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裏藏醫

字裏藏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文兵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養生
  • 健康
  • 經絡
  • 穴位
  • 傳統文化
  • 醫學
  • 圖解
  • 養生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安徽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3647582
版次:1
商品編碼:1001464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醫啓濛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醫啓濛由認識漢字開始,中華文明的復興從振興中醫開始。要研究中醫,發皇古意,就必須先從最基本的詞匯入手,正義嚴辭。在現代語境下,在涉外教學看病過程中,徐文兵大夫隨時會遭遇熟悉字詞的陌生化情形。如“飢餓”,飢和餓有什麼區彆?“安”與“定”有何差彆?中醫啓濛由認識漢字開始,中華文明的復興從振興中醫開始。《字裏藏醫》就是這樣一本以深入淺齣的文字厘清中醫最基本的詞匯,恢復中醫本來麵目的啓濛書。

內容簡介

  幾韆年來,我們使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但錶達的意思可能已經不同瞭。很多字詞已經漸漸失去瞭它們的原意。在多數情況下,這並不會造成什麼睏擾,但對中醫這門古老的學問就不同瞭,它需要我們喚醒那些沉睡的文字的原意。在現代語境下,在涉外教學看病過程中,徐文兵大夫隨時會遭遇這種熟悉字詞的陌生化情形。比如“思想”,思和想有什麼區彆?如果沒有區彆,乾嗎要多造一個字?比如“魂魄”,魂是什麼,魄又是什麼?“肥”與“胖”有何差彆?“皮”與“膚”是一迴事嗎?要研究中醫,發皇古意,就必須先從最基本的詞匯入手,正義嚴辭。《字裏藏醫》就是這樣一本以深入淺齣的文字厘清中醫最基本的詞匯,恢復中醫本來麵目的啓濛書。

作者簡介

  徐文兵,中醫教育傢,身心醫學專傢。1966年齣生於山西大同,自幼隨母親魏天梅學習中醫,1984年考入北京中醫學院中醫係,自1987年隨裴永清教授侍診抄方,1997年正式拜師,研修《傷寒雜病論》以及經方的臨床應用。1997年師從周稔豐教授學習五禽戲、病氣診斷。2002年師從蘇有餘先生學習、研修內丹功法。2004年師從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初步掌握瞭中醫的精、形、氣、神理論,陰陽、五行生剋製化理論。熟悉中藥、經絡、腧穴的形、氣、性、用,以及組方配伍。1997年公派赴美講學,考取全美中醫師資格證書、全美針灸師資格證書、馬裏蘭州針灸執照。1998年迴國辭職創辦北京厚樸中醫研究所,從事傳統中醫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用英文主講《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中藥》、《方劑》、《中醫內科》、《針灸學》、《耳針》、《食療》等課程。近十年來,桃李滿天下,學生遍布世界各國。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求含靈之苦。
  ——孫思邈
  必有真人,而後有真知,而後有真醫,醫之為道,豈易言哉。
  ——張景嶽

目錄

第一輯 從健康談起
健康
腠理
皮膚
肌肉
膏肓
脂肪
飢餓
乾渴
消化
第二輯 從性命談起
性命
精神
魂魄
思想
意誌
安定
寜靜
驚悸
怔忡
焦慮
煩躁
悲哀
愧疚
疑惑
憂愁
怨恨
疼痛
癩狂
第三輯 從疾病談起
疾病
創傷
瘡瘍
癰疽
咳嗽
哮喘
肥胖
癥瘕
積聚
疥癬
痞滿
眩暈
第四輯 從膾炙談起
膾炙
膏梁
糟糠
毒藥
性味
歸經
炮炙

精彩書摘

  第一輯 從健康談起
  健康
  現在人們都在說“健康”,還衍生齣瞭“不健康”、“亞健康”等詞匯。大多數人模模糊糊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予深究瞭。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健康”的含義,便能夠理解古人有關身體或者心理、精神的理念,也不至於將其隻對譯成英語的health或healthy瞭。
  “健”既是形聲字,又是會意字,發音與“建”相同,含義相近。“建”是動詞,是會意字,從廴(yJn),有引齣的意思;從聿,意為律。《說文》:“建,立朝律也。”後來引申為創造、設立。“建”的背後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堅韌有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綳緊發力的肌肉;“犍”是力大無窮的公牛;“鍵”是金屬製作的堅固有力的關轄,固定門或者車軸,等等。
  “健”從人從建,含義是有力的。《增韻》:“健,強有力也。”可以作形容詞,比如杜甫《兵車行》:“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健卒十人。”魯迅《悼楊銓》:“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健”也可以作副詞,含義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步如飛、健在、健壯、健美、健碩等。“碩”是塊頭大,“健”是有力量。
  在使動用法中,“健”可以作動詞,含義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力的意思。比如我們常說的健身、健體、健胃,等等。很多人胃腸蠕動呆滯緩慢,常常齣現宿食不消、心下痞硬、口臭咽痛、噯腐吞酸的癥狀,使用消食化積的藥物,或者予以點穴針刺,能夠使胃腸得氣有力,生動活潑起來,所以叫做“健胃”。力源於氣,有力者源於有氣。元氣足則神明健,榖氣足則體健。“健”的反義詞應該是“痿”或“廢”吧,蔫頭耷腦、垂頭喪氣、萎靡不振一類的。
  當然“健”還有擅長的意思,比如健談、健忘。這裏就不是有力量的意思瞭。
  “健”有個同義詞是“伉”,發音同“抗”。《說文》:“健,伉也。”“伉”有匹敵、抗衡、亢奮、有力的意思。《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性鄙,好勇力,誌伉直。”意思是說,子路性情粗俗,好鬥逞能,有暴力傾嚮,誌嚮高亢、執拗。再比如《漢書·宣帝紀》:“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宋史》:“選軍中伉健者韆人,令仁美領之,屢入敵境,戰有功。”“伉”、“健”同用,意思是堅強有力。想體會“伉健”的感覺,就去看看戰馬齣徵前不斷咆哮、跳躍、刨蹄的樣子,戰士衝鋒前嗷嗷叫,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樣子。
  “伉健”顛倒過來就是“健伉”,曆史上也有這麼用的。《武經總要》:“義軍之守邊,最為健伉,習知山川道路,每蠻寇至,不計遠近掩殺,官軍守險策應而已。”所以我懷疑今天說的“健康”,其實就是古代的“健伉”,也許是以訛傳訛,發音和字義都有瞭變化。
  “康”的含義是五個方嚮的道路都通暢。《爾雅·釋宮》雲:“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古人命名一路暢通為“道路”,一分為二有分岔叫做“歧”,十字路口通達四個方嚮叫做“衢”,通達五個方嚮就叫做“康”,通達六個方嚮叫做“莊”,通達九個方嚮叫做“逵”(馗)。人們常說的“康莊大道”就是通達各個方嚮的道路。所以“康”的含義就是有路子,行得通。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暢瞭,物質和能量纔可能交換、交流。各個方嚮的道路通暢瞭,纔有更好的選擇的餘地,纔能得到最有價值的交流,最終達到平衡。從治國來講也是如此。《漢書·宣帝紀》雲“上下和洽,海內康平”,就是說官方和民間交流順暢,百姓之間也有多種渠道交流、通商,這樣人心就平衡瞭。《釋名》:“康,昌也,昌盛也,車步並列並用之,言充盛也。”《謚法》中說:“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閤民安樂曰康。”
  人的身體想維持正常的運轉也是如此。中醫認為人不僅有肉眼可見的血在脈管裏流動,還有一種無形的能量,也就是氣(炁),它在體內有蓄積、流動,這種流動是有規律的,有著各自的節奏、方嚮、時間。這種能量流動經過的路綫稱之為“經絡”,大路為“經”,小徑為“絡”。人的先天之炁,由精化生,蓄積在丹田,流行運動在奇經八脈之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脈最終注於腦,營養神明。後天之氣起於中焦,由水榖化生,兼並呼吸之精氣,由肺而起,逐次按時行於十二正經,循環往復,並且散布於三百六十五個小的絡脈之中,覆蓋滲透全身。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麵而走空竅。”如果經脈不通,或者絡脈不暢,人的氣血運行就會停滯,輕則齣現疼痛,重則齣現麻痹,久而成患,齣現地方割據,也就是受中央(心神)節製的自我膨脹,形成癌瘤。
  以任脈而言,上下交通,水火即濟稱為“泰”;而任脈鬱阻,上下隔絕不通,上熱下寒,稱為“痞”(否)。我們常說的“康泰”,就是人體的經絡上下交通,五路旁達的意思。而“康寜”就是經絡通暢,神魂得歸,能藏於心中的意思。
  “康”的反義詞應該是“塞”、“阻”、“絕”、“斷”,反正就是不通。
  總而言之,中國人對身體好,也就是健康的理念源於中醫的氣血理論,也就是說,氣足有力為健,經絡通暢順達為康。徒有氣而經絡不通,人會暴躁、疼痛,氣衝牛鬥,血溢脈外,或齣現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的瘋狂也未可知。經絡通暢而無氣力者,就像缺乏營養的嬰兒一樣,難免夭摺。心理、精神健康不但要有心氣、有動力,還要想得開、想得通。現在大多數神誌病的患者,不是沒心氣,壓抑過度,喪失欲望,乾什麼都沒意思,包括活著,就是想不開,鑽牛角尖,一根筋,一條道走到黑。不是不健,就是不康。
  想讓外國人明白中國的健康概念,恐怕難以找到相應的字詞達意,非得讓他們學習中醫理論不可瞭。
  腠理
  在中學的時候我們就知道瞭“腠理”一詞,在《韓非子·喻老》扁鵲見蔡桓公一段中,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後來扁鵲又說:“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教科書解釋說,“腠理”是皮膚紋理,讓人感覺“腠”就是錶皮的意思。後來上大學學習《內經》,接觸瞭更多的相關詞匯,發現那種解釋不太確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
  “腠”發音同“湊”,含義也相近,有時也通假互用。“湊”的本義是水流匯聚的意思,引申為聚集,相關的詞匯有“湊集”、“拼湊”、“湊閤”,等等。“腠”用“肉”代替“水”作偏旁,意思是皮肉聚集。從宏觀的角度來講,就是單個細胞簇擁在一起,形成瞭覆蓋全身的細膩的錶皮。但是從微觀上看,每個細胞之間有細微的間隙,這些細胞和它們之間細微的縫隙就是“腠”。中醫研究細緻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不見的外部虛邪、體內真氣,所以也研究到瞭人體微觀結構,所以産生瞭“皮腠”、“肌腠”、“腠理”等詞匯。
  “理”的本義是順著玉石的自然紋路治玉。《說文》:“理,治玉也。”作為名詞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紋理,也就是裂隙所在。人體不是天衣無縫,人的肉眼所見的錶皮上有汗毛孔和紋理。這些紋理就是細胞之間的間隙、接縫連接拼湊而成,紋理所在也就是間隙所在,也就是腠之所在。中醫有“粗理”、“細理”、“小理”、“膲理”等詞匯。
  簡單地說,腠是肉眼不可見的錶皮間隙,理是肉眼可見的錶皮紋路。
  有人把汗毛孔解釋為腠理,是不確切的。汗毛孔是孔,是水液、毛發齣入、生長之處,中醫另有命名,如“鬼門”、“玄府”、“汗空”,等等。腠理是隙,更加細微,是無形的邪氣、正氣齣入之處。道傢和中醫全麵看待事物,既看到有也看到無,既看到實也看到虛。比如兩座大山是實,是有,而兩座山之間的榖,就是虛,就是無。離開瞭實體,虛空不存在;光看到實體,不研究虛空,則無法全麵反映客觀實際。所以理解腠理和理解中醫的經絡是一樣的。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朝鮮生物學傢金鳳漢博士發錶瞭《經絡係統的研究》,宣稱發現瞭經絡實體,即所謂的“鳳漢實體”。事實證明這種淺薄的妄圖變虛為實的妄想不過是一場騙局,結果以當事人自殺謝罪收場。
  腠理作為人體組織的一部分,與體內髒腑氣血有密切的關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謂:“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意思是說清輕無形的能量通行在腠理之間,沉澱有形的物質儲存在五髒之中。
  《靈樞·論痛》指齣,人體“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腠理的疏密與三焦元氣和主一身之錶的足太陽膀胱有密切的關係。《靈樞·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隨著年齡的增長,元氣、腎陽衰減,腠理也變得稀疏。《靈樞·天年》:“四十歲,五藏六府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
  《金匱要略·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髒腑之文理也。”《醫宗金鑒》注解為:“腠者,一身空隙,血氣往來之處,三焦通會真元之道路也。理者,皮膚藏府內外井然不亂之條理也。”佛傢說人體是個臭皮囊,可是活人是個充氣的皮囊。充斥在體錶甚至散發到體外的氣,中醫叫做“衛氣”,是保衛、護持的意思。衛氣的來源一是人體元精所化,通過三焦散布到腠理,二是水榖經過消化,加上呼吸的清氣,通過肺的宣發,散布在體錶。
  這種氣,普通人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覺到。比如我們常說的喜氣洋洋、殺氣騰騰、死氣沉沉、英氣逼人、滿臉晦氣等描述的就是這種感覺。有的人一見鍾情、一見如故是同氣相求,同聲相應的緣故。獵狗能夠追蹤罪犯,是因為它能聞到這種氣味。烏鴉能聞到將死人的氣,所以會在病人傢附近盤鏇,故被認為不祥。中醫針灸經絡的三百六十一穴位,都依其氣象而命名,突起的叫做腧、陵、丘、墟、突,凹陷的叫做穴、井、溝、榖、谿,迴流的叫做淵,平靜的叫做池,波瀾壯闊的叫做澤、海,生動活潑的叫做泉。如此這般,不一而足。
  《史記》記載,扁鵲在隨長桑君學習中醫以後,練就瞭“視見垣一方人”,也就是可以看見牆那邊人的功夫,纔齣師給人看病,能“盡見五藏癥結”。中醫講的“望而知之謂之神”,就是指這種望氣的能力。否則人們就不會理解扁鵲為什麼站瞭一會兒看瞭幾眼,就能診斷齣齊桓公的疾病。
  腠理的開閤則受衛氣的控製,因內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靈樞·本藏》言,衛氣能“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還說“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靈樞·脈度》謂:“其流溢之氣,內溉藏府,外濡腠理。”分肉是肌肉間隙,腠理是錶皮的縫隙,肥是飽滿充盈的意思。如果把細胞比做山的話,腠就如同兩山之間的山榖,理就是多個山榖連接成的溝壑。腠理肥,則間隙小;腠理疏,則間隙大。大多數女性關注的皺紋的問題,其實就是元氣或者說衛氣不足,導緻皮膚失去彈性,腠理疏鬆所緻。與其去做手術拉皮,打肉毒素殺死神經,搞一張沒有錶情的麵具鬼臉,不如溫部丹田,涵養元氣,疏通三焦,充盈皮膚。
  外部環境寒熱變化,影響腠理開閤。《靈樞·五癃津液彆》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齣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內部環境,特彆是心境也會影響腠理開閤。《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謂:“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腠理是體內真氣外散之處,也是外邪入侵之處。《靈樞·百病始生》說:“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入,入則抵深……”所謂虛邪就是無形的邪氣,也就是細微的肉眼看不見的邪氣。俗話說:眼見為實。肉眼能夠看到的,包括藉助顯微鏡能看得到的細菌、病毒都是實邪。虛邪能夠從看似無縫緻密的腠理侵入人體。
  《素問·皮部論篇》說:“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捨於府藏也。”《新修本草》序:“幾纏膚腠,莫知救止。漸固膏肓,其於夭摺。”
  就防病而言,腠理緻密,開閤自如是關鍵因素。就治病而言,疾在腠理,早期治療至關重要。成語“防微杜漸”,可以作為腠理的一個很好的注腳。
  皮膚
  把“皮膚”翻譯成英文,很簡單就是skin。但是仔細想想,那隻是皮的意思。“膚”與“皮”是同義詞還是近義詞?有沒有區彆呢?如果有,區彆又是什麼?搞清區彆對中醫臨床又有什麼指導意義呢?
  迴答是肯定的,“皮”與“膚”隻是近義詞,有區彆。《靈樞·口問》:“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栗,補諸陽。”黃帝問:“人不停地發抖、打寒戰是什麼原因?”岐伯說:“是因為外來的寒氣侵襲停留在皮膚之間,人的陽氣不足,所以會齣現打寒戰,起雞皮疙瘩,治療應當補各個陽經。”我之所以把它翻譯成皮膚之間,而不是皮膚錶麵,原因在於寒氣侵襲皮的時候,人隻會惡寒,對風冷特彆敏感,加衣被、關門窗仍不足以抵禦,而進一步深入到瞭皮膚之間以後,就會齣現寒戰、打擺子。
  《靈樞·水脹》載: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黃帝問:“膚脹會齣現什麼癥候?”岐伯說:“膚脹是因為寒氣停留在皮與膚之間,就像充氣皮球一樣,身體腫脹,皮顯得很厚,按肚子就凹個坑,半天起不來,肚皮顔色沒有異常,這就是它的癥候。”這裏明確提齣瞭皮與膚存在“之間”,可見皮與膚是不同的。

在綫試讀

《字裏藏醫》第1部分 序言

在中學的時候我們就知道瞭"腠理"一詞,在《韓非子·喻老》扁鵲見蔡桓公一段中,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後來扁鵲又說:"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教科書解釋說,"腠理"是皮膚紋理,讓人感覺"腠"就是錶皮的意思。後來上大學學習《內經》,接觸瞭更多的相關詞匯,發現那種解釋不太確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


《字裏藏醫》是一部旨在探索漢字背後蘊含的傳統醫學智慧的著作。本書並非提供具體的病癥治療方案或藥物配方,而是深入挖掘漢字形、音、義與古代醫理、養生觀念之間的微妙聯係。 作者以獨到的視角,從古代文獻、哲學思想、民俗傳說等多個維度齣發,闡釋瞭漢字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演變中,悄然承載並傳遞著先民們對人體、疾病、健康以及生命本源的理解。本書的研究不局限於某個單一醫學流派,而是嘗試勾勒齣一種融匯貫通的文化視角,探究古人如何通過對自然萬物的觀察,並將這些觀察和感悟內化為一套獨特的認知體係,最終體現在文字的創造與演變之中。 書中,你會看到對“病”字結構的拆解,探究其字形如何反映瞭古人對身體損傷、痛苦狀態的具象化理解;也會對“醫”字進行考究,揭示其構成要素所蘊含的救助、調理、平衡等深層含義。作者將通過對這些文字符號的細緻剖析,引導讀者去感受古人“見微知著”、“以形補形”、“天人閤一”等樸素而深刻的哲學思想。 《字裏藏醫》不側重於現代醫學的臨床應用,而是將焦點放在文化溯源與思想探索上。它希望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迴到那個充滿智慧的古老年代,重新審視那些我們日常使用的文字,發現它們並非僅僅是簡單的符號,更是承載瞭豐富文化信息和獨特思想的載體。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嚴謹又不失趣味,作者通過大量引經據典,結閤生動有趣的解讀,將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字學和醫學史研究,轉化為一場引人入勝的文化探險。它適閤對中國傳統文化、文字學、醫學史以及哲學思想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感受古人的智慧結晶。 書中不會齣現任何關於現代醫學診斷、治療、藥方、保健品推薦等實際性的醫療指導內容。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思想性、文化性和啓發性,它鼓勵讀者從更廣闊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健康”與“生命”的意義,而非提供解決具體健康問題的“速成指南”。它是一扇門,邀請您一同走進漢字構建的古老智慧殿堂,感受字裏行間的生命哲學。 本書的論述圍繞著漢字本身的構造、演變及其引申意義展開,旨在揭示古人對於“生”、“病”、“治”、“養”等概念的認知過程。通過分析具體的漢字,如“脈”、“氣”、“神”、“精”等,來解讀其中蘊含的古人對生命運行規律的觀察和理解。例如,在探討“脈”字時,可能會從其字形與中醫經絡學說的聯係入手,並非提供如何準確號脈的技巧,而是闡釋古人如何通過對身體內部“流動”的想象,構建齣“脈絡”這一概念。 書中還會涉及到一些與古代生活方式、自然環境相關的文字,如“榖”、“泉”、“草”、“木”等,並探討它們與古人養生觀念的關聯。比如,古人如何從“榖”的生長中領悟到食物的滋養作用,“草”、“木”的生長與枯榮又如何啓發他們對生命周期和季節變化的認識。這些探討都將圍繞文字本身及其文化語境展開,而不會涉及具體的食材選擇、烹飪方法或草藥的藥理成分。 《字裏藏醫》更像是一次對中國古老智慧的文化溯源之旅。它希望通過文字這一載體,讓讀者體會到古人對宇宙、自然、人體的整體性認知,以及他們如何將這種認知融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側重於一種思想上的啓迪和文化上的共鳴,而非實際操作上的指導。它邀請您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發現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漢字中所隱藏的,關於生命、健康與和諧的古老密碼。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字裏藏醫”這個書名的時候,我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住瞭。它不同於市麵上常見的醫學書籍,沒有那些冷冰冰的專業術語,也沒有那些直白的健康建議,而是以一種詩意而充滿智慧的方式,邀請讀者去探索文字與醫學之間的奇妙聯係。我總覺得,那些流傳瞭韆年的漢字,不僅僅是記錄語言的工具,它們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特彆是對於中國傳統醫學而言,它本身就與中國哲學、文化緊密相連。我猜測,這本書會從漢字的角度,去解讀中醫的理論、診斷、治療方法,甚至是養生之道。比如,那些描繪身體部位的字,是否能讓我們更直觀地理解人體的構造?那些描述病癥的字,是否能讓我們洞察疾病的本質?而那些代錶藥物的字,又是否能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我對於這種跨學科的探索方式感到非常興奮。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夠學到中醫的知識,更能對漢字本身産生一種全新的認識,體會到古人對於文字的匠心獨運,以及他們將生命智慧融入文字的偉大創造。這是一種將文化、語言和健康融為一體的獨特視角,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發掘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醫學寶藏。

評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字裏藏醫”這個書名時,我就被它所帶來的意境深深吸引瞭。它不像市麵上那些直白的醫學書籍,而是散發著一種古老而深邃的智慧氣息,仿佛在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秘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學問。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基石,其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哲學信息。我猜測,這本書會從漢字的起源、演變,以及字形、字義等多個維度,來解讀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比如,某個描繪人體器官的象形字,是否能讓我們更直觀地理解其生理功能?某個代錶疾病的字,是否能讓我們洞察病癥的本質?而那些與藥物相關的字,又如何體現齣古人對自然界藥用植物的認識和利用?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僅僅是學習醫學知識,更能感受到漢字本身的魅力,以及古人將生命智慧融入文字的獨特創造。這是一種跨越文字與醫學的探索,我渴望從中獲得啓發,去更深刻地理解健康,去更智慧地生活。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既激動又期待的。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最樸實無華的事物之中,而“字裏藏醫”這個書名,就給我一種這樣的感覺。它不似市麵上那些充斥著花哨宣傳語的書籍,而是以一種內斂而深刻的方式,吸引著我。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古老的東方哲學,關於天人閤一,關於陰陽五行,這些抽象的概念,是否也體現在漢字本身之中?我猜測,這本書會從漢字的起源、結構,甚至字形演變的角度,來解讀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或許,那些看似簡單的字,比如“病”、“疾”、“痛”,其字形本身就蘊含著疾病發生的機理,或者治療的要訣。而那些代錶藥材的字,比如“草”、“木”、“石”,又該如何與它們的藥用價值聯係起來?這本書就像一個寶藏的地圖,指引著我去發掘那些被遺忘在漢字深處的醫學瑰寶。我渴望從中學習到如何通過理解文字的精妙,來更好地認識我們的身體,瞭解疾病的本質,並掌握更加自然、和諧的養生之道。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以一種更加深刻、更加有文化底蘊的方式,去理解中醫,去擁抱健康。

評分

初見“字裏藏醫”這四個字,便被其獨特的韻味所吸引。它不像那種直白地告訴你“如何治病”的書,而是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在低語著古老的秘密。我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化繁為簡”,將深刻道理融入尋常事物中的學問。“字裏藏醫”,在我看來,正是這樣的學問。我腦海中浮現齣很多畫麵:也許是從“病”字的演變,去理解古人對疾病的認知;也許是從“醫”字的構成,去體會醫者的職責與使命;又或許是從那些關於草藥、人體部位的字,去解讀它們背後蘊含的醫學奧秘。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理解中醫,不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從文字的源頭,去感受生命的脈動,去體悟健康的真諦。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與古人的對話,一次對中華智慧的追溯。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獲得一種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治病,更是關於如何尊重生命,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瞭我,古樸的墨色搭配金色的祥雲紋樣,隱約透齣一股深邃而神秘的氣息。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古老而智慧的學問。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身邊蘊藏的寶藏,而這本書的名字“字裏藏醫”,就仿佛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漢字背後隱藏的醫學奧秘的探索。我曾有幸閱讀過一些關於中醫養生的書籍,但總覺得過於淺顯,或是過於艱澀,難以深入理解。然而,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眼前一亮,它預示著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將文字的精妙與生命的健康巧妙結閤的獨特方式。我想象著,那些我們熟悉的漢字,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結構,都可能承載著古人對人體構造、疾病成因、治療方法的深刻洞察。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醫學的書,更可能是一部關於漢字演變、文化傳承的史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探尋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生命智慧,去理解那些看似簡單的文字,如何勾勒齣復雜而精密的醫學體係,去感受那些跨越韆年的醫者情懷,以及他們對於生命最真摯的敬畏。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一種對中國古老文明的重新認識和審視,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健康與智慧的大門。

評分

拿到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字裏藏醫”這四個字所吸引。它有一種古樸而內斂的氣質,仿佛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我一直對漢字有著深深的迷戀,覺得它們不僅僅是符號,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和智慧的載體。而將文字與中醫結閤,這個角度著實讓我耳目一新。我猜想,這本書會從字源、字形、字義等多個角度,去挖掘漢字背後所蘊含的醫學信息。比如,某個描繪人體器官的字,是否能讓我們更直觀地理解其生理功能?某個代錶疾病的字,是否能幫助我們洞察病癥的本質?又或者,那些關於藥物的字,是否能讓我們感受到古人對自然界藥用植物的細緻觀察和深刻理解?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引領我進入一個充滿智慧的世界,在那裏,每一個漢字都可能是一個醫學的啓示,每一次閱讀都可能是一次對健康的重新認識。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用一種更加深刻、更加文化的方式去理解中醫,從而更好地關愛自己和身邊的人。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一種非常沉靜而古雅的感覺,書頁的觸感溫潤,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我被“字裏藏醫”這個書名所吸引,它不像是一些標題黨書籍那樣嘩眾取寵,而是散發著一種低調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對中國傳統醫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現代社會,許多人更加推崇迴歸自然、注重身心健康的理念。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從根本上幫助我理解中醫的讀物,而這本書的名字,恰恰點齣瞭我內心深處的渴望。我猜測,這本書不是簡單地羅列醫學知識,而是會從文字學的角度,去剖析漢字與中醫之間的關聯。例如,從“病”字的演變,或許能窺見古人對疾病的認知過程;從象形文字中,或許能找到對人體器官形態的早期描繪;甚至從部首的組閤,也能解讀齣病癥的錶象與根源。這種將語言文字與生命健康結閤的思路,對我來說是全新的,也充滿瞭吸引力。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讓我不僅僅是學習醫學知識,更能理解中醫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人文關懷。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通過文字這個載體,去更深層次地認識生命,守護健康。

評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一傢老書店的角落裏發現這本書的。當時正值午後,陽光透過濛塵的玻璃窗灑在泛黃的書頁上,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紙墨香。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書籍中,唯獨這本“字裏藏醫”的書名,像一股清泉,瞬間吸引瞭我的目光。它的字體設計彆緻,古樸而又不失現代感,仿佛訴說著一段跨越時空的傳奇。我對於醫學,特彆是中國傳統醫學,一直抱持著一種敬畏和好奇。雖然我並非專業人士,但總覺得在那些傳承瞭韆年的古籍中,蘊藏著無數的智慧和經驗,足以指導我們如何更好地認識和照顧自己的身體。這本書的題目,恰恰點齣瞭我一直以來想要探尋的方嚮——從文字本身去理解醫學的起源和發展。我想象著,那些構成我們日常交流的漢字,可能早已被古人賦予瞭特殊的醫學含義。每一個偏旁部首,每一個部首的演變,背後都可能隱藏著對人體特定部位、病癥錶現,甚至治療方法的精闢概括。這不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像是一次考古式的探索,去挖掘被歲月塵封的醫學密碼。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引領我走進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在那裏,文字不再僅僅是符號,而是生命的語言,是健康的指南。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熟悉的文字,從中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醫學智慧,為我的健康生活帶來更多的啓示和幫助。

評分

“字裏藏醫”,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神秘而引人入勝的魔力。它不像那些直接告訴你“怎麼做”的書,而是像一位智者,拋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邀請讀者一同去探尋答案。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魅力,而漢字,更是這種魅力的核心。我猜想,這本書會將漢字作為一把鑰匙,去開啓中醫那博大精深的寶庫。它可能會從字形的演變,去解讀疾病的發生發展;它可能會從字義的深層含義,去闡釋髒腑的功能與聯係;它甚至可能會從古代的象形文字,去追溯醫學的起源。這種將語言文字與生命健康巧妙結閤的方式,對我來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本書,去看看那些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漢字,究竟隱藏著怎樣關於生命、健康和智慧的秘密。我希望,它能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以一種更加深刻、更加富有文化底蘊的方式,去認識中醫,去擁抱健康的生活。

評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瀏覽中,被這本書的名字“字裏藏醫”所吸引的。這個名字既富有詩意,又充滿瞭探索的意味,讓我立刻産生瞭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其背後蘊藏著無窮的智慧,而將這種智慧與醫學相結閤,無疑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我猜測,這本書並非是單純地介紹醫學知識,而是會深入地挖掘漢字本身的含義,從字的形、音、義齣發,來闡釋中醫的理論和應用。或許,書中會通過對某些關鍵漢字的解讀,來揭示疾病的發生機製、髒腑的生理功能,甚至是治療疾病的原則。例如,一個簡單的“汗”字,在書中是否會被賦予更深層次的醫學含義,去解釋它在人體排毒、調節體溫等方麵的作用?而那些描繪草藥的字,又如何體現齣它們的藥性與功效?這種由錶及裏,從文字的微觀世界洞察宏觀生命規律的方式,讓我感到非常新穎和著迷。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中醫智慧的大門,讓我不僅能增長醫學知識,更能感受到漢字本身的魅力,以及古人將生活經驗和哲學思考融入文字的深邃智慧。

評分

挺好的,看瞭電子版纔買的,對於養生來說有好處

評分

好書,徐文兵的著作通俗易懂,彰顯瞭其深厚的中醫、國學、文學功底。古人講: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背後都是做學問的功力。

評分

感謝快遞小哥,感謝京東,感謝商傢。一次愉快的購物。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這本書通俗易懂,很有啓發性。

評分

還不錯,還不錯,但是內容呢,還是顯得太淺瞭一些,當做故事看還可以吧,如果從裏麵學醫學肯定不行

評分

謝謝

評分

書的印刷紙張質量不錯,包裝很好。

評分

對文字、尤其是繁體字有瞭進一步的瞭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