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病奇方系列丛书——补阳还五汤

难病奇方系列丛书——补阳还五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志勇李祥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补阳
  • 男科
  • 肾虚
  • 传统医学
  • 方剂
  • 健康
  • 疾病防治
  • 中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蛋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396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1604283
包装:01
开本:09
出版时间:2008-11-2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01
作者:宋晶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36.00 页数:223 印次: 1
ISBN号:9787115323453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1.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在内容全采用的新标准,不会出现书内容前后新旧标准不统一。
2.本书内容详尽、深入浅出,便于自学。知识点分析透彻。
3.每章后有小结和习题,力求做到精选内容、适当拓宽知识面、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教材的使用方便、灵活,内容规范。

内容提要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编者多年教学经验,力求做到基本概念清楚、术语介绍准确易懂,内容叙述详略适当,并侧重使用性内容。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共9章,内容包括绪论、光滑圆柱体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测量技术基础、几何公差及误差的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光滑极限量规、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键与花键的公差与配合、圆锥和角度的公差与配合、螺纹结合的公差与配合和圆柱齿轮传动的精度与检测等。
每章前有学习目的和要求,章后有小结和习题,力求做到内容精选、知识面适当拓宽,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教材使用方便、灵活,内容规范、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在讲清基础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实际应用及工程实例的介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的标准也在不断地修订和更新,为了保证本教材的先进性,本书采用了*新的国家标准,对涉及的概念、术语、定义均严格按标准给出。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机械制造类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培训院校的教学指导参考书。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互换性概述
0.1.1 互换性的概念
0.1.2 互换性的分类
0.1.3 互换性的作用
0.2 标准化与优先数系
0.2.1 标准与标准化
0.2.2 标准化过程中所应用的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0.3 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0.3.1 本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0.3.2 本课程的特点
第1章 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
1.1 概述
1.2 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1.2.1 有关尺寸方面的术语及定义
1.2.2 有关偏差、公差方面的术语及定义
1.2.3 有关配合方面的术语及定义
1.3 标准公差系列
1.3.1 公差单位
1.3.2 公差等级
1.3.3 公称尺寸分段及标准公差表
1.4 基本偏差系列
1.4.1 基本偏差的意义及代号
1.4.2 公差带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1.5 国家标准规定的常用公差与配合
1.5.1 一般、常用和优先的公差带与配合
1.5.2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1.6 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1.6.1 基准制的选用
1.6.2 公差等级的选用
1.6.3 配合种类的选用
小结
习题
第2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2.1 概述
2.1.1 基本概念
2.1.2 形位公差的项目及符号
2.1.3 形位公差的标注
2.2 形状公差和形状误差检测
2.2.1 形状公差和形状公差带
2.2.2 轮廓度公差及其公差带
2.3 位置公差和位置误差检测
2.3.1 定向公差
2.3.2 定位公差
2.3.3 跳动公差
2.4 公差原则与相关要求
2.4.1 有关术语及定义
2.4.2 独立原则
2.4.3 相关要求
2.5 形位公差的选择
2.5.1 几何公差特征项目的选择
2.5.2 几何公差值的确定
2.5.3 公差原则的确定
2.5.4 基准的选择
2.5.5 未注几何公差的规定
2.5.6 几何公差选用标注举例
小结
习题
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1 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
3.1.1 测量技术的概念、测量要素和检测
3.1.2 长度基准和长度量值传递系统
3.1.3 量块及其使用
3.2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3.2.1 测量误差的概念
3.2.2 测量精度
3.2.3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数据处理
3.3 工件尺寸的检测
3.3.1 概述
3.3.2 测量器具的选择
3.3.3 光滑极限量规
小结
习题
第4章 表面粗糙度及其评定
4.1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及数值
4.1.1 表面粗糙度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4.1.2 基本术语
4.1.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4.2 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标注
4.2.1 表面粗糙度符号
4.2.2 表面粗糙度在图样上的标注
4.3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
4.3.1 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择
4.3.2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确定
4.4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4.5 表面粗糙度旧国家标准简介
小结
习题
第5章 滚动轴承的互换性
5.1 概述
5.2 滚动轴承精度等级及应用
5.2.1 滚动轴承的精度
5.2.2 滚动轴承各精度应用情况
5.3 滚动轴承内、外径的公差带及其特点
5.3.1 滚动轴承内、外径的公差带
5.3.2 滚动轴承公差带的特点
5.4 滚动轴承的配合及选择
5.4.1 轴颈和外壳孔的配合
5.4.2 滚动轴承配合的选择
5.4.3 滚动轴承配合表面的其他技术要求
第6章 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6.1 概述
6.2 平键联结的公差与配合
6.2.1 平键联结尺寸的公差与配合
6.2.2 键和键槽的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2.3 键槽图样标注示例
6.3 花键联结的公差与配合
6.3.1 概述
6.3.2 矩形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6.3.3 矩形花键的几何公差与表面粗糙度
6.3.4 矩形花键的图样标注
6.3.5 平键与花键的检测
小结
习题
第7章 螺纹的公差及检测
7.1 概述
7.1.1 螺纹的分类及使用要求
7.1.2 螺纹的主要几何参数
7.2 普通螺纹几何参数误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7.2.1 大径偏差、小径偏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7.2.2 螺距偏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7.2.3 牙型半角偏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7.2.4 螺纹作用中径及中径的合格条件
7.3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7.3.1 普通螺纹的公差带
7.3.2 普通螺纹的精度和旋合长度
7.3.3 普通螺纹的公差带及配合的选用
7.3.4 普通螺纹的标注及实例
7.4 普通螺纹的测量
7.4.1 普通螺纹的综合测量
7.4.2 普通螺纹的单项测量
小结
习题
第8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及检测
8.1 概述
8.1.1 圆柱齿轮传动要求
8.1.2 圆柱齿轮加工误差来源及分类
8.2 单个齿轮精度评定指标及检测
8.2.1 影响齿轮传动准确性的偏差及检测
8.2.2 影响齿轮传动平稳性的偏差及检测
8.2.3 影响齿轮载荷分布均匀性的偏差及检测
8.2.4 齿侧间隙及其检验项目
8.3 齿轮副和齿坯的精度
8.3.1 齿轮副的精度
8.3.2 齿坯的精度
8.4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标准及其应用
8.4.1 精度等级及其选择
8.4.2 *小侧隙和齿厚偏差的确定
8.4.3 检验项目的选用
8.4.4 齿坯及箱体的精度的确定
8.4.5 齿轮在图样上的标注
8.4.6 齿轮精度设计实例
小结
习题
第9章 尺寸链
9.1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9.2 尺寸链的计算
9.2.1 尺寸链计算的基本内容
9.2.2 完全互换法计算尺寸链
9.2.3 计算尺寸链的其他方法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补阳还五汤》:古方今用,重焕生命活力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浩瀚宝库中,无数古老方剂如璀璨的星辰,指引着后人探索健康的奥秘。而在这些星辰中,《补阳还五汤》无疑是一颗耀眼且经久不衰的明珠。作为“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中的重要一员,《补阳还五汤》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汤剂名称,它代表了一种源远流长的医学思想,一种对生命活力的深刻理解,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理念。本书旨在深入解析这一经典方剂的精髓,阐释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应用价值,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展现其在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的独特疗效与广阔前景。 一、 源远流长,医理深邃:《补阳还五汤》的理论基石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家著名医典《医林改错》,作者是吴鞠通。其方名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医学含义。“补阳”二字,直指中医“阳气”的核心地位。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如同阳光之于万物,阳气充沛则身体康健,生机勃勃;阳气亏虚则机体功能减退,易生疾病。而“还五”则寓意着让气血恢复到正常运行的状态,使身体机能得以“还”复,重新焕发“五”(指身体的各个方面,也暗含五脏六腑的协调运作)应有的生机。 该方剂的组方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其核心病机在于“瘀血”阻滞,导致“气虚”不能统帅血液运行,从而形成“虚中夹瘀”的病理状态。长期的瘀血会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缠绵难愈。《补阳还五汤》正是针对这一复杂病机而精心设计,其组方旨在“补气以帅血,行血以去瘀”,从根本上解决瘀血内停、气虚不运的症结。 二、 精妙组方,药理融汇:《补阳还五汤》的药物智慧 《补阳还五汤》的方剂组成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高超的药物配伍智慧。其基础方剂通常包含:黄芪、当归尾、地龙、川芎、赤芍、桃仁、红花。 黄芪: 作为君药,独具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之功。在《补阳还五汤》中,黄芪以其强大的补气力量,承担着“补气以帅血”的重任。它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同时还能升提阳气,改善因气虚导致的肢体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其大量的用量,更是突显了补气在治本中的核心地位。 当归尾: 归经入肝、心、脾,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作为臣药,当归尾配合黄芪,既能补足气血,又能活血化瘀。尤其“尾”部,更是讲究,其行血走而不守,意在通利血脉。 川芎: 辛温,主入肝、胆、肺经,为血中之气药,善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它能助当归尾一同行血,使血运行通畅。 赤芍: 凉血活血,散瘀止痛。与川芎、当归尾等配合,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并能清热凉血,防止活血过度伤阴。 桃仁: 苦、甘,微温,归肝、大肠经,善于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它与红花并用,增强了破瘀之力,使瘀血更容易消散。 红花: 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与桃仁一同,成为方剂中破瘀的要药,协同作用,直击瘀阻。 地龙: 甘、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地龙性善走窜,有清热、息风、通络、平喘的功效。在《补阳还五汤》中,地龙的作用尤为独特,它不仅能舒筋通络,改善肢体麻木、活动不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通”而“泄”,将瘀阻之地疏通,使气血得以重新运行,体现了“以通为补”的治疗理念。 诸药合用,黄芪补气,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络,诸药协同,共奏补气活血、通络化瘀之功。这种配伍既有补益之法,又有行散之巧,达到了“补而不滞,行而不散”的理想状态,真正解决了“虚中夹瘀”的复杂病机。 三、 临床应用,疗效卓著:《补阳还五汤》的现代价值 《补阳还五汤》并非只是一个古老的方剂,它在现代医学中仍然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尤其在治疗一系列与血液循环、神经功能、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方面,展现出非凡的疗效。 脑血管疾病: 诸如脑梗死、脑血栓、脑出血后遗症等,患者常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肢体麻木等症状。《补阳还五汤》通过补气活血、通络化瘀,能够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缓解上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周围血管疾病: 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曲张、下肢溃疡等,《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消除瘀阻,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对于改善肢体疼痛、麻木、冰冷,促进溃疡愈合具有显著效果。 心血管疾病: 部分心绞痛、冠心病等,在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者,应用《补阳还五汤》可以改善心肌供血,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 妇科疾病: 如痛经、闭经、盆腔炎等,若病机为气滞血瘀,《补阳还五汤》亦有其用武之地,能够活血调经,缓解疼痛。 老年病及慢性病: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阳气逐渐衰退,气血运行不畅,易出现各种慢性疾病,《补阳还五汤》的补气活血之功,对于改善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将深入探讨《补阳还五汤》在这些疾病中的具体应用,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展现其真实的疗效。我们将分析其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成果,解读其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方面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理解这一古老方剂的现代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四、 创新发展,展望未来:《补阳还五汤》的传承与创新 《补阳还五汤》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医学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地被研究、被改良、被应用。《补阳还五汤》系列丛书,不仅是对经典方剂的梳理与传承,更是对其创新与发展的探索。 本书将详细介绍《补阳还五汤》的加减变化,针对不同的病情、体质,医家如何灵活调整药物组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针对寒象明显的,可酌情加入温阳散寒之品;针对热象明显的,可加清热解毒之药;针对肾虚的,可加入补肾之品等。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补阳还五汤》与现代制剂技术的结合,如中药注射剂、缓释片、口服液等,如何让这一古老方剂以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服务于现代人。同时,也将展望《补阳还五汤》在未来医学研究中的可能方向,如其在抗衰老、抗肿瘤、神经保护等领域的进一步挖掘。 结语 《补阳还五汤》是一扇通往中医智慧殿堂的窗户,它以其精妙的理论、神奇的疗效,在中华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的编写,旨在将这份珍贵的医学遗产以系统、深入、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让更多人了解《补阳还五汤》的价值,掌握其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为改善人类健康,重焕生命活力贡献力量。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不仅能让读者领略到《补阳还五汤》的博大精深,更能从中获得启发,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独特魅力,并在求医问药的道路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健康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次中医养生讲座中,听闻了“补阳还五汤”这个方剂,当时讲者仅仅是简单提及,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强大力量,立刻勾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设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来剖析“补阳还五汤”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方剂。它应该会对这个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要点进行深入的研究,解释为何这样几味药组合在一起,能够产生如此显著的疗效。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古代医籍,比如《医林改错》等,来考证这个方剂的原始记载和历代医家的发挥? 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尝试去解读“补阳还五汤”的药理作用,比如它对血液循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能否提供一些科学实验的数据或研究成果来支持这些解读? 如果还能涵盖一些近现代名老中医对该方剂的临床应用经验,以及他们在使用过程中所总结出的加减变化和注意事项,那这本书的价值就真的无可估量了。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既有深厚中医底蕴,又不乏科学前沿视野的学术专著。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特别着迷的人,尤其是那些与养生保健相关的学问。当我在书店看到《难病奇方系列丛书——补阳还五汤》时,立刻被这个充满古韵的名字吸引了。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关于“补阳还五汤”的书,应该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读者一步步领略中医的智慧。我期待书中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解释“阳气”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以及当阳气不足时,身体会出现怎样的“五”种不足,并具体描述这“五”种不足的表现。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实际操作的指导,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症状,辨别自己是否适合使用补阳还五汤? 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煎煮中药的详细步骤,以及服药期间需要注意的饮食禁忌和生活习惯,那这本书的实用性就大大增强了。我还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成功治愈疑难杂症的案例,这些案例最好是贴近生活,能让普通读者感同身受。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居家养生的好帮手,让我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医的智慧来调理身体,远离疾病的困扰。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尤其是“补阳还五汤”这几个字,总让我联想到那些失传已久的秘方,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惊人疗效。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还五”这样具体形象的方剂,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浅出地讲解补阳还五汤的来龙去脉,比如它的起源,是由哪位名医创立,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详细阐述“补阳还五”的理论依据,即中医是如何理解“阳”的,以及“还五”究竟意味着恢复身体的哪五个方面的功能。书中是否会列举一些经典医案,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来佐证补阳还五汤的实际疗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力量?如果还能对组成方剂的每一味中药进行细致的解析,说明它们各自的药性、功效以及在方剂中扮演的角色,那简直是太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智慧和传承的中医世界,让我对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能有一个新的认识,也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各种中医古籍和现代中医著作,所以对“补阳还五汤”这个方剂并不陌生,但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真正能深入解读它的书籍。我设想这本书会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著作,适合对中医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它应该会对“补阳还五汤”的每一味药材进行非常细致的药理药化研究,分析其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以及药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是否会引入现代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来解释补阳还五汤的疗效机制? 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该方剂的临床用药指南,比如在治疗不同疾病时,针对不同证型的具体应用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对策。 如果还能包含一些近现代名老中医关于补阳还五汤的临证经验集锦,以及对该方剂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前景的探讨,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是无可比拟的。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深入研究“补阳还五汤”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起死回生”的奇方秘药充满浪漫的想象,而“补阳还五汤”这个名字,就带着这种神秘色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解读这个方剂,而不仅仅局限于医学本身。或许,书中会探讨“补阳还五汤”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曾被用于治疗过一些当时无法解决的重大疾病,并因此留下了动人的故事? 我也很好奇,这个方剂的创新之处何在?它是如何突破当时医学的局限,提出“还五”这样前瞻性的治疗理念的? 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关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讨论,比如这个方剂是如何代代相传,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变,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中医的魅力,不仅仅是它的疗效,更是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它应该是一本能引发读者思考的书,让我们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健康与生命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本药方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