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藏医

字里藏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兵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健康
  • 经络
  • 穴位
  • 传统文化
  • 医学
  • 图解
  • 养生经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47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46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启蒙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要研究中医,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入手,正义严辞。在现代语境下,在涉外教学看病过程中,徐文兵大夫随时会遭遇熟悉字词的陌生化情形。如“饥饿”,饥和饿有什么区别?“安”与“定”有何差别?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字里藏医》就是这样一本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厘清中医最基本的词汇,恢复中医本来面目的启蒙书。

内容简介

  几千年来,我们使用的都是同样的文字,但表达的意思可能已经不同了。很多字词已经渐渐失去了它们的原意。在多数情况下,这并不会造成什么困扰,但对中医这门古老的学问就不同了,它需要我们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字的原意。在现代语境下,在涉外教学看病过程中,徐文兵大夫随时会遭遇这种熟悉字词的陌生化情形。比如“思想”,思和想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干吗要多造一个字?比如“魂魄”,魂是什么,魄又是什么?“肥”与“胖”有何差别?“皮”与“肤”是一回事吗?要研究中医,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入手,正义严辞。《字里藏医》就是这样一本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厘清中医最基本的词汇,恢复中医本来面目的启蒙书。

作者简介

  徐文兵,中医教育家,身心医学专家。1966年出生于山西大同,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自1987年随裴永清教授侍诊抄方,1997年正式拜师,研修《伤寒杂病论》以及经方的临床应用。1997年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2002年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04年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初步掌握了中医的精、形、气、神理论,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考取全美中医师资格证书、全美针灸师资格证书、马里兰州针灸执照。1998年回国辞职创办北京厚朴中医研究所,从事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用英文主讲《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内科》、《针灸学》、《耳针》、《食疗》等课程。近十年来,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世界各国。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
  ——孙思邈
  必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而后有真医,医之为道,岂易言哉。
  ——张景岳

目录

第一辑 从健康谈起
健康
腠理
皮肤
肌肉
膏肓
脂肪
饥饿
干渴
消化
第二辑 从性命谈起
性命
精神
魂魄
思想
意志
安定
宁静
惊悸
怔忡
焦虑
烦躁
悲哀
愧疚
疑惑
忧愁
怨恨
疼痛
癞狂
第三辑 从疾病谈起
疾病
创伤
疮疡
痈疽
咳嗽
哮喘
肥胖
症瘕
积聚
疥癣
痞满
眩晕
第四辑 从脍炙谈起
脍炙
膏梁
糟糠
毒药
性味
归经
炮炙

精彩书摘

  第一辑 从健康谈起
  健康
  现在人们都在说“健康”,还衍生出了“不健康”、“亚健康”等词汇。大多数人模模糊糊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予深究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健康”的含义,便能够理解古人有关身体或者心理、精神的理念,也不至于将其只对译成英语的health或healthy了。
  “健”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发音与“建”相同,含义相近。“建”是动词,是会意字,从廴(yJn),有引出的意思;从聿,意为律。《说文》:“建,立朝律也。”后来引申为创造、设立。“建”的背后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坚韧有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绷紧发力的肌肉;“犍”是力大无穷的公牛;“键”是金属制作的坚固有力的关辖,固定门或者车轴,等等。
  “健”从人从建,含义是有力的。《增韵》:“健,强有力也。”可以作形容词,比如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健卒十人。”鲁迅《悼杨铨》:“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健”也可以作副词,含义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步如飞、健在、健壮、健美、健硕等。“硕”是块头大,“健”是有力量。
  在使动用法中,“健”可以作动词,含义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力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健身、健体、健胃,等等。很多人胃肠蠕动呆滞缓慢,常常出现宿食不消、心下痞硬、口臭咽痛、嗳腐吞酸的症状,使用消食化积的药物,或者予以点穴针刺,能够使胃肠得气有力,生动活泼起来,所以叫做“健胃”。力源于气,有力者源于有气。元气足则神明健,谷气足则体健。“健”的反义词应该是“痿”或“废”吧,蔫头耷脑、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一类的。
  当然“健”还有擅长的意思,比如健谈、健忘。这里就不是有力量的意思了。
  “健”有个同义词是“伉”,发音同“抗”。《说文》:“健,伉也。”“伉”有匹敌、抗衡、亢奋、有力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意思是说,子路性情粗俗,好斗逞能,有暴力倾向,志向高亢、执拗。再比如《汉书·宣帝纪》:“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宋史》:“选军中伉健者千人,令仁美领之,屡入敌境,战有功。”“伉”、“健”同用,意思是坚强有力。想体会“伉健”的感觉,就去看看战马出征前不断咆哮、跳跃、刨蹄的样子,战士冲锋前嗷嗷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
  “伉健”颠倒过来就是“健伉”,历史上也有这么用的。《武经总要》:“义军之守边,最为健伉,习知山川道路,每蛮寇至,不计远近掩杀,官军守险策应而已。”所以我怀疑今天说的“健康”,其实就是古代的“健伉”,也许是以讹传讹,发音和字义都有了变化。
  “康”的含义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都通畅。《尔雅·释宫》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古人命名一路畅通为“道路”,一分为二有分岔叫做“歧”,十字路口通达四个方向叫做“衢”,通达五个方向就叫做“康”,通达六个方向叫做“庄”,通达九个方向叫做“逵”(馗)。人们常说的“康庄大道”就是通达各个方向的道路。所以“康”的含义就是有路子,行得通。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畅了,物质和能量才可能交换、交流。各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了,才有更好的选择的余地,才能得到最有价值的交流,最终达到平衡。从治国来讲也是如此。《汉书·宣帝纪》云“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就是说官方和民间交流顺畅,百姓之间也有多种渠道交流、通商,这样人心就平衡了。《释名》:“康,昌也,昌盛也,车步并列并用之,言充盛也。”《谥法》中说:“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
  人的身体想维持正常的运转也是如此。中医认为人不仅有肉眼可见的血在脉管里流动,还有一种无形的能量,也就是气(炁),它在体内有蓄积、流动,这种流动是有规律的,有着各自的节奏、方向、时间。这种能量流动经过的路线称之为“经络”,大路为“经”,小径为“络”。人的先天之炁,由精化生,蓄积在丹田,流行运动在奇经八脉之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最终注于脑,营养神明。后天之气起于中焦,由水谷化生,兼并呼吸之精气,由肺而起,逐次按时行于十二正经,循环往复,并且散布于三百六十五个小的络脉之中,覆盖渗透全身。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如果经脉不通,或者络脉不畅,人的气血运行就会停滞,轻则出现疼痛,重则出现麻痹,久而成患,出现地方割据,也就是受中央(心神)节制的自我膨胀,形成癌瘤。
  以任脉而言,上下交通,水火即济称为“泰”;而任脉郁阻,上下隔绝不通,上热下寒,称为“痞”(否)。我们常说的“康泰”,就是人体的经络上下交通,五路旁达的意思。而“康宁”就是经络通畅,神魂得归,能藏于心中的意思。
  “康”的反义词应该是“塞”、“阻”、“绝”、“断”,反正就是不通。
  总而言之,中国人对身体好,也就是健康的理念源于中医的气血理论,也就是说,气足有力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徒有气而经络不通,人会暴躁、疼痛,气冲牛斗,血溢脉外,或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疯狂也未可知。经络通畅而无气力者,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难免夭折。心理、精神健康不但要有心气、有动力,还要想得开、想得通。现在大多数神志病的患者,不是没心气,压抑过度,丧失欲望,干什么都没意思,包括活着,就是想不开,钻牛角尖,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不是不健,就是不康。
  想让外国人明白中国的健康概念,恐怕难以找到相应的字词达意,非得让他们学习中医理论不可了。
  腠理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
  “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义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合”,等等。“腠”用“肉”代替“水”作偏旁,意思是皮肉聚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就是单个细胞簇拥在一起,形成了覆盖全身的细腻的表皮。但是从微观上看,每个细胞之间有细微的间隙,这些细胞和它们之间细微的缝隙就是“腠”。中医研究细致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不见的外部虚邪、体内真气,所以也研究到了人体微观结构,所以产生了“皮腠”、“肌腠”、“腠理”等词汇。
  “理”的本义是顺着玉石的自然纹路治玉。《说文》:“理,治玉也。”作为名词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纹理,也就是裂隙所在。人体不是天衣无缝,人的肉眼所见的表皮上有汗毛孔和纹理。这些纹理就是细胞之间的间隙、接缝连接拼凑而成,纹理所在也就是间隙所在,也就是腠之所在。中医有“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词汇。
  简单地说,腠是肉眼不可见的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
  有人把汗毛孔解释为腠理,是不确切的。汗毛孔是孔,是水液、毛发出入、生长之处,中医另有命名,如“鬼门”、“玄府”、“汗空”,等等。腠理是隙,更加细微,是无形的邪气、正气出入之处。道家和中医全面看待事物,既看到有也看到无,既看到实也看到虚。比如两座大山是实,是有,而两座山之间的谷,就是虚,就是无。离开了实体,虚空不存在;光看到实体,不研究虚空,则无法全面反映客观实际。所以理解腠理和理解中医的经络是一样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朝鲜生物学家金凤汉博士发表了《经络系统的研究》,宣称发现了经络实体,即所谓的“凤汉实体”。事实证明这种浅薄的妄图变虚为实的妄想不过是一场骗局,结果以当事人自杀谢罪收场。
  腠理作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与体内脏腑气血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谓:“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意思是说清轻无形的能量通行在腠理之间,沉淀有形的物质储存在五脏之中。
  《灵枢·论痛》指出,人体“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腠理的疏密与三焦元气和主一身之表的足太阳膀胱有密切的关系。《灵枢·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肾阳衰减,腠理也变得稀疏。《灵枢·天年》:“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医宗金鉴》注解为:“腠者,一身空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理者,皮肤藏府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佛家说人体是个臭皮囊,可是活人是个充气的皮囊。充斥在体表甚至散发到体外的气,中医叫做“卫气”,是保卫、护持的意思。卫气的来源一是人体元精所化,通过三焦散布到腠理,二是水谷经过消化,加上呼吸的清气,通过肺的宣发,散布在体表。
  这种气,普通人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觉到。比如我们常说的喜气洋洋、杀气腾腾、死气沉沉、英气逼人、满脸晦气等描述的就是这种感觉。有的人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缘故。猎狗能够追踪罪犯,是因为它能闻到这种气味。乌鸦能闻到将死人的气,所以会在病人家附近盘旋,故被认为不祥。中医针灸经络的三百六十一穴位,都依其气象而命名,突起的叫做腧、陵、丘、墟、突,凹陷的叫做穴、井、沟、谷、谿,回流的叫做渊,平静的叫做池,波澜壮阔的叫做泽、海,生动活泼的叫做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史记》记载,扁鹊在随长桑君学习中医以后,练就了“视见垣一方人”,也就是可以看见墙那边人的功夫,才出师给人看病,能“尽见五藏症结”。中医讲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就是指这种望气的能力。否则人们就不会理解扁鹊为什么站了一会儿看了几眼,就能诊断出齐桓公的疾病。
  腠理的开合则受卫气的控制,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灵枢·本藏》言,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还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脉度》谓:“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分肉是肌肉间隙,腠理是表皮的缝隙,肥是饱满充盈的意思。如果把细胞比做山的话,腠就如同两山之间的山谷,理就是多个山谷连接成的沟壑。腠理肥,则间隙小;腠理疏,则间隙大。大多数女性关注的皱纹的问题,其实就是元气或者说卫气不足,导致皮肤失去弹性,腠理疏松所致。与其去做手术拉皮,打肉毒素杀死神经,搞一张没有表情的面具鬼脸,不如温部丹田,涵养元气,疏通三焦,充盈皮肤。
  外部环境寒热变化,影响腠理开合。《灵枢·五癃津液别》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内部环境,特别是心境也会影响腠理开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谓:“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腠理是体内真气外散之处,也是外邪入侵之处。《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所谓虚邪就是无形的邪气,也就是细微的肉眼看不见的邪气。俗话说:眼见为实。肉眼能够看到的,包括借助显微镜能看得到的细菌、病毒都是实邪。虚邪能够从看似无缝致密的腠理侵入人体。
  《素问·皮部论篇》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新修本草》序:“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其于夭折。”
  就防病而言,腠理致密,开合自如是关键因素。就治病而言,疾在腠理,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成语“防微杜渐”,可以作为腠理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皮肤
  把“皮肤”翻译成英文,很简单就是skin。但是仔细想想,那只是皮的意思。“肤”与“皮”是同义词还是近义词?有没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又是什么?搞清区别对中医临床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回答是肯定的,“皮”与“肤”只是近义词,有区别。《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黄帝问:“人不停地发抖、打寒战是什么原因?”岐伯说:“是因为外来的寒气侵袭停留在皮肤之间,人的阳气不足,所以会出现打寒战,起鸡皮疙瘩,治疗应当补各个阳经。”我之所以把它翻译成皮肤之间,而不是皮肤表面,原因在于寒气侵袭皮的时候,人只会恶寒,对风冷特别敏感,加衣被、关门窗仍不足以抵御,而进一步深入到了皮肤之间以后,就会出现寒战、打摆子。
  《灵枢·水胀》载: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黄帝问:“肤胀会出现什么症候?”岐伯说:“肤胀是因为寒气停留在皮与肤之间,就像充气皮球一样,身体肿胀,皮显得很厚,按肚子就凹个坑,半天起不来,肚皮颜色没有异常,这就是它的症候。”这里明确提出了皮与肤存在“之间”,可见皮与肤是不同的。

在线试读

《字里藏医》第1部分 序言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


《字里藏医》是一部旨在探索汉字背后蕴含的传统医学智慧的著作。本书并非提供具体的病症治疗方案或药物配方,而是深入挖掘汉字形、音、义与古代医理、养生观念之间的微妙联系。 作者以独到的视角,从古代文献、哲学思想、民俗传说等多个维度出发,阐释了汉字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悄然承载并传递着先民们对人体、疾病、健康以及生命本源的理解。本书的研究不局限于某个单一医学流派,而是尝试勾勒出一种融汇贯通的文化视角,探究古人如何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并将这些观察和感悟内化为一套独特的认知体系,最终体现在文字的创造与演变之中。 书中,你会看到对“病”字结构的拆解,探究其字形如何反映了古人对身体损伤、痛苦状态的具象化理解;也会对“医”字进行考究,揭示其构成要素所蕴含的救助、调理、平衡等深层含义。作者将通过对这些文字符号的细致剖析,引导读者去感受古人“见微知著”、“以形补形”、“天人合一”等朴素而深刻的哲学思想。 《字里藏医》不侧重于现代医学的临床应用,而是将焦点放在文化溯源与思想探索上。它希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回到那个充满智慧的古老年代,重新审视那些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发现它们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符号,更是承载了丰富文化信息和独特思想的载体。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又不失趣味,作者通过大量引经据典,结合生动有趣的解读,将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字学和医学史研究,转化为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探险。它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字学、医学史以及哲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古人的智慧结晶。 书中不会出现任何关于现代医学诊断、治疗、药方、保健品推荐等实际性的医疗指导内容。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思想性、文化性和启发性,它鼓励读者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健康”与“生命”的意义,而非提供解决具体健康问题的“速成指南”。它是一扇门,邀请您一同走进汉字构建的古老智慧殿堂,感受字里行间的生命哲学。 本书的论述围绕着汉字本身的构造、演变及其引申意义展开,旨在揭示古人对于“生”、“病”、“治”、“养”等概念的认知过程。通过分析具体的汉字,如“脉”、“气”、“神”、“精”等,来解读其中蕴含的古人对生命运行规律的观察和理解。例如,在探讨“脉”字时,可能会从其字形与中医经络学说的联系入手,并非提供如何准确号脉的技巧,而是阐释古人如何通过对身体内部“流动”的想象,构建出“脉络”这一概念。 书中还会涉及到一些与古代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相关的文字,如“谷”、“泉”、“草”、“木”等,并探讨它们与古人养生观念的关联。比如,古人如何从“谷”的生长中领悟到食物的滋养作用,“草”、“木”的生长与枯荣又如何启发他们对生命周期和季节变化的认识。这些探讨都将围绕文字本身及其文化语境展开,而不会涉及具体的食材选择、烹饪方法或草药的药理成分。 《字里藏医》更像是一次对中国古老智慧的文化溯源之旅。它希望通过文字这一载体,让读者体会到古人对宇宙、自然、人体的整体性认知,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认知融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的阅读体验,更侧重于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和文化上的共鸣,而非实际操作上的指导。它邀请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发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中所隐藏的,关于生命、健康与和谐的古老密码。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字里藏医”这个书名时,我就被它所带来的意境深深吸引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直白的医学书籍,而是散发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智慧气息,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学问。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信息。我猜测,这本书会从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字形、字义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比如,某个描绘人体器官的象形字,是否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其生理功能?某个代表疾病的字,是否能让我们洞察病症的本质?而那些与药物相关的字,又如何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界药用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视角,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医学知识,更能感受到汉字本身的魅力,以及古人将生命智慧融入文字的独特创造。这是一种跨越文字与医学的探索,我渴望从中获得启发,去更深刻地理解健康,去更智慧地生活。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既激动又期待的。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最朴实无华的事物之中,而“字里藏医”这个书名,就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它不似市面上那些充斥着花哨宣传语的书籍,而是以一种内敛而深刻的方式,吸引着我。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古老的东方哲学,关于天人合一,关于阴阳五行,这些抽象的概念,是否也体现在汉字本身之中?我猜测,这本书会从汉字的起源、结构,甚至字形演变的角度,来解读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或许,那些看似简单的字,比如“病”、“疾”、“痛”,其字形本身就蕴含着疾病发生的机理,或者治疗的要诀。而那些代表药材的字,比如“草”、“木”、“石”,又该如何与它们的药用价值联系起来?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的地图,指引着我去发掘那些被遗忘在汉字深处的医学瑰宝。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理解文字的精妙,来更好地认识我们的身体,了解疾病的本质,并掌握更加自然、和谐的养生之道。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有文化底蕴的方式,去理解中医,去拥抱健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字里藏医”这四个字所吸引。它有一种古朴而内敛的气质,仿佛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我一直对汉字有着深深的迷恋,觉得它们不仅仅是符号,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智慧的载体。而将文字与中医结合,这个角度着实让我耳目一新。我猜想,这本书会从字源、字形、字义等多个角度,去挖掘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医学信息。比如,某个描绘人体器官的字,是否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其生理功能?某个代表疾病的字,是否能帮助我们洞察病症的本质?又或者,那些关于药物的字,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界药用植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在那里,每一个汉字都可能是一个医学的启示,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是一次对健康的重新认识。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文化的方式去理解中医,从而更好地关爱自己和身边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非常沉静而古雅的感觉,书页的触感温润,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我被“字里藏医”这个书名所吸引,它不像是一些标题党书籍那样哗众取宠,而是散发着一种低调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对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许多人更加推崇回归自然、注重身心健康的理念。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我理解中医的读物,而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猜测,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医学知识,而是会从文字学的角度,去剖析汉字与中医之间的关联。例如,从“病”字的演变,或许能窥见古人对疾病的认知过程;从象形文字中,或许能找到对人体器官形态的早期描绘;甚至从部首的组合,也能解读出病症的表象与根源。这种将语言文字与生命健康结合的思路,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也充满了吸引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医学知识,更能理解中医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通过文字这个载体,去更深层次地认识生命,守护健康。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浏览中,被这本书的名字“字里藏医”所吸引的。这个名字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探索的意味,让我立刻产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背后蕴藏着无穷的智慧,而将这种智慧与医学相结合,无疑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我猜测,这本书并非是单纯地介绍医学知识,而是会深入地挖掘汉字本身的含义,从字的形、音、义出发,来阐释中医的理论和应用。或许,书中会通过对某些关键汉字的解读,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脏腑的生理功能,甚至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例如,一个简单的“汗”字,在书中是否会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医学含义,去解释它在人体排毒、调节体温等方面的作用?而那些描绘草药的字,又如何体现出它们的药性与功效?这种由表及里,从文字的微观世界洞察宏观生命规律的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和着迷。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医智慧的大门,让我不仅能增长医学知识,更能感受到汉字本身的魅力,以及古人将生活经验和哲学思考融入文字的深邃智慧。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老书店的角落里发现这本书的。当时正值午后,阳光透过蒙尘的玻璃窗洒在泛黄的书页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纸墨香。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中,唯独这本“字里藏医”的书名,像一股清泉,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的字体设计别致,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仿佛诉说着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我对于医学,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抱持着一种敬畏和好奇。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总觉得在那些传承了千年的古籍中,蕴藏着无数的智慧和经验,足以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和照顾自己的身体。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探寻的方向——从文字本身去理解医学的起源和发展。我想象着,那些构成我们日常交流的汉字,可能早已被古人赋予了特殊的医学含义。每一个偏旁部首,每一个部首的演变,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对人体特定部位、病症表现,甚至治疗方法的精辟概括。这不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像是一次考古式的探索,去挖掘被岁月尘封的医学密码。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走进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在那里,文字不再仅仅是符号,而是生命的语言,是健康的指南。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熟悉的文字,从中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医学智慧,为我的健康生活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字里藏医”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医学书籍,没有那些冷冰冰的专业术语,也没有那些直白的健康建议,而是以一种诗意而充满智慧的方式,邀请读者去探索文字与医学之间的奇妙联系。我总觉得,那些流传了千年的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它们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医学而言,它本身就与中国哲学、文化紧密相连。我猜测,这本书会从汉字的角度,去解读中医的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甚至是养生之道。比如,那些描绘身体部位的字,是否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人体的构造?那些描述病症的字,是否能让我们洞察疾病的本质?而那些代表药物的字,又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我对于这种跨学科的探索方式感到非常兴奋。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够学到中医的知识,更能对汉字本身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体会到古人对于文字的匠心独运,以及他们将生命智慧融入文字的伟大创造。这是一种将文化、语言和健康融为一体的独特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发掘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医学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古朴的墨色搭配金色的祥云纹样,隐约透出一股深邃而神秘的气息。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古老而智慧的学问。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蕴藏的宝藏,而这本书的名字“字里藏医”,就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汉字背后隐藏的医学奥秘的探索。我曾有幸阅读过一些关于中医养生的书籍,但总觉得过于浅显,或是过于艰涩,难以深入理解。然而,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眼前一亮,它预示着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将文字的精妙与生命的健康巧妙结合的独特方式。我想象着,那些我们熟悉的汉字,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可能承载着古人对人体构造、疾病成因、治疗方法的深刻洞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学的书,更可能是一部关于汉字演变、文化传承的史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生命智慧,去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如何勾勒出复杂而精密的医学体系,去感受那些跨越千年的医者情怀,以及他们对于生命最真挚的敬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种对中国古老文明的重新认识和审视,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健康与智慧的大门。

评分

初见“字里藏医”这四个字,便被其独特的韵味所吸引。它不像那种直白地告诉你“如何治病”的书,而是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低语着古老的秘密。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化繁为简”,将深刻道理融入寻常事物中的学问。“字里藏医”,在我看来,正是这样的学问。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画面:也许是从“病”字的演变,去理解古人对疾病的认知;也许是从“医”字的构成,去体会医者的职责与使命;又或许是从那些关于草药、人体部位的字,去解读它们背后蕴含的医学奥秘。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中医,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从文字的源头,去感受生命的脉动,去体悟健康的真谛。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智慧的追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获得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治病,更是关于如何尊重生命,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评分

“字里藏医”,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神秘而引人入胜的魔力。它不像那些直接告诉你“怎么做”的书,而是像一位智者,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邀请读者一同去探寻答案。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而汉字,更是这种魅力的核心。我猜想,这本书会将汉字作为一把钥匙,去开启中医那博大精深的宝库。它可能会从字形的演变,去解读疾病的发生发展;它可能会从字义的深层含义,去阐释脏腑的功能与联系;它甚至可能会从古代的象形文字,去追溯医学的起源。这种将语言文字与生命健康巧妙结合的方式,对我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看看那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究竟隐藏着怎样关于生命、健康和智慧的秘密。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富有文化底蕴的方式,去认识中医,去拥抱健康的生活。

评分

好就一个字一个字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评分

这次买的书品相都还可以,基本没有特别脏或者压褶的,特别要感谢下客服小妹,帮我省了*块钱

评分

深入浅出 中医启蒙最佳

评分

速度很快,快递员服务很好,好的让人陶醉,醉在其中让人无法逃出京东的魔掌,掌中的购物宝典,典出手机京东APP!

评分

继徐文兵老师的黄帝内经后,再次看他的力作,字里藏医,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但是内容呢,还是显得太浅了一些,当做故事看还可以吧,如果从里面学医学肯定不行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纸张和字体都不错,个人原因,没有开始阅读,据说浅显易懂

评分

书的印刷纸张质量不错,包装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