA—C型高分子益胶泥等聚合物水泥基材料作为饰面块材的粘结材料。
4.墙面找平层材料的抗拉强度不应低于外墙饰面砖粘贴的粘结强度。
5.用作外墙的砌块墙应符合保温、隔热、防水、防火、隔声、强度及稳定要求。
6.新砌外墙为直接与基土层接触的砌块墙体时,应在-0.06m高度的墙体内做墙身防潮层。
7.女儿墙应设构造柱及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
8.装饰面层如为外墙饰面砖,则宜采用粘结性能较好的PA-L型高分子益胶泥等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粘贴,其厚度可控制在4mm左右,并采用离缝法粘贴,缝宽不小于5mm为宜。
9.不得在做了防水层的墙上用普通水泥砂浆粘贴饰面块材。
10.外墙饰面砖粘贴应设置伸缩缝。竖直向伸缩缝可设在洞口两侧或与横墙、柱对应的部位;水平向伸缩缝可设在洞口上、下或与楼层对应处。伸缩缝的宽度宜为10mm左右。伸缩缝应采用柔性防水材料嵌缝。
11.外墙抹灰前,在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间应用不少于200mm宽的钢丝网或玻璃纤维网格布增强,以防抹灰层开裂。加气混凝土外墙应采用配套砂浆砌筑,配套抹面砂浆抹面,抹面前应满挂钢丝网。
12.突出墙面的线脚、窗台等部位的上部应向外找不小于3%的坡度。下部应做滴水线或滴水槽。
前言/序言
《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图设计说明编制要点》(以下简称《要点》)供设计师们编写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图设计说明时参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工程的装饰装修设计,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室内设计培训班的教学参考资料。涉及具体项目时,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对设计依据中的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建筑设计单位名称等进行具体化,对《要点》中的内容应结合项目设计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或补充。《要点》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许多业内同行的热情帮助,提出了不少修改和补充意见,黄又山同志还在百忙中承担了电气工程设计和电气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的编写任务,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欢迎大家对《要点》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以利逐步完善。
《现代建筑室内设计》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建筑室内设计的核心理念、方法论和实践技巧,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框架。从设计哲学的演变到空间构成的策略,从材料的创新应用到智能化技术的融合,本书力求展现当代室内设计领域的前沿思考与多元实践。本书不是对某一特定类型或风格的固化介绍,而是强调设计过程中对需求、功能、美学、技术和可持续性的综合考量,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应对复杂的设计挑战。 第一部分:设计理念与理论基础 1. 现代设计思潮的演进: 功能主义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回溯现代主义对“形式追随功能”的强调,并探讨在当代设计语境下,功能与形式如何实现更具弹性和人文关怀的平衡。分析“少即是多”的原则如何被解读和超越。 后现代主义的回应与批判: 介绍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单一叙事的质疑,对历史文脉、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的回归。探讨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如风格的混搭、符号的运用等。 解构主义与碎片化语境: 分析解构主义如何挑战传统的空间秩序和形式逻辑,通过非线性、不规则的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动态和张力的空间。关注其对材料、结构和光影的处理方式。 消费主义与符号学的介入: 探讨当代社会消费文化如何影响室内设计,品牌、形象、身份认同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分析符号学理论在解读和建构空间意义中的作用。 体验设计与场所精神: 强调当代设计不再仅关注视觉上的美感,更注重空间带给使用者的感官、情感和心理体验。深入探讨“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以及如何在设计中唤起和营造特定的场所氛围。 2. 用户中心设计(UCD)的理论与实践: 需求分析与用户画像: 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定性(访谈、焦点小组)和定量(问卷、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用户需求研究。如何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生活方式、审美偏好和潜在需求。 人体工程学与人性化尺度: 探讨人体工学在家具选择、空间流线设计、尺度规划等方面的应用,确保空间的舒适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可达性与包容性设计: 强调为所有使用者(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儿童等)提供平等、便捷的使用环境。介绍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原则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落地。 情感化设计与用户参与: 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唤起积极的情感反馈,创造令人愉悦和难忘的空间体验。探讨邀请用户参与设计过程(如共创设计)的价值与方法。 3. 可持续设计与生态智慧: 绿色建材与环保材料: 介绍各类可持续建材的特性、优缺点及其应用范围,如再生材料、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材料、可回收材料等。 节能与能源效率: 探讨自然采光、通风、保温隔热等被动式设计策略,以及高效节能照明、空调系统等主动式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集成。 水资源管理与节水器具: 分析如何在室内设计中节约用水,介绍节水型卫生器具、雨水收集系统等。 废弃物管理与循环经济: 强调设计过程中的材料优化、减少浪费,以及考虑家具和装饰品的回收与再利用。 健康室内环境: 关注空气质量(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声环境(隔音、吸音)、光环境(自然光与人工光结合)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生态认证与绿色标准: 简要介绍LEED、WELL等国际绿色建筑及健康人居标准,以及这些标准如何指导室内设计实践。 第二部分:空间构成与表现技法 1. 空间形态与组织: 流线与动线规划: 分析不同功能空间(居住、工作、商业、公共)的典型流线,如何通过合理的动线设计优化空间效率和使用体验。 开放性与围合性的策略: 探讨如何通过隔断、家具布局、材质变化等手段,灵活运用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层级与序列的构建: 如何通过视觉元素(色彩、材质、照明)和物理元素(高差、体块)引导使用者在空间中的感知和移动,创造有层次和叙事性的空间体验。 体块与负空间的运用: 分析三维体块在空间中的穿插、切割,以及负空间(留白、通透)在营造呼吸感和视觉焦点中的作用。 2. 光影的艺术: 自然光的引入与控制: 介绍窗户设计、采光井、天窗等自然采光策略,以及遮阳、磨砂玻璃等控制强光的手段。 人工照明的设计原则: 阐述环境照明、任务照明、重点照明、装饰照明等照明类型的功能与应用。 光色与显色指数(CRI): 探讨不同色温的光线对空间氛围和物体色彩的影响,以及高CRI光源的重要性。 照明控制系统: 介绍智能调光、感应控制等技术在提升节能性和使用便捷性方面的应用。 光影的雕塑感: 如何通过局部照明、投射光、阴影的创造,赋予空间戏剧性、深度和立体感。 3. 色彩与材质的语言: 色彩理论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介绍色彩心理学、色彩和谐理论(单色、互补、邻近等),以及色彩在空间功能划分、情绪营造、视觉引导方面的作用。 材质的触感与视觉肌理: 深入分析木材、石材、金属、玻璃、织物、皮革等常见材质的物理特性、加工工艺和表现力。 材质的组合与对比: 探讨如何通过材质的搭配,形成视觉上的和谐或对比,创造丰富的空间质感。 新材料与科技材料的应用: 介绍如高性能复合材料、智能变色材料、环保型涂料等在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自然材料的回归与现代演绎: 分析竹、藤、麻等天然材料在当代设计中的新生命,以及如何与现代工艺结合。 4. 家具与软装的整体性: 家具的尺度、比例与功能: 强调家具与空间关系的匹配,以及家具本身的人体工程学和美学考量。 软装的策略性运用: 窗帘、地毯、靠垫、艺术品、绿植等软装元素如何在色彩、风格、材质上呼应整体设计,提升空间品质。 定制家具与模块化家具: 探讨定制家具在满足个性化需求和优化空间利用率方面的优势,以及模块化家具在灵活性和可变性方面的特点。 历史风格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如何在家具和软装中融入古典元素或复古风格,并与现代整体风格巧妙结合。 第三部分:智能化技术与未来趋势 1. 智能家居系统集成: 物联网(IoT)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介绍智能照明、智能温控、智能安防、智能家电等系统如何通过网络互联,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化管理。 用户交互界面设计: 探讨智能控制面板、语音助手、手机App等用户交互方式的设计,追求简洁、直观、个性化的体验。 数据驱动的设计优化: 分析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和环境数据,对空间设计进行迭代和优化的可能性。 影音娱乐与信息交互空间: 设计如何整合家庭影院、智能音响、信息显示屏等,创造集娱乐、工作、学习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 2.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的应用: 沉浸式设计体验: 探讨VR技术如何在设计初期提供身临其境的虚拟漫游,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设计方案。 设计过程的辅助工具: AR技术如何帮助设计师在现场进行虚拟家具摆放、材料叠加等,辅助决策。 未来用户体验的预测: 分析VR/AR在模拟不同光照条件、空间感受等方面的潜力。 3. 模块化设计与预制化建造: 空间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探讨可移动隔墙、折叠家具等设计,如何让空间能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高效建造与绿色生产: 介绍模块化和预制化建造在提高施工效率、减少现场扰动、降低环境影响方面的优势。 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 如何在标准化模块的基础上,通过材质、色彩、配置等实现一定程度的个性化定制。 4. 生物友好设计与健康科技: 自然材料的创新应用: 除了传统的天然材料,介绍如菌丝体材料、藻类复合材料等新型环保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动态光照与生理节律: 探讨根据人体昼夜节律变化的智能照明系统,促进健康睡眠和提高工作效率。 空气净化与环境监测: 集成高效的新风系统、智能空气质量监测器,确保室内环境的健康。 水培植物墙与室内绿化: 介绍如何通过垂直绿化、室内种植系统,提升空间活力,改善微气候。 结论: 本书强调,现代建筑室内设计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科学、技术和人文关怀的综合性学科。它要求设计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艺,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创新性的思维和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对这些关键要素的深入剖析,本书希望能引导读者建立起更全面、更前瞻的设计观,从而创作出既能满足物质需求,又能触动心灵,并与时代发展同步的优秀室内空间。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独立思考,鼓励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