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广源 著
图书标签:
  • 清朝后宫
  • 后妃
  • 历史
  • 正史
  • 人物传记
  • 宫廷生活
  • 清史
  • 女性史
  • 文化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77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40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所讲述的是清朝十二后妃,说到清朝,就不能不提到建立清朝的满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满族是一个经历特殊、很有特点的民族。以往人们对满族的历史和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重视不够,致使一些满族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知之甚少。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对于满族而言,党和政府相继在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成立了满族自治县,满族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学术界对满族人民所创造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

内容简介

  以清代十二位后妃的命运为切入点,揭示她们的遭遇及其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所选择的十二位后妃除了同清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的孝庄皇太后与慈禧外,还描述了在努尔哈赤兴邦建国期间留下足迹的大妃乌拉那拉氏既具传奇又颇为惨烈的一生……说到清朝,就不能不提到建立清朝的满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满族是一个经历特殊、很有特点的民族。以往人们对满族的历史和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重视不够,致使一些满族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知之甚少。

作者简介

  徐广源,满族,河北省遵化市人,1946年3月生,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清代陵寝,任清东陵文物管理研究室主任多年。现专门从事清代陵寝、后妃的研究工作。现任政协唐山市常委、紫禁城学会理事、清宫史研究会理事。参加过乾隆帝裕陵地宫、慈禧陵地宫、纯惠皇贵妃地宫、容妃(香妃)地宫的开启和清理,亲手整理过慈禧的遗体。专著有《清东陵史话》、《清西陵史话》、《清朝皇陵探奇》、《清东陵》、《清西陵》。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精彩书评

  解密历史真相,走出“戏说”误区。

目录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
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1)
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2)
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6)
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9)
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13)
阿巴亥个人小档案/(16)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6)
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
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17)
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22)
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30)
良好的修养和深厚的亲情/(34)
丧葬的难题/(42)
孝庄文皇后个人小档案/(48)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48)
附录:奇特的昭西陵规制/(49)
身后遭冷遇的董鄂妃
身世之迷/(51)
风华绝代,宠冠后宫/(54)
香消玉陨,多情天子空遗恨/(57)
此情可待成追忆/(58)
身后遭冷遇/(60)
董鄂妃个人小档案/(64)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64)
最享福的皇后——孝圣皇后
是乾隆帝的生母吗/(65)
母以子贵:从秀女到贵妃/(68)
以天下养:享尽清福的皇太后/(71)
寿终正寝:体面的丧事/(77)
孝圣皇后个人小档案/(81)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81)
附录1:泰东陵的独创之处/(82)
附录2:孝圣皇后六十大寿,乾隆帝于二十一日所献的九九寿礼/(83)
节俭爱夫的名后——孝贤皇后
名门淑女,中宫贤后/(85)
痛失爱子,抑郁寡欢/(88)
随帝东巡,猝死途中/(91)
丧期风波,入葬裕陵/(94)
天人永隔,追思不断/(101)
孝贤皇后个人小档案/(105)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05)
“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乌喇那拉氏
从侧福晋到皇后/(108)
鸾凤失和遭冷遇/(110)
死后劫难/(119)
乌喇那拉氏个人小档案 /(122)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22)
扑朔迷离的香妃
香妃之迷何其多/(123)
历史上的真实香妃/(134)
香妃(容妃)个人小档案/(140)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40)
附录1:清理地宫,笔者找到了香妃的头颅骨/(141)
附录2:香妃随葬珍宝及所赏遗念/(143)
大智若愚的慈安皇太后
入主中宫:咸丰皇帝的“贤内助”/(148)
走上政坛:两个女人一台戏/(151)
猝崩钟粹:死因说法不一/(155)
慈安个人小档案/(163)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63)
附录:慈安随葬珍宝/(164)
无冕女皇——慈禧
慈禧与丽妃是情敌吗/(169)
慈禧与儿媳的关系/(171)
陵寝的营建/(174)
丧事之奇/(180)
优劣功过任评说/(182)
慈禧个人小档案/(186)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86)
附录:慈禧遗体三入棺/(187)
备受婆母虐待的皇后——孝哲皇后
立后有争,大婚隆重/(190)
婆媳不和,备受虐待/(195)
夫妻同穴,葬后劫难/(198)
孝哲皇后个人小档案/(203)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203)
附录:孝哲皇后随葬珍宝/(204)
最后一位皇后——孝定皇后
清朝最后一次大婚礼/(208)
宣布清帝退位,忧居故宫内廷/(212)
隆裕之死,入葬崇陵/(216)
孝定皇后个人小档案/(220)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220)
附录:孝定皇后随葬珍宝(部分)/(221)
最具叛逆性格的一代名妃——珍妃
姐妹入选,悲剧序幕/(222)
叛逆性格,真挚爱情/(227)
升迁坎坷,冤死井中/(231)
一代名妃,死后荣辱/(237)
珍妃个人小档案/(243)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243)

精彩书摘

  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
  认为偷藏财物并与代善有私情者不是阿巴亥而是富察氏者的理由是:
  一、富察氏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任大妃,在《满洲实录》里明文称之为衮
  代皇后(衮代是富察氏的名字)。在顺治元年(1644)以妃曾获罪于太祖而改葬
  于福陵外。
  二、可信度很高的《清皇室四谱》也记载天命五年(1620)“以盗藏金帛
  迫令大归”的是富察氏衮代。
  三、赵光贤教授在《清初诸王争国记》中也认为盗藏金帛而获罪的是富
  察氏。
  四、《清史稿》后妃传部分也记道:“天命五年,妃得罪,死。”
  五、天命五年(1620),努尔哈赤在处理大妃偷藏财物案子时,以大妃有
  三子一女无人照看为由免于处死。而富察氏所生的莽古尔泰、德格类、莽古
  济格格,如果加上努尔哈赤的第十六子费扬古,正好是三子一女。
  认为这一事件的女主角是阿巴亥,而不是富察氏者的主要理由是:
  一、富察氏年龄太大,而阿巴亥的年龄与代善相差不多。富察氏归努尔
  哈赤之前就已嫁给了威准为妻,并生下了一个儿子昂阿拉。威准死后,于万
  历十三年(1585)改嫁努尔哈赤,比孟古姐姐嫁努尔哈赤还要早3年。孟古姐
  姐嫁给努尔哈赤时是14岁,那么富察氏在改嫁努尔哈赤时,年龄起码要比孟
  古姐姐大10岁左右。经推算,到天命五年(1620)时,富察氏已是五十多岁的
  老妪了,她还能装扮得珠光宝气、浓妆艳抹地与38岁的大贝勒产生爱情,眉
  来眼去吗?而天命五年(1620)的阿巴亥刚31岁,青春鼎盛,风韵犹存,与代
  善年岁相宜,可谓郎才女貌。阿巴亥与代善产生爱情,眉目传情,是极有可
  能的。
  二、富察氏的子女数不对,而阿巴亥的子女数正好吻合。前面已讲,富
  察氏改嫁努尔哈赤后只生二子一女。努尔哈赤的第十六子费扬古在史书中均
  未记载其生母是谁。即使是《清皇室四谱》,也只是怀疑、推测费扬古是富
  察氏所生,未做定论。况且富察氏死于天命五年(1620)二月,而费扬古生于
  天命五年(1620)十月,费扬古为富察氏之子的可能性几乎是零。这样,富察
  氏的子女数与努尔哈赤所说的三子一女不符,因此不可能是富察氏。而阿巴
  亥则生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儿子,虽未生育女儿,但却抚养了一个
  女儿。清官档案《星源集庆》明确记载,努尔哈赤抚养了他胞弟舒尔哈齐第
  四子多罗恪喜贝勒的第二个女儿,此女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七月十六日午
  时,封为和硕公主,收养于宫中。这个抚养任务自然要落在大妃阿巴亥头上
  。这样一算,阿巴亥正好是三男一女,与努尔哈赤所说的正好吻合。
  三、天命五年(1620)时,富察氏所生的莽古尔泰等均已成年,与努尔哈
  赤所说的孩子幼小、患病无人照看不相吻合。而这一年,阿巴亥生的阿济格
  15岁、多尔衮9岁、多铎7岁,养女与多尔衮同岁,也是9岁,都在年幼,有
  病需要母亲照看,与努尔哈赤所说一致。
  四、天命五年(1620),大妃将三百匹缎子藏在了阿济格家中的两个柜子
  里。阿济格是阿巴亥的亲儿子,把私物藏在自己儿子家中,完全在情理之中
  。如果藏财物的是富察氏,不把财物藏在莽古尔泰家中,反而藏在阿济格家
  中,倒令人难以理解了,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五、代音察告发大妃的时间是天命五年(1620)三月二十五日,而《星源
  集庆》明确记载富察氏已于这年的二月死去。所以偷藏财物的更不可能是富
  察氏。
  六、《世祖实录》载,顺治元年(1644)二月,因富察氏获罪于太祖而改
  葬于福陵外,并未讲明是因何获罪,所以不能说天命五年盗藏财物的就一定
  是富察氏。
  七、《清史稿》载:“天命五年(1620),妃得罪,死。”也不能认定发
  生的就是私藏财物、与大贝勒有私情这件事。
  我们认为,因偷藏财物被休弃者是阿巴亥。《清皇室四谱》等书在天命
  五年获罪大妃问题上,很有可能张冠李戴了,将阿巴亥说成了富察氏。

前言/序言

  本书所讲述的是清朝十二后妃,说到清朝,就不能不提到建立清朝的满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满族是一个经历特殊、很有特点的民族。以往人们对满族的历史和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重视不够,致使一些满族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知之甚少。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对于满族而言,党和政府相继在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成立了满族自治县,满族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学术界对满族人民所创造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在电影、电视、戏曲、文学作品和旅游业等文化产业也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个成员,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渊源。满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人;汉、晋时期的挹娄人;隋、唐时期的勿吉人和靺鞨人;以及宋、元、明朝的女真人。作为一个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满族及其先人曾经三次建立政权,第一次就是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第二次就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第三次就是众所周知的满族建立的清朝。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名为《正说清朝十二后妃》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图书简介 深宫的挽歌:权力、情爱与时代的侧影 历史的尘烟中,后宫总是一个充满诱惑与神秘的所在。它不仅是帝王情感的寄托之地,更是王朝兴衰、权力更迭的无声舞台。《正说清朝十二后妃》这部著作,并非仅仅聚焦于后妃们的华服与哀愁,而是以史为鉴,深入剖析了清代十二位重要后妃——从努尔哈赤的福晋到光绪的珍妃,乃至末代皇室的成员——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以她们的身份、智慧、甚至牺牲,参与和影响了清王朝的命运。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正说”的立场。我们摒弃了过度渲染的民间传说与野史的捕风捉影,而是基于大量的宫廷档案、奏折、谕旨以及可靠的史料记载,力求还原一个更加立体、真实、有血有肉的女性群体形象。她们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身处特定制度下的个体,在权力分配、生育责任、家族利益乃至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挣扎、抗争或顺从。 第一部:奠基与冲突——清初的“母仪天下” 本书从清朝的肇始写起,详述了奠定清朝统治基础的几位重要女性。这些女性不仅是汗王的妻子,更是早期部落联盟政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她们的婚姻往往是政治联姻的产物,她们的生育权与家族背景直接关系到继承权的稳定。我们将探讨孝烈武皇后(文宗显皇后)及其背后的女真旧贵族势力,分析她们在早期宫廷礼仪确立与权力格局初定中的作用。她们的“贤德”不仅仅是道德约束,更是维护满蒙汉多元政权平衡的工具。 第二部:盛世的辉煌与制度的束缚 进入康雍乾盛世,后宫制度达到了鼎盛,但同时也变得愈发森严。《正说清朝十二后妃》着重描绘了雍正朝的两位重要女性。雍正皇帝的后宫生活以其严苛和低调著称,我们试图揭示在“乾纲独断”的帝王统治下,后妃们如何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寻求生存空间。重点分析了后宫中“庶出”与“嫡出”的地位差异,以及制度如何将女性的价值与她们的子嗣紧密挂钩。 乾隆朝,后宫的奢靡与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本书将详尽描绘乾隆的几位重要妃嫔,特别是那些深谙诗词歌赋,并能参与到皇帝文化生活中的女性。我们不再将她们视为单纯的享乐者,而是探讨她们如何运用文化影响力,在高度集权的宫廷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同时,我们也会正视制度对女性才华的局限性,探讨在“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宿命中,她们如何面对子嗣的命运波动。 第三部:中晚清的挣扎与变局 清朝的中晚期,内忧外患交织,后宫的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嘉庆、道光年间的后妃们,面对的是一个逐渐衰落的帝国。她们的“贤良淑德”往往与财政紧张、政治腐败的现实相悖。 本书的重点章节,将对慈禧太后进行一次深刻的“去神化”处理。我们不回避她的政治手腕和权力欲望,但更侧重于分析她是如何从一名低位妃嫔,一步步利用制度漏洞和时代机遇,最终成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她的故事,是封建制度下,一个女性在政治真空期抓住一切机会的复杂案例。她的决策,无论是发动戊戌政变还是抵抗八国联军,都深深烙印着那个时代对女性执政能力的不信任,以及她为维护爱新觉罗江山所做的极端努力。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光绪朝的珍妃。她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王朝,却最终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通过梳理她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礼教与现代思潮的激烈碰撞中,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女性是多么容易被旧势力碾碎。她的悲剧,是清王朝末期所有改革努力失败的一个缩影。 结语:制度的受害者与历史的见证者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试图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清朝后妃们是制度的创造者,是王朝的祭品,更是历史最深沉的见证者。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权谋争斗,共同构成了这部长达三百年的帝国挽歌的背景音乐。通过她们的故事,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古代父权社会中,女性力量的边界、运作方式及其历史价值。这是一部关于权力运作、人性复杂与时代悲剧的深度历史读物。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冲着标题里那“十二”这个数字去的,以为会是标准的“十二宫斗”模板。结果大跌眼镜,这书的格局远比我想象的要宏大得多。它更像是一部清代后宫的“女性权力变迁史”。作者对不同皇帝在位时期,后妃制度的细微调整及其对后宫生态的影响,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比如,从康熙晚年的相对宽松,到乾隆时期制度的日益严苛,中间的转变是如何影响到这些深宫中的女性的生存策略的,书中分析得鞭辟入里。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具体人物时,非常注重展现她们的“能动性”,而不是将她们塑造成被动接受命运的玩偶。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宫女,作者也能挖掘出她们如何在体制内寻找机会,展现出她们的智慧和韧性。这本书的史料运用非常扎实,但绝不让人感到枯燥,因为作者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史料来支撑她的论点,论证过程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读完后,我对清代宫廷的理解深度,至少提升了一个层次。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民间野史”可以比拟的了。

评分

简直不敢相信,这本书的文笔竟然可以如此流畅又不失厚重感!我通常对这种偏向“女性视角”的历史解读持保留态度,总怕流于琐碎和八卦,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考据的,每一个细节的引用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她们的衣着打扮或者争宠轶事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位份”背后所代表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压力。特别是书中对雍正朝某几位妃嫔命运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剖析,那种身不由己的宿命感,读起来让人唏嘘不已。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间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冷静的批判性,不盲目推崇,也不一味贬低,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历史的复杂性。这本书的排版和用纸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和引人入胜的文学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成功地让一个相对冷门的话题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提供了非常多值得深思的议题。

评分

这本关于清朝后妃的著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构建的那个“空间感”。作者仿佛用文字搭建了一座微缩的、活生生的后宫模型。从太后的寝宫到低位嫔妃的冷宫,再到皇帝巡幸的特定场所,每一个场景的描摹都充满了细节感和历史的沉淀感。你几乎能闻到那时的沉香味道,听到宫墙内传来的低语声。更厉害的是,作者巧妙地将后妃们的个人命运与当时的朝廷大事联系起来。比如,某位妃子的晋升或失宠,往往是朝堂权力斗争在后宫的折射。书中对于礼制和仪轨的细致描写,也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大开眼界,明白了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失当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控得也很好,有娓娓道来的叙事,也有高潮迭起的冲突描写,张弛有度,让人欲罢不能。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和女性群像感兴趣的朋友们,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深入理解封建体制下的生存哲学的窗口。

评分

这部新出的清代历史读物,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传奇色彩,一口气读完,感觉就像是身临其境地游览了一趟紫禁城后宫的浮光掠影。作者的叙事功力确实了得,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史书堆砌,而是把那些鲜活的女性形象一个个勾勒了出来,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她们日常起居、情感纠葛的细腻描摹。比如,某个妃嫔初入宫闱时的忐忑不安,到后来在权力漩涡中挣扎求存的无奈与坚韧,那些细微的心绪变化,都被作者捕捉得十分到位。读到一些历史上的小典故,原本以为已经了解得够透彻了,但作者总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让人豁然开朗。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像是串起了一条条珍珠项链,将不同时期、不同地位的后妃故事串联起来,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不失人性的微观洞察。读完后,对清朝后宫的想象不再是脸谱化的概念,而是充满血肉和温度的真实世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于某些关键历史事件的侧面描写,如果能再多加一些不同史料的交叉对比,或许会更有说服力。但瑕不掩瑜,对于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于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出的悲剧美感。作者并没有采取时间线的线性叙述,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切入点,比如“权力与生育”、“文化与禁锢”等维度,来剖析这批女性的群体画像。这种结构安排非常新颖,使得不同时期的后妃形象能够进行有趣的对比和对话。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她们“精神世界”的探究,她们如何在缺乏个人自由的环境下,通过诗词、绘画、宗教信仰等方式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的庇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每一章节都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历史画卷,色彩浓郁,光影分明。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后妃历史“娱乐化”的倾向,而是保持了一种学术的审慎和人文的关怀。虽然有些篇幅涉及到了复杂的朝堂派系斗争,但作者总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其对后宫的影响,确保了非历史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跟进。总之,这是一部兼具深度、广度与美感的清代宫廷女性研究力作,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平时喜欢看书,搞活动的时候囿的

评分

挺好看的,买了三本书,我是第一个看这本的哦

评分

生活中温暖的点滴 Keywords:温暖;父亲;木桥;绿豆儿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静静慢慢地读过,“生动的,平凡的”生活给我了温暖,一种回味。 作者袁劲梅,美国克瑞顿大学哲学教授,作品曾获“联合文学奖新人奖”、“汉新文学奖”等多种奖项。《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是一部纪实散文,由16个真实的故事组成,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对生活,对自由

评分

一下买好多,还蛮划得来的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还可以!印刷的质量纸质也都不错,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让我们看到了清朝后宫女人的一部分内容。如果再多些篇幅,写得再具体些让我们知道那就更好了。另外能把那些历代后妃的小画像也登出来更好。里面的孝定皇后实在是太丑了。还有秀女实在太小了,她们真是可怜,这些人在我们现代人眼里,还是发育未良的娃娃,早早地谈婚论嫁,不知古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评分

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我是说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