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华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学
  • 课程设计
  • 教学方法
  • 教学论
  • 教育研究
  • 课堂教学
  • 教学改革
  • 教师发展
  • 学习理论
  • 教育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0713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04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老师进修丛书
出版时间:200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5
字数:37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合合理,具有较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及教师阅读、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教师进修丛书中的《课程与教学论》分册。全书共分八章,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合合理,具有较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及教师阅读、学习、参考。
  本书是钟启泉教授主持的“九五”国家重点课题--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和研究的成果。进修是教师知识更新的源泉,是教师有效工作的活力机制。古人云:“人才置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科委带除了进修的真谛。
  而这本书就是围绕着这一真谛。充分反映国际教育界较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研究成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及其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

作者简介

  华东师范大教授
  男,1968年1月26日生,山东省莱芜市人。教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 IAACS)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课程研究: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会刊》(Transnational Curriculum Inqui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编委;《全球教育展望》编委。1993年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获得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获得比较教育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于曲阜师大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于华东师大破格晋升为教授。现已出版学术论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译著5部。学术论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等。所承担的主要课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堂教学重建研究;东西方课程哲学的比较与会通研究。
  一、主要经历
  2001.8——2005.10: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2002.8——2005.10: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2002.8——2003.6:作为“富布莱特学者”(Fulbrighter),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
  2000.5——2003.5:被邀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哈佛大学、美国课程研究促进协会、加拿大阿拉伯塔大学做多场学术报告
  1999.10——2001.7: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1995.9——1998.7: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攻读比较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7.9——1999.9: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教授
  1994.9——1996.8: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所讲师
  1990.8——1993.7: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所攻读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
  1986.8——1990.7:山东省莱芜市北孝义乡中心中学教书
  二、主要荣誉
  2004年入选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类)
  2004年所参与的课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研究”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4年主编丛书“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获国家图书提名奖
  2003年专著《经验课程论》、《课程与教学论》获上海市教育科学一等奖
  2003年主编著作《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下)》获中国图书奖
  2001年被评选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
  三、目前正主持的课题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项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西方课程哲学的比较与会通。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东西文化与课程理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基础研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研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基于儿童经验与生活的教材开发研究。
  四、主授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东西文化与课程理论
  课程改革专题研究
  教学改革专题研究
  五、主要学术论著
  张华著:《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张华、李雁冰等著:《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张华等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张华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丛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六、主要学术译著
  [美]威廉 F. 派纳、威廉 M. 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 M. 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美]爱莉诺·达克沃斯主编,张华、仲建维、宋时春译:《“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解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美]爱莉诺·达克沃斯著,张华等译:《“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帕特丽夏·F.卡利尼著,张华等译:《帮助学生强壮起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小威廉 E. 多尔、诺尔·高夫主编,张文军、张华、余洁、王红宇译:《课程愿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华主编:《研究性教学译丛》,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参与撰写的著作
  撰写《多元文化与教育》,3万字,载张人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撰写“第九章? 国际化时代道德教育的课题与展望”,4.4万字,载钟启泉、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
  撰写“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本质”,3万字,载钟启泉、李雁冰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撰写“创新教育本质论”、“‘重点学校’的消亡与‘特色学校’的回归”两章,载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撰写“第二章? 世界高中课程发展报告”、“第五章?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理念与目标”,载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Hua Zhang and Qiquan Zhong (2003). Curriculum Studies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William F. Pinar (ed.) (2003).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urriculum Researc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八、1996年以后主要学术论文
  张华:《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探究》,《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第1期。
  张华:《从中西品德心理传统的对比看中国传统德育的越过》,《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2期。
  张华:《“重点学校”的消亡与“特色学校”的回归》,《教育参考》,1996年第2期。
  张华:《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探析》,《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第4期。
  张华:《全球问题与道德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6期 。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3期全文转载。
  张华:《教育学的“合理性”重建:科学哲学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4期。
  张华:《20世纪美国课程理论发展:范式冲突与融合》,《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1期。
  张华:《“素质教育”本质论》,《教育参考》,1997年第1期。
  张华:《再论“素质教育”的本质》,《江苏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张华:《素质教育本质探论》,《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4期。
  张华:《“特色教育”本质论》,《教育参考》,1997年第4期。
  张华:《美国当代“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初探》,《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5期。
  张华:《特色教育建设:困境与越过》,《浙江教育》,1997年第11期。
  张华:《西方多元道德教育理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5期全文转载。
  张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型和实践模式探究》,《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张华:《美国当代批判课程理论初探(上)》,《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2期。
  张华:《美国当代批判课程理论初探(下)》,《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3期。
  张华:《‘特色教育’本质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张华:《“实践的课程范式”及其应用研究》,《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5期。
  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2期。
  张华:《论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5期。
  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上)》,《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期。
  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中)》,《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1期。
  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下)》,《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2期。
  张华:《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教育参考》,1999年第5期。
  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1期
  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期。
  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张华:《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教育科学》2000年第4期。
  张华:《论核心课程》,《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5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张华:《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20世纪课程理论发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6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
  张华:《创新教育本质论》,《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有宝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
  张华:《现代课程观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明日教育论坛》2001年第3期。
  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5期。本文被《新华文摘》2001年第8期全文转载。本文同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张华:《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7期。
  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张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与实施方略》,《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7-8期。
  张华:《主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五种理念》,《江苏教育》2001年第19期。
  张华:《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19日第4版。
  张华:《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年第1期。
  张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语文建设》2002年第1期。
  张华、周翔:《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我向度》,《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1期。
  张华、安桂清、翁建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张华:《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张华:《研究性学习与生活》,《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6期。
  张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理念与目标》,《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8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张华:《世界普通高中课程发展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9期。
  张华、李雁冰:《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0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张华:《再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3年第3期。
  张华:《为课程铸魂 为教师立命》,《中国教育报》2003.10.9。
  张华:《走向学习哲学》,《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2期。
  张华、仲建维:《研究性学习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张华:《论研究性教学》,《教育参考》2004年第5期。
  张华:《21世纪高中教育的理想——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第5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
  张华:《“研究性学习”课程辩》,《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第7期。
  张华:《偶然与智慧》,《人民教育》2004年第13-14期。
  张华:《走向儒学课程观》,《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本文被《高等学校文库学术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
  张华、李树培:《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向度(上)》,《福建教育》2004年第11期。
  张华、李树培:《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向度(下)》,《福建教育》2004年第12期。
  张华:《课堂教学的重建:走向研究性教学》,《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1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期。
  张华、刘万海:《“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本文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转载。
  张华:《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6期。
  张华:《儿童地位与社会文明》,《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6期。
  张华、仲建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分析和问题透视》,《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2期。
  张华:《追求卓越——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现状考察》,《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5期。
  张华、刘万海:《关于学生评价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10期。
  张华:《杜威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实践(上)》,《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1期。
  张华:《杜威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实践(中)》,《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2期。
  张华:《杜威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实践(下)》,《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3期。
  张华:《“我们是幼儿研究者”:谈幼儿教师怎样做研究》,《幼儿教育》2006年第1期。
  Zhang, Hua (2006). On the Essence of Knowing in Teaching/ Learning.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1, Number 2, pp. 226-257.
  张华:《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4期。
  张华:《论探究精神是一种教育人文精神》,《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6期。
  张华、唐晓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研究》,《课程研究》2006年第2期。
  张华:《教学即研究:达克沃斯教学思想探论》,《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2期。
  张华:《论“设计本位学习”》,《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2期。
  张华、刘宇:《试论课程变革的文化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期。
  张华:《让儿童自由探究生活——兼论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4期。
  张华:《论服务学习》,《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5期。
  九、境外主要学术报告与学术会议
  1. 2000年4月27-30日,参加课程理论国际化大会(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地点: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SU)。提交论文:Reflections and Transcendence of Chinese Curriculum Discourses.
  2. 2000年5月4日-10日,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UNY)教育学院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Toward Lived Experience Curriculum: My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地点:Binghumton.
  3. 2002年12月12日,应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国际教育项目和哈佛大学学生学者联合会的邀请,张华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罕见的中国课程改革:过程、问题与前瞻”(Unprecedented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Process, Problem, and Prospect)。
  4. 2003年2月21日,应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stitute)所长、著名课程论专家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教授的邀请,张华在阿尔伯塔大学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与内容”(For Every Student’s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and Contents of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
  5. 2003年3月6日,应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课程理论项目主任、著名课程论专家派纳(William F. Pinar)教授、多尔(William E. Doll, Jr.)教授的邀请,张华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Curriculum Reforms in China and America: A Comparative Study and Its Implications)。
  6. 2003年4月12日,应“哈佛中国评论”(Harvard China Review)组委会邀请,张华于哈佛大学“哈佛中国评论”第六届年会就中国基础教育问题发表看法,并主持教育分会(Education Panel)。
  7. 2003年4月18日,应“美国课程研究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 AAACS)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珍妮特?米勒(Janet Miller)的邀请,张华在芝加哥美国课程研究促进协会第二届年会做主席报告(Presidential Address)。报告题目:“中国与课程理论的未来”(China and the Future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8. 2003年5月22日,应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哲学研究所所长、美国著名哲学家谢福勒(Israel Scheffler)的邀请,张华在哈佛大学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中国与课程研究的未来”(China and the Future of Curriculum Studies)。
  9. 2004年8月12日,应澳门教育局邀请,于澳门教育局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改革:来自中国内地的启示”。澳门特首何厚铧出席报告会。
  10. 2004年8月13日,应澳门教育局邀请,于澳门教育局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课堂教学的重建:走向‘研究性教学’”。
  11. 2006年4月29日—30日,应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邀请,参加“华人社会的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作为“特邀论文发表者”,发表题为“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的学术报告。
  12. 2006年5月21日至25日,应邀赴芬兰坦佩雷大学(University of Tampere)参加第二届世界课程理论大会(The Second World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做大会主题演讲“东方视野中的课程研究国际化:‘天下’理念及其意义”(Explo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 Based on an Oriental Horizon: The Idea of “All-Under-Heaven”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Curriculum Field)。
  13. 2006年5月21日至25日,应邀赴芬兰坦佩雷大学(University of Tampere)参加第二届世界课程理论大会,做专题报告“儒学与方法论”(Confucianism and Methodology)。
  14. 2006年5月21日至25日,应邀赴芬兰坦佩雷大学(University of Tampere)参加第二届世界课程理论大会,做专题报告“前进中的中国课程改革:理念、目标与结构”(The Ongoing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Philosophy, Objectives, and Structure)。
  [编辑本段]18、五指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 华,男, 1963年2月出生,黎族,海南五指山人,大学学历,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海南省五指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0.09——1984.07 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专业学习
  1984.07——1990.08 海南省通什中学教师
  1990.08——1991.08 海南省通什市第一中学教师
  1991.08——1995.06 海南省通什市政府办公室综合组秘书
  1995.06——1999.03 海南省通什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副科级组织员
  1999.03——2001.08 海南省通什市五指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2001.08——2003.05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2003.05——2003.08 海南省五指山市委副秘书长(正科级)兼常委秘书
  2003.08——2003.11 海南省五指山市委秘书长、市委常委秘书
  2003.11——2007.01 海南省五指山市委秘书长
  2007.01—— 海南省五指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中共五指山市二届市委委员

目录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教学研究历史发展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第四节 教学组织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第五节 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取向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与类别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观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后记

前言/序言


《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智者,它并非简单罗列教学技巧的工具手册,也非故步自封的理论堆砌。相反,它是一次深度探索,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温柔叩问,一次对教育实践背后深邃逻辑的系统梳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所提供的,是一种超越具体学科、超越特定教学方法的全局性视野,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这样做。 首先,这本书深入剖析了“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它不满足于将课程仅仅视为一本教科书或一套教学大纲。作者引领我们认识到,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概念。它包含了显性课程(即学校计划教授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也涵盖了隐性课程(即在学校环境中无意识地传递的价值观、规范和氛围)。这本书会详细探讨课程的设计原则,从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到教学活动的安排,再到评估方式的设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的考量。 例如,在目标的确立部分,作者不会简单地告诉你“要设定清晰的目标”,而是会引导你思考: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程获得什么?这种获得是知识层面的理解,还是能力层面的提升?是思维方式的改变,还是情感态度的发展?这些目标又该如何与更宏观的教育宗旨、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个体成长规律相契合?书中会援引历史上的教育思潮,如杜威的“经验主义”、泰勒的“目标模式”,甚至更前沿的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来阐述不同课程观下的目标设计思路,并分析其优劣。 在内容选取与组织上,本书会强调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与趣味性。它会讨论如何平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逻辑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它也会探讨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现实相结合,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书中可能会举例说明,如何从一个历史事件中提炼出相关的社会学原理,或者如何从一个科学发现中引申出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教学设计的部分,本书将视角从“教什么”延展到“怎么教”。这不仅仅是关于课堂管理技巧,更是关于如何创设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与过程。它会细致地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例如讲授法、讨论法、项目式学习(PBL)、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等。书中不会简单地罗列这些方法,而是会深入剖析每种方法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例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如何指导奖惩机制的应用,建构主义又如何强调学生的主体建构作用。 作者会详细阐述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资源,选择最恰当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于概念性知识的传授,高效的讲授法可能更为合适;而对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项目式学习或探究式学习则可能效果更佳。书中还会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即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反思、调整,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实时反馈。这涉及到对教学情境的敏锐洞察,对学生反应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教学计划的灵活变通。 此外,本书还会重点关注“教学评价”的理念与方法。它会指出,评价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简单汇总,而是一个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具有诊断、激励和改进功能的重要环节。书中会区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并详细介绍各种评价方式的特点与适用场景,如测验、观察、访谈、作品集、表现性任务等。它会强调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以及评价结果如何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进步,并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更进一步,本书还会超越具体的教学行为,触及“教学理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议题。它会引导读者思考: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甚至是学习的伙伴?书中会探讨不同教学流派的理念,例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以及更注重学科知识系统传承的传统教育。这些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构成了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书中会被视为一个终身学习、持续反思、不断成长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提升,更包括教育情怀、教育智慧的培养。书中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它会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分享教学心得、共同解决教学难题,来促进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非仅限于理论的探讨,它会穿插大量真实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的学科领域,甚至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实践。这些案例的分析,能够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同时,书中也会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有针对性的应用。 总而言之,《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旨在提升教育从业者深度思考能力和专业实践水平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背后的深刻道理,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它所引导的,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一种对学生成长的不懈追求,一种对教育实践的精益求精。阅读此书,如同与一位博学而充满智慧的教育家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它将为你的教育之旅注入新的思考,新的方法,以及更坚定的方向。它不是告诉你“要怎么做”,而是帮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让你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也更有效。

用户评价

评分

《课程与教学论》这本书,是我近期读过的最令我振奋的教育类书籍之一。它以一种非常前瞻性的视角,审视了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课程改革”的深入探讨,他不仅仅是描述了各种改革的现象,而是从教育发展的规律出发,分析了改革背后的动因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书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我,作为一名教师,持续学习和自我反思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进行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我被书中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论述所吸引,它不仅仅介绍了各种技术工具,更强调了如何将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这本书的行文逻辑非常清晰,论证也十分严谨,让我能够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每一个观点,并且在思考中获得启发。它让我更加坚信,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无比光荣的事业。

评分

读完《课程与教学论》,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我原本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感到有些迷茫,不知道如何系统地规划教学内容,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但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作者在书中以极其细致和耐心的笔触,为我拆解了课程设计、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教学评价”的论述,不再是简单的分数和考试,而是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如何利用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让我意识到,评价不仅仅是衡量学习成果,更是推动教学改进的重要手段。而且,书中提供的许多教学策略,例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都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让我看到可以将这些理论运用到我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本书的结构也安排得非常合理,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模块,但又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消化吸收。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对教育充满热情的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深入剖析教学过程、提供扎实理论基础的读物,而《课程与教学论》恰好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各种教学方法,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了课程设计背后的哲学思想、心理学原理以及社会文化影响。作者在分析教育现象时,总是能引经据典,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语言,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快速领会其精髓。特别是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颠覆了我过去对教学的认知,让我意识到,教室里发生的一切,包括师生互动、校园文化,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书中提供的案例研究也非常贴合实际,让我能看到理论如何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得到应用,并从中获得启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严谨逻辑和深刻洞察力,即使是探讨一些复杂且富有争议的话题,也能做到条理清晰,论证充分,让我心悦诚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教育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有了更清晰、更系统的认识,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评分

这本《课程与教学论》的阅读体验,可谓是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沉醉其中,收获颇丰。与我以往读过的同类书籍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对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学习理论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探究。书中对不同教育流派的梳理和比较,让我对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更能理解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学习理论时,不仅介绍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经典理论,还深入分析了建构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更具前沿性的观点,并结合大量研究案例,论证了这些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差异化教学”的章节,它不仅仅强调了要因材施教,更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让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的学习活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表达的生动性,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反而让我越读越有兴致。

评分

《课程与教学论》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教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我一直觉得,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人格的塑造。这本书恰恰深刻地阐述了这一点。作者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课程的“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让我明白了课程的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他通过对教育哲学、教育目的的深入剖析,引导我思考教育的根本意义,以及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肩负的责任。书中关于“教学目标”的讨论,也让我意识到,目标设定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探讨教学方法时,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环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而且作者的观点常常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觉得他非常理解一线教师的困惑和需求。

评分

正在读,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

书还是不错,就是包装不能令人满意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应该是正版的;速度很快,第二天就到了;配送人员的态度也蛮好!

评分

书有点老,观点有点陈旧

评分

重内容,重质量!!!

评分

物流还是挺快的,这本书没有褶皱、缺页、异味.总体来说可以

评分

老师和考研同学推荐的书,书的结构清晰。

评分

[SM]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是非常不错的,很喜欢,而且价格相对来说很实惠,可谓物美价廉,无论是装订方式,还是发货包装个人感觉都是很不错的.[BJTJ]买之前还特意看了一下编辑推荐,本来还有点犹豫,看到这么多名人都喜欢[ZZ]写的[SM]也就打消了我的犹豫.简单的看了下[NRJJ],我发觉我已经喜欢上它了,尤其是书中的一段[SZ],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意犹未尽.

评分

送货快,书的质量也好,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