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嘉莹,郑培凯 著
图书标签:
  • 叶嘉莹
  • 诗词
  • 传统文化
  • 文学
  • 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
  • 文化
  • 教育
  • 国学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751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09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文化讲座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2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聆听叶嘉莹教授的款款饼解;畅游中国诗词古典艺术世界。《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不单是解释字义典故,也不止于介绍学术研究的成果,而是把她对人生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对生离死别的同情、对豪情壮志的敬佩,对忠义气节的推崇.对淡泊超逸的景仰熔铸入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讲述中。

内容简介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为叶嘉莹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期间的演讲稿结集,作者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脉络,深入浅出地讲授如何读诗词、如何懂诗词,如何联系诗词与人生等主题。《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的特点在于,根据讲演录音整理,文字生动,有现场感。叶嘉莹教授已有几十年的古典诗词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古典诗词已经融入了她的生命当中。经她挑选的十个题目,于古典诗词初学者或者感兴趣者而言,是基础而重要的十点,而也通过这十个方面的讲授,叶嘉莹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诗词丰美多姿的想象世界。

作者简介

叶嘉莹(1924— ),古典诗词专家,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淡江大学、辅仁大学,应聘为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密西根、明尼苏达等大学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并应邀讲学于北京、复旦等数十所大学。1969 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 年获颁“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着有 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合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溪词说》、《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词学古今谈》、《清词选讲》等三十多种,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学术影响,而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普及尤其贡献卓越。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推荐序
第一讲 从中西文论谈赋、比、兴
第二讲 《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
第三讲 诗歌吟诵的古老传统
第四讲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
第五讲 一位晚清诗人的几首落花诗
第六讲 双重性别——论“花间词”的美感特质
第七讲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
第八讲 几位不同风格的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到贺双卿(上)
第九讲 几位不同风格的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到贺双卿(下)
第十讲 爱情变成了历史——晚清的史词
第十一讲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附录 诗之美斯之美——专访叶嘉莹教授
编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五讲 一位晚清诗人的几首落花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最纯朴的诗歌,那个时候写诗,有所谓‘t比兴”之说,像什么“关关雎鸠”、“桃之天天”,都是非常简单的,看见什么就写什么,用以引起一首诗的兴发感动。而且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形容词。“关关”就是鸟叫的声音,是雎鸠鸟在叫;‘‘天天’’是少好之貌,看到鲜艳的桃花因而联想到女子年轻而美好的样子。可是诗、慢慢地演进下来,后来就有了《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从最简单最纯朴的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开始成熟时候的作品,所以它真是“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文心雕龙·明诗》),写得如此之婉转,低回反复。五言后来就进步到七言了,而中国诗歌在演进之中形成的最为精美的一个体式,应该是七言律诗。我以前曾经简单地介绍过,我说大家都以为中国旧诗的形式、格律,既讲求平仄,又要押韵,好像是很繁琐的,其实不然。我曾经给大家归纳成两个基本的体式。一个就是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再一个就是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绝诗和律诗就是以这两种形式组合而成。(详见本书第三讲)
这种平仄的形式,就是在齐梁之间,由于佛教传入,大家学习佛经的梵唱,才注意到拼音的反切,注意到四声,觉得这样念起来才好听,文学的演进总是伴随着这些作者自己对文学体式的反省。通过这种反省,结果他们不但发现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平上去入的四声,而且发现我们的语言是独体单音的。因为是单音,所以我们要讲求平仄;因为是独体,所以我们可以讲求对句。以前有李笠翁的对句,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怎么样叫对呢?就是词性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天”是一个大自然的名词,“地”也是大自然的名词,“天”与“地”,词性相同。除了词性相同以外,平仄还要相反。“天”是第一声,是平声;“地”是第四声,是仄声,平仄相反。“雨”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风”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词性是相同的;“雨”是仄声,“风”是平声,平仄是相反的。“大陆”,一个形容词一个名词,这两个字都是仄声;“长空”也是一个形容词一个名词,两个字都是平声。我先讲这个,是因为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七言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求是对句。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位晚清诗人的落花诗,它的体式就是七言律诗。律诗每两句叫作一联,开头两句是第一联,也叫“首联”;第三句跟第四句是第二联,我们管它叫作“颔联”;第五句跟第六句是第三联,我们管它叫“颈联”;最后两句是第四联,叫“尾联”。中间的两联,就是“颔联”和“颈联”,都要求是对句。所以这是我们中国诗里边最为精美、要求最严格的一种体式。而这个精美的严格的要求不是强加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之上的,而是我们中国独体单音的这种语言本身的特色,我们的语言文字本身就容易形成这样的美感特质。我们一般说的律诗都是八句,五个字一句的就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就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那有没有句数更多的呢?十句,十二句,十四句,十六句,或更多句,当它们两句两句都对起来,是不是也可以呢?可以。这样长篇的如果都对起来,就叫作“排律”。可是如果是那么长,而且都要平仄相反,都要词性相同,那就要求得过分严格,让人觉得太死板了,就运转不动了,呆滞了,所以在长短上要要求适中。
在中国诗歌的体裁形式之中,最为精美的就是七言律诗。而晚清时代,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旧体诗歌发展到最为精美的一个阶段。因为有过去那么多的作品可以吸收,可以参考,可以继承,所以是它最精美的一个阶段。再以后我们就有了五四的文学革命,新文学开始了,写旧诗的人就减少了。如果还继续写下去,中国的旧体诗会不会有更新的成就?这个已经是不能假设、难以想象的了。晚清的时候,诗歌就有两个方向的发展,在同治、光绪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类旧诗,我们就叫作“同光体”。什么是“同光体”呢?“同光体”这个名字初见于陈衍给沈乙庵(曾植)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见《石遗室文集》卷九)。陈衍就是晚清著名诗人陈石遗,他曾提出来所谓“三元”之说(见《石遗室诗话》卷一)。“三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开元”,盛唐的开元年间,李白、杜甫都是开元时代的;“元和”,中唐的“元和”年间,像韩愈这些诗人的时代;“元祜”,北宋“元祜”年间,苏东坡、黄山谷这些人的时代。所以我们从他提出“同光体”,而且提出所谓“三元”说,我们就知道他们追求的是一个融汇唐宋,兼有两个时代诗歌之长,而同时在继承之中还有所创新的这样一种风格。

前言/序言

  文化依存于人的生活。当一个民族经历着一百多年的生死挣扎,一心只想着救亡图存,其文化心态当然也就很难平衡,总是大起大落,大取大舍,矫枉过正。到了21世纪,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向西方传统学习的必要,但激进者却一定要喊出“全盘西化”;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保存固有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但国粹派却一定要提倡“尊孔读经”;大多数人都了解应该汲取多元中外文化传统的滋养,但在文化论坛上却仍能听到“打倒孔家店”、“崇洋媚外”、“推翻吃人的礼教”、“痛打帝国主义的文化走狗”这样的充满激情与暴力的偏执口号,交叉喊话,来回挑衅。
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两个世纪的环境不但恶劣,而且充满了摧残生机的陷坑与风暴。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心灵,也就难免畸形,充满了戾气与不平衡的心态,以为“除旧布新”、“破旧立新”可以开创美好的未来。更以口诛笔伐的手段来排除异己,建立舆论权威。不仅一般社会中弥漫着“推倒重来”的文化态度,连学术界的研究也急功近利,甚至配合政治运动,实践“矫枉必须过正”的荒谬理论。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 序章:回望诗词的千年风雅 “风景旧曾谙”,这句出自宋代词人贺铸笔下的诗句,不仅是本书的点睛之笔,更是作者叶嘉莹先生一生心系诗词的写照。它仿佛一条温柔的河流,将我们带回那个诗意盎然、意蕴无穷的古典文学世界。叶嘉莹先生,这位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大家,毕生致力于诗词的研究、教学与传承,她以其深厚的学养、真挚的情感以及独到的见解,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窥探中国古代诗词精妙世界的窗户。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诗词选集,也不是一份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叶嘉莹先生将自己数十年研究诗词的心得、感悟与洞见,以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娓娓道来的心声。她以一种“论”的方式,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赏析、考证,以及对诗人情感世界和创作理念的解读,融汇于字里行间。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次心灵的交流,让读者在品味古人诗词的字句之美、意境之深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一位现代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与执着守护。 第一章:诗词的生命力——从古到今的呼应 叶嘉莹先生深信,诗词并非古籍中尘封的文字,而是蕴含着生命力的活态存在。它们跨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当下的心灵,引起共鸣。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探寻诗词为何能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情感的永恒性: 无论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家国之思,还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孤寂之感,抑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旷达与无奈,诗词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叶嘉莹先生会以她精到的分析,揭示这些情感在不同时代的诗人笔下是如何被赋予独特的光彩,又如何成为连接古今心灵的桥梁。她会引导我们去感受,为何我们读杜甫的诗,会心生苍凉;读李白的诗,会感叹豪情;读苏轼的词,会领略豁达。 意境的营造与传递: 诗词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营造的独特意境。那“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都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摹,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是诗人情感与自然融合的产物。叶嘉莹先生将细致地剖析诗人如何通过炼字、用典、对仗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有限的文字扩展成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诗词所构建的独特氛围之中。 语言的精炼与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极致的精炼与含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经过反复的推敲与打磨,力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叶嘉莹先生将带领我们走进诗词的语言世界,去体会“春风十里不如你”的巧妙比喻,去品味“无言独上西楼”的寂寞况味,去领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微妙之处。她会讲解诗词的声律之美,格律之严谨,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格律中展现出无限的艺术张力。 第二章:诗人的心迹——情与理的交织 诗词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他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与感悟的流露。叶嘉莹先生将通过对历代著名诗人的细致解读,带领读者走进诗人们的心灵世界。 屈原的忧国忧民: 屈原的《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更是他理想破灭、忠君报国却不被君主采纳的悲愤呐喊。叶嘉莹先生将深入剖析屈原的爱国情怀、人格风骨,以及他对理想社会的追寻,让我们理解为何他的诗歌至今仍能激荡人心。 汉魏风骨的苍凉与慷慨: 从曹操的《短歌行》到曹植的《白马篇》,汉魏诗歌呈现出一种雄浑壮阔、充满生命力的风骨。叶嘉莹先生将探讨在那个战乱年代,士人如何在激荡的现实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在悲壮中寻找生命的价值。 盛唐气象的恢弘与自由: 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用他们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气象万千、自信昂扬的时代。叶嘉莹先生将带领我们领略李白的浪漫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山水田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勃勃生机与艺术高度。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展现出更为细腻、更为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叶嘉莹先生将重点阐释李清照的“凄凉”与“哀愁”,辛弃疾的“壮志难酬”与“悲慨”,苏轼的“旷达”与“超脱”,带领读者领略宋词在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下的不同魅力,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宋代社会的人文精神。 明清的转型与继承: 即使在明清时期,诗词的创作依然延续着传统,但也孕育着新的变化。叶嘉莹先生可能会探讨在这个时期的诗人身上,如何体现出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在新的社会语境下,诗词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第三章:诗词的鉴赏艺术——如何读懂一首诗 阅读诗词,不仅仅是认识字词,更是需要一种鉴赏的能力。叶嘉莹先生将分享她多年研究与教学的经验,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诗词鉴赏方法。 体悟情境,入境问情: 读诗词,首先要做的就是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同身受”是欣赏诗词的重要前提。叶嘉莹先生将示范如何通过对诗歌意象、场景的细致体味,来感知诗人的喜怒哀乐。 考证辨析,溯源求真: 有时,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离不开对词语、典故、历史背景的考证。叶嘉莹先生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展示她如何运用严谨的学术方法,对诗词进行考证与辨析,从而揭示其不为人知的妙处。 语言的锤炼,字句的妙合: 诗词的每一个字句都蕴含着深意。叶嘉莹先生将引导读者关注诗词的炼字、用词,体会诗人如何通过精妙的语言安排,达到形神兼备、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她会解释为何某个字比另一个字更能表达诗人的情感,为何某个词语的排列会产生更强的韵律感。 意境的联想,心路的拓展: 诗词的魅力在于其无限的想象空间。叶嘉莹先生将鼓励读者进行自由联想,将诗歌的意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相结合,从而拓展出更广阔的阅读视野,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她会告诉我们,好的诗歌是可以“言外之意”的,是可以引发读者无穷的思考与回味的。 理解格律,品味音韵: 中国古典诗词有其严谨的格律与优美的音韵。叶嘉莹先生将讲解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并带领读者去体会音律之美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何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第四章:诗词的传承与当下——古典文学的现代生命 在现代社会,诗词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然而,叶嘉莹先生始终坚信,古典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意义,更在于其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诗词与人生修养: 叶嘉莹先生认为,学习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提升人生的修养,陶冶情操,涵养性灵。诗词所蕴含的哲理、情怀,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粹。 诗词的教育意义: 她对诗词教育有着深切的关注,她认为,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喜爱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书也将传递她对诗词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诗词的现代回应: 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诗词能否给予我们启示?叶嘉莹先生将探讨如何将古典诗词的精神融入现代生活,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依然保留一份对美的追求、对真善的向往。她会分享一些她对现代诗歌的看法,以及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可能性。 尾声:诗词永恒的魅力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是一场关于诗与词的深度对话,是一次对中国古典文学精神的致敬。叶嘉莹先生以她渊博的学识、温润的语言,将诗词的魅力一一展现,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情怀,领略文字的精妙,体悟人生的哲理。这本书,不仅是献给所有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礼物,更是为我们在喧嚣的时代,提供了一方心灵的净土,让我们得以在诗词的滋养中,重拾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力量。它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越读越觉深邃,让你在合上书本之时,依然能回味无穷,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与古圣先贤的精神漫步,心中涌动着对那“风景旧曾谙”的无限眷恋与感怀。

用户评价

评分

“风景旧曾谙”,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多少关于过往岁月、故土情深的悠长回忆。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解读,总是带着一种温润而深沉的力量,仿佛能将那些尘封在时光里的美好,重新拂拭出来,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一直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但有时苦于不得其门而入,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虽然字面上能懂,却难以体会其中蕴含的千年情感与时代风骨。而叶先生的文字,恰恰能填补这种鸿沟。她不仅仅是解读诗词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她能带领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当时的情绪,理解他们创作的背景。读她的书,就像是在跟一位博学而温柔的长者对话,她耐心细致地为你剖析每一句的妙处,让你恍然大悟,原来这看似寻常的几个字,竟能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我尤其喜欢她对词的阐释,词这种比诗更为婉约、更富于情感的文学形式,在她笔下,如同流动的画卷,又如低语的倾诉,带着一种别样的韵味,让人沉醉其中。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再次领略到她那独特的鉴赏视角,也希望她能分享更多关于诗词创作的体悟,让我能在阅读中,也能汲取到一丝创作的灵感。

评分

一直以来,叶嘉莹先生在诗词研究领域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她的著作也是我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参考。这本书的名字“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听起来就充满了亲切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我非常欣赏叶先生那种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她总能将那些看似深奥的诗词,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而且她的解读往往能触及到诗词最核心的意境和情感,让人茅塞顿开。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对于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的全新解读,或者能够听到她对于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诗词的独到见解。我想,通过她的眼睛,我能够看到更多不曾注意到的诗词之美,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们创作时的心境,以及那些诗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生智慧。这本书,无疑又将是一场关于古典诗词的盛宴,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加入其中,尽情享受这场精神的洗礼。

评分

每次读叶嘉莹先生的书,总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她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总是那么深入骨髓,又能以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诗词鉴赏的书,有些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比较晦涩,有些又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而叶先生的书,恰恰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有严谨的学术功底,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情怀。她解读的诗词,不再是冰冷冷的文字,而鲜活地跃然纸上,仿佛能听到诗人的叹息,看到词人的愁绪,感受到他们当时的心境。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如何处理那些意境深远,又难以言说的诗句。例如,她是如何去体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或者如何去理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那份凄婉。这些都是诗词的精髓所在,也是最考验鉴赏功力的地方。我相信,以叶先生的才情和学识,一定能为我们揭示更多不为人知的妙趣,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和思想启迪。

评分

“风景旧曾谙”,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旧,仿佛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又像是对过往美好的眷恋。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解读,常常能够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的语言总是那么平和而有力,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心田,洗涤掉尘世的喧嚣,让我们得以静下心来,去感受那些纯粹的美好。我一直认为,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情感载体和精神寄托。而叶先生,正是将这种情感和精神,以最动人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她不仅仅是讲解诗词,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对美的追求。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对于那些描写自然风光,或者抒发人生感慨的诗词的解读。我想,她一定能让我们看到,在那山川草木之间,在那日月星辰之下,蕴含着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动人的情感故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心灵的旅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透着一股子雅致,浅色的封面,配上素净的字体,恰如其分地呼应了“风景旧曾谙”的意境。我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排版也十分舒适,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恰到好处,读起来不费眼睛。更重要的是,叶嘉莹先生的文字风格,我一直都很是欣赏。她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情感。她讲解诗词,不是那种枯燥的考据,也不是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娓娓道来,如同拉着你在她的书房里,一杯清茶,一卷古籍,分享着她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我最喜欢她那种“以情入理”的讲解方式,她总能从诗词的情感出发,引申出背后的人生哲理,或者是一些历史文化背景的知识。读她的文字,你会觉得,那些古代的诗人词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和你我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有着爱恨情仇的凡人,只是他们更善于用文字来表达这一切。这本书,我想,一定是她多年治学心得的浓缩,是她对中国古典文学传承的宝贵贡献。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跟随她的指引,重新认识那些熟悉的,又似乎陌生的诗词篇章。

评分

中國文化中心講座系列(共15册),这套丛书还有《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華燭帳前明:從文物看古人的生活與戰爭》,《利瑪竇入華及其他》,《嶺南歷史與社會》,《@信仰與想像》等。

评分

不过内容对我来说太深了得慢慢看。

评分

很早就听说过叶嘉莹谈诗,但是没有看过。这次买一本欣赏一下

评分

书很好。只是还没到呢。

评分

非常喜欢叶嘉莹老师的书,读起来感觉像听到她的讲课一般亲切和熟悉,好多诗词都在她的文字中重新读到了另一番的韵味,也通过她的文字又认识了好多诗词。

评分

迹的书法史研究迹的书法史研究

评分

还没读完,不便谈真实的内心感受,中学生适合的

评分

值得推荐

评分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