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0-01 |
| 作者:宋晶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36.00 | 页数:223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15323453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1.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在内容全采用的新标准,不会出现书内容前后新旧标准不统一。
2.本书内容详尽、深入浅出,便于自学。知识点分析透彻。
3.每章后有小结和习题,力求做到精选内容、适当拓宽知识面、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教材的使用方便、灵活,内容规范。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编者多年教学经验,力求做到基本概念清楚、术语介绍准确易懂,内容叙述详略适当,并侧重使用性内容。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共9章,内容包括绪论、光滑圆柱体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测量技术基础、几何公差及误差的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光滑极限量规、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键与花键的公差与配合、圆锥和角度的公差与配合、螺纹结合的公差与配合和圆柱齿轮传动的精度与检测等。
每章前有学习目的和要求,章后有小结和习题,力求做到内容精选、知识面适当拓宽,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教材使用方便、灵活,内容规范、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在讲清基础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实际应用及工程实例的介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的标准也在不断地修订和更新,为了保证本教材的先进性,本书采用了*新的国家标准,对涉及的概念、术语、定义均严格按标准给出。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机械制造类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培训院校的教学指导参考书。
第0章 绪论
0.1 互换性概述
0.1.1 互换性的概念
0.1.2 互换性的分类
0.1.3 互换性的作用
0.2 标准化与优先数系
0.2.1 标准与标准化
0.2.2 标准化过程中所应用的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0.3 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0.3.1 本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0.3.2 本课程的特点
第1章 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
1.1 概述
1.2 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1.2.1 有关尺寸方面的术语及定义
1.2.2 有关偏差、公差方面的术语及定义
1.2.3 有关配合方面的术语及定义
1.3 标准公差系列
1.3.1 公差单位
1.3.2 公差等级
1.3.3 公称尺寸分段及标准公差表
1.4 基本偏差系列
1.4.1 基本偏差的意义及代号
1.4.2 公差带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1.5 国家标准规定的常用公差与配合
1.5.1 一般、常用和优先的公差带与配合
1.5.2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1.6 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1.6.1 基准制的选用
1.6.2 公差等级的选用
1.6.3 配合种类的选用
小结
习题
第2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2.1 概述
2.1.1 基本概念
2.1.2 形位公差的项目及符号
2.1.3 形位公差的标注
2.2 形状公差和形状误差检测
2.2.1 形状公差和形状公差带
2.2.2 轮廓度公差及其公差带
2.3 位置公差和位置误差检测
2.3.1 定向公差
2.3.2 定位公差
2.3.3 跳动公差
2.4 公差原则与相关要求
2.4.1 有关术语及定义
2.4.2 独立原则
2.4.3 相关要求
2.5 形位公差的选择
2.5.1 几何公差特征项目的选择
2.5.2 几何公差值的确定
2.5.3 公差原则的确定
2.5.4 基准的选择
2.5.5 未注几何公差的规定
2.5.6 几何公差选用标注举例
小结
习题
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1 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
3.1.1 测量技术的概念、测量要素和检测
3.1.2 长度基准和长度量值传递系统
3.1.3 量块及其使用
3.2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3.2.1 测量误差的概念
3.2.2 测量精度
3.2.3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数据处理
3.3 工件尺寸的检测
3.3.1 概述
3.3.2 测量器具的选择
3.3.3 光滑极限量规
小结
习题
第4章 表面粗糙度及其评定
4.1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及数值
4.1.1 表面粗糙度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4.1.2 基本术语
4.1.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4.2 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标注
4.2.1 表面粗糙度符号
4.2.2 表面粗糙度在图样上的标注
4.3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
4.3.1 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择
4.3.2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确定
4.4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4.5 表面粗糙度旧国家标准简介
小结
习题
第5章 滚动轴承的互换性
5.1 概述
5.2 滚动轴承精度等级及应用
5.2.1 滚动轴承的精度
5.2.2 滚动轴承各精度应用情况
5.3 滚动轴承内、外径的公差带及其特点
5.3.1 滚动轴承内、外径的公差带
5.3.2 滚动轴承公差带的特点
5.4 滚动轴承的配合及选择
5.4.1 轴颈和外壳孔的配合
5.4.2 滚动轴承配合的选择
5.4.3 滚动轴承配合表面的其他技术要求
第6章 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6.1 概述
6.2 平键联结的公差与配合
6.2.1 平键联结尺寸的公差与配合
6.2.2 键和键槽的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2.3 键槽图样标注示例
6.3 花键联结的公差与配合
6.3.1 概述
6.3.2 矩形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6.3.3 矩形花键的几何公差与表面粗糙度
6.3.4 矩形花键的图样标注
6.3.5 平键与花键的检测
小结
习题
第7章 螺纹的公差及检测
7.1 概述
7.1.1 螺纹的分类及使用要求
7.1.2 螺纹的主要几何参数
7.2 普通螺纹几何参数误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7.2.1 大径偏差、小径偏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7.2.2 螺距偏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7.2.3 牙型半角偏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7.2.4 螺纹作用中径及中径的合格条件
7.3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7.3.1 普通螺纹的公差带
7.3.2 普通螺纹的精度和旋合长度
7.3.3 普通螺纹的公差带及配合的选用
7.3.4 普通螺纹的标注及实例
7.4 普通螺纹的测量
7.4.1 普通螺纹的综合测量
7.4.2 普通螺纹的单项测量
小结
习题
第8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及检测
8.1 概述
8.1.1 圆柱齿轮传动要求
8.1.2 圆柱齿轮加工误差来源及分类
8.2 单个齿轮精度评定指标及检测
8.2.1 影响齿轮传动准确性的偏差及检测
8.2.2 影响齿轮传动平稳性的偏差及检测
8.2.3 影响齿轮载荷分布均匀性的偏差及检测
8.2.4 齿侧间隙及其检验项目
8.3 齿轮副和齿坯的精度
8.3.1 齿轮副的精度
8.3.2 齿坯的精度
8.4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标准及其应用
8.4.1 精度等级及其选择
8.4.2 *小侧隙和齿厚偏差的确定
8.4.3 检验项目的选用
8.4.4 齿坯及箱体的精度的确定
8.4.5 齿轮在图样上的标注
8.4.6 齿轮精度设计实例
小结
习题
第9章 尺寸链
9.1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9.2 尺寸链的计算
9.2.1 尺寸链计算的基本内容
9.2.2 完全互换法计算尺寸链
9.2.3 计算尺寸链的其他方法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次中医养生讲座中,听闻了“补阳还五汤”这个方剂,当时讲者仅仅是简单提及,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强大力量,立刻勾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设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来剖析“补阳还五汤”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方剂。它应该会对这个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要点进行深入的研究,解释为何这样几味药组合在一起,能够产生如此显著的疗效。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古代医籍,比如《医林改错》等,来考证这个方剂的原始记载和历代医家的发挥? 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尝试去解读“补阳还五汤”的药理作用,比如它对血液循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能否提供一些科学实验的数据或研究成果来支持这些解读? 如果还能涵盖一些近现代名老中医对该方剂的临床应用经验,以及他们在使用过程中所总结出的加减变化和注意事项,那这本书的价值就真的无可估量了。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既有深厚中医底蕴,又不乏科学前沿视野的学术专著。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特别着迷的人,尤其是那些与养生保健相关的学问。当我在书店看到《难病奇方系列丛书——补阳还五汤》时,立刻被这个充满古韵的名字吸引了。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关于“补阳还五汤”的书,应该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读者一步步领略中医的智慧。我期待书中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解释“阳气”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以及当阳气不足时,身体会出现怎样的“五”种不足,并具体描述这“五”种不足的表现。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实际操作的指导,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症状,辨别自己是否适合使用补阳还五汤? 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煎煮中药的详细步骤,以及服药期间需要注意的饮食禁忌和生活习惯,那这本书的实用性就大大增强了。我还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成功治愈疑难杂症的案例,这些案例最好是贴近生活,能让普通读者感同身受。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居家养生的好帮手,让我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医的智慧来调理身体,远离疾病的困扰。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尤其是“补阳还五汤”这几个字,总让我联想到那些失传已久的秘方,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惊人疗效。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还五”这样具体形象的方剂,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浅出地讲解补阳还五汤的来龙去脉,比如它的起源,是由哪位名医创立,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详细阐述“补阳还五”的理论依据,即中医是如何理解“阳”的,以及“还五”究竟意味着恢复身体的哪五个方面的功能。书中是否会列举一些经典医案,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来佐证补阳还五汤的实际疗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力量?如果还能对组成方剂的每一味中药进行细致的解析,说明它们各自的药性、功效以及在方剂中扮演的角色,那简直是太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智慧和传承的中医世界,让我对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能有一个新的认识,也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各种中医古籍和现代中医著作,所以对“补阳还五汤”这个方剂并不陌生,但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真正能深入解读它的书籍。我设想这本书会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著作,适合对中医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它应该会对“补阳还五汤”的每一味药材进行非常细致的药理药化研究,分析其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以及药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是否会引入现代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来解释补阳还五汤的疗效机制? 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该方剂的临床用药指南,比如在治疗不同疾病时,针对不同证型的具体应用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对策。 如果还能包含一些近现代名老中医关于补阳还五汤的临证经验集锦,以及对该方剂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前景的探讨,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是无可比拟的。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深入研究“补阳还五汤”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起死回生”的奇方秘药充满浪漫的想象,而“补阳还五汤”这个名字,就带着这种神秘色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解读这个方剂,而不仅仅局限于医学本身。或许,书中会探讨“补阳还五汤”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曾被用于治疗过一些当时无法解决的重大疾病,并因此留下了动人的故事? 我也很好奇,这个方剂的创新之处何在?它是如何突破当时医学的局限,提出“还五”这样前瞻性的治疗理念的? 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关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讨论,比如这个方剂是如何代代相传,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变,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中医的魅力,不仅仅是它的疗效,更是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它应该是一本能引发读者思考的书,让我们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健康与生命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本药方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