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园林

英国园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汤姆·特纳(TomTurner)著程玺译 著
图书标签:
  • 园林设计
  • 英国园林
  • 景观设计
  • 园艺
  • 历史
  • 文化
  • 建筑
  • 植物
  • 艺术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9516
商品编码:10043899176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汤姆·特纳(Tom Turner) 著;程玺 译 著作 定  价:176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9月01日 页  数:450 装  帧:软精装 ISBN:9787121269516 前言
1史前景观与园林,公元前3500-公元43年
2不列颠尼亚(罗马不列颠)的园林与景观,公元43-1066年
3中世纪园林与景观,1066-1485年
4文艺复兴园林,1485-1660年
5巴洛克园林与景观,1660-1750年
6新古典主义园林与景观,1730-1800年
7浪漫主义园林与景观,1794-1880年
8工艺美术园林,1880-1970年
9抽象现代园林,1925-1980年
10后抽象与可持续园林,1980年后
附录一园林与景观设计:亚洲、欧洲及英伦列岛
附录二风格与时期的称谓
附录三沃拉顿宅邸,园林及鹿苑,英国诺丁汉
注释
图片版权

内容简介

园林设计发端于西亚,传播至欧洲。本书讲述了园林设计如何在英伦列岛发展到如此兴旺的程度。本书以汤姆·特纳《亚洲园林》和《欧洲园林》中的历史方法为基础,通过近千幅彩色照片、平面图及风格化的示意图,呈现了一部图文并茂的英国园林设计史。内容涵盖了凯尔特、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工艺美术、现代和后现代等众多时期。 (英)汤姆·特纳(Tom Turner) 著;程玺 译 著作 汤姆·特纳(Tom Turner),任教于伦敦的格林威治大学,为本科生和硕士生讲授园林史和景观建筑方面的课程。
园林之韵:穿越时空的绿意传奇 图书名称:园林之韵:穿越时空的绿意传奇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地域的园林艺术,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和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园林”这一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它是一部关于空间、时间、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叙事史诗,旨在揭示园林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审美载体和文化符号,是如何在不同文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演变与传承的。 第一部分:混沌与秩序的初啼——园林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人类文明的曙光时刻。园林并非一蹴而就的艺术,而是源于人类对“庇护所”与“丰饶之地”的本能渴望。我们追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用于灌溉和观赏的“空中花园”的传说,探究古埃及法老墓葬旁用于祭祀和享乐的果园形态。 1.1 原始欲望的具象化: 园林最初是实用的——它是食物的保障、是抵御野兽的屏障。然而,在这些实用性之下,很快便萌生了对“美”的初步认知。我们将分析早期聚落中,如何通过人工修整来区分“野性自然”与“人类秩序”之间的界限。 1.2 东方智慧的萌芽: 重点描绘中国古代对自然意境的初步摹写。这不是对自然的全盘复制,而是对山水精神的提炼。书中将详细阐述道《周礼》中对于宫苑营建的规制,以及先秦时期“囿”与“猎”的政治含义,如何逐渐过渡到后世对“道法自然”哲学的追求。园林,从一开始就承载了君王对天地的理解和对自身权力的象征。 第二部分:文明的熔炉——古典园林体系的成熟与风格定型 进入古典时代,园林艺术开始呈现出成熟的地域性特征,并成为衡量一个文明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本部分将对比分析东西方在造园理念上的根本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塑造出截然不同的空间体验。 2.1 地中海的几何学与永恒: 重点探讨古希腊罗马时期,园林如何服务于哲学思辨与公共生活。从雅典学院周围的林苑(Academia)到罗马贵族的别墅庭院,园林是理性、比例和几何学的延伸。我们将深入分析水渠、喷泉、廊道这些元素如何构建出一种清晰、可控且具有纪念意义的空间秩序。 2.2 亚欧大陆的意境之境: 与西方强调“清晰可见”不同,东方园林则着重于“含蓄蕴藉”。 中国: 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园林如何从单纯的游玩之所,蜕变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哲学空间。重点分析“叠山理水”的技艺,以及文人对“野趣”的追求如何反抗宫廷的规整。我们会剖析诗词歌赋对园林布局的直接影响,探讨“曲径通幽”的心理学效应。 波斯: 介绍“帕拉代斯”(Pairidaeza,意为“被墙围起来的乐园”)的概念。这些由十字水渠切割的矩形花园,不仅是农业灌溉的奇迹,更是对天堂意象的忠实描摹,体现了宗教信仰与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 第三部分:冲突与融合——中世纪的沉寂与文艺复兴的觉醒 中世纪的动荡对园林艺术造成了冲击,但在修道院的封闭环境中,一些重要的植物学和药用植物知识得以保存。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精神的复苏,标志着园林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具人本主义色彩的阶段。 3.1 哥特式园林的隐秘角落: 探讨修道院的“克洛斯特”(Cloister)如何在严格的宗教限制下,维持着一方宁静的几何空间,成为知识与冥想的中心。 3.2 人类中心主义的回归: 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如法尔内塞别墅)如何将建筑的轴线和透视法引入园林设计中。园林不再仅仅是自然,而是被理性重新塑造的对象。我们将分析台地、雕塑和对称性如何服务于人类对世界的掌控欲。 第四部分:巴洛克的宏伟与洛可可的精致——权力与娱乐的剧场 进入17世纪和18世纪,园林艺术达到了其最张扬和戏剧化的巅峰。它成为了绝对君主权力的最直观体现。 4.1 法国古典主义的极致: 深入剖析勒诺特尔(André Le Nôtre)的设计哲学。凡尔赛宫花园如何通过无限延伸的视线、精确的几何图案和磅礴的水景,来宣告国王“太阳神”般的无上权威。这部分将详细描述如何通过植物的精细修剪(如法式花坛的图案)来驯服自然,使其完全服务于人类的意志。 4.2 对称的瓦解与情感的释放: 对比分析英国风景园林的兴起。它被视为对法国过度人工化的反动。我们将探究阿普尔比(William Kent)和布朗(Lancelot “Capability” Brown)如何引入“不经意的”的自然元素——如人工湖泊、仿古的废墟(Follies),旨在唤起观赏者的怀旧感和情感共鸣,而非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 第五部分:工业时代的挑战与新世纪的展望 工业革命带来了人口的剧增和城市环境的恶化,这对园林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大众在受限的空间中获得自然的慰藉? 5.1 公园的诞生: 探讨城市公园(如纽约中央公园)作为“城市之肺”的社会功能。园林设计开始承担起公共卫生、社会融合和大众娱乐的责任。设计者们必须在效率、容量与美学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5.2 现代主义的抽象与未来的对话: 展望当代园林设计。从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元素的解构,到生态友好型景观设计(Sustainable Landscape Design)的兴起,园林正在重新思考其与环境、技术之间的关系。我们审视当代设计师如何利用新技术(如水资源管理、本土植物应用),探讨“未来园林”是否会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后一道防线。 结语:永恒的回响 全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强调:园林并非静止的图像,而是一个流动的叙事,它记录了人类对自身、对神明、对自然不断变化的理解。从神圣的祭坛到世俗的游乐场,再到今日的生态实验室,园林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最深刻的投影。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建筑史、哲学、艺术理论和环境科学。 全球视野: 避免单一地域的偏见,提供一个全球性的园林发展脉络。 侧重理念: 强调造园背后的文化驱动力和哲学思考,而非简单的技法罗列。 ---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景观建筑专业学生、对美学和文化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阅读这本书,都仿佛在进行一场心智的冒险,它挑战着我对“园林”的固有认知,并不断拓展我的想象边界。作者并非遵循着一套刻板的模式进行介绍,而是以一种充满灵动和创意的视角,带领读者去探索那些隐藏在绿荫深处的惊喜。书中的一些构思和设计理念,在我看来简直是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绝。我会被那些看似随性却又暗含深意的布局所吸引,那些巧妙的视线引导,那些曲径通幽的惊喜,以及那些意想不到的景观元素。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思维去审视身边的环境,试图从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书中提出的关于“不完美之美”、“短暂之美”等概念,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审美观念,让我开始欣赏那些带有时间印记和自然痕迹的景致。我开始思考,真正的美,是否不仅仅是人工的雕琢,更是与自然的共生,与时间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园林设计是一种高度自由的艺术表达,它允许我们去打破常规,去挑战传统,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色彩。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深邃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在展示英国园林的视觉美,更是在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变迁、社会思潮以及生活方式的演变。作者并非枯燥地堆砌史实,而是将那些古老的故事巧妙地编织进园林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之中。我仿佛看到了不同时代贵族们的生活场景,他们的审美情趣,他们的哲学思考,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他们的私人空间之中。从早期规整的几何式园林,到后来追求自然野趣的英式风景园,每一种风格的转变都折射出当时社会思潮的更迭。我会被那些关于造园师的传奇故事所吸引,他们是如何凭借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一块块土地变成了艺术品。书中的一些细节描述,比如某处雕塑的寓意,某条水系的布局,都能让我联想到当时人们的某种情感寄托或哲学追求。这种将历史、艺术、哲学与景观设计巧妙结合的叙事方式,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富和深刻。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一扇通往宁静世界的大门。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一股清风拂过,带来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低语。书中的描述并非只是简单的景点介绍,而是饱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作者笔下的那些蜿蜒的小径,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精美雕塑,以及水面倒影着蓝天的池塘,都仿佛活了起来,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能想象到漫步在晨雾尚未散尽的园林里,听着远处传来的鸟鸣,感受着露珠沾湿衣襟的凉意。那种远离尘嚣的宁静,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是现代生活难以给予的宝贵体验。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精心修剪的灌木,还是自然野趣的野花,都透露着一种超脱的智慧和不凡的匠心。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描述的一处小景而停下阅读,陷入沉思,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宁静和美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园林的读物,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与美的深度对话。它教会我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如何去品味宁静的力量,如何去感受自然带来的治愈。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园林的“指南”,更像是一张通往无限灵感宝库的“邀请函”。书中那些大胆的创新,那些独特的视角,那些超乎寻常的构思,都像是一颗颗火种,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和对创造的热情。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我自己的生活之中,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园林”。这本书让我明白,美并非遥不可及,它存在于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它鼓励我去尝试,去探索,去打破那些束缚我的樊篱。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融入自己的个性,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英国园林的认识,更是对生活本身的全新理解和一种积极的探索精神。它让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梦想,勇于尝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造园师”。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精心调配的香水,初闻时是清雅的,细品后则散发出馥郁的层次感,久久萦绕不散。作者的语言功力着实令人惊叹,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园林理念具象化,让那些平日里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我常常会被那些细腻入微的描写所打动,比如对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的描绘,对微风吹拂过花瓣时发出的轻柔声响的刻画,都如同电影画面一般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景物,更是在传递一种情感,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倾注的热情和心血,他的每一次落笔都充满了对英国园林的深刻理解和由衷赞美。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能听到园林中潺潺的流水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花香,触摸到古老石墙的粗糙纹理。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单纯地在“读”一本书,而是在“感受”一个世界,在“体验”一种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