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书首有彩色图片三十余帧,书中伴文图版百余幅,极便于读者对照阅读、欣赏和鉴识。
徐秀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陶瓷美术学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37年12月生于陶业世家(徐汉棠胞弟),富有艺术天才。1954年随著名艺人任淦庭学习陶刻。1958年在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民间雕塑,曾多次参加省内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1960年参加淮海战役纪念碑雕塑处工作2年。1972年开始专攻紫砂雕塑,闯出了紫砂工艺新路,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对陶瓷历史及造型艺术、美术理论颇有研究。他的作品题材大都出自历史典故与民间故事,饶有情趣,塑象栩栩如生,博得艺术界教授专家的很高评价。他善书画、篆刻,又善茗壶创作设计,人称紫砂工艺史上的一代“全才”。
代表作有:四大书法家、异兽、钟馗、萧翼赚兰亭、银桥壶等。丙寅大吉集锦、雪舟学画,曾先后获全国同行业设计创作一等奖。
前言
第一章 紫砂陶起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
一、源远流长的陶文化
二、独特的五色土
三、灿烂的茶文化
四、世间茶具称为首
第二章 出品
一、紫砂泥原料的材质特点
二、成型手工技艺的演变
三、器型千变万化的归类
四、龙窑烧造的知识与窑变
五、紫砂老店号及其沿变
六、制作茶壶的行内细节
七、紫砂生产的发展与变化
……
第三章 紫砂陶艺传授的“科班”格律
第四章 紫砂壶的印记及款识
第五章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
第六章 紫砂雕塑及其他品种
第七章 读壶
第八章 紫砂陶的文学欣赏
第九章 名人名作略论
第十章 紫砂陶的文化意味和艺术精神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工艺的敬畏。内页的纸张质感也挑得极好,印刷的色彩饱满又不失细腻,尤其是那些器物的局部特写,纹理的深浅、釉面的光泽,都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图文排版上花费的心思,信息的密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没有为了追求信息量而让版面显得拥挤不堪,也没有因为过度留白而显得单薄空泛。翻阅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编辑团队对“美学呈现”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资料的汇编,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视觉艺术品。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很容易被这种高质量的制作水准所吸引,它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且具有仪式感的阅读体验,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每一个章节的精心雕琢。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本身就是对所探讨对象——那些流淌着历史和匠心、需要被细细端详的物件——最好的尊重与致敬。
评分作者在叙事手法上的老练和克制,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偏向市场导向或过于直白的介绍性文字,这里的论述如同慢火煨汤,层层递进,内蕴深厚。它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扎实的史料考据和对工艺流程的细致描摹,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知识体系框架。阅读时,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行家,穿梭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窑口遗址,倾听着那些关于泥料配比、烧制温度变化带来的微妙声响。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专业术语的运用上保持了极高的精准度,但又总能巧妙地辅以生动的比喻或形象的描述,使得即便是对行家而言略显晦涩的专业概念,也能被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所理解和吸收。这种叙事的张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翻过一页,都像是解开了一个关于古代工匠智慧的小小谜团,让人欲罢不能地想探究下一个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一种极高的逻辑性和递进感,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内容庞杂,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其内在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宏大地图。它成功地将“技术操作层面”、“艺术审美层面”以及“收藏价值评估层面”这三大块内容,有机地编织在一起,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比如,当探讨到某种特定的装饰手法时,作者会立即追溯到支撑这种手法所需的泥料特性,然后再引申到这种手法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原因。这种多维度的交叉论证,避免了任何一个章节成为孤立的知识点堆砌。对于希望系统性学习或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且不易迷失的路线图,它教会的不是简单的“看图识货”,而是如何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且系统的鉴赏体系。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相关领域动态的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些小众且极具争议性的领域,展现出了罕见的勇气和严谨性。它没有回避那些长期困扰学界或藏界的疑难问题,例如关于某位特定名家作品的真伪界定标准,或是某种特定工艺在不同史料中描述的相互矛盾之处。作者处理这些敏感话题的方式非常老道,他们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现有所有的证据链条,包括考古发现、文献记录以及科学检测结果,进行公正的梳理和对比,最终提供出最有可能的解释,同时坦诚地指出存在的知识盲区。这种对真相的尊重和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使全书的权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普及读物,更像是行业内进行深度探讨时,可以引用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价值远超普通的鉴赏指南。
评分我个人对书籍中关于“地域文化与器型风格变迁”的分析,给予最高的评价。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各个时期或地域的代表作,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器物是如何作为特定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乃至文人审美情趣的载体而存在的。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个小区域内,泥料颜色差异对烧成后整体神韵的影响分析,细致入微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这种分析跳脱了纯粹的器物鉴赏层面,提升到了文化人类学的观察高度,让人意识到,每一个壶、每一件器皿,都是特定时空下的“文化标本”。通过作者的梳理,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看似相似的器型,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场”与市场价值,这种内在的文化逻辑被揭示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传统工艺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话,人人都会说,但如何说得好又说得巧答案在书里找。
评分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很不错。。。。。。。。。
评分买了就买了,也不会后悔。
评分精装书,图片内容非常详细。很大的一本书。
评分书是很不错的大家之作
评分看了此书,懂得不少紫砂知识
评分爱上网也不是什么错事。只是,爱上网和爱读书不应该像现在这么对立。如果没有书,人类便失去了思考的平台和能力。古希腊时期的明君,亡国时即便带不走金银珠宝,也要尽可能搬空图书馆,因为他们知道金银珠宝会有再回来的一天,但前人的智慧丢了就是丢了,没有书籍作为载体,后人可能永远也找不回来。把经济能力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唯一准则的时代,读书是为了赚更多钱,人们把文化变得功利又庸俗不堪。
评分不错,讲的一般讲的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