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社走近經典德語閱讀係列: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外教社走近經典德語閱讀係列: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 裏爾剋 著
圖書標籤:
  • 德語閱讀
  • 外教社
  • 經典德語
  • 文學
  • 詩歌
  • 德國文學
  • 語言學習
  • 提高閱讀能力
  • 裏爾剋
  • 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4612098
版次:1
商品編碼:10030171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0-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0
字數:92000
正文語種:中文,德語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裏爾剋超過瞭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想與手法,被視為象徵主義文學大師,尤其以詩鳴於世。本係列則選中他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用中國詩人和日耳曼學者馮至的話說,這些信“渾然天成,無形中自有首位”,“裏麵他論到詩和藝術,論到兩性的愛,嚴肅和冷嘲,悲哀和懷疑,論到生活和職業的艱難”。而他那詩人婉麗多姿的筆法和真誠感人的情誼,讓這些信箋的動人魅力,經久不衰。坊間也有此書中譯本,德語原文尚未見有國內齣版社印行。

內頁插圖

目錄

Einleitung
1. Brief am 17. Februar 1903
2. Brief am 5. April 1903
3. Brief am 23. April 1903
4. Brief am 16. Juli 1903
5. Brief am 29. Oktober 1903
6. Brief am 23. Dezember 1903
7. Brief am 14. Mai 1904
8. Brief am 12. August 1904
9. Brief am 4. November 1904
10. Brief am zweiten Weihnachtstage 1908

精彩書摘

  在此,我奉勸您盡可能少讀審美批評的文章,——它們要麼是一己之見,已經固化在毫無生機的僵硬之中而變得毫無意義。要麼是賣乖的文字遊戲,今天持這種觀點,明天卻持相反的觀點。藝術作品源於無窮的寂寞,批評難以企及其真諦。隻有愛能夠理解它們,把握它們,公正地對待它們。——每當麵對這樣的探討、評論或導言時,您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感覺,否則,您內在生命的自然成長就會慢慢地、在時間的推移中把您引嚮不一樣的認識之中。讓您的判斷力靜靜地、不受乾擾地自我發展,如同每一次進步一樣,産生於內心深處,既不能強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這樣孕育而生的。讓每個印象和情感的萌芽完全在自身中、在黑暗裏、在不能言說、不知不覺及個人理性所達不到的地方得以完成,以極大的謙虛和忍耐,期待新的豁然開朗的狀態到來的那一時刻:唯有此,纔可謂藝術生活:無論是理解還是創作,都不例外。
  這裏不能用時間,也不能用年份計量,就是十年也算不上什麼。作為一名藝術傢就意味著:既不算也不數;像不擠壓汁液的樹木般成熟,自信地屹立在春天的疾風驟雨中,不怕風雨過後夏天不會到來。夏天一定會來的,但它隻會來到這裏——能夠忍耐的人身邊,好像永恒一樣。那麼無憂無慮、寂靜而寬廣。我每天都在學習,在令我感激的疼痛中學習:“忍耐”就是一切!

前言/序言

  齣版“外教社走近經典德語閱讀係列”,齣自外教社策劃編輯的總體設想。既是“導讀注譯”本,也就是說叢書體例已定,無須編者費神。但“導讀”什麼,卻頗費躊躇。篇幅所限,不能過長;要單獨成冊,也不能太短。所以最後選齣的,大體為中等篇幅的作品,也有由短篇組成的“文集”。
  作者的確定,是選篇的另一問題。德語文學的不少經典之作,尤其是像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作品,其德語原文,近年來在國內屢被選傢看中。研究或寫作要求“齣新”,選編外語讀物也該不拘一隅。經過斟酌,我們圈定(以下按作者齣生年份排列)叔本華(1788-1860)、默裏剋(1804-1875)、俾斯麥(1815-1898)、馬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馮塔納(1819-1898)、拉伯(1831-1910)、裏爾剋(1875-1926)以及愛因斯坦(1879一1955)的八冊德語作品。作者大多齣生於19世紀,其活動時間,除瞭最後三位,也集中在19世紀。這個選擇的結果,首先與“經典”的要求和“齣新”的願望相乾,因為所選作品不僅可算“經典”,更主要是它們(尤指德語原文)在國內不容易讀到,有的甚至闕如。其次同德語語言的發展關聯,因為恰恰在19世紀,現代德語正式形成,並在成熟和規範、豐富及典雅上,達到一個後世很難企及的高峰。而且,鑒於我們目前的德語學習,世風所趨,更多地依靠時文,追求實效,閱讀來自這個時期的文本,對我們研習經典德語,認識德意誌民族的傳統文化,愈顯重要。
null
好的,以下是《外教社走近經典德語閱讀係列: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這本書的詳細簡介,內容不包含該書的實際情節,重點介紹該係列的背景、價值以及閱讀德語經典作品的意義,旨在吸引對德語文學和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外教社走近經典德語閱讀係列:深入理解德語文學的橋梁與階梯 係列名稱: 外教社走近經典德語閱讀係列 主題聚焦: 探索德語文學的精髓,培養跨文化理解能力 本係列讀物旨在為德語學習者提供一個兼具學術嚴謹性與閱讀趣味性的平颱,通過精選的、具有代錶性的德語經典文學作品,引導讀者跨越語言障礙,直抵德語文化與思想的核心。我們相信,閱讀經典不僅是語言技能的提升,更是對一個民族精神內核的深度對話。本係列特彆注重在保持原著風貌的同時,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和語言輔助,確保讀者能夠順暢地進入德語文學的世界。 一、 為什麼選擇德語經典?——文化的深度與廣度 德語文學在全球文化史上占據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從歌德的浪漫主義到卡夫卡的現代主義,從席勒的古典主義到托馬斯·曼的現實主義,德語世界孕育瞭無數影響深遠的思想傢、哲學傢和文學巨匠。他們的作品不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對人性、社會、曆史和存在的深刻反思。 “外教社走近經典德語閱讀係列”的創建初衷,正是為瞭填補當前市場上針對非母語學習者閱讀高難度德語經典的鴻溝。許多學習者在達到中高級水平後,往往苦於沒有閤適的、經過精心編輯的版本來接觸真正有價值的原著。本係列正是為此而生,它不是簡單的“簡化版”,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導讀版”,旨在幫助讀者在閱讀原著的過程中,同步積纍詞匯、理解復雜的句法結構,並掌握理解文本背後的文化語境。 二、 係列特色:精心編排,無縫銜接學習與閱讀 本係列成功的關鍵在於其獨特的編排結構,這種結構平衡瞭學術需求和閱讀體驗: 1. 權威性的文本選擇與處理 我們精選的作品均是德語文學史上的裏程碑式著作,代錶瞭德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最高成就。在文本處理上,我們堅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語言風格和韻律,避免過度刪節或改寫,確保讀者接觸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德語。 2. 詳盡的背景鋪墊與注釋係統 理解經典作品,往往需要理解其産生的時代背景、哲學思潮以及作者的個人境遇。每部作品前,係列都會提供詳盡的“導讀”部分,內容涵蓋: 時代背景解析: 介紹作品創作時的曆史、政治和社會環境,例如啓濛運動、魏瑪共和國時期、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等。 文學流派定位: 清晰闡明作品所屬的流派(如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錶現主義等),及其核心特徵。 核心主題探討: 預先引導讀者思考作品將要探討的主要哲學、倫理或社會議題。 在正文部分,我們采用雙語對照或頁麵注釋的方式,對生僻詞匯、復雜的習語錶達以及具有時代特色的曆史名詞進行精準解釋,確保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因語言障礙而中斷思考。 3. 輔助練習與語言深化 閱讀不僅僅是“看懂”,更是“內化”。為瞭鞏固學習效果,本係列特彆設計瞭多層次的練習模塊: 詞匯強化練習: 針對文章中高頻齣現的、具有文學色彩的詞匯進行鞏固。 結構分析題: 引導讀者分析德語中長難句的構成和邏輯關係,提升句法掌握能力。 理解與反思問題: 這些問題超越瞭簡單的信息提取,鼓勵讀者就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的批判性思考和個人觀點的闡述,這對於口語和寫作的提升至關重要。 三、 提升德語閱讀的“質感”:從工具到藝術 許多德語學習者習慣於閱讀教材和新聞報道,這些文本雖然實用,但在語言的“質感”上往往有所欠缺。德語經典文學則提供瞭對語言極緻運用的展示。 通過本係列,讀者可以: 領略德語的邏輯美與思辨力: 德語以其嚴謹的邏輯結構和豐富的復閤詞著稱,閱讀經典能讓人深刻體會到德語在錶達復雜概念時的精準和深刻。 感受文學的感染力: 感受大師們如何運用精妙的比喻、節奏感強的敘事和富有哲理的對話,去觸動讀者的心靈。 建立文化自信: 掌握瞭閱讀經典的能力,意味著學習者已經從“使用德語”進階到瞭“理解德語世界”,這對於未來在學術研究、跨國交流乃至個人精神生活層麵,都是巨大的飛躍。 四、 係列價值定位 “外教社走近經典德語閱讀係列”定位於德語學習的“高級進階讀物”和“文化入門指南”。它不僅服務於德語專業學生(德語係、德語教育專業),也麵嚮所有對歐洲文化、哲學思想有濃厚興趣的終身學習者。我們緻力於將晦澀難懂的經典,轉化為可親近、可消化的學習資源,讓每一位緻力於掌握德語的求知者,都能自如地走入這片思想的沃土,享受閱讀文學大師作品帶來的精神愉悅與智識拓展。 本係列如同搭建瞭一座堅實的橋梁,連接著初級的語言學習與頂級的文化殿堂,確保讀者在攀登德語文學高峰的道路上,步履穩健,收獲豐碩。通過閱讀這些經典,學習者將不僅僅是掌握瞭一種語言,更是擁抱瞭一種思考世界的方式。 (總字數:約155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在語言風格上,這本書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兼具嚴謹性與抒情性的特質。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詩意流淌的邏輯陳述。我能想象,如果是由一位非專業人士來處理這種復雜的思想傳遞,很可能會失之於晦澀,或失之於輕浮。然而,這裏的文字處理卻保持瞭一種令人贊嘆的穩定性和美感。它仿佛自帶一種節奏感,時而如山澗溪流般輕快流暢,時而又如德式建築般結構堅實、層層遞進。這種語言上的高低起伏和張弛有度,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它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思想交流,離不開精準而優美的載體,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的展現,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到瞭淋灕盡緻,讓人在理解內容的同時,也被其文字形式所深深吸引。

評分

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這套係列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絕佳的德語文化浸潤環境。它提供的不僅僅是詞匯和語法,更是一種文化思維模式的植入。通過跟隨作者對特定議題的深入探討,讀者被迫使用德語的思維邏輯去理解復雜的概念,這比單純的應試學習要有效得多。這種深度的文化介入,使得閱讀行為本身從“完成任務”轉變為“生命體驗”的一部分。它要求讀者必須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在中文語境中難以精確對譯的文化顆粒。這種挑戰性,正是它價值所在,因為它迫使我們的大腦以一種全新的、更具彈性的方式去運作和吸收信息,最終實現語言能力和思想深度的雙重提升,這無疑是任何優秀的經典讀物都應具備的核心品質。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見便帶著一種沉靜而內斂的氣質,那種深沉的藍與米黃的字體搭配,讓人聯想到泛黃的舊書頁和時間沉澱下來的智慧。雖然我手頭拿著的是這個德語閱讀係列的特定一本,但整體的裝幀風格已經給我一種強烈的信號:這不是一本輕鬆的消遣讀物,而是一次嚴肅的精神探尋。它仿佛在無聲地邀請讀者,慢下來,去品味那些字裏行間蘊含的厚重。這種視覺上的引導,成功地將讀者的心境從日常的喧囂中抽離齣來,準備好迎接一場思想的洗禮。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係列化處理上保持的那份對經典的敬畏感,沒有為瞭迎閤市場而過度花哨地包裝,而是選擇瞭經典應有的樸素與莊重,這使得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鄭重的儀式。選擇閱讀經典,本身就是一種對抗快餐文化的姿態,而這套書的物理呈現,恰好完美地呼應瞭這一內在訴求,為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奠定瞭堅實而高雅的基調。那種觸摸封麵的質感,就仿佛握住瞭曆史的一角,令人心生敬意。

評分

進入閱讀語境之後,我強烈感受到的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這本書並非僅僅提供知識點,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每一個時代青年在麵對創作、麵對世界時所共有的睏惑與渴望。那種對藝術本質的追問,對生活意義的探索,似乎是永恒的主題。它不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種導師式的、略帶哲思的口吻,引導讀者自行去構建自己的理解框架。這種處理方式,恰恰擊中瞭當下很多浮躁的心靈——我們太習慣於被告知“是什麼”,卻鮮少有機會被邀請去思考“為什麼”和“如何是”。這種疏離又親近的敘事距離,構建瞭一種極具張力的閱讀關係,讓人既感到被理解,又被激發瞭獨立思考的責任感。它成功地在“教導”與“啓發”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使得每一頁的翻閱都充滿瞭發現的樂趣。

評分

閱讀體驗的流暢度,往往決定瞭一本書能否真正抓住讀者的心。對於像這種側重於語言學習與思想交流的文本,排版和字體選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留意到,在不同章節的過渡處理上,體現齣一種非常剋製的優雅。作者(或是譯者)在處理那些長句和復雜的從句時,似乎花費瞭大量心力去平衡德語原有的句法結構與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使得即使是麵對那些看似龐大、結構精密的句子,視綫也不會輕易被絆倒。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更是一種深層次的“再創造”。紙張的選擇也頗為講究,它提供瞭一種恰到好處的阻尼感,讓筆尖在做標記時,能夠清晰而穩定地留下痕跡,這對精讀型讀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細節。整個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有條不紊的對話,而不是一場急促的追趕,每當遇到一個精妙的詞匯或是一個精闢的論斷,都能因為良好的物理載體而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停留。

評分

當初在圖書館藉瞭看瞭小部分的瞭,索性自己買一本……邊學邊看……值得收藏……時不時再取齣來看

評分

和期待的一樣,我挺喜歡的

評分

字體小瞭點,書本身不錯。

評分

賴內·馬利亞·裏爾剋,奧地利詩人。詩歌界的風雲人物,他的詩曾深受詩歌愛好者的喜愛。早期的創作具有鮮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亞民歌風味。1897年遍遊歐洲各國,其後,他改變瞭早期偏重主觀抒情的浪漫風格,寫作以直覺形象象徵人生和錶現自己思想感情的“詠物詩”。對資本主義的“異化”現象錶示抗議,對人類平等互愛提齣烏托邦式的憧憬

評分

紅衛兵將張氏夫婦尚未腐爛的屍體吊在樹上。後人不敢收屍,任屍體吊在樹上月餘,至被狗吃掉。 張氏夫婦的遺體被紅衛兵抬齣後,放在墳坑東麵暴曬瞭數十天後,遺骨不知去嚮。後來,墓地附近的南關村村民張執信應村裏膽小婦女提齣的要求,和一位王姓老人把曝曬得異味撲鼻的兩具屍骨拽到墳地的大坑裏,偷偷將張之洞屍體和西側一位夫人屍體用土掩埋起來。 至2007年6月,其屍骨被重新發現。張之洞和夫人遺骨被安置在南皮縣烈士陵園,等進一步科學鑒定後,祭奠重葬。

評分

看看!喜歡裏爾剋的

評分

抱冰堂

評分

人醜就要多讀書~

評分

感覺這是機翻的吧…差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