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苗东升著的《复杂性科学研究》考察复杂性科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孕育和产生的过程、迄今的主要成果,论述复杂性科学在科学发展目前的地位――代表科学整体作为系统的一种新的历史形态,从科学、哲学、方法论、思维方式、逻辑工具和实践基础等方面揭示复杂性科学的特点,对靠前外复杂性科学主要学术流派的长处和短处作出评价,同时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复兴中医谈论了它的现实意义,并对它的未来动向作出评估,对我国如何发展复杂性科学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 苗东升 著作 苗东升,男,1937年10月生,山西榆社县岚峪村人。汉族,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在航天部门从事科研工作,参与发动机自动调节系统研制,其间曾到该部三线某技校教语文数年。1979年底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任教,先后讲授微积分、模糊学、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等课程。非博导级教授,自号孤微子,2001年春退休。无党派,信奉马思主义、思想。主要研究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及其在人文社会领域的应用,出版著作9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我是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偶然听到一位教授推荐这本书的,说它对理解非线性动力学很有帮助。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可以说是对经典文献的一次精炼和重构。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详尽的案例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导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涌现”这一核心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没有把话说得太满,而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其中关于信息熵在复杂系统中如何被重新定义的讨论,让我深受启发,它打破了我原有的信息论框架,让我开始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信息流动的过程。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时间,更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数学框架和抽象的理论模型。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熟悉的领域去尝试套用书中的模型,看看是否能解释一些我之前无法解释的现象。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分析复杂系统的有效“扳手”和“螺丝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挺引人注目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抽象的线条图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宇宙的深邃和信息的复杂交织。我本来对这个领域算不上专家,但一直对事物是如何从看似简单的规则中涌现出宏大而复杂的结构感到好奇。初读之下,我发现作者在梳理这个领域的历史脉络时非常用心,从早期的系统论到后来的混沌理论,再到如今的复杂适应系统,每一步的演进都交代得清晰明了,就像是给一个初学者铺设了一条平坦的认知阶梯。特别是对“自组织”现象的描述,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比喻,让原本高深的数学模型变得触手可及。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蚁群觅食的最优化路径问题,作者不仅仅是展示了数学模型,还穿插了一些生态学的观察,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的公式堆砌感。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没有将复杂性科学仅仅局限于物理或数学的范畴,而是巧妙地将其与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进行了交叉对话,展现了一种跨学科的思维魅力。它更像是一张导览图,指引着我们去理解这个世界上看似无序背后的深层秩序。
评分这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宏大叙事下的微观精准”。作者在宏观层面构建了复杂系统的整体图景,但在阐述具体机制时,又极其注重细节的打磨。我记得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讨论了“临界点”现象,也就是系统如何突然从稳定状态跃迁到混沌状态,作者用一个关于水分子凝结的比喻,将这个突变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将科学原理与日常经验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发现,很多过去觉得是“偶然事件”的事情,在运用复杂性理论的视角来看,似乎都能找到其内在的必然性。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们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了一种处理不确定性的框架——接受不确定性本身就是系统的一部分。这对我个人的决策制定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学会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更关注系统的反馈机制,而不是固守初始的计划。这本书对于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维训练指南。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差点被它的厚度和密密麻麻的文字劝退了。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快速入门的书,但这本书显然走的是深度挖掘的路线。然而,一旦沉下心来阅读,你就会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叙述的流畅性出乎意料地好。它不像某些译著那样生硬拗口,中文的表达非常地道且富有表现力。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在“教”你知识,更是在“启迪”你如何构建看待世界的认知框架。比如,书中探讨了确定性与随机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让我联想到了艺术创作中的限制与自由,两者看似矛盾,却共同构成了作品的张力。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每一章的结尾都有一个“思考与延伸”的小节,引导读者跳出书本内容,去关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人文社科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弹性的思维范式来审视社会现象,而不是一味地套用线性因果律。
评分这本大部头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快半年,每次翻开都有新的感悟。它的力量不在于提供了惊人的新发现,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整合和连接已有的知识碎片的能力。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沉稳,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谦逊和对知识的敬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历史渊源的追溯,他没有回避早期研究中的局限性,而是坦诚地指出,正是这些局限性,才推动了研究者们不断向更深层次的非线性关系探索。书中关于“网络理论”与复杂性科学的结合部分写得尤其精彩,它展示了连接如何定义整体的行为,而不仅仅是组成整体的元素。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城市交通的拥堵,乃至金融市场的波动,都有了一种全新的、结构性的理解。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系统的心灵重塑过程,它教会我用“关系”和“演化”的视角去取代“原因”和“结果”的僵硬对立,是一次非常充实且富有挑战性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